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是实现“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的关键一年,也是常州万亿之城再出发的起步之年。全区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532”发展战略,扎实推进“五大行动”,锻造新质生产力、建设未来科创城,奋力扛起万亿之城新城区担当,争做“新能源之都”主力军,中国式现代化金坛新实践迈出坚实步伐。
一、综合
经济总量稳步提升。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1402.54亿元,同比增长5.9%。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47.23亿元,同比增长3.6 %;第二产业增加值732.86亿元,同比增长4.3%;第三产业增加值622.45亿元,同比增长8.0%。三次产业增加值比例为3.37:52.25:44.38。
财政金融运行稳健。全年实现一般公共预算收入60.63亿元,同比增长5.1%,税收收入占比88.8%。一般公共预算支出91.09亿元,同比下降4.1%,民生支出占比保持80%以上。新增减税降费退税5.9亿元,争取超长期特别国债1.5亿元,服务重大工程和项目建设。
经营主体有序发展。全年新增经营主体7499户,注册资金82.34亿元;年末共有各类经营主体87482户,注册资金3798.54亿元。新增发明专利授权900件,万人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65.49件。蜂巢能源位列全省企业上半年专利授权量第2名,中创新航位列第3名,其“电池模组及电池包”专利获中国专利优秀奖、“高比能高安全动力电池”项目获省高价值专利培育项目,亿晶光电入选全省首批海外易被侵权商标重点保护名录。
质量强区有力推进。动力电池产业链供应链质量联动提升项目入选全国首批百个质量强链重点项目,锂电池产品碳足迹标识认证项目入选全国试点;中创新航、蜂巢能源、贝特瑞参与编制发布我国首个车用锂离子电池碳足迹量化团体标准《碳足迹量化方法车用锂离子电池》;动力电池产业链获批省级质量管理数字化升级试点。
二、农业和农村经济
农业生产稳中提质。全年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86.24亿元,同比增长4.2%,农林牧渔业增加值53.76亿元,同比增长4.1%。全区粮食总产量17.59万吨,同比增长1.5%,其中夏粮产量4.79万吨,同比增长9.1%,小麦产量4.72万吨,同比增长9.4%。秋粮产量12.79万吨,同比下降1.1%,水稻产量11.51万吨,同比下降3.3%。全年粮食播种面积37.62万亩,同比增长3.3%,其中,小麦播种面积增加0.9万亩,同比增长6.8%。
绿色发展成效显著。全区实施农业绿色发展情况监测,抓好农药化肥科学高效施用,建成500亩稻麦田杂草综合治理示范区、1000亩水稻病虫害绿色防控基地,建成6000亩小麦、3万亩水稻、1000亩园艺化肥减量增效示范方,推行化肥农药实名制购买定额制使用管理系统,建设“两制”试点农资经营单位15个、培育试点种植经营主体180户;开展畜禽养殖污染治理攻坚行动,完成规模养殖场退养78家,整治提升规模场288家、非规模养殖户210家。
活力乡村建设提速。启动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30年探索,10个试点村按照“八步法”有序推进。稳妥推进农村宅基地改革,推广宅基地综合管理信息系统,导入10.2万户、29.4万名对象信息,开展线上审批123宗;规范宅基地执法行为,立案查处宅基地案件8件;完成4个省级闲置宅基地及闲置住宅改革试点项目验收。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经济基础稳固。全区完成规上工业总产值2281.90亿元,同比增长1.5%,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4.7%,新基建、新智能、新医药行业产值同比分别增长22.5%、33.2%、2.3%,实现工业开票销售收入3256.61亿元,同比增长2.6%,工业用电量69.12亿千瓦时,同比下降4.0%。
民营企业支撑有力。在各类惠企政策持续作用影响下,全区营商环境不断优化,民营企业展现较强发展韧性。民营企业全年实现产值1763.83亿元,占全区产值比重为77.3%,同比增长5.2%,高于全区平均水平3.7个百分点,拉动全区产值增长3.9个百分点;实现营业收入1848.80亿元,占全区营收比重为78.6%,同比增长5.6%,高于全区平均水平4.6个百分点,拉动全区营收增长4.2个百分点。
建筑领域稳定发展。全年完成建筑业总产值382.43亿元,增长1.2%。从产值构成看,建筑工程产值仍占据主导地位,完成产值368.29亿元,占总产值比重为96.3%;安装工程产值12.53亿元,同比增长52.3%;其他产值1.61亿元,同比增长1.5%。
四、固定资产投资
工业投资结构优化。全区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1.0%。以智能化升级、高端化制造、绿色化改造为主要内容的新一轮工业企业技术改造行动持续推进,全区工业转型升级按下“快进键”。全区工业投资同比增长7.9%,占全部投资的60.9%,是全区投资实现稳定增长的重要支撑。从工业技改看,2024年全区工业技改投资同比增长8.7%,增速高于全部投资增速7.7个百分点,高于工业投资增速0.8个百分点,以工业为核心的大规模设备更新政策效应逐渐显现。
基础投资高速增长。全区加大公共财政向民生领域倾斜力度,不断有机推进“三城”建设、精细打造宜居环境,民生保障扎实有效。实施洮滆片区水环境质量提升专项行动、深入推进六大类20小类38项重点工程、因地制宜推动农村生活污水分类处理,对67个集居村实施工程治理、工业污水处理厂建成投用。全区基础设施投资完成64.18亿元,同比增长21.2%,高于固定资产投资增速20.2个百分点。
重大项目持续突破。全区以重大项目建设为核心引擎,省重大项目方面,10个项目入选《江苏省重大项目清单》,数量创历史新高并居全市首位,其中8个实施项目完成列统投资19.1亿元,投资完成率达68.8%。市重大项目建设领跑全市,45个在库项目完成投资78.49亿元,完成年度目标113.7%,入库、投资、竣工等各项指标均位居全市前列,成功跻身常州市重大项目攻坚突破年考核第一方阵,持续两年获评“常州市重大项目招引推进突出贡献单位”。区级政府投资项目稳步推进,33个项目中25个开复工,8个完工,完成投资8.49亿元,投资完成率56.87%。建立省市重大项目推进专班制度,实行“一项目一专班一微信群”模式,为重大项目提供全流程跟踪代办服务,打通项目推进堵点,高效推动8个省重大实施项目上半年全部开工,多利实现“四证齐发”。
五、国内贸易
消费市场持续回暖。随着“两新”政策的大力推进和全年系列主题促消费活动的深入开展,全区消费需求得到有效释放,新业态新模式不断壮大,商贸行业经营情况基本稳定,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79.79亿元,同比增长5.0%;实现限额以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62.69亿元,同比增长6.6%;实现限额以上批零住餐四行业销售额(营业额)685.92亿元,同比增长29.5%,消费市场总体呈现平稳增长的态势。
六、开放型经济
外向经济承压运行。全年完成进出口总额272.08亿元,同比下降19.3%;其中出口总额237.92亿元,同比下降16.6%,进口总额34.16亿元,同比下降33.8%。完成实际使用外资9631万美元,同比增长7.7%。
七、交通、邮电和旅游业
交通引领作用凸显。金城大道、茅山旅游大道寻仙路互通大桥项目完工通车;丹桂路(二期)工程下部结构已完成,上部结构完成20%;扬溧高速公路茅山东互通取得省发改委初步设计批复;金坛华城路改造提升工程有序推进,尧塘河桥先导段已施工进场。加快推进公共领域车辆电动化,新增公交车74辆,新能源车辆占比100%。积极推进港作机械、车辆、船舶能源清洁化改造工作,新增新能源港作机械1台,船舶LNG改造6艘。深入开展路面污染、船舶燃油质量检查,实施港口码头堆场扬尘管控、固体废物非法处置倾倒、汽修行业综合整治等专项行动,加强船舶污染物接收转运处置闭环管理,进一步夯实交通运输领域环保基石。
邮政业务成效显著。全年完成邮政业务业务收入2.65亿元,收入规模列全省第24位。其中寄递业务收入4339万元,非寄递业务收入2.22亿元。实现利润6098万元。
旅游发展多元融合。融合体旅,以赛促游,全年举办12场大型赛事活动,赠送景区(点)门票5000余张;“江苏省金坛茅山旅游度假区:山林野趣乐逍遥——金坛茅山体旅融合案例”成功获评“2024年江苏省体旅融合发展优秀案例”;牵头成立沪宁沿江高铁县域旅游城市联盟,在7个联盟城市共发放10万张惠民门票,整合多地优势文旅资源,打响“乘着高铁游江南”品牌。成功举办长荡湖音乐节、长荡湖·超级芒禾音乐节、“福地金坛逍遥江南”2024金坛中国旅游日系列活动、“嗨购金坛 点亮星夜”第五届金坛夜生活季、非遗闹元宵、非遗进校园、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精品文化艺术周活动、“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活动等文旅节庆活动。
八、金融业
金融市场运行稳健。全年本外币各项存款余额2039.95亿元,同比增长2.6%,其中,个人存款909.29亿元,同比增长10.9%;单位存款1130.66亿元,同比下降3.2%;本外币各项贷款余额2300.72亿元,同比增长15.5%,其中,短期贷款653.78亿元,同比增长3.9%;中长期贷款1525.98亿元,同比增长15.3%。
九、科技创新
创新主体发展壮大。金坛区成功获批江苏省(新型储能)未来产业先行集聚发展试点。蜂巢能源、厚生新能源、锂源新能源等3家企业获评省独角兽企业;精测新能源、泽润新能、创健医疗等3家企业获评省潜在独角兽企业,同威信达等18家企业入选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瞪羚企业。获认定省民营科技企业三批40家。全区高新技术企业保有量达460家,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认定453家,中盐金坛、中创新航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永臻科技、健尔康成功登陆上交所主板上市,今年全区新增报辅导企业1家,新三板挂牌企业1家,股改企业2家。
未来产业加速聚能。围绕抢抓合成生物产业新一轮发展机遇,华大工程生物学长荡湖研究所稳步推进省新型研发机构建设项目;创健医疗“省蛋白智造工程研究中心”获省工程研究中心立项,并获市合成生物“揭榜挂帅”项目立项。华大研究所牵头的“常州市多肽药物开发创新联合体”、创健医疗牵头的“常州市合成生物创新联合体”双双列入市创新联合体名单。省级合成生物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秘书处落户华大工程生物学长荡湖研究所,是我国首次通过标委会形式开展合成生物标准体系建设,华大生物参与制定我国主导的合成生物学(技术)领域首个国际标准,该标准入选省未来产业典型标准十大案例。
双创生态不断优化。积极推动政产学研用合作。深化高水平校地融合发展,组织产学研活动30余场,征集2024年河海大学—金坛区校地合作项目38个,圆满举行河海大学与常州市校地融合发展推进大会。成功举办2024年“华罗庚杯”常州市创新创业大赛暨第十二届“创业江苏”科技创业大赛常州赛,推荐40个企业和团队参赛,7个项目获奖,其中3个项目获一等奖。新增国家级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省级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各2家。
十、教育、文化、卫生、体育
教育资源优化布局。全力服务“三城三区”建设,聚力“五大行动”推进,城乡一体化统筹教育资源布局。完成西旸小学、洮西小学、实验幼儿园虹桥分园等3所小规模学校(幼儿园)优化调整工作、建昌幼儿园等6所小规模幼儿园转设办园点工作,水北中小学合并为九年一贯制学校,整合教育资源,提升办学效益;
持续深挖文化内涵。加快推进遗址公园建设工作,举办金坛三星村遗址考古工作现场会等学术会议,深挖遗址独特的考古价值;完成遗址公园一期项目(三星村远古文化体验中心)全球招投标,开工建设三星村遗址博物馆;持续推进三星村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申报工作。持续开展“双千计划”打造和培育工作,成功入选优秀群众文化团队1支(区群星舞蹈健身协会);持续深化“图书馆之夜”品牌活动,荣获“长三角地区最美公共文化空间”称号。
完善医疗服务体系。全面深化综合医改,形成“1+3”新型医疗服务体系和以金坛第一人民医院为总院的“1+9+N”紧密型医共体,区域医疗服务能力持续提升。建成农村区域性医疗卫生中心功能中心3个,新增常州市基层重点特色科室4个。区二院达到优质服务基层行国家推荐标准。区二院、三院创建成二级甲等基层医疗机构,直溪中心卫生院、薛埠中心卫生院创建成二级乙等基层医疗机构,金沙医院创建成二级中医专科医院,诚康医院创建成二级综合医院。创建省级普托育机构2家、省级示范托育机构1家。
体育事业蓬勃发展。开展篮球、足球、气排球、体育舞蹈等16项34场金坛区体育四季联赛,落实民生实事项目,完成新增10个全民健身场地和“532”战略重点项目体育公园的建设,预计备案水上体育场地面积600亩,完成省民生实事项目25公里健身步道建设。
十一、人口、民生与社会保障
人口规模基本稳定。年末户籍人口53.41万人,较上年减少0.2万人,其中男性26.23万人,女性27.18万人,男女性别比0.97。户籍人口出生率3.90‰,人口死亡率9.08‰,人口自然增长率-5.18‰。年末常住人口59.66万人,较上年增长0.1万人,其中城镇人口40.49万人,较上年增加0.21万人,城镇化率67.87%,比上年末提高0.24%。
居民收入稳步提高。全年实现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9378元,同比增长5.0%。其中,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1453元,同比增长4.5%;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0342元,同比增长5.8%。城乡居民收入比缩小为1.77,群众生活获得感、幸福感进一步增强。
民生保障有力推进。有序组织“春风行动”“就业援助月”等专项行动,常态化开展人力资源集市、“人才夜市”、直播带岗等线上线下招聘活动69场。新建4个“家门口”就业服务站,帮扶254名就业困难人员就业。持续提升城乡居民保障水平,为低保、重残、特困、建档立卡等四类人员共计1875人代缴居民养老保险。
十二、城乡建设和环境保护
村镇建设提质增效。推动省级特色田园乡村创建和现代化宜居农房建设,完成金城镇白龙村特色田园乡村建设省级验收,西城街道涑渎村、指前镇清水渎村、直溪镇丁家塘村、金城镇兆岐村完成建设。启动中天黄金大农场农房集中建设试点项目,一期建成现代化宜居农房96户。积极推进农村住房条件改善、低收入人群危房安全整治工作,全年完成2400户住房条件改善和32户低收入群体住房安全整治。
新城建设全面提速。开展核心片区环境提升工作,新建彭公桥口袋公园,开工建设金山路(北贤路—金桂路段)景观提升项目、金悦湾花园北侧及西北角景观提升项目;加快完善新城市政基础和社区商业配套,建成学海路、幸安路、彭公桥邻里中心项目,开工建设杨贺巷邻里中心;2024年结合金沙老城雨污分流改造同步建设完成沿河西路(春风北路-龙山大桥)、北环西路(西环二路-沿河西路)两条道路。
生态底色持续擦亮。洮滆片区水环境质量再突破,全区11个国省考断面优Ⅲ比例达90.9%,其中,优Ⅱ比例达36.4%;长荡湖水质连续两年稳定达到Ⅳ类,水生植物覆盖度达38.4%,由“藻型湖”逐步向“草型湖”转变。全区PM2.5浓度为32.5微克/立方米,优良率76%,空气质量连续4年不断改善,持续4年达到国家空气质量二级标准。因地制宜推动农村生活污水治理,通过纳管治理、集中处理、“收集+转运”3种处理方式,全区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实现管控率达100%。
注:1.公报中各项统计数据除注明按可比价格计算外,均按现行价格计算。
2.公报中数据均为快报数,实际引用请以统计年鉴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