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金坛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11

选择区域:>>

2011年是“十二五”开局之年,也是我市实施“三年翻番、跨越发展”的关键之年,面对外部复杂环境和国内政策调控的双重压力,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市上下坚持以“加快转型升级年”活动为主线,全力以赴稳增长、调结构、抓创新、促转型、惠民生,全市国民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发展,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实现了“十二五”发展良好开局。

一、  经济运行

【综合】

综合实力稳步增强。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365.1亿元,按可比价计算,比上年增长12.1%,人均地区生产总值65946元,依据当年平均汇率折算达10210美元。全年实现财政总收入67.2亿元,增长30.3%,其中地方一般预算收入23.1亿元,增长28%。

产业结构不断调优。全年第一产业完成增加值24.1亿元,增长4.2%(可比价,下同);第二产业完成增加值203.9亿元,增长12.2%;第三产业完成增加值137.1亿元,增长13.6%,三次产业比重由上年的7.1:56.4:36.5调整为6.6:55.9:37.5,第三产业比重上升了1个百分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43.1%。

民生投入继续加大。全年地方一般预算支出29.7亿元,增长34.1%,财政支出进一步向民生倾斜,其中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2.7亿元,医疗卫生支出2.1亿元,农林水事务支出4亿元,分别增长70.7%、41.2%、43.9%。

【农业与农村经济】

农业生产形势稳定。全年实现农业总产值45.97亿元,比上年增长11.8%,其中农、林、牧、渔及其服务业产值分别为19.75亿元、0.31亿元、10.55亿元、13.01亿元和2.35亿元,分别增长10.9%、4.8%、25.0%、5.0%和8.0%。粮食生产实现“八连增”,全市粮食作物播种面积60.44万亩,粮食总产量28.38万吨,增加1629吨,增长0.6%。全市完成多种经营产值37.26亿元,比上年增长9.8%,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为81.1%。

全年主要农副产品产量如下:

产品名称 单位 2011 比上年增长%
粮食总产量 万吨 28.38 0.6
  #夏粮面积 万亩 25.16 1.5
   总产量 万吨 7.95 2.5
  #秋粮面积 万亩 35.28 -1.2
   总产量 万吨 20.43 -0.1
油料产量 万吨 0.82 -15.5
肉类产量 万吨 4.38 12.5
  #禽肉产量 万吨 2.78 17.4
水产品产量 万吨 3.68 4.0
禽蛋产量 万吨 0.97 6.6
茶叶产量 万吨 0.20 -9.2
水果产量 万吨 0.66 3.9

现代农业加快推进。高效设施农业快速发展,2011年全市亩效益在2000元以上的高效农业面积31.47万亩,同比增长6.3%,占耕地面积的比重达62.1%。品牌建设进一步加快,2011年全市新认定农业“三品”46只,总量达302只,拥有江苏省名牌产品11个、江苏省名牌农产品4个,全市农产品拥有省著名商标6件,常州市知名商标18件。产业化进程加快,长荡湖现代高效河蟹产业园区成为省首批认定的23个现代农业产业园区之一,成功创建3个常州市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形成了渔业、畜牧、园艺3个年产值超10亿元的产业。

基础建设继续加强。全面完成高标准农田建设工程,重点实施直溪镇巨村和开发区九村高标准农田建设3200亩。全市农田有效灌溉面积45.9万亩,完成工程土方量449万方;加固圩堤8公里,防渗渠衬砌50公里;新建、改造泵站38座1443千瓦;塘坝达标改造32座。

【工业】

工业经济稳步增长。全年工业实现总产值772.43亿元,增长18.2%,完成工业增加值180.62亿元,增长17.3%,工业增加值率为23.38%,其中:年销售收入2000万元以上的工业(简称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总产值657.41亿元,增长28.8%,占全部工业的比重为85.11%。产销衔接状况良好,全部工业实现产品销售收入739.91亿元,增长17.9%,规模以上工业实现产品销售收入631.56亿元,增长28.44%, 产品销售率达97.18%。经济效益不断提高,全市工业实现利税总额98.25亿元、利润总额70.69亿元,分别增长26.4%和29.7%,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利税总额85.4亿元、利润总额62.67亿元,分别增长28.46%和29.08%。全年工业用电量28.4亿千瓦时,比上年增长22.2%。

支柱产业贡献突出。新型材料业、机械电子业、纺织服装业、精细化工业等四大支柱产业共实现工业总产值627.1亿元、销售收入602.02亿元、利税总额83.35亿元、利润总额61.45亿元,分别增长25.8%、25.6%、27.6%、27.9%,占规模以上工业分别为95.4%、 95.3%、97.6%和98.1%。

企业实力快速提升。2011年涌现出一批实力强、潜力大的优秀企业,全年实现产值超亿元的企业达103家,净增14家,超10亿元的企业10家,新增常州市工业五星级企业3家(凡登、中盐、金昇),工业星级企业总数达10家,亿元企业共实现产值551.38亿元,增长37.8%,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为83.8%。亿晶光电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成为了国内首家A股上市的纯光伏企业。

【建筑业】

建筑行业快速发展。全年实现建筑业增加值23.38 亿元,完成房屋建筑施工面积1276.49万平方米,增长4.87%。建筑企业综合竞争力不断增强,新增总承包一级资质3家,新增专业承包资质6家,装修装饰与施工一体化二级资质1家,截止2011年底,全市总承包一级资质企业共有11家,全年参建工程获“鲁班奖”1项,获江苏省“扬子杯”优质工程4项,获常州市“金龙杯”优质工程7项。

【固定资产投资】

投资结构趋于优化。 全年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06.6亿元,比上年增长25.2%,其中一、二、三次产业分别完成投资1.3亿元、158.1亿元和47.2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28.1%、22%和37.6%,第二产业投资占全社会投资比重下降了2.07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投资比重提升了2.07个百分点。工业投资中,五大产业投资合计完成111.7亿元,增长14.15%,其中新能源及电子信息业完成投资53.31亿元,增长151.3%,占工业投资的比重达47.73%,比上年提高了25.67个百分点,兆晶光电硅片及太阳能电池组件、索拉特光伏玻璃、银晶LED光源、盛利维尔高硬复合材料等项目已竣工并相继投产;服务业投资中,房地产投资完成25.56亿元,比上年增长17.95%,占服务业投资比重为54.12%,比上年下降了9.01个百分点,钢材物流城(二期)、天誉物流、宝盛园、金沙湾乡村俱乐部等服务业项目进展良好,八佰伴购物中心竣工开业。

高新技术产业投入不断加大。全年完成高新技术产业投资69.82亿元(省口径),占工业投资的比重为44.15%,比上年提高了17.5个百分点。亿晶光电、正信集团5.2MW屋顶电站均建成发电,采用世界一流自动化设备的亿晶500MW多晶垂直一体化项目建成投产,技术水平世界领先的金昇埃马克高端数控机床项目一期工程开工奠基,全国规模最大的中策橡胶有限公司投资建设子午线轮胎项目正式签约。

【国内贸易】

国内贸易平稳增长。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36.67亿元,比上年增长17.6%,其中批发零售业实现零售额123.58亿元、住宿餐饮业实现零售额13.09亿元,分别增长17.3%、20.9%。城乡消费共同增长,城镇、乡村分别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额125.17亿元、11.5亿元,分别增长18.2%、12.1%。

市场规模不断壮大。全市批发零售、住宿餐饮行业发展强劲,市场规模迅速扩张,经营水平全面提升。截止2011年底,全市限额以上企业68家,比上年净增6家,其中批发零售单位48家,实现销售额26.1亿元,同比增长25.5%,销售额在亿元以上企业5家;住宿餐饮单位20家,实现营业额2.5亿元,同比增长25%。

【交通运输和邮电通讯】

交通运能不断增强。年末全市等级公路里程达1535.9公里,内河航运里程201公里。交通系统全年完成货运量416.9万吨、货物周转量6.94亿吨公里、客运量1016万人、旅客周转量4.97亿人公里、港口吞吐量80.3万吨,分别增长34%、31.7%、8.8%、8.04%、31.64%。项目建设有序开展,年内常溧高速金坛段、241省段金坛段北延工程及薛埠上阮路、直东线延伸和环湖路工程、丹金溧漕河航道整治工程、通济河盐港段驳岸及薛埠河周家渡段疏浚工程相继施工。

邮电通信加快发展。全年邮政业务总收入完成6577.8万元,比上年增长26.04%,通信业务收入4.5亿元,年末本地电话用户20.36万户,移动电话用户58.51万户,年末全市互联网用户达11.6万户,比上年增长31.5%。通信投入不断加大,电信公司新建开通CDMA网室外宏基站19个,新建5个室分系统,5个WLAN站点,新增75个AP;移动公司新建基站54个,新建管道252孔公里,新建WLAN热点42处,开通118个AP。

【金融保险业】

金融信贷运行稳健。年末全市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存款余额335.65亿元,比年初增加40.18亿元,增长13.6%,其中居民储蓄存款余额196.81亿元,比年初增加17.82亿元,增长9.9%;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227.81亿元,比年初增加5.38亿元,增长17.65%,其中各项短期贷款122.07亿元,比年初增长13.3%,中长期贷款101.77亿元,比年初增长28.4%。全年新引进1家商业银行—华夏银行金坛支行,组建1家小额贷款公司—金坛市盛源农村小额贷款股份有限公司。

保险业务加快发展。全年纳入统计范围的各类保险机构14家实现保费收入7.52亿元,比上年增长26.8%,其中寿险保费收入5.54亿元、财险保费收入1.98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29.4%、20%。全年各类保险理赔和给付支出1.95亿元,比上年增长31.8%,其中寿险赔付支出0.87亿元、财险赔付支出1.08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20.7%、42.2%。

【旅游业】

旅游产业快速发展。全年共接待游客501.85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49.95亿元,分别增长10.73%和11.59%,其中旅游创汇收入700万美元,增长23.88%。截止2011年底,全市拥有国家4A级景区1个;五星级宾馆1家;四星级宾馆3家;旅行社11家。成功举办了第五届文化艺术节、“爱生活·爱金坛”网络征文、茅山登山节、第五届龙虾垂钓节等活动;推出了多条旅游线路,编印《旅游在金坛》旅游地图;创办了《新旅游杂志》。茅山风景区加快开发,东方盐湖城项目已奠基,宝盛园、金沙湾和紫云湖等一批重点旅游项目正在建设中。

二、改革开放

【民营经济】

民营经济活力增强。全年新增私营企业828户,累计达6209户,新增个体工商户2054户,累计达16883户。全市新增私营企业注册资本62.34亿元,比上年增长122.3%,新增个体工商户注册资本2.46亿元,比上年增长21.2%。

【开放型经济】

对外贸易发展良好。全年完成自营进出口总额20.22亿美元,增长20.8%,其中自营出口总额16.1亿美元,同比增长15.95%。

招商引资攻坚克难。全年新设外商投资企业50家,新增工商登记注册外资8.05亿美元,增长8.7%,实际到账注册外资4.01亿美元,增长13.2%,其中引进3000万美元以上项目7个,比上年增加2个。

外经合作稳步发展。全年新签外经合同额1.66亿美元,完成外经营业额1.36亿美元,新批境外投资企业3家,总投资310万美元。

【开发区建设】开发区全年新批进区企业 198家,其中,外资企业24家,注册外资在1000万美元以上的项目10个;内资企业174家,注册资本在1亿元以上的项目8个。全年新增工商登记注册外资1.94亿美元,实际到帐外资2.02 亿美元。2011年开发区争先进位成绩明显,在全省129家省级以上开发区中晋升了4位,位列34位。

三、社会事业

【科技事业】

科技创新成果涌现。全市新增高新技术企业9家,累计达36家,新增省创新型企业4家,省民营科技企业88家,复合高新技术企业8家,全年新增国家重点新产品3只,省重点新产品10个,省高新技术产品30只,常州高新技术产品108个。2010年我市全社会研发投入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2.17%。2011年完成高新技术产业产值316.76亿元(省口径),比上年增长30.8%,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48.2%。全年申报省级以上科技项目142项、立项69项,全市专利申请数2138件,比上年增加584件,其中发明专利申请数425件,比上年增加72件,专利授权数448件,比上年增加10件。凡登钱海鹏团队被省委组织部、省科技厅确认为2011年度江苏省科技创新团队。

产学研合作推进加快。天龙光电在上海设立研发中心,并建成全市首家国家级“硅材料加工设备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新增常州工程技术研究中心7家,与高校共建江苏省企业研究生工作站12家,全市“三站三中心”累计达61家。“江苏省高校技术转移金坛基地”正式揭牌,政产学研合作签订校企协议57份,建立9个产学研合作平台。

人才建设步伐加快。深入实施“金沙英才计划”,全市新引进高层次人才246名,海外人才91名,其中省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3名、常州市领军型创新创业人才18名。年末拥有各类专业技术人员44821人,其中拥有中级技术职称人员14355人。

【教育事业】

教育事业健康发展。年末全市共有各类学校58所,在校学生63987人,专任教师4332人,义务教育升学率100%,初中毕业生升学率99.87%,高中毕业生升学率87.74%。教育投入逐年增加,全年教育经费总投入7.46亿元,比上年增长14.65%。继续执行“教育救助”政策,全年累计发放助学金近600万元,惠及学生3500余人次。教师素质能力不断提升,成立“金坛市名教师工作室”22个,师德师风满意率达95%。

教育质量不断提高。学前教育不断强化,创建江苏省优质幼儿园1所、常州市优质幼儿园3所、常州市特色幼儿园1所。义务教育均衡优质发展,实行小学和就近初中对接的入学模式,试点小班化教育和实施集团化办学模式。高中教育质量稳步提升,高考本科达线率比上年提高了4个百分点,省华中、市一中获省四星级高中首批素质教育优秀等级学校称号。职业教育优化发展,省金坛中专校被评为“江苏省教育科研先进集体”,“电子信息技术”专业被评为省首届品牌专业。

【文化事业】

文化活动精彩纷呈。成功举办了金坛市第五届文化艺术节,组织开展“欢乐金沙——广场文艺月月演”镇(区)大型专场文艺演出8场,开展了“读书月”、“红读”征文、“六一杯”少儿书画赛等各类读书活动5次,送图书下乡15000余册,送电影下乡2000余场,送戏下乡40余场。成功举办“诗情画意写金坛”——李岚清书法作品展、第六届江苏省水彩·粉画作品展、全国小幅剪纸精品展、“光辉的党旗,跨越的金坛”书画摄影展、江苏省“五个一工程”奖摄影作品展等活动。

外宣工作取得新突破。电视人物传记片《华罗庚》在央视热播并赢得广泛赞誉,大型现代儿童剧《留守小孩》荣获第21届上海白玉兰戏剧表演奖集体奖以及江苏省第六届戏剧节优秀剧目奖第一名,再次被文化部命名为2011-2013年度“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金坛刻纸)。

文化遗产保护加强。全面完成了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第三阶段工作,全市共普查文物点655处,其中复查311处文物点,新发现344处文物点。慰安所旧址和庙西村土墩墓群入选“常州市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十大新发现”,“儒林树德堂妇科疗法”、“薛埠老人山陈氏骨伤疗法”两项被列为江苏省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广电事业稳步发展。全市拥有自办广播节目套数1套,全年播出时间2658小时,自办电视节目1套,全年播出时间2333小时,广播、电视节目综合覆盖率均为100%。网络改造力度加大,全年完成有线电视网络双向传输改造10.3万户,有线电视用户达15.51万户,比上年增加0.50万户,其中数字电视用户13.7万户,比上年增加0.67万户。获得广播电视科技创新奖、金鹿奖、金帆奖等9个省级奖项。

【卫生事业】

医疗体系不断完善。年末全市共有各类医疗卫生机构176个,其中医院、卫生院16个,市人民医院被确定为江苏省15家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医院之一,市二院、城东卫生院合并移址新建工程开工奠基,实施“医院信息系统、区域电子病历和区域影像系统”三大核心系统建设。年末全市卫生技术人员2587人,其中医生961人、注册护士820人。全面推进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药品零差率销售6992万元,让利群众3590万元,让利率35%。门急诊均次费用、门急诊均次药费、均次住院费用、均次住院药费分别比实行基本药物制度前下降28.7%、38.53%、9.05%、11.94%。全市居民基本医疗保险人均筹资标准提高到280元,市镇两级政策范围内补偿比例达77.9%,人均报销金额2580元,大病受益率达8.3%。创建无烟医疗卫生机构24家,传染病发病率110.32/10万,无甲类传染病,居民健康档案电子建档率75.88%,65岁以上老人管理率达92%。农村医疗稳步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保人口达34.95万人,参保率继续保持100%。完成朱林卫生院、水北中心卫生院移址新建工程,新创省级卫生村15个。

【体育事业】

体育事业蓬勃发展。成功举办了新春系列体育健身竞赛活动、“丰登杯”金坛茅山登山越野锦标赛、首届新市民羽毛球乒乓球比赛、“巾帼杯”中国象棋比赛、全民健身日等活动。拟定了《金坛市全民健身实施计划(2011-2015年)》,实现了全民健身工作“三纳入”。竞技体育保持领先,加大输送力度,向省运动队输送优秀运动员14人,在2011年全省人才输送县(市、区)排名中位列第一,男篮甲组代表常州参加省年度比赛获第一名。体育产业市场不断开拓,全年完成体彩门头更新114家,完成站点内部规范建设69家,全市体彩站点达122家,完成销售额6951万元,比上年增长47.8%。

四、人口、民生与社会保障

【人口】

人口规模保持稳定。年末全市户籍人口达55.15万人,比上年末增加0.25万人。人口结构持续改善,15-64岁劳动年龄人口占总人口的76.35%,总扶养比为30.97%。出生政策符合率达98.54%,人口自然增长率为0.39‰,出生婴儿性别比为107:100。

【人民生活】

居民收支稳步增长。抽样调查结果显示,全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8087元,人均消费性支出18528元,分别比上年增长17%、23.4%;农民人均纯收入13812元,人均生活消费支出10758元,分别比上年增长17.4%、20.3%。居民储蓄继续增加,年末居民储蓄存款余额196.81亿元,比年初增长9.9%。

居住条件不断改善。抽样调查结果显示,年末城镇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41平方米,比上年末增加1平方米;农村居民人均住房面积49平方米,比上年末增加0.56平方米。

【社会保障】

社保体系不断完善。年末全市参加企业基本养老保险职工12.77万人、城镇基本医疗保险职工12.95万人(含退休人员)、城镇失业保险8.61万人、工伤保险职工10.61万人,参保覆盖率分别达98.5%、98.36%、98.4%、96%。全市新农保参保率达99.05%,新农合参保率达100%。

救助力度不断加大。全市最低生活保障家庭6310户、11030人,发放保障金2129.5万元,其中城市低保969户、1611人,发放保障金543.6万元;农村低保5341户、9419人,发放保障金1585.9万元;保障农村五保2080人,共发放供养经费622.64万元。全年共募集到账慈善资金突破1000万元,协议兑捐495.6万元,冠名捐赠310万元,接转定向捐赠2503.2万元,共发放助学、助医、助困、助学、助孤等救助项目资金960多万元。

五、城乡建设

【城市建设】

城市建设步伐加快。2011年城市建成区面积22平方公里,城市化率达52.66%。编制完成了滨湖新城35平方公里的控制性详细规划、华罗庚科技园规划,实施了滨湖新城动迁安置工作,动迁居民2100多户,新城东苑、新城南苑安置房建设工程全面实施,南洲花园三期、徐塘新村三期安置房全面竣工。“双城”同创取得显著成就,“宜居工程建设”和“节约型园林绿化建设”两个项目荣获2011年度江苏人居环境范例奖称号。

基础设施日益完善。新建经七路、文翠路,完成西城路、下塘桥改造工程,完成金武路、常溧线等雨污水管网工程;新建胶粘剂厂地块和东园地块停车场和望华绿地、景阳绿地等街头绿地区域安全供水加快实施,第三水厂深度处理工程竣工验收并正式运行,建成5万吨/日金武供水工程,完成建昌—直溪—登冠主管网工程和西岗至罗村、直溪至茅麓主管网工程,完成东部镇内管网低压区用户改造6800多户、接装无水户5000多户,供水面积670平方公里,新增受益人口30多万人。21个老小区长效管理工作有序推进,完成了华城二村等9个小区全面整治工作。虹桥、北水关、峨嵋、春风、金江苑等城区五大菜市场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实施城区河流水质提升工程,完成东社河、电胜河、金花河和下塘河的贯通工程;完成西门大街西延、汇贤南路道路新装路灯和南门大街路灯提升改造及晨风东路延伸段、汇福路路灯的恢复工程。2011年城市天然气管网已覆盖市区及开发区大部分区域,液化石油气已普遍向城镇、农村延伸,全市城乡家庭燃气的普及率达96.9%。

【新农村建设】

新农村建设深入推进。镇村规划加快实施,尧塘、薛埠两中心镇建设全面启动,农民集中居住点规划到位,从452个压缩到117个。完成了薛埠河、新建河、白石港3条河道清淤,清淤长度19.88公里;疏浚乡级河道22条,长36.54公里;实施了74个行政村、458个村庄河塘整治;落实长效管护河道140条。大力推进村庄环境整治工作,21个村获村庄环境整治提标工程优胜村,指前镇、金城镇、朱林镇获农村环境管理示范镇称号,薛埠镇、尧塘镇、直溪镇获农村环境管理先进镇称号,“五化三有”和“三清一绿”村的环境整治长效管理优胜率达80%以上。6个村荣膺江苏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先进村称号,4个村跻身常州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示范村行列。开展第三轮结对帮扶活动,对村级集体收入30万元以下的20个经济薄弱村实施结对帮扶,全年累计实施各类帮扶项目46个,资金投入3256万元。

六、环境保护

【环境保护与治理】

环境质量持续改善。深入推进“环保再行动”、污染物减排、水环境整治三项重点工作,区域水环境、大气环境质量总体状况得到明显改善。全市23个科考断面有21个达到功能区水质标准,达标率为91.3%,集中式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为100%;机动车尾气、餐饮油烟、道路运输扬尘及建筑施工噪声、社会生活噪声的监督管理进一步加强,大气环境二氧化硫、可吸入颗粒物年均浓度符合二级标准,API小于100的天数达94.5%。列入年度计划的主要污染物化学需氧量、氨氮、二氧化硫及氮氧化物的13个减排项目强力推进,圆满完成年度减排计划,开启了“十二五”减排工作的良好局面。化学需氧量、氨氮、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年内分别削减368.46吨、31.76吨、99.5吨、554.5吨。

基础建设加大投入。全年管网建设新增36公里,完成8个镇区集镇生活污水接管工作,完成岸头、登冠2个老集镇生活污水接管工作;较好地完成了薛埠、直溪、指前、儒林等4家乡镇污水处理厂的除磷脱氮提标改造工作;投资3500万元,建成金坛市双惠污水处理有限公司2000吨/日工业污水处理项目;全面完成19个自然村农村生活污水生态净化处理设施;建成150吨/日的污水处理厂污泥处置工程;投资1200余万元,新建80m3/日的渗滤液处理设施1套。

生态建设着力推进。获得国家生态市命名,生态文明规划通过省级评审;全面完成金城镇和尧塘镇部分区域农村环境连片整治工作,并通过省级验收;创成省级生态村9个,市级生态村11个;完成春风社区1个省级绿色社区,小南门社区等3个常州市级绿色社区的验收;完成尧塘中学等2个省级,建昌中学等5个常州市级绿色学校的创建;13家企业的强制性清洁生产审核和18家企业的自愿性清洁生产审核顺利完成;着力开展第二轮化工专项整治,优化产业结构,关停并转化工生产企业35家。

备注:

1.本公报使用的数据为快报数。

2.文中统计数据除注明按可比价计算外,均按现行价计算。

                                        签发人:周新生

   核稿人:鲍志建

   撰稿人:谢晶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