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是我市“十一五”规划开局之年,也是贯彻落实市第十一次党代会精神起始之年。全市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十六届五中、六中全会精神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小康建设为抓手,以“加快有效投入年”为契机,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宏观调控一系列政策和措施,努力克服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不利因素,因地制宜,抢抓机遇、开拓争先,实现了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事业又好又快发展。
一、综 合
全市国民经济在较高平台上保持快速增长态势。据初步核算,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82亿元,按2005年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8.5%,按现行价计算比上年增长22.1%,人均地区生产总值由上年的27986元增加到33854元(按年平均常住人口计算)。全市完成财政总收入22.37亿元,增长30.4%,其中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完成8.63亿元,增长28.1%。
经济结构稳定性和协调性进一步增强。第一产业完成增加值14.6亿元,增长5%,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为8%,比上年降低1.3个百分点;第二产业仍是全市经济增长的主要推动力量,完成增加值97.5亿元,增长24.8%,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为53.6%,比上年提高1.1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完成增加值69.9亿元,增长22.8%,增幅比上年提高 0.5个百分点,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为38.4%,比上年提高0.2个百分点。
二、农 业
农业生产平稳发展。今年以来,全市进一步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化经营,加大农产品质量建设力度,使我市农业向优质化、标准化和产业化迈进,保持了农业和农村经济持续向好发展态势。2006年全市完成农业总产值28.93亿元,增长5%。其中农业产值13.09亿元,增长5.9%;林业产值0.27亿元,增长3.4%;牧业产值3.81亿元,增长0.7%;渔业产值10.5亿元,增长5.5%;农林牧渔服务业产值1.26亿元,增长5.2%。全市共完成多种经营产值23.79亿元,增长4.9%,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82.3%。全年粮食总产量24.53万吨,增长10.6%,其中:夏粮播种面积15.2万亩, 增长16%,总产量3.96万吨, 增长21.1%;秋粮播种面积37.26万亩,增长1.6%,总产量20.57万吨,增长8.8%。油菜籽总产量1.36万吨,下降16.2%。茶叶总产量1449吨,下降3.1%。生猪出栏20.13万头,下降5.4%;存栏17.3万头,下降17.4%;家禽饲养量737.08万羽,增长9.2%;水产品总产量4.06万吨,增长2.7%,其中特种水产品产量1.19万吨,增长4.1%。农业标准化建设稳步推进,建立了6个国家和省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85个无公害农产品基地,90只农产品获国家无公害农产品认证,16只农产品获国家有机食品认证,21只农产品获国家绿色食品认证。观光农业已具雏形,长荡湖“渔家乐”餐饮休闲观光、江南农耕园、奥金鳄鱼乐园和江南孔雀园初步形成了休闲、观光等功能。
加大了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增强了抗御自然灾害能力。2006年全市农田有效灌溉面积49.4万亩。年末拥有农业机械总动力35.82万千瓦,增长1.9%。全年化肥施用量(折纯)2.68万吨,增长0.9%。全年完成水利土方300万方,完成小沟级以上建筑物350座,清淤疏浚整治各级河道7条52公里,加固圩堤10公里,实施通航河道护岸18.67公里,新建改造排涝灌溉站12座,改造山区排洪闸滚水坝8座,改造塘坝20座,圩口闸4座,建设防渗衬砌渠道50公里,完成石桥、中桥水利枢纽建设工程并投入运行。
扎实推进农村“新五件实事”和“新三清”工程,着力改善农村发展环境。全年新建、改建农村公路125公里;开展以先进实用农业技术和务工职业技能培训为主的农村教育培训,全年培训农村劳动力1.21万人;农村环境整治力度加大,全年实现8个镇生活垃圾集中处理,疏浚村庄河塘574条;新建一批农村文化体育广场、图书室和文化中心,充实了农村文化内涵,丰富了农民业余生活。
三、工业和建筑业
适应宏观环境新变化,工业生产保持较快增长。全年完成工业总产值345.8亿元,增长25.4%;完成工业增加值81.5亿元,增长28.2%。其中:国有及年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工业企业完成工业总产值262.1亿元,增长32.8%,完成工业增加值67.15亿元,增长35.2%。全年工业用电量12.29亿千瓦时,增长7.8%。
工业经济运行效益持续增长。全年实现工业产品销售收入317.1亿元,增长25.3%,其中国有及年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工业产品销售收入251.3亿元,增长34.3%。产销衔接状况良好,产销率达98.2%。工业企业运行效益明显提高,企业盈利能力持续增强,亏损面下降。全市工业实现利税总额31.5亿元,其中利润19.08亿元,分别增长33.7%和38.6%,增幅分别比上年提高2.1个和3.3个百分点。国有及年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税总额28.1亿元,其中利润17.75亿元,分别增长49.7%和56.9%,增幅分别比上年提高7.2个和10.5个百分点。企业亏损面由上年的1.96%下降为1.07%。
工业结构不断调整优化,支柱产业支撑作用明显加强,私营个体工业经济发展迅速。全市国有及年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工业中完成轻工业产值90.73亿元,重工业产值171.35亿元,轻重工业比例由上年的34.7:65.3 调整为34.6:65.4。纺织服装、机械电子、精细化工、新型材料四大支柱产业健康发展,完成工业总产值248.5亿元、产品销售收入238.3亿元、工业增加值64.5亿元、利税总额27.35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34.1%、36%、37.9%和50.7%,分别占规模工业比重为94.8%、94.8%、96.1%和97.3 %。私营个体工业迅速增长,实现工业产品销售收入188.9亿元、工业增加值50.4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23.9%和28.1%。
建筑业平稳发展。2006年完成建筑安装产值88亿元,比上年增长22.2%,增加值16亿元,增长10%。全年实现双分包施工面积743.5万平方米, 比上年增长18.1%。工程质量进一步提升,全年共获江苏省“扬子杯”奖5个,安徽省“黄山杯”奖1个。
四、固定资产投资
在全面贯彻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的基础上,全市各地以“加快有效投入年”为契机,注重存量改造和增量调整,完善投资结构,固定资产投资继续保持稳定增长,与此同时一批重点工业项目进展顺利。2006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达93.4亿元,增长30.2%,其中:城镇投资47.9亿元,增长22.2%;农村投资45.5亿元,增长40%。在总量中:工业投入完成73.26亿元,增长33.2%;民营经济完成投资74.37亿元,增长33.2%;高新技术产业完成投资12亿元,增长99.8%。一批重点工业项目进展顺利,晨风服装有限公司高档面料生产线,江苏江东化工有限公司的烧碱生产项目,常州亿晶光电科技有限公司的单晶硅切片、太阳能电板封装生产项目,康泰氟化工有限公司的新型环保制冷剂及发泡剂项目等,这些项目的建设为我市工业经济增添了发展后劲。
城市建设步伐加快。城市路网日趋完善,全年完成了东一环南延、东二环南延、南二环东延、拓荡路、丹阳门北路延伸、丹北路北伸、经十路和盐港路西段等11条道路建设并顺利通车;城市绿化突破历史,全年投入资金8000万元,新增绿地180公顷,重点实施了“四路四口一河”绿色通道工程,同时新建了占地面积达6万平方米的湿地公园,为创建国家园林城市打下坚实基础;污水管网建设进一步加快,市第二污水厂全年完成43公里配套管网,到2006年共接纳64家企业污水进行处理。
五、交通和邮电业
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加快,综合运输能力增强。年末全市公路通车里程达667.1公里,内河航运里程达301.8公里,交通系统全年完成货运量305.3万吨,比上年增长29.9%,货物周转量5.29亿吨公里,比上年增长27.5%;完成客运量721.3万人,比上年增长8.3%,旅客周转量3.4亿人公里,比上年增长9.7%。2006年交通系统共完成交通工程投资11.3亿元。一批重点交通基础设施工程加紧建设:一是宁常、扬溧两条高速公路路基工程全面完成,路面工程全面展开。其中:宁常高速公路完成投资3.76亿元,扬溧高速公路完成投资2.91亿元。二是加大了路网改造力度,340省道改建工程进展顺利、北干河大道、茅山旅游公路、尧夏线改造工程和朱延线延伸段工程全面推进,三是丹金溧漕河金坛城区段改线前期工程有序进行。
邮电通信业平稳增长。电信公司以科学务实、精确管理的原则,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牢牢抓住信息化建设的机遇,确保企业可持续发展。全年完成业务总收入1.32亿元,增长3.9%,净增电话用户2.47万户,净增宽带用户5461户。全年网络接通率99.7%,中继电路和信令链路完好率100%,并顺利通过ISO9000认证。邮政系统以求真务实的态度,不断加大市场开发力度,全年完成业务总收入3780万元,增长11%。
六、国内贸易、市场物价和旅游
消费品市场稳中趋旺。2006年全市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8.2亿元,增长15.6%。城乡消费品市场活跃。市区商品零售额达34.17亿元,增长24%;市以下商品零售额为24.03亿元,增长5.5%。分行业看,批发零售贸易业零售额50.4亿元,增长15.8%;住宿餐饮业零售额7.26亿元,增长14.1%;其他行业零售额5565万元,增长16.3%。
市场物价稳中趋跌。居民消费价格总指数年平均为99.9%。从分项目看呈“四升四降”:家庭设备及用品类上涨1.5%;居住类上涨6.4%;娱乐教育文化用品类上涨1.7%;衣着类上涨4.3%;食品类价格下跌1%,其中:粮食上涨9.9%、蛋类下跌6.6%、水产品类下跌5.5%、肉禽及制品类下跌9.8%;烟酒类下跌4.2%;医疗保健类下降2.5%;交通和通讯工具类下降7.6%。
旅游事业发展迅速。2006年全市旅游总收入21.53亿元,增长44.2%,其中国内旅游收入21.25亿元,增长44.3%,旅游创汇收入357.6万美元,增长42.4%。全年共接待国内旅游者246.4万人次,增长22%,接待入境旅游者4300人次,增长20.6%。全市十家旅行社全年共实现营业收入4544万元,增长39%;累计组团6.69万人次, 15.83万人天。全市六家景区(点)全年共实现营业收入1542万元,是上年的1.03倍。2006年荣获“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称号。
七、对外经济
利用外资水平和质量提高。全年新批外商投资企业95家,协议注册外资5.06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1%;实际到帐外资1.21亿美元,比上年增长51%。
对外贸易在较高平台上保持较强增势。2006年全市共完成自营进出口总额5.65亿美元,比上年增长21.5%,其中出口总额4.8亿美元,增长26.3%。
对外经济技术合作平稳发展。全年完成外经合同额9555万美元,比上年增长12%;外经营业额7100万美元,比上年增长12%。
开发区建设成效显著。全年新批进区企业173家,成功引进了江苏常宝普莱森钢管有限公司、常州维信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常州美晶太阳能材料有限公司和江苏维尔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等40家外商投资企业。新批协议注册外资3.35亿美元,与上年持平,实际到帐外资1.01亿美元,增长47.8%。全年全区完成业务总收入150.6亿元,增长25%。
八、金融和保险业
金融运行平稳。金融系统按照“区别对待、有保有压”的信贷原则,优化信贷结构,加大有效信贷投入,促进了经济快速健康发展。年末全市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存款余额138.51亿元,比年初增加23.15亿元,增长20.1%;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76.3亿元,比年初增加16.92亿元,增长28.5%。在各项存款余额中,企业存款余额28.99亿元,增长20.7%;居民储蓄存款余额92.57亿元,增长16%。全年人民币现金收入493.74亿元,增长31%;人民币现金支出504.29亿元,增长31%,收支相抵累计净投放10.55亿元。
保险业发展平稳。全年保费收入3.6亿元,其中寿险2.87亿元,财险7274万元。赔款给付6819万元,其中寿险1109万元,财险5080万元。
九、科学技术和教育
科技工作取得新成绩。2006年共申报常州市以上的各级各类科技项目125项。其中:申报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项目4项,申报国家级新产品6只,省高新技术产品14只,申报国家和省火炬计划项目12项,“新型环保制冷剂HFC-134a”等4个项目被列入江苏省火炬计划,“95%戊唑醇原药”等3个项目被列入国家火炬计划。全市累计省级以上高新技术企业数达40家。共申请专利433件。到2006年我市已建成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家,常州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家,金坛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家,金坛市农业科技示范园2家,金坛市科技型农业企业6家。
教育事业取得新发展。年末全市共有各类学校64所,普通中学在校学生 3.58万人,小学在校学生3.05万人。教职工4855人,其中专任教师4115人。年内3824人参加高考,本科达线1412人。教育技术装备水平不断提高,全年建设省级标准化实验室4个,省一级图书馆4个,7所学校通过常州市示范图书馆验收,9所学校被授予常州市一级校园网,市第一中学、尧塘中学、建昌中学、涑渎小学和殷雪梅小学通过四星级高中、省级示范初中和省级实验小学评估验收。在全国第十一届“华罗庚数学金杯”赛上获得团体总分第五名,其中获得三个一等奖,一个二等奖。
十、文化、卫生和体育
文化、广播、新闻事业加快发展。2006年文化系统认真组织实施了“乡村行、广场韵、家园情”群众文化系列活动和“文化百村行”工程,发表(入选、展出)各类艺术作品100多件,其中获国家级奖项24件,省级奖项72件,大型儿童剧《永远的雪梅》在上海市第六届儿童剧展演中荣获优秀剧目奖。广播电台、电视台发稿9000多条,其中被常州市级以上台录用300余条。一批文化设施相继开工建设并投入使用:华罗庚纪念馆隆重开馆,龙山塔和庄城桥古迹修缮工程顺利完成。
卫生事业进一步加强。年末卫生系统各类卫生机构共31个,其中医院、卫生院20个,拥有病床1478张。全社会卫生技术人员2084人,注册医师1086人。全年申报科研项目17项,其中获金坛市级15项,常州市级2项。开展新技术、新项目56项。扎实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建设,全面提高爱国卫生工作水平,全年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覆盖率99.3%,截止2006年,全市共创建省级卫生镇5个,省级卫生村37个。
体育事业取得新进步。2006年我市紧紧围绕“百村农民健身工程”、第四届全民运动会曁第六届全民健身节和省第16届运动会等主要中心任务,积极进取,敢于争先,取得较好成绩。组织承办了2006年“金昇”杯全国男篮俱乐部联赛决赛和2005-2006年全国女篮甲级联赛江苏队主场比赛。围绕全民运动会,积极开展全市全民健身节活动,全市16个镇(区)、22个部门和行业、428个代表队、4580名运动员参加18大项比赛,约万余人参加全民健身节活动。在省运动会中,我市获得金牌33枚、银牌36枚,奖牌和总分双双名列全省县级市第一名。今年我市55户家庭被省体育局、省妇联评为江苏省健身家庭,100户家庭被评为常州市健身家庭。
十一、环境保护
环境保护力度进一步加强。2006年,我市环保部门以科学发展、和谐发展为指导,以小康环境质量综合指数达标和创建国家级生态市为抓手,以“整治违法排污企业保障群众健康”专项行动为契机,增强环境监督管理,狠抓工业污染专项整治,积极实施生态创建和污染集中控制,着力推进环境优美镇、生态示范村建设工程,截止2006年,已建成省级生态村18个,常州市级生态村31个。
加强了重点区域和环境敏感区域的监督管理。全年完成7条主要河流水质监测150次,对16个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监测22次,进一步增强长荡湖区域长效管理和监督力度,对各类工业污染源进行排污监督监测1088厂次,完成了18个单位限期治理验收,基本实现工业污染稳定达标排放,区域环境质量有了明显改善。
加大市区烟尘控制区和噪声达标区监督力度,烟尘控制区覆盖率、噪声达标区覆盖率均达100%,全年市区空气质量达到国家二级标准,空气污染指数小于100的天数为346天;市区区域环境噪声年平均值54.5分贝,低于目标值。环境质量综合指数达87分,比上年提高11.6分。
十二、人口和人民生活
人口规模继续得到有效控制。年末全市总户数21.19万户,常住人口54.32万人,比上年增加1.12万人。计划生育率达98.3%;人口自然增长率为-0.4‰。
城乡居民生活水平得到新提高。全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15022元,比上年增长16.5%,人均消费支出10710元,比上年增长9.9%。城镇职工平均工资21016元,比上年增长16.9%,在岗职工平均工资21404元,比上年增长16.3%。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7305元,增长14%,人均消费支出6893元,比上年增长21.4%。年末全市居民人均储蓄存款达17219元,增长16.6%。
城乡居民居住条件不断改善。据抽样调查资料显示,城镇居民人均居住面积为25.85平方米;农村居民人均住房面积为44平方米。
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年末全市参加失业保险人数达5.92万人。参加养老保险职工7.42万人(不含财政拨款单位),参加基本医疗保险职工7.45万人,享受医疗保险退休人员1.97万人。做好城乡居民低保工作,全年保障低保城镇居民830户,计2021人,发放保障金266万元;保障低保农村居民4032户,计9045人,发放保障金359万元。社会福利事业继续发展,社会救助规范化,全年有7577户,计13625人得到政府规范化济助,发放救济资金410万元,与此同时对困难家庭在全省先行实施长效性助学制度和有线电视优惠安装、收视。2006年我市以“携手慈善,共创和谐”为主题的慈善活动,共募集慈善现金412.9万元,达成协议捐赠1.25亿元。
2006年,荣获“国家生态示范区”、“全国十佳节约型中小城市”、“中国服装跨国采购基地”、“江苏省园林城市”、连续第4年获得“江苏省社会治安安全市”等荣誉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