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坛市2008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统计公报 2008

选择区域:>>

2008年,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市人民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紧紧围绕 “两个率先”和富民强市总目标,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十七届三中全会和中央、省市经济工作会议精神,以“重大项目突破年”、“生态环境攻坚年”、“机关效能提升年”为抓手,努力克服雨雪冰冻等自然灾害和宏观经济环境中的不利因素,抢抓机遇,开拓创新,克难求进。全市国民经济的总量与结构进一步提升,经济活力进一步增强,城乡建设步伐不断加快,社会事业全面发展,人民生活持续改善。
    综 合
    国民经济保持稳定增长。据初步核算,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63亿元,按2005年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2.5%,按现行价计算比上年增长17.9%,人均地区生产总值由上年的41023元增加到48257元(按常住人口计算)。全市完成财政总收入35亿元,增长16%,其中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完成12.78亿元,增长13.4%。
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2008年,全市第一产业完成增加值16.7亿元,增长7.7%,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为6.4%,比上年降低0.6个百分点;第二产业仍是全市经济发展的主要支柱,全年完成增加值145亿元,增长19.2%,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为55.1%,比上年提高0.6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完成增加值101.3亿元,增长17.9%,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为38.5%,与上年持平。
    一、  农  业
    农业生产稳定发展。今年以来,我市农业克服了雨雪冰冻等自然灾害的影响,全力推进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和产业化经营,加大农产品质量建设力度,农业生产向优质化、标准化、外向化和组织化迈进,保持了农业和农村经济持续向好发展态势。2008年全市完成农业总产值33.05亿元,增长8%。其中农业产值13.6亿元,增长2.3%;林业产值0.29亿元,增长3%;牧业产值7.06亿元,增长39.3%;渔业产值10.73亿元,增长0.8%;农林牧渔服务业产值1.36亿元,增长4.5%。全市共完成多种经营产值27.08亿元,增长7.6%,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81.9%。全年粮食总产量27.09万吨,增长4.3%,其中:夏粮播种面积23.3万亩, 增长3.6%,总产量7.17万吨, 增长12.9%;秋粮播种面积36.24万亩, 下降1.7%,总产量19.93万吨,增长1.6 %。油菜籽总产量0.87万吨,下降16.3%。茶叶总产量1841吨,增长10.6%。生猪出栏23.75万头,增长12.3%;存栏19.31万头,增长8.6%;家禽饲养量1072.3万羽,增长30.9%;水产品总产量3.75 万吨,下降5.3%,其中特种水产品产量1.3万吨,增长1.6%。农业标准化建设扎实推进,截止2008年,全市共建成了8个国家和省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92个无公害农产品基地,117只农产品获国家无公害农产品认证,40只农产品获国家有机食品认证,39只农产品获国家绿色食品认证。
    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力度进一步加大,抗御自然灾害能力进一步增强。2008年全市农田有效灌溉面积57.2万亩。年末拥有农业机械总动力37.08万千瓦,增长1.6%。全年化肥施用量(折纯)2.52万吨,下降7.7%。全年完成水利工程土方量360.8万方;加固圩堤10公里,圩堤块石驳岸25公里,防渗渠衬砌50公里;新建、改造排涝泵站13座,建设达标塘坝25座,改造圩口闸4座。西阳河、丹金溧漕河等驳岸工程已全部完工并验收。
    新农村建设扎实推进,农村发展环境取得新成绩。全年新建农村公路158公里,改造农村危桥90座,完成46条河道874个村庄河塘清淤疏浚任务;组织实施“整治村庄环境、共建小康家园”专项行动,全市共有85个行政村实现村庄绿化达标,82个村通过“三清一绿”达标验收,32个村达到“五化三有”标准,10个村达到常州市小康家园示范村标准;实施“五大工程培训”,全年培训农村劳动力1.23万人次,完成实用技术培训4.3万人次,转移农村劳动力9865人;按照农村文化阵地建设的更高要求,在全市农村开展“星级文化示范村”创建活动,年内全市已建成15个“五星级文化示范村”。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生产加快发展。全年完成工业总产值529.5亿元,增长20.1%;完成工业增加值125亿元,增长18.3%。其中:国有及年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工业企业完成工业总产值449.2亿元,增长24.7%,完成工业增加值110.6亿元,增长25.4%。全年工业用电量17.7亿千瓦时,增长24.7%。
    工业经济运行量质并举。全年实现工业产品销售收入486.1亿元,增长17.8%,其中国有及年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工业产品销售收入427.2亿元,增长24.9%。产销衔接状况良好,产品销售率达96.8%。工业企业运行质量明显提高,企业盈利能力持续增强。全市工业实现利税总额50.6亿元,其中利润31.4亿元,分别增长19.9%和25.4%;国有及年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税总额47.4亿元,其中利润30.9亿元,分别增长31.7%和34.2%。
    工业经济结构调整趋于合理,支柱产业支撑作用进一步明显。全市国有及年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工业中完成轻工业产值161亿元,重工业产值288.2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27%和23.4%,轻重工业比例由上年的35.2:64.8调整为35.8:64.2。纺织服装、机械电子、精细化工、新型材料四大支柱产业健康发展,完成工业总产值432.2亿元、产品销售收入410.7亿元、工业增加值106.3亿元、利税总额45.7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25.1%、25.3%、24.2%和29.9%,分别占规模工业比重为96.2%、96.1%、96.1%和96.4%。
    建筑业稳步发展。全市建筑系统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进一步解放思想,苦练内功,外树形象,积极开拓国内外市场,抓好建筑施工管理,不断提升发展质量和水平。全年完成房屋建筑施工面积891.8万平方米,其中新开工面积457.7万平方米,分别增长1.2%和11.7%;全年完成建筑业增加值20亿元,增长13.6%。工程质量水平进一步提高,全年共获江苏省“扬子杯”优质工程5项,江苏省“紫金杯”装饰优质工程3项。
    四、固定资产投资
    2008年,全市各级各部门以“重大项目突破年”为抓手,积极加大投资力度,保持了全市固定资产投资稳定增长,与此同时一批重点工业项目建设进展顺利。2008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达157亿元,增长29.7%,其中:城镇投资104.8亿元,增长37.5%;农村投资52.2亿元,增长16.6%。在总量中,工业投入完成122亿元,增长22%;民营经济完成投资124.4亿元,增长35%;高新技术产业完成投资27.2亿元,增长41.1%。常州亿晶光电科技有限公司的太阳能电池、封装组件续建生产项目,江苏江东化工有限公司的氯碱生产项目,江苏正信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的太阳能材料新建生产项目,江苏金虹纺织有限公司的高档精流纱生产线项目,常州嘉霖灯饰有限公司的高档灯饰生产项目,常州天顺能源科技有限公司的太阳能路灯生产项目等一批重点工业项目已投入运营或在建设之中,为我市工业经济的快速发展增添了后劲。
    城市建设步伐不断加快,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2008年城市建成区面积达到21.72平方公里,比上年增加4.62平方公里,全年建成经十路、环湖北路、华城中路东延、下塘河滨河路、汇贤路等道路;实施了东二环、西门大街、沿河东路道路黑色化改造工程;完成了五中桥、峨嵋桥、滨河桥和汇贤路小坵河桥工程。城市绿化全年投入资金近8000万元,南洲湿地公园建成开放,全年新增绿地52公顷,提升改造绿地29公顷。完成了春风新村、河滨新村、华城新村等9个老小区绿化提升改造工程,基本完成了愚池公园二期、电胜河二期景观工程;水环境治理得到进一步加强,区域联网供水工程东部地区管网基本建成,金州水务污水处理提标改造工程进展顺利,南二环等污水管网建设及接管工程加快推进。2008年,我市创建国家园林城市通过省级技术考核。
    五、交通和邮电业
    现代物流平稳发展,运输能力日益提升。年末全市公路通车里程达763.6公里,内河航运里程达301.8公里,交通系统全年完成货运量271.2万吨,下降18.7%,货物周转量4.69亿吨公里,下降18%;完成客运量719.1万人,比上年下降4.1%,旅客周转量3.64亿人公里,比上年增长2.8%。2008年交通系统共完成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投入5.1亿元。主要完成了241省道金坛段工程;拓宽了社罗线、登冠至荣炳、直东线、直茅线等7条市镇等级公路;完成了儒柚线、340省道老线段11公里改造工程。丹金溧漕河改造工程进入可行性研究报告待审查阶段,第二期征地拆迁已全面启动;完成了通济河二期驳岸工程和通尧河直溪至沈渎段土方疏浚专项工程。
     邮电通信能力不断提高。电信公司以社会信息化为契机,实施聚焦客户战略,落实品牌建设,推进业务与服务转型,较好地满足了用户需求。全年完成业务总收入1.5亿元,增长4.2%,全年新增电话用户8478户,累计达到17.3万户;新增宽带用户1.29万户,累计达到4.7万户;全年建成三个三星级农村信息化示范镇,电子政务平台覆盖七镇一区,全年新增我的e家和商务领航2.16万户,累计达到3.5万户。邮政系统以务实的作风,开拓的思维和完善的服务,自负奋进,自加压力,不断拓展新市场,全年完成业务总收入4701万元,增长3.1%。
    六、国内贸易和旅游
    消费品市场保持较快增长。2008年全市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82.06亿元,增长21.1%。城乡消费品市场活跃。市区商品零售额达51.82亿元,增长23.4%;市以下商品零售额为30.24亿元,增长17.3%。分行业看:批发业10.33亿元,增长28.4%;零售业60.11亿元,增长18.3%;住宿业5417万元,增长6%;餐饮业10.3亿元,增长32.5%;其他行业零售额7694万元,增长20%。
    旅游经济稳定发展。2008年以成功举办“迎奥运茅山登山节”、“南洲公园愚池公园二期开园迎国庆大型灯展”、“第 二届龙虾垂钓节”为契机,旅游重点项目建设进一步推进,旅游事业取得长足发展。全市旅游总收入30.29亿元,增长15%,其中国内旅游收入30亿元,增长14.9%,旅游创汇收入500万美元,增长21.5%。全年共接待国内旅游者332万人次,增长23%,接待入境旅游者0.57万人次,增长14%。全市十一家旅行社全年共实现营业收入4233.5万元,下降10%;累计组团4.91万人次,10.55万人天。全市七个景区(点)全年共实现营业收入3372.3万元,增长40.1%。南洲公园、奥金鳄鱼乐园的主门楼和综合表演区、尧塘公路花园的花木产业商务楼和盆景大卖场、盛天农业生态观光园的拓展训练区和彩弹射击区、儒林水城的滴水瀑布和沧浪亭等一批旅游重点项目投入运营。
    七、对外经济
    利用外资克难求进。全年新批外商投资企业51家,新增工商登记注册外资5.44亿美元,比上年增长38.4%;实际到帐外资2.61亿美元,比上年增长36.8%。
    对外贸易快速增长。2008年全市共完成自营进出口总额12.61亿美元,比上年增长60.5%,其中出口总额10.45亿美元,增长67%。
    对外经济技术合作进一步提升。全年完成外经合同额1.13亿美元,比上年增长6.6%;外经营业额9631万美元,比上年增长11.2%。
    开发区建设有新成效。在宏观经济发展逐步趋紧的条件下,开发区坚持在挑战中抓机遇,在困难中谋发展,突出自主创新和产业升级,加大特色园区和品牌园区建设,2008年新批进区企业218家,成功引进了江苏威淩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常州金谷雨太阳能电池有限公司、金坛东祈生物有限公司、金坛平畅电子制造有限公司和金坛飞叶服装制造有限公司等11家外商投资企业。新增工商登记注册外资2.74亿美元,实际到帐外资1.23亿美元。
    八、金融和保险业
    金融运行健康协调发展,存贷规模较快增长。年末全市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存款余额188.74亿元,比年初增加35.17亿元,比年初增长22.9%;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119.09亿元,按同口径比年初增加19.41亿元,比年初增长19.4%。在各项存款余额中,企业存款余额36.18亿元,比年初增长6.8%;居民储蓄存款余额127.51亿元,比年初增长26.3%。全年人民币现金收入575.46亿元,下降1.09%;人民币现金支出596亿元,下降0.93%,收支相抵累计净投放20.54亿元。
    保险业平稳发展。全年保费收入4.56亿元,其中寿险3.66亿元,财险0.9亿元。赔款给付9141.5万元,其中寿险1236.7万元,财险7904.8万元。
    九、科学技术和教育
    科技创新能力不断增强。2008年制订实施科技创新倍增计划,全面落实科技优惠政策,加大科技创新和研发投入,创新活力进一步增强。全年新增省高新技术企业8家、省创新型试点企业1家、省科技型农业企业2家;全市立项市级以上科技计划项目90余个,新增国家级科技计划项目8项,申请专利800余件;创新平台建设加快推进,亿晶、华钛2家企业获准设立全国博士后科研工作站,亿晶光电被科技部命名为“国际科技合作基地”;成立市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已有9家企业入驻创业;金坛光伏产业园、金坛茶叶科技园分别被批准为省级特色产业园和现代农业科技园,红太阳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创成省级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产学研活动有效开展,成功组织“金坛—中关村科技人才对接洽谈”等多次较大规模的产学研活动,达成合作协议 61项,建立了上海交大—常州亿晶光电光伏联合研究中心;人才引进工作成绩显著,年内引进各类高层次人才154名,其中海外人才32名,省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引进计划培养对象11人,常州市领军型海归创业人才签约6人。2008年全市完成高新技术投入27.2亿元,增长41.1%;规模工业实现高新技术产业产值184.2亿元,增长31.6%。
    教育事业发展有新的提高。年末全市共有各类学校57所,普通中学在校学生3.04万人,小学在校学生2.73万人;教职工5248人,其中专任教师4422人;年内4389人参加高考,本科达线1254人。办学条件不断改善。全市所有中小学教育装备条件均达到省二类标准,学校图书馆均达到常州市示范图书馆标准,实验室均达到常州市实验室建设先进单位标准,全市学生与计算机比率达9:1,教师与计算机比率达1.5:1,多媒体教室已占班级总数的50%。素质教育彰显特色。在全国第十三届“华罗庚数学金杯”赛上获得团体总分第六名,其中获得两枚金牌,四枚银牌;在省“金钥匙”科技竞赛中,86位学生分获比赛特等奖和一、二等奖。以创建省优质学校为契机,进一步优化教育资源。2008年,社头中学、建昌小学、后阳小学、五叶小学和汤庄小学顺利通过了省优质学校创建验收,截止到2008年年底全市拥有省级优质小学26所,省级优质初中18所,四星级高中2所,三星级高中3所。2008年我市获得省义务教育均衡化发展先进县市(区)和省首批教育现代化县市(区)称号。
    十、文化、卫生和体育
    文化、广播、新闻事业欣欣向荣。2008年组织实施了“送电影、送图书、送演出”群众文化系列活动,全年公益性电影放映1500余场、农村、社区各类文艺演出105场、赠送图书8000余册。入围、入选、获奖常州市级以上各类艺术作品98件;摄影作品《金坛巨村舞龙》在“根之韵”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风采大赛中获银奖,国画《秋意长白》获全国首届中国画线描艺术展优秀奖,民间鼓舞《赛龙舟》在第十届上海国际艺术节浦东金扬杯长三角地区舞蹈邀请赛中获一等奖;“董永传说”、“金坛刻纸”、“金坛抬阁”和“金坛封缸酒酿制技艺”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广播电台、电视台、《金沙周刊》紧贴“三个年”主题,把“开启新征程迈向现代化”大型新闻行动贯穿全年宣传工作的主线,全年发稿9000多条,其中:被中央电视台录用2篇,省台录用65篇,电台有3条新闻被中国广播网录用。数字电视整体平移工作顺利推进,全年投资近5000万元,确保了城区所有小区近4万户用户的数字电视整体转换。金沙影城、戴叔伦纪念馆等一批文化设施相继建成并对外开放。
    医疗卫生水平不断提升,公共卫生体系建设进一步加强。年末全市各类卫生机构共161个,其中医院、卫生院19个,拥有病床1525张。全社会卫生技术人员2077人,注册医师894人;全年开展新技术、新项目58项;农村卫生条件逐步改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保率全覆盖,平均补偿标准提高到35%,年内全市共创建省级卫生镇3个,省级卫生村24个;人民医院门(急)诊大楼建成投用。2008年被评为“全国农村中医先进市”。
    体育事业加快发展。2008年全市体育工作牢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年初确定的目标任务,不断巩固和完善体育强县(市)创建成果,全市竞技体育和群众体育取得丰硕成果。积极组队参加常州市第十三届运动会学生部各项比赛,在十项比赛中,我市小学组获10枚金牌,初中组获13枚金牌,高中组获9枚金牌;再次成功组织承办2008年江苏省县组田径(甲组)比赛,我市运动员获得金牌6枚、银牌4枚;在2008年女足“省长杯”小学组比赛中,我市荣获冠军;江苏省青少年阳光体育运动联赛再次在我市成功举办;举办了迎奥运倒计时100天金坛市全民健身月启动仪式暨“丰登”杯茅山登山锦标赛,来自常州二市五区共37支代表队、近200名运动员参加了比赛,约万余人参加了全民健身月活动;北京奥运会开幕之日,我市组织了“庆奥运千人健步走”活动。
     十一、环境保护
     环境保护取得新进展。2008年,我市以科学发展观和“环保优先”的战略方针为统领,以创建国家生态市、水环境综合治理、污染物减排工作为重点,大力推进污染集中治理,加大环保监督执法力度,加强环境监管能力建设,截止2008年,全市6个镇通过了全国环境优美镇和江苏省卫生镇省级考核,一半以上行政村创建成省级和常州市级生态村,31个村级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基本建成;6个社区创建成省级和常州市级绿色社区,80%的中小学校建成了各级绿色学校,创建国家生态市工作通过了省级的技术考核和工作考核验收。
    扎实开展“2008环保在行动”工作。积极开展河道清淤和生态修复,全市建立重点河流河道长责任制,实施了5000亩湿地修复、环湖林带建设工程,尧塘河等8条主要整治河道基本达到了功能区水质目标;对30家重点废气、废水排放企业安装了自动在线监控;大力推进污染集中治理,指前、直溪、薛埠、儒林四个镇污水处理厂已建成投运,第二污水处理厂脱磷除氮提标工程如期竣工,扩容改造工程也加快推进;深入开展化工生产企业专项整治,全年关闭了63家化工企业,两年累计达到129家,提前一年超额完成了上级要求关停120家化工企业的目标任务。省级考核全面小康7个断面水域功能区水质达标率85.7%,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100%。
    积极开展“烟尘控制区”和“噪声达标区”建设,加紧实施了市区绿化改造及污染企业搬迁工程,强化市区餐饮油烟、机动车尾气、道路运输扬尘及建筑施工噪声、社会生活噪声污染的监督管理,空气质量和噪声环境得到改善,2008年空气质量达到国家二级标准,空气污染指数小于100的天数百分率为94.2%,城市环境噪声达标区覆盖率均达100%,环境质量综合指数达92.6分。
     十二、人口和人民生活
    人口总量继续保持适当增长。年末全市总户数21.31万户,常住人口54.59万人,比上年增加0.19万人。计划生育率达98.4%;人口自然增长率为-0.38‰。
    城乡居民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全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19710元,比上年增长14%,人均消费支出12116元,比上年增长4.3%。城镇职工平均工资27736元,比上年增长14.3%,在岗职工平均工资28169元,比上年增长14.1%。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9484元,增长14.8%,人均消费支出7377元,比上年增长5.2%。年末全市居民人均储蓄存款达23396元,比上年末增长25.9%。
    居民居住条件持续改善。据抽样调查资料显示,城镇居民人均居住建筑面积为38.46平方米,比上年增加3.04平方米;农村居民人均住房面积为46.48平方米,比上年增加1.22平方米。
    社会保障覆盖面不断扩大。年末全市参加企业基本养老保险职工9.2万人,参加城镇基本医疗保险职工10万人,参加城镇失业保险人数达7.29万人, 参加工伤保险职工7.3万人,享受医疗保险退休人员2.19万人。城乡居民低保工作扎实推进,城乡低保分别达到省政府标准,全年保障低保城镇居民978户,计1724人,保障低保农村居民4845户,计8858人,全年发放保障金1697万元。社会救助和慈善事业发展良好,全年有1.2万人(户),得到政府规范化救助,发放救济资金637.9万元。2008年我市举办第七个慈善周活动,共募集慈善现金761.5万元,协议兑捐到账544万元,建立冠名捐赠4份共2400万元。
                                                  (撰写人:李卫平    核稿人:储京生)
                                                            二○○九年三月十八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