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坛市200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统计公报 2003

选择区域:>>

2003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精神第一年,是我市率先建设小康社会、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建设的第一年,也是全市上下同心协力,战胜“非典”和旱灾等困难,取得显著成绩的一年。全市人民紧紧团结在市委、市政府周围,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伟大旗帜,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改革开放和扩大内需的方针,加强招商引资力度,加大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努力提升工业化水平,实现了全市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协调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
一、综     合
全市国民经济快速发展,总量实现历史性突破。据统计,全年实现生产总值101亿元,比上年增长16.5%(按可比价计算),人均生产总值由上年的15651元增加到18650元,比上年增长19.16%。在国民经济快速发展的基本上,全市财政收入完成10.14亿元,比上年增长35.4%。
三次产业全面发展。第一产业完成增加值12亿元,增长5.5%,增幅比上年提高0.4个百分点,占生产总值的比重为11.8%。第一产业仍是全市经济增长的主要推动力量,完成增加值54亿元,增长22.2%,增幅比上年提高0.8个百分点,占生产总值的比重为53.5%,比上年提高1.5个百分点,其中工业增加值45.8亿元,增长24.8%。第三产业完成增加值35亿元,增长18.6%,增幅比上年提高3.4个百分点,占生产总值的比重为34.7%。
二、农     业
农业生产在结构调整中稳步发展。全市各地以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目标,加快农业向商品化、专业化、现代化方向转变,推进农业生产战略性结构调整,积极发展多种经营。2003年全市完成农业总产值23.5亿元,增长5.5%。其中农业产值9.91亿元,增长8.7%;林业产值0.24亿元,增长1.5%;牧业产值3.36亿元,增长9.4%;渔业产值9亿元,增长0.7%;农业牧渔服务业产值0.98亿元,增长7.6%。全市共完成多种经营产值19.41亿元,增长6%,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达82.6%,比上年提高了0.6个百分点。全年粮食总产量22.52万吨,下降13.8%,其中:夏粮播种面积10.52万亩,下降14.1%,产量1.98万吨,下降18.7%;秋粮播种面积37.08万亩,下降6.5%,产量20.54万吨,下降13.3%。油料总产量1.63万吨,下降7.7%;茶叶总产量1390吨,与上年持平;生猪出栏20.4万头,存栏23.4万头,分别下降9.8%和21.7%;家禽饲养量555.66万只,增长4.4%;水产品产量3.54万吨,下降5.7%,但特种水产品产量1.04万吨,增长4.8%。农业标准化建设扎实推进,已建立3个国家和省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46个无公害农产品基地,19只农产品获全国、省无公害农产品认证。我市被命名为“中国中华绒鳌蟹之乡”和“中国食用菌之乡”。
农业生产条件继续改善,抵御自然灾害能力不断增强。2003年全市农田有效灌溉面积52.8万亩。农业机械化水平不断提高,年末拥有农业机械总动力33.3万千瓦,增长3.4%。全年化肥施用量(折纯)2.69万吨,增长2.7%。全年水利建设力度继续加大,防洪抗灾能力有新提高。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生产增势强劲,经济总量不断扩大。全年完成工业总产值210.18亿元,增长24%,增幅比上年提高3.6个百分点,完成工业增加值45.8亿元,增长24.8%,增幅比上年提高1.6个百分点。其中国有及年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工业企业完成工业总产值106.2亿元,增长38.3%,完成工业增加值25.6亿元,增长36.7%。
工业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益明显提高。全年实现工业产品销售收入184.1亿元,增长25.9%,其中国家有及年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工业产品销售收入99.7亿元,增长38.7%。产销衔接状况良好,产销率达96.92%。工业企业运营机制进一步优化,企业盈利能力继续提高,亏损面继续下降。全市工业实现利税总额16.89亿元,其中利润9.24亿元,分别增长43.7%和62.6%,增幅分别比上年提高16.4和40.9个百分点。国有及年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税总额9.69亿元,其中利润5.39亿元,分别增长39.5%和42.9%。企业亏损面由上年的1.82%下降为1.72%。
工业结构调整取得新进展,支柱产业支撑作用明显,私营个体工业经济快速发展。全市国有及年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工业中完成轻工业产值49亿元,重工业产值57.2亿元,轻重工业比重由上年的51.1:48.9调整为46.1:53.9。纺织服装、机械电子、医药化工、建筑材料四大支柱产业健康发展,完成工业总产值、产品销售收入、工业增加值、利税总额分别比上年增长39.3%、40.2%、37%和37.1%,分别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达92.7%、92.6%、93.2%和93.2%。私营个体工业迅速增长,实现工业产品销售收入110.89亿元、工业增加值27.93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20.8%和18.2%。
建筑业持续平稳发展。全年完成建筑安装产值50.8亿元,比上年增长12.9%,完成建筑业增加值8.2亿元,增长9.3%。
四、固定资产投资
固定资产投资规模继续扩大,工业投入强劲增长。2003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达37.58亿元,增长50%,增幅比上年提高11.9个百分点,其中房地产开发投资4.95亿元,增长56.6%。工业投入25.08亿元,增长84.3%,在上年快速增长的基础上增幅继续提升7.8个百分点。一批重点工业项目进展顺利,盘固水泥公司日产5000吨干法窑外分解水泥生产线年内完成投资1.33亿元,金坛市第二铸钢厂压延项目全年完成投资8000万元,中盐金坛盐化有限公司年产60万吨真空制盐项目年内完成投资7300万元,金昇实业股份有限公司清梳联项目年内完成投资6500万元等,有力地增强我市工业经济发展后劲。
五、交通和邮电业
交通基础设施不断改善,综合运输能力增强。年末全市公路通车里程达344公里,内河航运里程293公里,交通系统全年完成货运量145.7万吨,增长10.5%,货物周转量2.65亿吨公里,增长10%;完成客运量472.1万人,比上年减少3.6万人,旅客周转量2.36亿人公里,与上年持平。
邮电通信能力继续增强。电信系统全年完成业务总收入1.06亿元,比上年增长10%。年末电话交换机容量达21.02万门,其中市话7.87万门,农话13.5万门。年末全市固定电话用户达18.45万户(含小灵通2.3万户),比上年增加2.76万户,增长17.6%。全年新增互联网宽带用户3636户,年末达5203户。移动通信快速发展,全年新增移动电话用户6.5万户,年末移动电话总数达16.95万户。
六、国内贸易和市场物价
消费品市场稳健运行。通过增加居民收入、加大市场开拓力度、举力一系列促销活动、发展现代营销方式等措施,促进消费市场的稳健运行,各类专业市场、专卖店、连锁店、超市发展加快,尤其是大统华购物中心落户我市,给消费品市场带来新的亮点。2003年全市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额40.49亿元,增长13%。
城乡消费品市场活跃。市区商品零售额达19.69亿元,增长17.7%;市以上商品零售额为20.8亿元,增长8.8%。分行业看,批发零售贸易业零售额37.5亿元,增长11.8%;餐饮业零售额2.65亿元,增长29%;其他行业零售额3269万元,增长40.3%。
市场物价平稳增长。居民消费价格总指数年平均为104.2%,比上年上升2.3个百分点。分项目看呈“四升四降”,食品类价格上涨11.7%,其中:粮食上涨5.6%、水产品上涨8.2%、鲜菜上涨4.5%;娱乐教育文化用品类上涨6.1%;居住类上涨4.1%;服务类上涨0.3%;交通和通讯工具类下降21.8%;医疗保健类下降8.3%;衣着类下降1.9%;家庭设备及用品类下降0.7%。
七、对外经济
对外贸易稳步增长。2003年全市共完成自营进出口总额3.47亿元美元,比上年增长12.3%,其中出口总额2.75亿美元,增长24.3%。
招商引资力度加大,利用外资快速增长。全年新批外商投资企业62家,比上年增加25家。合同利用外资金额2.07亿美元,比上年增长81.2%;实际利用外资金额1.06亿美元,比上年增长89.4%。
对外经济技术合作继续发展。全年完成外经合同额6852万美元,比上年增长20%;外经营业额4810万美元,比上年增长19.1%;年末在外劳务人员2384人,比上年增长27人。
开发区建设取得新成绩。全年新批进区企业85家,成功引进了江苏鸿瑞昌泰纺织有限公司、常州明骏电子有限公司等25家外商投资企业。合同利用外资1.8亿美元,增长107.7%,实际利用外资7600万美元,增长51%。全年全区完成业务总收入69.65亿元,增长25.9%。
八、财政、金融和保险业
财政收入继续快速增长,收支状况良好。全年完成财政总收入10.14亿元,增长35.4%,其中地方财政收入4.02亿元,增长18.1%;财政支出6.91亿元,增长34.9%。
金融运行保持平稳。年末全市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88.33亿元,比年初增加17.65亿元,增长25%;各项贷款余额49.3亿元,比年初增加12.63亿元,增长34.4%。在各项存款余额中,企业存款余额20.7亿元,增长36.5%;居民储蓄存款余额61.3亿元,增长21.8%。全年现金收入243.25亿元,增长38.8%;现金投入257亿元,增长38.5%,收支相抵净投放13.75亿元。
保险业快速发展。全年保费收入2.91亿元,比上年增长34.1%,其中财产险0.99亿元,寿险1.92亿元,分别增长182.9%和5.5%。
九、科学技术和教育
科技事业取得新成果。全年共申报常州市以上的各级各类项目172项,其中国家级项目19项,省级项目58项。已立国家项目6项,省级项目23项。所立项目中,获资金助项目29项,共获无偿拨款资金总额为321万元。其中: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项目2项,省科技攻关项目3项省两院两校合作项目1项。2003年有7家企业确认为省高新技术企业,全市累计省高新技术企业数达24家。
教育事业全面发展。年末全市共有各类学校70所,普通中学在校学生4.08万人,小学在校学生3.77万人。教职工4892人,其中专任教师4156人。年内2534人参加高考。有2061人被各类院校录取(其中本科1189人),录取率达81.3%。教育现代化水平不断提高,全年新建校园网(简易校园网)40个,新添置计算机2600台。职业技术教育中心、华罗庚实验初中被评为省级文明单位,朱林中学、直溪中学被评为省级示范初中,朝阳小学、指前小学被评为省级实验小学。
十、文化、卫生和教育
文化、广播、新闻事业繁荣发展。电视电影《陈毅在茅山》获得江苏省第18届“金凤凰”奖;摄影《爱之流》获全国摄影家协府二等奖;文艺作品在全国、省、市级以上参展和获奖的达112件;电视剧《水乡人家》已完成拍摄任务。电视节目录制获得省一等奖2个、二等奖2个;《第一时间》栏目获常州市“‘广玉兰’杯三优一名”奖;全年新增有线电视用户6000户。
医疗卫生工作不断加强,卫生技术研究取得新成绩。年末卫生系统各类卫生机构共30个,其中医院、卫生院26个,拥有病床1304张。全社会卫生技术人员1923人,注册医师1049人。全年申报科研项目10项,其中省中医管理局1项,常州市卫生局4项。农村初保工作得到巩固,初级卫生保健普及率达100%,大额费用合作医疗制度行政覆盖率100%,大额费用合作医疗保险资金到位率100%。
群众体育和竞技体育协调发展。市木兰拳、体舞、太极拳等运动项目参加全国第三届中华不老城“康辉怀”中老年综合文艺汇演,木兰双扇《春色满圆》获银奖,体舞《走进新时代》获铜奖。
竞技体育“做大现有项目,巩固优势项目”初见成效。赛艇、皮划艇首次代表常州市参加江苏省青少年水上运动项目比赛获2金、1银、2铜好成绩。组织承办了江苏省首届县级篮球比赛,我市代表队获冠军。
十一、环境保护
环境保护工作进一步加强。全市年末共有环境监测点195个,日处理4万吨污水的第二污水处理厂一期工程试运行,年处理6000吨的危险废物处置中心投入使用。与此同时加大了市区烟尘控制区和噪声达标区监督力度,烟尘控制区覆盖率为100%、噪声达标区覆盖率为70%,全年市区空气质量达到国家二级标准。
十二、人口和人民生活
人口增长继续得到有效控制。年末全年总户数21.44万户,总人口54.08万人。计划生育率达99%,比上年提高0.16个百分点;人口自然增长率为-1‰。
城乡居民收入增加,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全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803元,比上年增长13.1%。城镇职工人均工资13962元,比上年增长15.3%。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5110元,增长7.3%。年末全市居民人均储蓄存款达11339元,增长22.%。
城乡居民居住条件继续改善。据抽样调查资料显示,城镇居民人均居住面积为24.35平方米,比上年增加2.31平方米;农村居民人均住房面积为43.16平方米,比上年增加1.13平方米。
社会保障和福利事业不断完善。年末全市参加失业保险人数达5.1万人。参加养老保险职工4.66万人(不含财政拨款单位),参加基本医疗保险职工5.75万人,享受医疗保险退休人员1.71万人。享受最低保障对象居民1347户,计3259人,共发放保障金253万元。社会福利事业继续发展。市慈善总会济助对象全年共6440人(户),发放救济资金95.6万元。
在国家统计局农调总队公布的2002年度全国最发达县(市)100名的排序中,我市由2001年度的第67位升至第53位。在全省十强县(市)排名中位居第九位。我市参加首届中国诚信建设成果展,荣获“中国50家投资环境诚信安全区”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