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坛市200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统计公报 2004

选择区域:>>

2004年,全市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十六大以及十六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为指导,紧紧围绕“两个率先”的目标,树立科学的发展观,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宏观调控一系列政策和措施,坚持在发展中调控,在调控中谋求发展,经济生活中的积极因素得到较好的保护和发展,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事业呈现快速健康协调发展的态势。
一、综 合
全市国民经济在高位运行。据统计,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22.1亿元,比上年增长16.7%(按可比价计算),人均地区生产总值由上年的18650元增加到22594元,比上年增长21.1%。全市完成财政总收入13.4亿元,同口径比上年增长36.2%,其中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完成4.92亿元,比上年增长40.9%。
三次产业全面发展。第一产业完成增加值13.26亿元,增长10.5%,增幅比上年提高5个百分点,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10.9%,比上年下降0.9个百分点。第二产业仍是全市经济增长的主要推动力量,完成增加值66.24亿元,增长22.7%,增幅比上年提高0.5个百分点,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54.2%,比上年提高0.7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完成增加值42.6亿元,增长21.7%,增幅比上年提高 3.1个百分点,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34.9%,比上年提高0.2个百分点。
二、农  业
农业生产在结构调整中稳步发展。全市各地以“富民强农”为核心,全力推进农业生产战略性结构调整和产业化经营,加大农产品标准化生产建设力度,加快农业向商品化、专业化、现代化发展步伐,使我市农业在标准化、产业化等方面登上一个新台阶。2004年全市完成农业总产值26.2亿元,增长11.6%。其中农业产值11.5亿元,增长16.7%;林业产值0.3亿元,增长3.2%;牧业产值3.6亿元,增长6.8%;渔业产值9.7亿元,增长8.1%;农林牧渔服务业产值1.1亿元,增长10.3%。全市共完成多种经营产值21.71亿元,增长11.8%,占农业总值的比重达到82.8%,比上年提高了0.2个百分点。全年粮食总产量23.69万吨,增长5.2%,其中:夏粮播种面积11.47万亩, 增长9.1%,总产量2.85万吨, 增长44.1%;秋粮播种面积36.52万亩,下降1.5%,总产量20.84万吨,增长1.5%。油料总产量1.77万吨,增长8.8%;茶叶总产量1412吨,增长1.6%;生猪出栏19.85万头,存栏21.44万头,分别下降2.8 %和8.4%;家禽饲养量581.2万羽,增长4.6%;水产品产量3.72万吨,增长5.2%,其中特种水产品产量1.04万吨,增长12.3%。农业标准化建设扎实推进,已建立5个国家和省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85个无公害农产品基地,31只农产品获全国、省无公害农产品认证。
农业生产条件继续改善,抵御自然灾害能力不断增强。2004年全市农田有效灌溉面积52.2万亩。农业机械化水平不断提高,年末拥有农业机械总动力34.33万千瓦,增长3.1%。全年化肥施用量(折纯)2.72万吨,增长1.3 %。全年水利建设力度继续加大,防洪抗灾能力有新提高。改造中低产田1.7万亩,加固圩堤56.2公里,新建改造泵站16座,建设防渗渠道100公里,完成小流域治理10平方公里。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生产形势良好。全年完成工业总产值263.69亿元,增长25.5%,增幅比上年提高1.5个百分点,完成工业增加值57.14亿元,增长24.8%。其中国有及年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工业企业完成工业总产值142.6亿元,增长34.3%,完成工业增加值33.6亿元,增长31.3%。全年工业用电量10.53亿千瓦时,增长23.4%。
工业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益明显提高。全年实现工业产品销售收入235.1亿元,增长27.7%,其中国有及年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工业产品销售收入133.6亿元,增长34%。产销衔接状况良好,产销率达96.14%。工业企业运营机制进一步优化,企业盈利能力继续提高,亏损面继续下降。全市工业实现利税总额21.36亿元,其中利润11.96亿元,分别增长26.5%和29.4%。国有及年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税总额12.98亿元,其中利润7.69亿元,分别增长34%和42.7%。企业亏损面由上年的1.72%下降为1.42%。
工业结构调整取得新进展,支柱产业支撑作用明显,私营个体工业经济快速发展。全市国有及年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工业中完成轻工业产值61.14亿元,重工业产值81.49亿元,轻重工业比例由上年的46.1:53.9调整为42.9:57.1。纺织服装、机械电子、医药化工、建筑材料四大支柱产业健康发展,完成工业总产值、产品销售收入、工业增加值、利税总额分别比上年增长39.3%、34.6%、34.3%和50.4%,分别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达93.5%、93%、95.4%和96.4%。私营个体工业迅速增长,实现工业产品销售收入151.78亿元、工业增加值36.1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36.9%和29.3%。
建筑业发展迅速,工程质量进一步提高。2004年完成建筑安装产值 62亿元,比上年增长22%,增幅比上年提高9.1个百分点,完成建筑业增加值9.1亿元,增长11%。全年实现双分包施工面积449.62万平方米, 比上年增长20.4%。工程质量进一步提升,全年共获江苏省“扬子杯”奖6个,北京市“结构长城杯”奖2个。2004年金坛市建筑安装工程公司在国家统计局公布的1000家亿元以上产值的建筑业企业排名中,名列第87位。
四、固定资产投资
固定资产投资规模继续扩大,重点项目进展顺利。2004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达48.26亿元,增长28.4%。其中房地产开发投资8.74亿元,增长76.6%;工业投入35亿元,增长39.6%。一批重点工业项目进展顺利,盘固水泥有限公司计划总投资5.5亿元的水泥生产线项目年内已竣工投产,金坛红太阳科技园有限公司计划总投资1.2亿元的工业生产基地项目年内已完成全部投资,江苏百洋实业有限公司计划总投资7.45亿元的铜管加工项目年内完成投资1.14亿元,金坛市林源精锻厂计划总投资2亿元的传动轴及齿轮项目年内完成投资4430万元,金坛服装厂计划总投资1.5亿元的服装生产线项目年内完成投资3400万元,常州金远药业制造有限公司计划总投资9500万元的制药生产线项目年内完成投资5000万元等,这些项目的建设为我市工业经济发展增强了后劲。
五、交通和邮电业
交通基础设施不断改善,综合运输能力增强。年末全市公路通车里程达547.1公里,内河航运里程达301.3公里,交通系统全年完成货运量165.2万吨,比上年增长13.3%,货物周转量3.42亿吨公里,比上年增长28.8%;完成客运量588.9万人,比上年增长24.7%,旅客周转量2.81亿人公里,比上年增长19.1%。2004年全市各级各部门加大了对农村公路建设的投资力度,组织实施了农村公路通畅、通达工程,全年完成投资1.99亿元,建成农村公路 361公里。
邮电通信能力继续增强。电信系统全年完成业务总收入1.15亿元,比上年增长10.2%。年末电话交换机容量达21.02万门,其中市话7.87万门,农话13.15万门。年末全市固定电话用户达22.15万户(含小灵通5.81万户),比上年增加3.7万户,增长20%。全年新增互联网宽带用户5597户,年末达10805户。移动通信快速发展,全年新增移动电话用户3.04万户,年末移动电话总数达19.99万户。
六、国内贸易和市场物价
消费品市场稳健运行。2004年全市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额46.5亿元,增长14.8%。城乡消费品市场活跃。市区商品零售额达23.72亿元,增长20.5%;市以下商品零售额为22.79亿元,增长9.5 %。分行业看,批发零售贸易业零售额42.05亿元,增长12.1%;餐饮业零售额4.05亿元,增长52.9 %;其他行业零售额4089万元,增长25.1%。全市各类市场成交额58.5亿元,增长10.4%,其中亿元市场成交额12.28亿元,增长54%。
市场物价稳中有涨。居民消费价格总指数年平均为103.9%。分项目看呈“四升四降”,食品类价格上涨5.5%,其中:粮食上涨32.4%、水产品上涨27.9%、油脂上涨25%;烟酒类上涨5.1%;医疗保健类上涨3.6%;居住类上涨6.1%;衣着类下降0.2%;家庭设备及用品类下降4%;交通和通讯工具类下降1.4%;娱乐教育文化用品类下降2.8%。
七、对外经济
对外贸易稳步增长。2004年全市共完成自营进出口总额3.56亿美元,比上年增长2.5%,其中出口总额3.05亿美元,增长10.8%。
招商引资力度加大,利用外资平稳发展。全年新批外商投资企业66家,比上年增加4家。合同利用外资金额3.2亿美元,比上年增长44.6%;实际利用外资金额1.02亿美元,比上年下降3.9%。
对外经济技术合作持续发展。全年完成外经合同额8244万美元,比上年增长17.2%;外经营业额5880万美元,比上年增长21.2 %;年末在外劳务人员1768人,比上年减少616人。
开发区建设取得新成绩。全年新批进区企业115家,成功引进了常州瑞溢汽配有限公司、常州星美实业有限公司等25家外商投资企业。合同利用外资2.6亿元,增长44.8%,实际利用外资8015万美元,增长15%。全年全区完成业务总收入86亿元,增长25.3%。
八、财政、金融和保险业
财政收入继续快速增长,收支状况良好。全年完成财政总收入13.4亿元,同口径相比增长36.2%,其中地方一般预算收入4.92亿元,增长40.9%;财政支出8.67亿元,增长25.5%。金融运行保持平稳。年末全市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存款余额98.16亿元,比年初增加9.83亿元,增长11.1%;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50.49亿元,同口径比年初增加5.85亿元,增长11.9%。在各项存款余额中,企业存款余额21.25亿元,增长2.5%;居民储蓄存款余额68.81亿元,增长12.2%。全年人民币现金收入330.36亿元,增长35.8%;人民币现金投放338.52亿元,增长31.7%,收支相抵净投放8.16亿元。
保险业快速发展。全年保费收入 3.5亿元,比上年增长20.3%,其中寿险2.9亿元,增长51%。
九、科学技术和教育
科技事业取得新成果。2004年共申报常州市以上的各级各类项目99项,其中国家级项目21项,省级项目50项。已立国家项目15项,省级项目21项。所立项目中,获资金资助项目31项,共获无偿拨款资金总额为608万元。其中: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项目2项,省科技攻关项目3项。全年有6家企业被确认为省高新技术企业,全市累计省高新技术企业数达30家。2004年我市再次进入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县(市)行列,同时被科技部认定为“国家火炬计划金坛精细化学品产业基地”。
教育事业全面发展。年末全市共有各类学校64所,普通中学在校学生 3.99万人,小学在校学生3.53万人。教职工5092人,其中专任教师4108人。年内3108人参加高考,有2570人被各类院校录取(其中本科1478人),录取率达82.7%。教育现代化水平不断提高,全年新建校园网(简易校园网)5个,新添置计算机220台,到年底全市92%的中小学建成了校园网或简易校园网,累计拥有计算机6438台。华罗庚中学被确认为江苏省四星级高中,市第一中学、第四中学和直溪中学被确认为江苏省三星级高中,尧塘小学、朱林小学和儒林小学被评为省级实验小学。
十、文化、卫生和体育
文化、广播、新闻事业繁荣发展。现代大型儿童剧《飞吧.大雁》在上海市第五届优秀儿童剧展演中,荣获“优秀演出奖”;金坛刻纸首次在北京民族文化宫参加首届民间工艺品博览会。
医疗卫生工作不断加强,卫生技术研究取得新成绩。年末卫生系统各类卫生机构共30个,其中医院、卫生院 19个,拥有病床1304张。全社会卫生技术人员2014人,注册医师1214人。全年申报科研项目22项,立项11项。市中医院正骨科、市人民医院肿瘤科被命名为常州市临床专科。扎实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建设,全面提高爱国卫生工作水平。2004年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覆盖率85.8%;全年共创建省级卫生镇3个,省级卫生村22个;投入农村改水资金3337万元,新增受益人口10.8万人。
群众体育和竞技体育协调发展。组织了市木兰拳、体舞等体育协会及幼儿体操送体育下乡活动;举办了2004年“苏源杯”登茅山锦标赛,全市24支代表队120名运动员参加了角逐;组织了金坛千名老人健康健身活动,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应。竞技体育成绩显著,在江苏省县级组田径比赛中,我市的田径水平保持在甲级队行列中;在江苏省水上运动项目比赛中,获7金、1银、2铜好成绩,团体总分名列全省第二位;在江苏省男子篮球甲组比赛中,获省少年组第二名。
十一、环境保护
环境保护力度进一步加强。全市年末共有环境监测点195个,新增日处理2万吨污水的第二污水处理厂投入运行,年处理6000吨的危险废物处置中心正式投入使用;与此同时加大了市区烟尘控制区和噪声达标区监督力度,烟尘控制区覆盖率为100%、噪声达标区覆盖率为67%,全年市区空气质量达到国家二级标准,空气污染指数小于100的天数为338天;钱资荡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100%,长荡湖水质CODmn年平均值4.6mg/L,低于目标值;2004年我市被国家环保总局命名为“国家环保模范城市”
十二、人口和人民生活
人口增长继续得到有效控制。年末全市总户数21.47万户,总人口53.99万人。计划生育率达99.08%;人口自然增长率为-0.48‰。
城乡居民收入增加,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全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11234元,比上年增长14.6%。城镇职工人均工资15903元,比上年增长13.9%。今年在全市实施农业税全部减免和对种粮农户进行直补的惠农政策鼓舞下,我市农民人均纯收入有了较高的增长,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5750元,增长12.5%,是近年来增速最快的一年。年末全市居民人均储蓄存款达12733元,增长12.3%。
城乡居民居住条件继续改善。2004年全市共改造农村草危房825户,投入资金1052万元,累计建筑面积4.17万平方米。据抽样调查资料显示,城镇居民人均居住面积为25.7平方米,比上年增加1.35平方米;农村居民人均住房面积为44.1平方米,比上年增加0.94平方米。
社会保障和福利事业不断完善。年末全市参加失业保险人数达5.34万人。参加养老保险职工5.36万人(不含财政拨款单位),参加基本医疗保险职工6.1万人,享受医疗保险退休人员1.8万人。做好城乡居民低保工作,全年保障城镇居民529户,计1327人,发放保障金160万元;保障农村居民1023户,计2804人,发放保障金138万元。社会福利事业继续发展,市慈善总会济助对象全年共2129人(户),发放救济资金92万元。
在国家统计局农调总队公布的2003年度全国综合实力百强县(市)排序中,我市由2002年度的第53位升至第50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