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金坛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05

选择区域:>>

2005年,全市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为指导,紧紧围绕“富民强市、两个率先”目标,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宏观调控一系列政策和措施,努力克服宏观环境偏紧和经济发展中的各种矛盾和困难,抢抓机遇、奋力拼搏,实现了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事业快速健康协调发展。
一、综合
全市国民经济保持较快的增长态势。据初步核算,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49亿元,按可比价计算比上年增长18.6%,按现行价计算比上年增长22.1%,人均地区生产总值由上年的22594元增加到27567元。全市完成财政总收入17.15亿元,比上年增长28%,其中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完成6.74亿元,比上年增长26.8%。
三次产业协调发展。第一产业完成增加值13.93亿元,增长5%,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为9.3%,比上年降低1.6个百分点;第二产业仍是全市经济增长的主要推动力量,完成增加值78.14亿元,增长25.7%,增幅比上年提高3个百分点,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为52.5%;第三产业完成增加值56.93亿元,增长22.3%,增幅比上年提高 0.6个百分点,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为38.2%。
二、农业
农业生产发展平稳。今年以来,虽然受高温旱魔、底温冷旱和台风肆虐等许多不利因素影响,全市各地以创业、创新、创优的精神为动力,精心规划,制定措施,实现了农业生产平稳增长。2005年全市完成农业总产值27.6亿元,增长5%。其中农业产值12.3亿元,增长6.8%;林业产值0.3亿元,增长3.6%;牧业产值3.8亿元,增长5.2%;渔业产值10亿元,增长2.3%;农林牧渔服务业产值1.2亿元,增长10.2%。全市共完成多种经营产值22.68亿元,增长4.5%,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82.9%,比上年提高了0.1个百分点。全年粮食总产量22.17万吨,下降6.4%,其中:夏粮播种面积13.1万亩, 增长14.1%,总产量3.27万吨, 增长14.7%;秋粮播种面积36.67万亩,增长0.4%,总产量18.9万吨,下降9.3%。油料总产量1.7万吨,下降4%;茶叶总产量1496吨,增长5.9%;生猪出栏21.28万头,增长7.2%;存栏20.94万头,下降2.3 %;家禽饲养量674.75万羽,增长16.1%;水产品产量3.95万吨,增长6.1%,其中特种水产品产量1.14万吨,增长9.5%。农业标准化建设扎实推进,已建立6个国家和省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85个无公害农产品基地,77只农产品获国家、省无公害农产品认证。观光农业呈现新亮点,长荡湖“渔家乐”餐饮休闲观光、茅山休闲农业观光带、金坛农耕园、奥金鳄鱼乐园和长荡湖生态渔业科技示范园初步形成了示范、培训、休闲、观光等功能。
农村基础实施建设力度加大,综合生产能力持续增强。2005年全市农田有效灌溉面积49.4万亩。年末拥有农业机械总动力35.15万千瓦,增长2.4%。全年化肥施用量(折纯)2.65万吨,下降2.6 %。全年完成水利土方370万方,改造中低产田1.5万亩,疏浚整治各级河道166公里,加固圩堤30公里,新建改造泵站15座,建设防渗渠道79公里,完成小流域治理10平方公里。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生产规模不断扩大。全年完成工业总产值330.5亿元(同口径,下同),增长25.3%,完成工业增加值71.67亿元,增长22.5%。其中国有及年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工业企业完成工业总产值193.3亿元,增长35.6%,完成工业增加值46.56亿元,增长41.2%。全年工业用电量11.4亿千瓦时,增长16.2%。
工业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益双提高。全年实现工业产品销售收入299.6亿元,增长27.4%,其中国有及年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工业产品销售收入182.8亿元,增长28.2%。产销衔接状况良好,产销率达96.2%。工业企业运行效益明显提高,企业盈利能力持续增强,亏损面下降。全市工业实现利税总额28.1亿元,其中利润16.18亿元,分别增长31.6%和35.3%,增幅分别比上年提高5.1个和5.9个百分点。国有及年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税总额18.5亿元,其中利润11.26亿元,分别增长42.5%和46.4%,增幅分别比上年提高8.5个和3.7个百分点。企业亏损面由上年的1.42%下降为1.34%。
工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快,支柱产业支撑作用加强,私营个体工业经济发展迅速。全市国有及年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工业中完成轻工业产值66.97亿元,重工业产值126.3亿元,轻重工业比例由上年的42.9:57.1调整为34.7:65.3。纺织服装、机械电子、精细化工、新型材料四大支柱产业健康发展,完成工业总产值180.8亿元、产品销售收入171.1亿元、工业增加值44.4亿元和利税总额17.9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35%、36.7%、38.1%和45.9%,分别占规模工业比重为93.5%、93.6%、95.4%和96.7%。私营个体工业迅速增长,实现工业产品销售收入199.4亿元、工业增加值45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31.4%和24.7%。
建筑业平稳发展。2005年完成建筑安装产值 72亿元,比上年增长16.1%,增加值增长15%。全年实现双分包施工面积629.6万平方米, 比上年增长40%。工程质量进一步提升,全年共获江苏省“扬子杯”奖7个,北京市“结构长城杯”奖1个。
四、固定资产投资
在全面贯彻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的基础上,全市各地注重调整投资结构,固定资产投资在高平台上呈现平稳增长,同时一批重点工业项目进展顺利。2005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达71.74亿元,增长48.7%,其中:城镇投资39.2亿元,增长45.2%;农村投资32.5亿元,增长53%。完成工业投入55亿元,增长57.1%。一批重点工业项目进展顺利,金坛市神力塑业有限公司的工业薄膜生产项目年内完成投资1.3亿元,江苏康泰氟化工有限公司的氟系列产品生产项目年内完成投资1.2亿元,金坛市天福纸箱纸品厂的纸箱纸板生产项目年内完成投资1亿元,晨风服装有限公司的高档面料生产线年内完成投资4100万元,常州现代通讯光缆有限公司的单晶硅切片生产项目年内竣工投产等,这些项目的建设为我市工业经济发展增强了后劲。
五、交通和邮电业
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加快,综合运输能力增强。年末全市公路通车里程达547.1公里,内河航运里程达301.8公里,交通系统全年完成货运量235万吨,比上年增长42.3%,货物周转量4.15亿吨公里,比上年增长21.4%;完成客运量665.8万人,比上年增长13.1%,旅客周转量3.1亿人公里,比上年增长10.3%。2005年交通系统共完成交通工程投资11.3亿元,一批重点交通基础设施工程加紧建设:一是宁常、镇溧两条高速公路主线工程有序推进,二是加大了路网改造力度,金宜一级公路延伸段、直溪茅麓线和水北洮西线建成通车,薛埠罗村线、金儒线、金汤线、赵庄尧塘线四条二级公路和茅山旅游公路如期竣工,三是丹金溧漕河金坛城区段改线前期工程有序进行。
邮电通信能力持续增强。电信系统全年完成业务总收入1.27亿元,比上年增长10.4%。年末电话交换机容量达20.94万门,其中市话8.39万门,农话12.55万门。年末全市固定电话用户达26万户(含小灵通9.56万户、大灵通1857户),比上年增加3.85万户,增长17.4%。全年净增互联网宽带用户5807户,年末达16612户。移动通信快速发展,全年净增移动电话用户2.31万户,年末移动电话总数达22.3万户。
六、国内贸易、市场物价
消费品市场平稳运行。2005年全市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额50.3亿元,增长14.1%。城乡消费品市场活跃。市区商品零售额达27.55亿元,增长20.7%;市以下商品零售额为22.79亿元,增长6.9 %。分行业看,批发零售贸易业零售额43.5亿元,增长14.2%;餐饮业零售额5.93亿元,增长13.6 %;其他行业零售额9016万元,增长11.8%。全市各类市场成交额 64.5亿元,增长10.3%,其中6个亿元市场完成成交额9.3亿元。
市场物价稳中有涨。居民消费价格总指数年平均为102%。从分项目看呈“五升三降”:食品类价格上涨3.5%,其中:粮食上涨20.7%、蔬菜类上涨15.4%、调味品类上涨10.2%;烟酒类上涨0.4%;家庭设备及用品类上涨0.2%;居住类上涨3.6%;娱乐教育文化用品类上涨6.6%;衣着类下降3.8%;医疗保健类下降2.6%;交通和通讯工具类下降2.2%。
七、对外经济
招商引资力度加大,利用外资发展迅速。全年新批外商投资企业88家,其中外商独资企业48家。合同利用外资金额4.52亿美元,比上年增长41.3%;实际利用外资金额7990万美元,比上年增长51.8%。
对外贸易稳定增长。2005年全市共完成自营进出口总额4.49亿美元,比上年增长26.1%,其中出口总额3.8亿美元,增长24.6%。
对外经济技术合作稳步发展。全年完成外经合同额9480万美元,比上年增长15%;外经营业额6760万美元,比上年增长15 %;年末在外劳务人员1976人,比上年末增加208人。
开发区建设取得新成就。全年新批进区企业110家,成功引进了江苏兴荣美乐铜业有限公司、苏拉(金坛)纺织机械有限公司等35家外商投资企业。新批协议注册外资3.35亿美元,增长28.2%,实际到帐外资6835万美元,增长53.3%。全年全区完成业务总收入120.5亿元,增长39.5%。
八、财政、金融和保险业
财政收入增长较快,收支状况良好。全年完成财政总收入17.15亿元,增长28%,其中地方一般预算收入6.74亿元,增长26.8%;财政支出12.13亿元,增长40%。
金融运行保持平稳。年末全市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存款余额115.36亿元,比年初增加17.12亿元,增长17.4%;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58.51亿元,同口径比年初增加8.02亿元,增长15.9%。在各项存款余额中,企业存款余额24.11亿元,增长13.4%;居民储蓄存款余额79.84亿元,增长16%。全年人民币现金收入383.19亿元,增长16%;人民币现金支出392.55亿元,增长16%,收支相抵累计净投放9.36亿元。
保险业发展平稳。全年保费收入 3.19亿元,其中寿险2.68亿元,财险0.51亿元。
九、科学技术和教育
科技工作取得新成就。2005年共申报常州市以上的各级各类科技项目156项,其中国家级项目27项,省级项目67项。已立国家项目13项,省级项目36项。其中: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项目1项,省科技攻关项目8项。所立项目中,获资金资助项目49项,共获无偿拨款1937万元,其中江苏金昇实业股份有限公司承担的“棉纺成套装备—智能化清梳联合机产业化”重大专项1140万元。全年有5家企业被确认为省级以上高新技术企业,全市累计省省级以上高新技术企业数达35家。全年共申请专利353件。我市第三次被确认为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县(市)。
教育事业健康发展。年末全市共有各类学校65所,普通中学在校学生 3.55万人,小学在校学生3.25万人。教职工5110人,其中专任教师4177人。年内3712人参加高考,有3079人被各类院校录取(其中本科1719人),录取率达83%。教育现代化水平不断提高,全年新建校园网(简易校园网)5个,新添置计算机300台,到年底全市中小学全部建成了校园网或简易校园网,累计拥有计算机6822台。在第十届“华杯”赛上获得团体总分第二名,其中获得金牌5枚,银牌2枚。华罗庚中学、市第一中学、职业中学和实验学校被评为省级文明单位,茅麓中学评为省级示范初中,西岗小学被评为省级实验小学。
十、文化、卫生和体育
文化、广播、新闻事业欣欣向荣。电视电影《水乡人家》荣获江苏省第二十一届优秀电视剧“金凤凰”奖,剧本《段老夫子》获江苏省第四届戏剧文学二等奖,反映我市英雄教师大型儿童剧《永远的雪梅》于九月份搬上了舞台。一批文化基础设施相继开工建设并投入使用:金坛博物馆隆重开馆,华罗庚纪念馆迁建工程顺利开工。
医疗卫生水平不断提高。年末卫生系统各类卫生机构共30个,其中医院、卫生院 19个,拥有病床1328张。全社会卫生技术人员2077人,注册医师1239人。全年申报科研项目21项,有6项科研成果获奖,其中获金坛市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开展新技术、新项目81项,2项发明获得国家知识产权局颁发的专利证书。现有常州市重点专科3个。扎实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建设,全面提高爱国卫生工作水平,全年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覆盖率87.1%,截止2005年,全市共创建省级卫生镇5个,省级卫生村31个。
体育事业蓬勃健康发展。2005年我市组织承办了全国第十届运动会女排项目比赛、全国男排大奖赛和全国女篮俱乐部联赛决赛。围绕全民健身条例颁布十周年,积极开展全市全民健身周活动,组织活动7项40次,人数达1万人次。在2005年江苏省县级组田径比赛中,我市位列金牌榜第12位、团体总分第15名。今年我市56户家庭被省体育局、省妇联评为江苏省健身家庭,80户家庭被常州市评为健身家庭。全年全市完成体育彩票销售2000万元,增长71.9%。2005年度我市被国家体育总局命名为全国体育先进集体。
十一、环境保护
环境保护力度进一步加强。2005年是我市创建全国生态示范区的关键一年,在各级部门密切配合下,着力实施生态农业工程、生态工业工程、生态示范镇村建设工程、资源保护工程、环境质量达标工程和美化绿化工程,创建工作通过了国家级考核验收。
加强了重点区域和环境敏感区域的监督管理,全年完成主要河流水质监测28次、农村地表水105个点位水质监测、集中式饮用水源水质监测54次。进一步加强长荡湖区域工业污染整治,对沿湖区域的49个工业污染企业进行了限期整改,冷却水全部实行循环利用,基本实现工业污染稳定达标排放。
与此同时加大了市区烟尘控制区和噪声达标区监督力度,烟尘控制区覆盖率为100%、噪声达标区覆盖率保持在70%以上,全年市区空气质量达到国家二级标准,空气污染指数小于100的天数为343天;市区区域环境噪声年平均值53.1分贝,低于目标值。
十二、人口和人民生活
人口增长得到有效控制。年末全市总户数21.34万户,总人口54.11万人。计划生育率达98.9%;人口自然增长率为-0.72‰。
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继续提高。全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12892元,比上年增长14.8%。城镇职工平均工资17976元,比上年增长13.04%,在岗职工平均工资18410元,比上年增长13%。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6409元,增长11.5%。年末全市居民人均储蓄存款达14772元,增长16%。
城乡居民居住条件继续改善。据抽样调查资料显示,城镇居民人均居住面积为26.16平方米,比上年增加0.46平方米;农村居民人均住房面积为44.61平方米,比上年增加0.53平方米。
社会保障事业进一步加强。年末全市参加失业保险人数达5.15万人。参加养老保险职工6.21万人(不含财政拨款单位),参加基本医疗保险职工6.7万人,享受医疗保险退休人员1.9万人。做好城乡居民低保工作,全年保障城镇居民649户,计1423人,发放保障金196万元;保障农村居民1358户,计2893人,发放保障金130万元。社会福利事业继续发展,市慈善总会济助对象全年共2163人(户),发放救济资金280万元,接转办定向捐赠15笔,金额82.1万元。

注:公报中三次产业地区生产总值、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已按第一次经济普查数据作出相应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