怀化市统计局关于200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03年,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市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党的十六大、十六届三中全会精神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一系列方针政策,面对突如其来的非典疫情和严重的自然灾害,按照“把握工作大局,突出第一要务,加快‘三化’进程,争取重大进展”的总体要求,发扬“燕子垒窝”精神,同心同德,克难攻坚,加快发展开放型经济、劳务经济和民营经济,不断优化经济发展环境,国民经济快速健康协调发展,各项社会事业繁荣稳定,城乡人民生活水平继续提高,迈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坚实的第一步。
一、综合
经济增长加快,内在活力增强。2003年,全市GDP为249.61亿元,增长9.8%,比去年同期加快0.8个百分点,为1997年以来增速最快的一年,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56.78亿元,增长3.0%;第二产业增加值70.96亿元,增长15.9%;第三产业增加值121.90亿元,增长9.7%。人均GDP为5080元,增长9.0%。GDP的三次产业结构为22.8:28.4:48.8。
“三化”取得实质性成效。农业产业化稳步推进,粮油、柑桔、生猪、牛羊四大品改工程取得实效;“一线一圈”生态农业示范工程完成投资1.87亿元,增长23.8%;省级龙头企业发展到4家,农产品加工业产值达23.7亿元,增长17.2%。工业增速加快,对经济增长的带动作用明显增强。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37.50亿元,增长19.6%,推动经济增长3.1个百分点;医药、林产、食品、电力及电化学四大支柱工业完成增加值21.81亿元,增长24.5%,占全市工业增加值的比重提高到39.6%;40万吨纸浆项目已正式签约,一批重点骨干企业发展势头良好。城市化进程迈出新步伐,中心城市四大组团控制性详规和近期建设规划编制完成,武陵北路改造基本竣工,环城路二期、湖天大道二期、神龙大道、城东新区道路等项目建设进展较快。中方县城、洪江市治建设完成和开工了一批新项目,县城扩容提质出现新亮点,全市有建制镇87个,城市化水平为24.8%,提高0.8个百分点。“三化”进程的加快,促进了经济增长速度与质量、效益的同步提高。
职工工资稳步提高,但就业压力依然较大。年末全市城镇从业人员为24.02万人,比年初减少0.7万人,其中国有单位从业人员18.28万人,减少0.89万人;集体单位从业人员2.20万人,基本持平;其他类型单位从业人员3.54万人,增加0.41万人。全市从业人员劳动报酬24.64亿元,增长6.6%,其中国有单位增长5.9%,集体单位持平,其他类型单位增长14.4%。据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统计,年内城镇失业人员就业数1.4万人,新增失业人员0.7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99%。
改革开放迈出新步伐。国有工业企业改制面达91%,中小企业通过多种形式逐步放开搞活;农村税费改革深入推进,人平减负29.56元,减幅达44.3%;部门预算、政府采购、非税收入管理、会计集中核算等财税改革效果明显;住房公积金管理体制调整基本完成;金融、粮食、供销、社会保障、商贸流通等体制改革顺利推进。
民主法制建设进一步加强。坚持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深入推进民主法制建设。各级政府认真落实人大及其常委会的决议、决定,全年办理人大代表批评、意见、建议197件,政协委员提案212件,办复率100%。基层民主进一步扩大,村(居)民自治稳步推进,深入开展“四五”普法,全民法制观念明显增强。全面实施行政执法责任制,依法行政水平得到提高。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力度加大,查处了一批案件。继续治理经济发展环境,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取得一定成效。狠抓安全生产和信访工作,严厉打击各种刑事犯罪和经济犯罪,强化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社会政治基本稳定。
精神文明呈现出健康向上的发展态势。全市广泛开展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积极推行公民道德建设,干部群众的思想道德素质得到提高,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不断丰富。拥军优属、军民共建活动深入开展,“两保三防创先进”工作经验在全国全军推广,创建“全国双拥模范城”获得成功。驻怀人民解放军现代化建设取得新的成绩,国防后备力量不断加强,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特别是在抗击非典、抗灾救灾等急难险重任务中作出了重要贡献。
社会经济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经济实力不强,工业化水平较低,经济结构亟待优化;财政收入规模偏小,财政收支矛盾依然突出;就业和再就业压力大,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少数城镇居民生活仍较困难;经济社会发展不够协调,城乡公共卫生体系建设滞后;政府职能转变与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还不相适应。
二、农业
农业经济继续保持平稳发展。全年农林牧渔业总产值88.48亿元,增长3.2%,其中农业总产值43.56亿元,增长0.8%;林业总产值10.17亿元,增长6.7%;牧业总产值30.64亿元,增长4.6%;渔业总产值2.40亿元,增长6.4%。主要农产品产量有升有降。全年粮食总产量161.94万吨,减少5.5%;油料9.68万吨,增长0.2%;水果总产量56.91万吨,增长6.4%;其中柑桔22.30万吨,增长4.2%;出栏肉猪338.10万头,增长3.9%;出栏牛16.43万头,增长8.4%;出栏羊62.08万只,增长4.3%;水产品产量3.53万吨,增长6.1%。全年造林面积4.36万公顷,森林覆盖率为65%。
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全市粮食播种面积328.28千公顷,比上年调减7.51千公顷,其中早稻调减2.82千公顷,中稻调减1.93千公顷,晚稻调减6.12千公顷。经济作物中,药材种植面积为11.77千公顷,增长17.2%;棉花种植面积1.93千公顷,减少20.6%;蔬菜和果用瓜面积70.34千公顷,增长10.8%。生猪生产稳步发展,草食牲畜、家禽和名特优水产快速增长。畜牧水产业总产值占农林牧渔业总产值比重为37.34%,比上年低个1.4百分点。据市乡镇企业局统计,全市乡镇企业完成增加值82.65亿元,增长11.7%,上缴国家税金4.5亿元,增长4.7%。
农业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力度加大,可持续发展能力增强。全市投入水利建设资金1.53亿元,完成水利工程2.20万处。地方电力新增装机3万千瓦,全年发电量18万千瓦。农网改造第二期工程全面启动,“十五”农村电气化和小水电代燃生态工程建设工作顺利开展。农业综合开发迈上新台阶,全年投入林业生态建设资金1.15亿元。
扶贫工作取得新成绩。全市以492个贫困村为重点,实现扶贫项目1891个,投入扶贫资金2.22亿元,全市贫困地区农民人均纯收入达1654元,省扶持特困村农民人均纯收入达862元,分别比上年增长74元和110元。7.37万贫困人口解决了温饱问题,9.63万低收入人口实现稳定脱贫,53个省扶村整体脱贫,解决了146个村行路难、4.92万人饮水难、21个村用电难的问题。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生产快速增长。全年全部工业增加值54.99亿元,比上年增长15.6%,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37.92亿元,增长19.4%。在规模以上工业中,轻工业增加值8.17亿元,增长20.6%;重工业增加值28.5亿元,增长18.7%;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增加值22.28亿元,增长13.8%;工业产品产销率有所提高,全市国有及年产品销售额500万元以上非国有企业产销率为101%,提高0.7个百分点。
主要产品产量增长较快。规模以上工业产品产量中,水泥172万吨,增长10.0%;木材0.83万立万米,增长27.8%;塑料制品0.7万吨,增长2%;发电量101亿千瓦时,增长2.9%,原煤62.6万吨,增长8.2%,化学纤维4610吨,增长27.5%。
企业经济效益继续提高,扭亏增盈工作取得成效。全市规模以上工业综合经济效益指数为100.4%,上升11.2个百分点。盈利企业盈利1.78亿元,增利0.24亿元,增长15.4%;亏损企业亏损0.79亿元,减亏0.09亿元,减少10.5%;盈亏相抵实现净盈利0.99亿元,增加0.33亿元,增长50%。
建筑业发展加快,企业效益好转。全社会建筑业增加值15.97亿元,增长17.2%。房屋建筑施工面积311.30万平方米,增长84.9%;房屋建筑竣工面积48.40万平方米,减少32.4%。
四、固定资产投资
固定资产投资快速增长。2003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49.50亿元,增长21.9%,比上年快6.7个百分点。国有及其他投资39.50亿元,增长25.0%。其中基本建设投资17.72亿元,增长7.1%,更新改造投资14.26亿元,增长22.5%;房地产开发投资7.38亿元,增长140.5%。房地产开发成为我市固定资产投资的亮点。地方项目投资26.11亿元,中央项目投资5.88亿元。全年施工项目457个,其中新开工项目316个,全部投产项目238个。投资规模上亿元的基本建设项目13个,累计完成投资35.55亿元。
重点工程建设进展顺利。渝怀铁路怀化段完成铺轨,邵怀、怀新高速相继开工,常吉高速怀化段开始征地拆迁,临三高速怀化段通过规划评审,怀新国防公路、晃天公路二期、红岩大桥建成通车,鲁大国防公路、320国道怀芷段改造、怀化汽车东站建设基本完成,毛胜国防公路正在建设,县到乡镇公路改造工程有序推进,溆浦县城大桥、辰溪沅水大桥、怀化城区三眼桥改造和麻阳锦江大桥、靖州甘棠大桥建设等陆续开工。
全年主要新增生产能力有:中小学校学生席位4.08万个,电解铝生产1300吨/年,原煤开采135万吨/年,水泥生产47万吨/年,旅馆0.66万平方米,程控交换机0.4万线。
五、交通和邮电
交通运输业继续发展。全年完成交通邮电业增加值35.52亿元,增长9.0%。全社会货物周转量22.24亿吨公里,比上年增长34.47%(不含铁路部分,下同);旅客周转量22.98亿人公里,下降1.3%。
邮电通信业快速增长。全年完成邮电业务总量10.85亿元,增长35.5%,其中邮政业务总量1.47亿元,电信业务总量9.38亿元,分别增长24.2%和37.3%。年末全市固定电话用户56.18万户。移动电话、国际互联网快速发展。年末移动电话用户33.63万户,增长53.6%;国际互联网络用户5.62万户,增长4.1%。
六、国内贸易和物价
消费品市场日益活跃。2003年,克服“非典”影响,全市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85.27亿元,增长9.9%。其中市26.45亿元,增长9.6%;县28.94亿元,增长9.3%;县以下29.88亿元,增长10.6%。分行业为,批发零售贸易业零售额69.97亿元,增长9.4%;餐饮业13.06亿元,增长9.5%。
物价总水平适度回升。全市居民消费价格总指数为101.5%,比上年高1.7个百分点,其中食品类价格指数为103.1%,医疗保健价格指数为118.8%;商品零售价格总指数为101.1%;农产品生产价格指数为101.6%;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指数为106.8%;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为101.6%;房地产价格指数为102.7%。当前价格上涨具有结构性、局部性和恢复性的特点,尚不足以形成通货膨胀,但对居民生活产生了一定的压力。
七、对外经济贸易和旅游业
外贸进口减少,出口增长。全年外贸进出口总额2450万美元,增长23.1%,其中进口50万美元,下降59.3%,出口2400万美元,增长28.5%。
招商引资取得新突破,“对外开放招商引资年”活动取得较好效果,成功举办了一系列节会活动。“民洽会”、“汽博会”、“花博会”、“农博会”和“芷江国际和平文化节”等展会活动及参加省政府举办的“深洽会”、“西洽会”等招商活动效果明显,全年合同利用外资2407万美元,增长77.0%;实际利用外资1922万美元,增长5.5%。实际利用内资19.3亿元,增长61.4%。
旅游业稳步发展。全年共接待境内外游客348.3万人次,增长7.5%,实现旅游总收入9.5亿元,增长15.6%。
八、财政和金融
财政形势有所好转。财政收入实现撤地设市以来首次实现两位数增长,全年完成财政总收入13.38亿元,增长13.2%。其中地方财政收入9.20亿元,增长11.4%,上划中央“两税”收入3.50亿元,增长8.8%。财政支出持续较快增长,全年财政支出24.91亿元,比上年增长9.9%。
金融机构存贷款大幅增长。年末全市金融机构存款余额213.31亿元,比年初增加34.34亿元,其中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159.39亿元,新增23.47亿元;年末贷款余额135.99亿元,比年初增加15.56亿元,其中个人消费贷款余额8.43亿元,新增3.33亿元,金融机构全年现金收入787.64亿元,增长18.4%;现金支出770.58亿元,增长18.7%,净回笼货币17.56亿元。
证券市场成交减少。全年证券交易成交额为17.3亿元,减少5.3亿元,下降23.3%。
保险事业不断发展。全年保费收入4.99亿元,增长24.8%,其中财产险收入0.99亿元,增长10.0%;人身险收入4.00亿元,增长29.0%。全年赔付款1.65亿元,增长10.0%;其中财产险赔付0.53亿元,增长6.0%;人身险赔付1.12亿元,增长12.0%。
九、科学技术和教育
科研成果显著。2003年全市组织实施市级以上各类科技计划项目82项,组织科技成果鉴定、验收6项,其中达到国内领先水平4项,先进水平2项。评定市级科技进步奖27项,其中获省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三等奖3项。全市申请专利97件,获专利授权68件。
科技产业得到发展。全市有高新技术企业5家,民营科技企业59家,各类技术贸易机构107家。全年实现高新技术产品增加值6.62亿元,增长3.4倍,完成技术合同成交额3.09亿元,增长30.4%。
防震减灾力度加大。全市工审批建设工程抗震设防项目23项,增长53.3%。
教育事业稳步发展。全市有普通高校3所,招生5158人,增长36.5%;在校学生11802人,增长42.7%;成人高等学校1所,招生2151人,增长17.2%;在校学生4409人,增长8.3%;普通中等专业学校3所,招生3827人,减少7.8%;在校学生12346人,增加33.9%;职业中等专业学校(含成人中等职业高中)57所,招生23314人,增长16.1%,在校学生36731人,增长41.8%;普通中学395所,在校学生32.3万人;普通小学2910所,在校学生34.08万人。高等教育毛入学率23.3%,上升0.2个百分点;高中入学率68.5%,上升2.7个百分点;普通初中入学率为98.7%,上升1.9个百分点;初中辍学率3.3%,下降0.32个百分点;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为100%,上升1.44个百分点;小学在校学生辍学率0.7%,下降0.13个百分点。
十、文化、卫生和体育
文化事业繁荣健康。全市有艺术表演团体7个,文化馆14个,艺术馆1个,公共图书馆13个,档案馆14个。文艺创作成绩喜人。全年共获省级以上奖励110余项。其中,“三湘蒲公英奖”金牌总数名列全省第一,二重唱《侗乡风雨桥》、小合唱《玩山》、二重唱《苗家数寨歌》、竹笛独奏《小八路勇闯封锁线》4个节目获金奖;“三湘群英奖”实现音乐金奖零的突破,《青山不老水长流》获金奖,另获银奖、铜奖个3个;歌曲《好人龙清秀》获全国第九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芷江的“国际和平文化节”通过湖南卫视录播,向全世界传递了珍爱生命、热爱和平的声音,新晃的国际画眉节暨古夜郎文化旅游节,向世人展示了悠远厚重的古夜郎文明。
广播电视事业长足发展。“村村通”广播电视工程的成果得到巩固,“村村通”工程改为“户户通”工程。年末全市有线电视用户36.15万户,比上年增长3.0%,有线电视入户率达到26.7%;投入资金1200余万元,新建光缆干线410余公里,新联通42个乡镇、400个行政村、30000多农户;卫星地面接收站8339座,增长2.2%,网络总长度12418公里,增长9.0%;电视综合覆盖率为87.9%,广播综合覆盖率为55.0%。全市共有20篇广播电视作品获省级以上奖励。
卫生事业进一步发展。面对突如其来的非典疫情,群策群力、有效防治,在成功控制首例输入性病例的基础上,取得了无新增病例、无疫情扩散的重大胜利。2003年末,全市各类卫生机构455个,增长0.4%,卫生工作人员1.63万人,基本持平;其中卫生技术人员1.37万人,下降2.5%,执业医生0.56万人,增长4.7%,注册护士0.37万人,增长0.7%;卫生机构床位1.27万张,比上年增加3.1%;每千人拥有医生1.1人,每千人拥有床位2.6张。农村卫生所(室)3097个,比上年增加1.4%。
体育事业继续发展。在省体育局举办的单项比赛中,获金牌7枚,银牌6枚、铜牌4枚。全民健身运动蓬勃开展。全市举办大型全民健身活动15次。目前,经常参加体育活动的人数接近全市总人口的三分之一。
十一、环境保护
环境保护工作得到加强,环境质量进一步改善。2003年,我市成功列入全国地级生态示范市建设试点地区。全市有环保监测站15个,环境监测人员165人,完成环境污染限期治理项目4个,投资额360万元;建成烟尘控制区7个,面积33.78平方公里,增长4.9%;环境噪声达标区3个,面积7.5平方公里;河、湖、空气、重点污染源的监测继续加强,全市工业污染源基本实现达标排放;全市饮用水水源安全达标率为100%,Ⅱ级以上空气质量优良天数由去年的260天上升为290天,同比提高6.5%。有自然环境保护区8个,其中省级3个,县级5个,自然环境保护区面积44千公顷,占国土面积的2.4%;
十二、人口、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据抽样调查推算,2003年末全市在册总人口为492.92万人,比上年末增加3.1万人。其中市镇人口122.25万人,乡村人口370.67万人。人口出生率为11.6‰,死亡率为4.3‰,人口自然增长率为7.4‰。计划生育率为96.1%。
人民生活不断改善。2003年,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282元,增长9.5%,考虑价格因素,实际增长8.0%,其中工薪收入5155元,增长9.8%;经营净收入274元,增长58.0%;转移性收入1065元,增长2.0%。城镇居民支出上升,人均消费性支出4453元,考虑价格因素,实际增长6.8%。其中交通及通信消费支出388元,教育文化娱乐消费支出678元,医疗保健消费支出241元,分别增长3.8%、6.5%和12.2%;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为40.7%;平均每百户家庭拥有家用汽车0.42辆,家用电脑14台;人均住房建筑面积29.7平方米,增加1.2平方米。
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2033元,增加92元,增长4.7%,考虑价格因素,实际增长3.8%,其中工资性收入568元,增加45元;家庭经营收入1369元,增加46元;转移性和财产性收入61元,减少33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974元,增加72元。农村居民人均家庭经营费用支出462元,增长7.2%,人均生活消费总支出1744元,增长6.6%;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为59.2%;平均每百户家庭拥有彩色电视机47台,电话机0.24部,移动电话机6部;人均住房面积30.7平方米,增加2平方米。
社会福利和保障工作得到加强。2003年,全市参加城镇养老保险的人数26.29万人,其中企业人数13.8万人,机关事业单位人数12.49万人,覆盖率为58.6%,全年支付养老金5.79亿元,其中支付企业养老金3.56亿元,支付机关事业单位养老金2.23亿元;参加城镇失业保险人数18.6万人,覆盖率为97.6%,全年支付失业保险金118万元;参加城镇医疗保险人数为22.88万人,覆盖率为98%,全年支付医疗费0.79亿元,其中统筹基金支村0.41亿元,个人帐户支付0.38亿元。当年领取城市最低生活保障费人数142.53万人次,发放总额5115.69万元。
注:1、本公报为初步统计数。
2、全市GDP、各产业增加值绝对数按现价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计算。
[怀化市统计局 供稿]
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