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面对错综复杂的宏观经济形势和繁重艰巨的改革发展稳定任务,金坛区上下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贯彻落实“532”发展战略,扎实推进“五大行动”,勇当“两湖”创新区主战场,争做“新能源之都”主力军,全区经济社会保持良好发展态势。
一、综合
综合实力稳步提升。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1302.92亿元,按可比价计算,同比增长8.2%。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45.57亿元,增长4.4%;第二产业增加值716.74亿元,增长9.7%;第三产业增加值540.61亿元,增长6.6%。三次产业增加值比例为3.5:55.0:41.5。
财政收支持续改善。全年实现一般公共预算收入57.66亿元,同比增长12.5%。税收收入占比91.4%,比上年提高11.4个百分点。一般公共预算支出95.01亿元,增长5.0%;民生领域支出66.31亿元,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比重达69.8%,其中社会保障与就业、教育支出分别增长10.0%和15.6%。
经营主体有序增长。全年新增经营主体9716户,注册资金210.2亿元;年末共有各类经营主体88073户,注册资金3948.8亿元。重点企业势头强劲,裕能石英、贝特瑞新能源等11家企业纳税超亿元,中创新航、东方日升等4家企业销售突破百亿大关。新增1家国家智能制造示范工厂、8家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3家企业入选工信部5G工厂名录、数量位居全市第一。上市梯队蓄势待发,2家过会、2家申报、5家辅导。
质量强区深入推进。“建昌红香芋”生产标准化试点和茶叶产业标准化试点获评2023年江苏省农业标准化试点项目,数量位列全省县(区)第一。蜂巢能源高分通过“省级战略性新兴产业标准化试点”验收评估。新增“江苏精品”8个,创历年新高,其中,东方盐湖城获全区首张服务业“江苏精品”证书,金坛“江苏精品”实现一二三产全覆盖。蜂巢能源、永臻科技分获2023年常州市长质量奖、提名奖。
二、农业和农村经济
农业生产形势向好。全年实现农林牧渔业增加值同比增长4.1%。粮食播种面积24.28千公顷、单产7135公斤/公顷、总产17.3万吨,同比分别增长0.2%、0.3%、0.5%。其中,夏粮总产4.39万吨,比上年增长1.1%,秋粮总产12.93万吨,比上年增长0.2%。油料种植面积1.57千公顷、单产2610公斤/公顷、总产0.41万吨,同比分别增长11.1%、5.3%、17.0%。畜禽、水产等重要农产品供给稳定,全区生猪存栏2.54万头,累计出栏生猪4.21万头;建成省级四大家鱼良种繁育场1家,省级河蟹良种培育场4家,区级河蟹良种培育场9家。
农业发展成果丰硕。常州国家农业科技园区高分通过验收,金坛现代农业产业园作为“全市唯一”入选国家创建名单。全年新增特色农机装备4179台套,特色农机化水平达77.0%,10家特色农机示范基地分别入选全省第二批和第三批特色农业机械化示范基地(园区),总量达12家,居全市第一。完成高标准农田提质改造任务7100亩,建成市级美丽农田1500亩,完成2022年度成片开发占用高标准农田补建项目710亩。
集体经济效益显著。全区村集体经营性收入总额2.99亿元,经营性收入超百万的村占比达100%,其中收入500万元以上的村达到12个、200万元以上的村达到52个,分别占全区行政村总数的12.0%和52.0%,富民强村帮促行动成功入选省政府督查激励事项。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经济支撑有力。全区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9.8%,高于GDP增速1.6个百分点,工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为47.2%,对全区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44.0%,拉动全区GDP增长3.4个百分点。完成规上工业总产值2215.71亿元,同比增长9.8%;规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1.7%,工业开票销售收入3177.39亿元,同比增长8.8%;工业用电量71.98亿千瓦时,同比增长6.9%。
特色集群日益壮大。全区规模以上“五新产业”产值占规上总产值比重达到97.8%,其中新能源、新能源汽车产业实现总产值1265.45亿元,同比增长11.5%。中创新航、蜂巢能源2家动力电池总部企业装机量入围全球前十,新能源产业入选省级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
企业效益稳中向好。全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营业收入2287.83亿元,同比增长4.9%;规上工业企业盈利能力增强,实现利税总额167.22亿元,同比增长54.7%,较上年提升1.7个百分点;利润总额112.57亿元,同比增长54.1%,较上年提升0.5个百分点。规上工业企业偿债能力增强,规上工业企业资产负债率60.5%,较上年下降1.4个百分点。规上工业单位增加值率16.9%,较上年提升2.6个百分点。
建筑领域企稳回升。全年完成建筑业总产值377.99亿元,同比增长1.6%。从构成看,完成建筑工程产值368.49亿元,同比增长5.6%,占全部建筑业总产值97.5%,占比较上年提高了3.7个百分点。从贡献看,以江苏城东建筑工程有限公司为首的特级资质企业以及全区40家总专包一级资质企业全年共完成建筑业总产值322.33亿元,占全区建筑业总产值的85.3%;签订合同额405.93亿元,占全区签订合同额的88.7%,其中本年新签合同额265.46亿元,占全区本年新签合同额的86.4%。
四、固定资产投资
工业投资贡献增强。全区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同比增长6.2%。工业投资同比增长13.3%,比全部投资高出7.1个百分点。其中,工业技改投入同比增长48.6%,占工业投资比重达52.3%。
投资结构稳步优化。从项目建设看,新开工亿元以上项目38个,同比增长11.8%。新开工项目本年投资额同比增长34.3%;其中亿元以上项目投资额同比增长42.0%,对全部投资增长贡献率达59.4%。
项目引建持续突破。全年签约引进产业项目126个、协议投资总额442.78亿元,其中超10亿元或1亿美元项目19个。引进外资项目15个,协议投资总额6.12亿美元。打造“1+6”项目服务品牌,全力破解要素制约,8个省重大项目、37个市重大项目顺利推进,均超额完成年度投资计划,贝特瑞正极材料、精测新能源等12个项目竣工投产,重大项目“拿地即开工”实现常态化。
五、国内贸易
消费市场复苏回暖。全区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66.57亿元,同比增长0.5%,增速显著回升,较上年同期提升了4.5个百分点,扭转了负增长态势。从城乡消费看,乡村拉动作用明显,实现限额以上乡村消费品零售额7.43亿元,增长18.9%,拉动限额以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提升1.7个百分点。从消费类型看,餐饮收入明显增长,实现限额以上餐饮收入额2.92亿元,增长11.1%。从消费行业看,全年实现限额以上贸易销售额491.04亿元,同比增长8.6%;其中,实现批发业销售额442.29亿元,同比增长9.4%,拉动限额以上贸易销售额增长8.4个百分点。
六、开放型经济
出口贸易结构更优。全区“新三样”出口逆势上扬,全年实现出口总额114.5亿元,占全市总量的38.2%,动力电池出口占全市份额七成以上。新增“一带一路”境外投资项目12个,协议投资2.14亿美元,项目数和投资总额均创历史新高。实现进出口总额338.60亿元,其中出口总额286.60亿元。
开发开放深度拓展。金坛经开区首度跻身全省前五,获评省“互联网+先进制造业”特色产业基地。中德(常州)创新产业园集聚德语区企业57家,入选省海外人才离岸创新创业基地。合成生物产业园入驻链上企业9家,新材料科技产业园通过省级化工园区认定复核,RCEP常州华罗庚国际合作区成功揭牌。
七、交通、邮电和旅游业
交通能级加快提升。沪宁沿江高铁正式通车,金坛高铁枢纽投用3个月,到发旅客超70万人次、位居沿线各新建站点前列。全年完成交通基础设施投资14.1亿元。全区公路总里程达1163公里,航道总里程达300公里。全年完成公路客运量452万人次;完成交通部门货运量3976万吨,其中公路货运量2654万吨,水路货运量1322万吨。完成交通部门货物周转量590012万吨/公里。港口吞吐量97万吨,内河港口吞吐量1024万吨,船舶总吨位40万吨,全社会船舶拥有量620艘,公共汽(电)车客运总量1300万人次。
全域旅游趋暖向好。茅山旅游度假区入选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创建名单。“车票换门票”惠民政策引爆金秋旅游季,第八届全民运动会、茅山半程马拉松、金坛国际龙舟邀请赛等活动线上引流量、线下聚人气,全年接待游客超900万人次,比2019年同期增长21.9%。
八、金融业
信贷规模稳健增长。全区本外币各项存款余额2003.38亿元,首次突破2000亿元,较年初增长11.7%;本外币各项贷款余额1991.74亿元,较年初增长25.4%。人民币各项存款余额1975.98亿元,较年初增长13.4%,其中个人存款817.88亿元,较年初增长18.9%;单位存款1158.05亿元,较年初增长16.9%。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1990.10亿元,较年初增长25.9%,其中短期贷款627.71亿元,较年初增长21.3%;中长期贷款1323.53亿元,较年初增长29.4%。
九、科技创新
科创主体加快建设。蜂巢能源、厚生新能源入选江苏省独角兽企业。华罗庚创新中心、蓝色彩虹金坛生物医药孵化器等科创载体相继启用,华大工程生物学长荡湖研究所获评省级新型研发机构,中创新航入选“赛马争先”国家能源研发创新平台、获批国家企业技术中心。
科创活力竞相迸发。河海大学—华能江苏新能源中心签约落地,新增国家级博士后科研工作站2个,培育省级产教融合型试点企业6家。引进各类人才1.45万人,入选国家重大人才工程3人、省“双创计划”11人、市“龙城英才计划”39人。累计建成人才公寓超2.3万套,获评五星级、四星级人才公寓各1家。
科创成果不断涌现。全年净增高新技术企业83家,认定科技型中小企业489家、瞪羚企业81家,新增省级“三中心”11家,均创历史新高。新增发明专利授权909件,万人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51.92件。亿晶光电获评2023年度国家知识产权优势企业,金坛瑞凌获第二十四届中国专利优秀奖。永臻科技获常州市战略推进计划项目,中创新航、蜂巢能源分获常州专利奖金奖、优秀奖。
十、教育、文化、卫生、体育
教育资源均衡配置。编制全区教育设施布局规划(2023—2035),优化调整4所城区学校施教区,3所学校建成投用,新增学位4260个,实施华罗庚中学高质量发展办学改革,全区高考本科达线率取得新突破,985、211高校录取数较上年翻倍提升。
文化事业蒸蒸日上。三星村遗址启动第二次考古发掘,有力佐证了长江下游地区璀璨的史前文明。华罗庚纪念馆成为全市首家“全国科学家精神教育基地”,儿童剧《草房子》获江苏省紫金文化艺术节优秀剧目奖。
医疗服务提质增效。成功创建江苏省健康区,第一人民医院入选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省级试点,院府合作经验在长三角推广。“15分钟医保服务圈”实现全覆盖。为400户困难老年人家庭进行适老化改造,东浦村创成全国示范性老年友好型社区。新增省级普惠托育机构2家。
体育事业蓬勃发展。新(改)建28个全民健身场地。成功举办2023大运河文化节暨金坛国际龙舟邀请赛、2023“一带一路”国家驻华使节自行车系列赛(金坛站)暨中国金坛自行车文化旅游节、2023金坛茅山半程马拉松赛、“魅力江苏 最美体育—骑乐无穷”自行车俱乐部联赛暨环金坛钱资湖自行车公开赛、2023年全国青少年U系列公路自行车锦标赛等赛事活动;金沙体育公园获评江苏省示范体育公园。
十一、人口、民生与社会保障
人口规模基本稳定。年末户籍人口53.61万人,其中男性26.36万人,女性27.25万人,男女性别比0.97。户籍人口出生率3.79‰,人口死亡率10.34‰,人口自然增长率-6.55‰。年末常住人口59.56万人,其中城镇人口40.28万人,城镇化率67.6%,比上年末提高0.5%。
生活质量稳步提高。全区实现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6544元,比上年增长5.6%。按常住地分,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8376元,增长5.0%;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8138元,增长6.6%。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为1.79,比上年缩小0.03,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进一步缩小。
保障水平不断提升。加大公共财政向民生领域倾斜力度,较好完成“优学金沙”、“颐养金沙”等10件29项民生实事。新增城镇就业1.55万人,支持创业1821人。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提高至437元/月,最低生活保障标准提高至1020元/月。
十二、城乡建设和环境保护
功能布局日益完善。河海大学常州校区全面启用,1.5万余名学生顺利入驻,周边金山南路等7条配套道路建成通车,“陌上花开”项目扮靓城市环境。金沙大道建成通车,金城大道主体工程基本完工,7个项目获省优质工程“扬子杯”。
基础设施更加齐备。改造提升老旧小区10个,新建改造市政污水管网30.5公里,排查检测排水管网690公里,既有住宅加装电梯25台,新增口袋公园4个、停车位1800个、新能源充电桩2300余套。
生态文明富有成效。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全面推进上级环保督察反馈问题整改。突出抓好工地扬尘、露天焚烧等污染源管控,空气质量连续三年稳定达到国家二级标准。扛牢太湖治理上游责任,实施洮滆片区水环境质量提升专项行动,深入推进六大类20小类38项重点工程,长荡湖水质创近五年来最优,治理经验获全省推广,农业面源治理工作列入全国试点。在全市首倡“六个统一”工作制度,因地制宜推动农村生活污水分类处理,对67个集居村实施工程治理,农污治理率提升至75.0%。工业污水处理厂建成投用。新增国家级绿色工厂、绿色供应链企业各1家,金坛经开区获评国家级绿色园区。
注:1.公报中各项统计数据除注明按可比价格计算外,均按现行价格计算。
2.公报中数据均为快报数,实际引用请以统计年鉴为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