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金坛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12

选择区域:>>

2012年,面对复杂严峻的宏观经济形势,全市上下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努力克服各种不利因素影响,千方百计破解发展难题,统筹做好稳增长、调结构、抓创新、惠民生、促和谐等各项工作,民生质量继续改善,社会事业全面进步,经济社会发展保持总体平稳、稳中趋好的态势。

一、经济运行

【综合】

产业结构加快调整。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373.81亿元,按可比价计算,比上年增长2.9%。其中,第一产业完成增加值27.09亿元,增长4.5%;第二产业完成增加值198.36亿元,增长2.6%;第三产业完成增加值148.36亿元,增长3.1%,三次产业比重为7.2:53.1:39.7,服务业增加值比重较上年提高了2.1个百分点。按常住人口计算的人均地区生产总值67129元,比上年增加1183元,按平均汇率折算为10634美元。

民生支出稳步增长。全年实现财政总收入73.56亿元,同比增长9.5%,其中公共财政预算收入23.11亿元,同比增长0.1%,其中税收收入为19.7亿元,增长2.5%,占公共财政预算收入比重为85.3%。财政支出继续向民生倾斜,公共财政预算支出32.53亿元,同比增长9.5%,其中教育支出8亿元,一般公共服务支出4.36亿元,农林水事务支出3.39亿元,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3.06亿元,医疗卫生支出2.23亿元,同比分别增长36%、5.5%、9.9%、12.1%和5.4%。

【农业与农村经济】

农业生产保持稳定。全年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51.84亿元,同比增长12.8%,其中:农、林、牧、渔及其服务业产值分别为22.5亿元、0.33亿元、10.98亿元、15.24亿元和2.79亿元,同比增长14%、6.3%、4.1%、17.1%和18.3%。粮食生产保持稳定,全市粮食播种面积59.12万亩,同比下降2.2%,粮食总产28.26万吨,同比下降0.4%,粮食单产478公斤,同比增长1.7%,水稻单产水平再创新高,亩产达632公斤,比上年增加4公斤。

主要农产品产量

产品名称 单位 2012 比上年增长%
粮食总产量 万吨 28.26 -0.4
#夏粮产量 万吨 8.24 3.6
秋粮产量 万吨 20.02 -2.0
油料产量 万吨 0.86 5.0
肉类产量 万吨 4.57 4.3
#禽肉产量 万吨 2.91 4.8
水产品产量 万吨 3.62 -1.7
禽蛋产量 万吨 1.02 5.2
茶叶产量 万吨 0.21 6.4
水果产量 万吨 0.86 19.6

现代农业加快推进。全市新增高效设施农业面积2.32万亩,总面积达10.62万亩,占耕地面积比重为21.09%;新增高效设施渔业面积1.03万亩,总面积达6.37万亩,占全市水产养殖面积比重为26.54%。产业园区加快建设,上阮现代农业产业园创成江苏省省级农业产业园区,新创常州市级农业产业园3个,金坛市级园区4个。品牌建设力度加大,新认定农业“三品”49只,“苏牌”大粒香米被评为全国第十一届优质稻米博览交易会金奖,金坛雀舌茶成为地理标志保护产品,“长荡湖大闸蟹”被认定为省农产品区域公共品牌。

【工业】

工业经济低位运行。全年完成规模以上工业产值578.5亿元,同比增长1.2%,其中高新技术产业产值257.06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为44.4%,全年完成工业增加值129.1亿元,同比增长1%。由于内外需不足、成本上涨等因素影响,企业经济效益有所下降,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产品销售收入566.5亿元,同比下降7.1%;实现利税总额51.6亿元,同比下降22.2%;实现利润总额29.2亿元,同比下降31.8%。

主导产业克难求进。装备制造、新材料和精细化工产业全年完成产值131.8亿元、114.4亿元46.7亿元,同比分别增长42.7%、26.9%、39.7%,占规上工业的比重为22.8%、19.8%、8.1%;纺织服装、光伏新能源和生物医药产业全年完成产值99.4亿元、82.9亿元、48.8亿元,同比分别下降1.8%、45.6%、6%,占规上工业的比重为17.2%、14.3%、8.4%。

【建筑业】

建筑行业持续增长。全年共完成建筑业总产值179.26亿元,同比增长37.9%, 完成房屋建筑施工面积1580.91万平方米,同比增长23.85%。企业资质升级步伐加快,新增施工总承包一级资质2家,专业承包一级资质6家,装饰装修设计施工一体化一级资质1家。

【固定资产投资】

投资结构不断优化。全年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10.33亿元,同比增长1.8%,其中一、二、三次产业分别完成投资2.99亿元、149.58亿元和57.75亿元,三次产业投资结构为1.4:71.1:27.5,第一、第三产业分别提高0.8个和4.6个百分点,第二产业下降5.4个百分点。高新技术产业全年完成投资26.5亿元,占工业投资比重为17.7%。全年基础设施项目28个,完成投资19.06亿元,增长98.5%。

重点项目顺利推进。全市128个重点项目总体进展良好,亿晶光电、沃尔新材、金湟纸业、常宝精特等25个项目基本竣工,中策、埃马克、奥托立夫、隆英特钢等重大项目全面开工建设。开发区国际工业城、青年公寓等园区功能平台建设进展顺利,东方盐湖城温泉小镇、宝盛园等重点旅游项目进展顺利,金城商业广场和宝马等多家品牌汽车4S店竣工营业。

【国内贸易】

消费市场繁荣稳定。全市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55.75亿元,同比增长15%,其中城镇实现零售总额141.83亿元,同比增长14.3%;乡村实现零售总额13.92亿元,同比增长22.2%。限额以上批发零售业实现商品销售额62.68亿元,同比增长18%,其中批发业37.45亿元,同比增长11.8%,零售业25.23亿元,同比增长28.6%;限额以上住宿餐饮业实现营业额4.36亿元,同比增长5.7%,其中住宿业1.28亿元,同比增长3.4%,餐饮业3.08亿元,同比增长6.7%。

消费热点保持活跃。在限额以上批发和零售企业的消费品中,汽车类实现销售额2.89亿元,同比增长18.2%;石油及制品类实现销售额10.35亿元,同比增长23.9%;服装、鞋帽、针纺织品类实现销售额2.46亿元,同比增长33.7%;食品、饮料、烟酒类实现销售额15.39亿元,同比增长21.8%;金银珠宝类实现销售额0.56亿元,同比增长37.2%;家具类实现销售额0.62亿元,同比增长17.4%。

【交通运输和邮电通讯】

交通运能稳步提升。年末全市等级公路里程1969.5公里,内河航运里程301公里。交通系统全年完成货运量680万吨,同比增长63.1%;货物周转量11.43亿吨公里,同比增长64.7%;港口吞吐量97.1万吨,同比增长20.9%;全年客运量957万人,同比下降5.8%;旅客周转量4.9亿人公里,同比下降1.41%。年内常溧高速公路前期工作基本结束,直东线延伸段、奥托立夫项目配套道路、水西线、白龙荡桥改路、沈渎路和金竹线、茅社线大修、金城镇南瑶路、上阮路、乾元观金顶路以及尧夏线完工。

邮电通信发展较快。全年邮政业务总量7449万元,同比增长32.9%,全年邮政业务总收入完成8161.8万元,同比增长12.2%,通信业务收入5.06亿元,同比增长10.7%。年末本地电话用户20.06万户,移动电话用户53.23万户。全年订销报刊杂志累计份数1442.2万份,同比增长2.5%。

【金融保险业】

金融市场规模扩大。年末全市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存款余额400.96亿元,比年初增加65.31亿元,增长19.46%,其中储蓄存款余额229.59亿元,比年初增长16.66%。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286.90亿元,比年初增加59.08亿元,增长25.93%,其中短期贷款158.02亿元,比年初增长29.5%,中长期贷款125.8亿元,比年初增长23.6%。积极引入外部金融资源,组建了协立创投、行知常峰等5家创投公司,民生银行金坛支行正式开业,全市商业银行累计达到13家。

保险业务平稳发展。全年实现保费收入7.7亿元,同比增长2.5%,其中财险保费收入2.35亿元,寿险保费收入5.35亿元;全年各类保险理赔和给付支出1.56亿元,同比增长24.9%,其中财险赔付支出1.4亿元,寿险赔付支出0.16亿元。

【旅游业】

旅游产业发展加快。全年共接待游客575.85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58.78亿元,分别增长14.74%和17.68%,其中旅游创汇收入800万美元,同比增长13.1%。年末全市拥有4A级景区1个;五星级宾馆1家;四星级宾馆3家;旅行社10家。成功举办了茅山登山节、首届中国雀舌茶道会、第二届长荡湖湖鲜美食节、中国茅山首届道教文化艺术节等旅游活动,东方盐湖城、宝盛园、仙姑“壹号农场”、长荡湖花苑等一批重点旅游项目进展顺利。

二、改革开放

【民营经济】

民营经济发展良好。全年新增私营企业910户,新增个体工商户2055户。全市新增私营企业注册资本46.19亿元,新增个体工商户注册资本2.47亿元。新增省民营科技企业167家,累计达480家。全市申请国内注册商标645件,成功注册商标202件,激素研究所“金珠”商标被认定为中国驰名商标,实现零的突破。新增江苏省著名商标4件,新认定常州市知名商标16件,年末全市注册商标数累计为2418件。

【开放型经济】

对外贸易持续低迷。受国际市场需求不振、特别是光伏出口下滑影响,全年完成进出口总额16.03亿美元,同比下降20.7%,其中出口总额完成13.65亿美元,同比下降15.5%,进口总额完成2.39亿美元,同比下降41.39%。

引进外资攻坚克难。全年新设外商投资企业37家,累计新增工商登记注册外资6.98亿美元,实际到账注册外资2.51亿美元,引进了德国皮尔磁工业自动化模块、日本高档农机配件和永邦环保再生塑料等外资项目。

外经发展势头良好。全年新签外经合同额1.56亿美元,完成外经营业额1.92亿美元,同比增长41.2%,新办境外投资企业7家,同比增加4家,总投资2428.55万美元。

【开发区建设】

开发区经济平稳发展。全年新批进区企业209家,其中外资企业12家,注册外资在1000万美元以上的项目9个;内资企业197家,注册资本在1亿元以上的项目7个。全年新增工商登记注册外资3.03亿美元,实际到帐注册外资1.21 亿美元。2012年开发区在全省125家省级以上开发区中位列第40位。

三、社会事业

【科技事业】

科技创新卓有成效。全市新增国家火炬计划重点高新技术企业1家,累计达3家;新增高新技术企业12家,累计达46家;新增省高新技术产品37只,常州高新技术产品65只。全年申报省级以上科技项目50项,立项18项。全市专利申请数3312件,比上年增加696件,其中发明专利申请数742件,比上年增加317件,专利授权数609件,比上年增加161件。由康美化工和浙江大学联合研发成功的“全有机溶剂中化学-酶法高效制备手性菊酯关键技术及产业化”项目荣获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中晟“国产大型MOCVD设备的研发及产业化”入选省重大科技成果转化项目;华德机械有限公司“超低温韧性球墨铸铁”项目,打破了国外公司在该领域的垄断局面;常州博瑞油泵油嘴公司研发柴油高压共轨油泵油嘴系统,成为我国唯一能够批量生产的企业。获得“江苏省创新型城市”正式授牌,被确认为“江苏省实施知识产权战略区域示范市”。

产学研合作加快推进。年内组织“金坛市—吉林大学科技人才对接会”,“江苏大学—金坛产学研对接洽谈会”,江苏技术师范学院与企业负责人、技术人员专题产学研对接活动。新增江苏省企业院士工作站1家、江苏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5家、省企业技术中心1家、江苏省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1家、江苏省企业研究生工作站6家、常州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0家、常州市级企业技术中心3家,全市常州市级以上“三站三中心”累计达92家。

人才引进力度加大。“金沙英才计划”深入实施,全市人才资源总量新增5269人,其中新增高层次人才260人,海外人才80人。4名领军型创新创业人才入选2012年度“江苏省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计划”;22名领军人才(团队)入选常州市“龙城英才计划”。华盛天龙引进中科院陈创天院士;钱海鹏、张月平、李留臣3名企业家入选江苏省“科技企业家培育工程”;丰登农药杨立荣等4人入选江苏省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引进计划。

【教育事业】

教育事业稳步发展。年末全市共有中小学54所,幼儿园42所,青少年体校1所,国防教育训练中心1所,职业教育学校1所,特殊教育学校1所。在校学生62152人,专任教师4954人。小学入学率100%,小学升学率100%,初中升学率98.90%,高中升学率89.18%。教育救助力度加大,全年发放助学金、学生乘车补贴等700万元,审核发放大学生信用助学贷款81.98万元,发放“周氏志成冠军奖学金”等社会捐助208万元,惠及学生7000人次。教师素质能力不断提升,4名教师被评为江苏省第十二批特级教师,15名教师获常州市“教学能手”称号,7名教师获常州市“教坛新秀”称号。

教学质量明显提高。幼儿教育更加规范,出台《金坛市学前教育五年行动计划(2011-2015)》,明确学前教育发展的目标和举措。义务教育成效显著,在“全国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市、区)”省级督导中,全市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成效得到省专家组充分肯定。高中教育质量大幅提升,高考本科上线率比上年提高10个百分点。职业教育特色鲜明,在2012年江苏省职业学校技能大赛中,省金坛中专取得了2金4银3铜的成绩,实现了奖牌数量和获奖层次新突破。

【文化事业】

文化活动精彩纷呈。组织开展“欢乐金沙——广场文艺月月演”大型专场文艺演出8场,组织开展文化下乡下基层系列活动达20余场(次),举办各类书画摄影展览10余次,组织举办十二个项目的暑期免费文化艺术培训班,组织开展“红读”征文、“六一杯”少儿书画赛等各类读书活动5次。送图书下乡15450余册,送电影下乡1948场,送戏下乡80余场。儿童剧《留守小孩》全国巡演5000多场,荣获第12届全国“五个一工程奖”,成为全国唯一获此殊荣的县级剧团。

文化遗产保护加强。组织举办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成果展,完成第三批市级文保单位红线及建筑控制地带红线图划定工作,完善25个县级以上非遗项目以及46名各级非遗项目的代表性传承人档案资料库,完成金坛封缸酒酿造技艺项目省级非遗生态保护基地申报工作。仙姑村土墩墓和慰安所旧址被江苏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七批省级重点文保单位。

广电事业稳步推进。全市拥有自办广播节目套数1套,自办电视节目1套,全年播出时间2333小时,广播、电视节目综合覆盖率均为100%。全面完成有线电视网络双向网改造,有线电视用户达15.7万户,比上年增加0.19万户,其中数字电视用户14.1万户,比上年增加0.4万户。

【卫生事业】

卫生事业不断发展。年末全市拥有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213家,其中医院、卫生院18个,共有床位1938张,千人拥有床位数为3.45张。全市卫生技术人员2336人,其中执业(助理)医师1166人,注册护士859人,千人拥有医生数1.86人,千人拥有护士数1.52人。农村居民医疗卫生条件逐步改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保率达100%,实际人均补偿比达51.2%。创建省级示范乡镇卫生院1家。卫生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加大,水北中心卫生院、朱林卫生院异地新建工程完工,城东、二院异地新建和建昌卫生院改扩建工程启动,HIS、电子病历、远程医疗系统等医疗行业信息化建设加快推进。

【体育事业】

体育事业持续发展。成功组织承办了全国排球大奖赛、第六届江苏省全民健身运动会室内五人制足球比赛、江苏省青少年篮球甲组比赛。成功举办了新春系列体育健身竞赛活动、“丰登杯”茅山登山健身大会、全民健身日等活动。开展“十分钟体育健身圈”建设工作,完成34个镇、村全民健身设施提档升级工程。江苏省青少年县级田径比赛获得团体总分第三名,江苏省青少年篮球男子甲组比赛获第一名。全年向省运动队输送优秀运动员19人,获全省县(市、区)输送贡献奖第五名。体育彩票销售实现历史性突破,达10095万元,同比增长45%。

四、人口、民生与社会保障

【人口】

人口规模保持稳定。年末全市户籍人口55.31万人,比上年末增加1663人,其中男性27.58万人,女性27.73万人,男女性别比为99.4:100,60岁以上人口达12.02万人,占总人口的比重为21.73%。全市人口出生政策符合率为98.10%,出生婴儿性别比为106.8:100。

【人民生活】

居民收支稳步增长。抽样调查结果显示,全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1738元,人均消费性支出21009元,分别比上年增长13%、13.4%;农民人均纯收入15608元,人均生活消费支出12401元,分别比上年增长13%、15.3%。居民储蓄继续增加,年末居民储蓄存款余额229.59亿元,比年初增长16.7%。

民生工程扎实推进。全市新开工各类保障房6337套(户),其中公共租赁住房(含廉租住房)3134套,经济适用住房320套,限价商品房680套,城市棚户区危旧房改造安置住房2203套。完成华城一村、文荟苑、城北新村等8个小区的整治提升,完成汤庄、五叶增压泵站建设工程,完成洮西5个行政村4000户管网以及茅麓3个行政村171户无水户的改造工程。

【社会保障】

社会保障不断完善。年末全市企业养老、医疗、失业、工伤和生育五大保险参保人数为11.65万人、13.82万人、8.8万人、11.98万人、7.94万人,其中养老、医疗、失业和工伤保险参保覆盖率分别达98.5%、99%、98.5%、98%。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参保人数为13.14万人,参保覆盖率为99.52%;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保人数为35.4万人,参保覆盖率为100%。

救助水平不断提高。城市低保月标准从360元提高到420元,农村低保月标准从250元提高到310元。全市最低生活保障家庭6251户、10678人,其中城市低保872户、1491人;农村低保5379户、9187人,累计发放保障金2658万元。农村五保集中供养和分散供养年标准分别从3700元、3100元提高到5200元、4200元,全年保障人员2030人,发放保障金868.4万元。

慈善救助继续推进。组织开展第11个慈善周活动,募集善款1103.9万元,全年发放慈善救助资金950万余元,受助困难群众达1万人(户)。全市优抚对象定补人员4495人,累计发放各类补助资金2358万元。

五、城乡建设

【城市建设】

城市建设不断加快。2012年城市建成区面积22平方公里,城市化率为54.1%,比上年提高1.7个百分点。完成城市总体设计以及滨湖新城核心区周边地块规划,市民服务中心项目全面开工建设。创建工作取得新成就,“省节水型城市”、“省人居环境奖”、“省城市管理优秀城市”等各项创建工作均通过省级考核。

基础建设有力推进。完成南环二路东延、水湟路等10条道路的提升改造,经九路、经十路等7条道路亮化工程全部实施完毕;完成钱资湖水环境整治一期清淤工程,建成南一环、东门大街果品市场等处畅通治堵工程建设,完成2万平米人行道路改造工程,完成金城镇雨污水管道、金宜路污水管道、南二环雨水管道防汛管道建设,丹金溧漕河航道整治提升工程进展顺利,常溧高速金坛段前期工作扎实推进。

【新农村建设】

新农村建设成效明显。完成薛埠、尧塘两镇总体规划,重新评估镇村布局规划,确定117个农村集中居住点,尧塘镇紫薇园、薛埠镇祥和家园等一批具有城市中档小区品位的集中居住点初步建成。大力推进村庄环境整治,完成914个村庄整治工作,创成省“三星级康居乡村”8个。常州市“五化三有”村37个,累计达108个村。全市所有村集体经济收入全部超过50万元。

六、环境保护

【环境保护与治理】

环保工作扎实推进。“环保大行动”继续推进,污染物减排、水环境整治、太湖水污染防治等各项重点工作不断加强。全市新增污水管网33公里,完成儒林镇12个行政村和尧塘镇13个行政村的连片整治工作,共建成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25套,配套建设污水泵站8座,集镇生活污水均接入污水处理厂。全面完成沈渎垃圾填埋场扩容工程,配备垃圾渗滤液收集车辆,全市所有垃圾中转站渗滤液统一收运。全年关闭10家“两高一低”化工企业,白龙荡、洮西、湟里河片区化工企业全部关停并转,顺利完成14家企业强制性清洁生产审核和12家企业自愿性清洁生产审核。

生态环境日益优化。区域水环境、大气环境质量总体状况得到明显改善。丹金溧漕河、尧塘河总磷含量较去年同期分别下降42.3%和52%,全市水域功能区水质达标率为92%。集中式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为100%;机动车尾气、餐饮油烟、道路运输扬尘及建筑施工噪声、社会生活噪声的监督管理进一步加强,大气环境二氧化硫、可吸入颗粒物年均浓度符合二级标准,API小于100的天数达94.3%,小康环境质量综合指数92.4分。

备注:

1.本公报使用的数据为快报数。

2.文中统计数据除注明按可比价计算外,均按现行价计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