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坛市2007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统计公报 2007

选择区域:>>

2007年,全市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党的十七大精神为指针,紧紧围绕 “两个率先”、富民强市总目标,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战略思想,以建设全面小康社会为抓手,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宏观调控一系列政策和措施,努力克服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不利因素,抢抓机遇,开拓创新,克难求进,经济和社会事业取得新成绩,和谐社会建设获得新成效,小康社会建设跃上新台阶。
    一、    综 合
    国民经济保持快速增长。据初步核算,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23亿元,按2005年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8.6%,按现行价计算比上年增长22.5%,人均地区生产总值由上年的33854元增加到41023元(按年平均常住人口计算)。全市完成财政总收入30.17亿元,增长34.9%,其中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完成11.27亿元,增长30.6%。
    产业结构持续改善。第一产业完成增加值15.5亿元,增长5.9%,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为7%,比上年降低1个百分点;第二产业仍是全市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完成增加值121.6亿元,增长24.7%,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为54.5%,比上年提高0.9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完成增加值85.9亿元,增长22.9%,增幅比上年提高 0.1个百分点,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为38.5%,比上年提高0.1个百分点。
    二、  农  业
    农业稳定发展。今年以来,在克服了较长梅雨期、特大虫害和“韦帕”“罗莎”台风的影响,全市进一步推进现代高效农业建设和产业化经营,加大农产品质量建设力度,使我市农业向高效化、机械化和产业化迈进,保持了农业和农村经济持续向好发展态势。2007年全市完成农业总产值30.6亿元,增长5.8%。其中农业产值13.3亿元,增长1.6%;林业产值0.28亿元,增长3.1%;牧业产值5.07亿元,增长33.2%;渔业产值10.65亿元,增长1.4%;农林牧渔服务业产值1.3亿元,增长4%。全市共完成多种经营产值25.16亿元,增长5.8%,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82.2%。全年粮食总产量25.97万吨,增长5.9%,其中:夏粮播种面积22.49万亩, 增长48%,总产量6.35万吨, 增长60.3%;秋粮播种面积36.87万亩, 下降1%,总产量19.62万吨,下降4.6%。油菜籽总产量1.04万吨,下降23.8%。茶叶总产量1665吨,增长14.9%。生猪出栏21.14万头,增长5%;存栏17.78万头,增长2.8%;家禽饲养量819.12万羽,增长11.1%;水产品总产量3.96万吨,下降2.4%,其中特种水产品产量1.28万吨,增长7.9%。农业标准化建设进一步推进,截止2007年,全市共建立了7个国家和省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90个无公害农产品基地,103只农产品获国家无公害农产品认证,31只农产品获国家有机食品认证,33只农产品获国家绿色食品认证。率先在国内实现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作业,使金坛农民基本告别“三弯腰”传统作业方式;以“网防虫、草还田、灯诱蛾、虫养鸭、鸭肥田”为核心的水稻生态有机栽培技术渐趋成熟,已在全市全面推广;2200亩特种水产养殖基地实施水产品生产全程质量监督机制,通过农业部、省市级质量检测中心的多次检测,获得了河蟹自主经营出口权。
    加大了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增强了抗御自然灾害能力。2007年全市农田有效灌溉面积57.2万亩。年末拥有农业机械总动力36.48万千瓦,增长1.8%。全年化肥施用量(折纯)2.73万吨,增长1.9%。全年完成水利土方366.8万方,完成小沟级以上建筑物352座,清淤疏浚整治各级河道9条,加固圩堤11公里,实施通航河道护岸18.67公里,改造山区排洪闸滚水坝12座,建设达标塘坝25座,改造圩口闸4座,建设防渗衬砌渠道56公里。薛埠河、通济河块石护岸工程已顺利完成、白龙荡节水灌溉工程已投入使用。
    农村“新五件实事”和“新三清”工程扎实推进,农村发展环境得到较大改善。全年新建、改建农村公路235公里;开展以先进实用农业技术和务工职业技能培训为主的农村教育培训,全年培训442期,参训人数达4.5万人次,转移农村劳动力1万余人;环境整治力度加大,全面建立城乡一体化环卫管理体系,形成了“组保洁、村收集、镇转运、市处理”的保洁体系,全年疏浚村庄河塘641条,土方129.1万立方米;绿化工程加快实施,共完成绿色通道、丘陵岗地复绿、村镇绿化等农村绿化投资1.8亿元,新增农村绿地1000公顷;新农村电气化建设稳步推进,全年共投入3167万元,完成4个镇、48个村的电气化建设,并被授予“江苏省新农村电气化县”;全市已建成157个图书阅览室、文艺活动室、网络电教室和健身路径的文化示范村,农村文化体育广场、农家书屋改扩建等一批工程日趋完善,丰富了农村文化内涵,充实了农民业余生活。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生产保持较快增长。全年完成工业总产值440.8亿元,增长27.5%;完成工业增加值104亿元,增长27.6%。其中:国有及年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工业企业完成工业总产值360.3亿元,增长37.5%,完成工业增加值88.21亿元,增长31.4%。全年工业用电量14.19亿千瓦时,增长15.4%。
    工业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益双提升。全年实现工业产品销售收入405亿元,增长27.7%,其中国有及年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工业产品销售收入342.06亿元,增长36.1%。产销衔接状况良好,产销率达96.9%。工业企业运行效益明显提高,企业盈利能力持续增强。全市工业实现利税总额42.2亿元,其中利润25亿元,分别增长33.9%和31%。国有及年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税总额36亿元,其中利润23亿元,分别增长28.1%和29.6%。
    工业经济结构持续优化,支柱产业支撑作用加强,私营个体工业经济发展迅速。全市国有及年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工业中完成轻工业产值126.8亿元,重工业产值233.47亿元,轻重工业比例由上年的34.6:65.4调整为35.2:64.8。纺织服装、机械电子、精细化工、新型材料四大支柱产业健康发展,完成工业总产值345.47亿元、产品销售收入327.89亿元、工业增加值85.58亿元、利税总额35.18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39%、37.6%、32.7%和28.6%,分别占规模工业比重为95.9%、95.9%、97%和97.8 %。私营个体工业迅速增长,实现工业产品销售收入247.1亿元、工业增加值63.3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30.8%和25.6%。
    建筑业稳步发展。全市建筑系统积极调整思路,开拓国内外市场,实现了建筑业量质并举的新发展。全年完成建筑安装产值108.6亿元,比上年增长23.4%,施工面积890万平方米, 比上年增长19.7%,增幅分别比上年提高1.2个和1.6个百分点,完成增加值17.6亿元,增长10%。工程质量进一步提升,全年共获江苏省“扬子杯”奖9个,比上年增加了4个。
    四、固定资产投资
    2007年,全市上下以“重大项目推进年”为契机,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积极推进投资结构的调整,固定资产投资继续保持稳定增长的态势,与此同时一批重点工业项目开工建设并投入运行。2007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达121.05亿元,增长29.6%,其中:城镇投资76.3亿元,增长29.6%;农村投资44.77亿元,增长29.6%。在总量中:工业投入完成100亿元,增长36.6%;民营经济完成投资92.15亿元,增长23.9%;高新技术产业完成投资19.25亿元,增长60.4%。常州美晶太阳能材料有限公司的单晶硅切片新建生产项目,江苏正信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的太阳能新建生产项目,常州亿晶光电科技有限公司的太阳能电池续建生产项目,晨风(江苏)服装有限公司的高档面料续建生产项目,江苏江东化工有限公司的烧碱续建生产项目,常州常宝普莱森有限公司的钢管续建生产项目,江苏金虹纺织有限公司整体搬迁工程等,一批重点工业项目进展顺利,将为我市工业经济加快发展增添了强劲的动力。
    城市建设成效显著,基础设施日趋完善。2007年城市建成区面积达到17.1平方公里,比上年增加1.5平方公里,全年建设(完成)经九路南延、汇贤路、红山路、环园北路及桥梁、纬南五路、春风北路、怒江路、东三环南延和环湖北路等15条道路;城市绿化全年投入资金1.03亿元,新增绿地110公顷。重点实施了“二园三河二十路”新建工程和“一河三园十路”改造工程,同时实施东门大街综合改造提升工程、下坵河喷泉水景工程,为创建国家园林城市打下坚实基础;污水管网建设进一步加快,全年完成17公里配套管网及泵站工程,资金总投入达到2500多万元。2007年我市被命名为“全国绿化模范县(市)”。
    五、交通和邮电业
    现代物流稳步发展,运输能力日益增强。年末全市公路通车里程达758.1公里,内河航运里程达301.8公里,交通系统全年完成货运量333.4万吨,比上年增长9.2%,货物周转量5.72亿吨公里,比上年增长8.2%;完成客运量749.7万人,比上年增长3.9%,旅客周转量3.63亿人公里,比上年增长6.9%。2007年交通系统共完成交通工程投资14.11亿元。一批重点交通工程投入使用,使我市交通能力得到质的提升:一是全年完成投资7.22亿元的宁常、扬溧两条高速公路金坛段竣工通车,结束了我市没有高速公路的历史。二是加强了路网改造力度,340省道金坛段拓宽升级改建工程竣工通车,茅山旅游公路、尧塘至水北线改造工程、朱林至直溪和朱林至西岗线等线路提升改造工程全面贯通。三是丹金溧漕河金坛城区段改线征地、拆迁等前期工程进展顺利。
邮电通信能力不断增强。电信公司不断深化体制、管理和技术创新,坚持走战略转型之路,在促进社会信息化、缩小城乡差距等方面做了积极的探索,较好地满足了用户通信需求。全年完成业务总收入1.44亿元,增长8.8%,净增电话用户3.03万户(含小灵通),净增宽带用户1.18万户。全年网络接通率100%,中继电路和信令链路完好率100%。邮政系统以创新务实的态度,不断加大市场开发力度,全年完成业务总收入4560万元,增长20.6%。
    六、国内贸易、市场物价和旅游
    消费品市场日益繁荣。2007年全市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67.79亿元,增长16.5%。城乡消费品市场活跃。市区商品零售额达42亿元,增长22.9%;市以下商品零售额为25.79亿元,增长7.3%。分行业看:批发业8.05亿元,增长15.2%;零售业50.81亿元,增长17.1%;住宿业5111万元,增长12.9%;餐饮业7.78亿元,增长14.3%;其他行业零售额6410万元,增长15.2%。
    市场物价稳中趋涨。市场价格水平总体呈现上涨趋势,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为103.3,涨幅比上年上升1.5个百分点。八大类商品价格“六升二降”,其中食品、居住、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医疗保健和个人用品、衣着、烟酒及用品价格分别上涨10.4%、4.2%、1.4%、0.9%、0.4%和0.4%,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交通通信价格分别下降3.8%和3.2%。食品价格涨势较快,上涨范围不断扩大,平均价格比上年增长10.4%,直接拉动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上升3.32个百分点,成为物价总水平走高的决定性因素。
    旅游经济加快发展。2007年以举办“中国金坛首届乡村旅游节暨第三届文化艺术节”契机,我市旅游重点项目建设得到了快速推进,旅游业也取得了长足发展。全市旅游总收入26.37亿元,增长22.5%,其中国内旅游收入26.1亿元,增长22.6%,旅游创汇收入411.6万美元,增长15.1%。全年共接待国内旅游者270万人次,增长9.4%,接待入境旅游者0.5万人次,增长16.3%。全市十家旅行社全年共实现营业收入4702.4万元,增长3.5%;累计组团4.68万人次,9.18万人天。全市六家景区(点)全年共实现营业收入2406.6万元,增长56.1%。江南孔雀园、盛天农业观光园、城南湿地公园、愚池公园、粤金鳄鱼乐园二期工程、乾元观玉皇殿和仙姑农家乐等一批旅游重点项目进展顺利。
    七、对外经济
    利用外资量质并举。全年新批外商投资企业88家,协议注册外资6.95亿美元,比上年增长37.2%;实际到帐外资1.91亿美元,比上年增长58.1%。
对外贸易持续增长。2007年全市共完成自营进出口总额7.6亿美元,比上年增长35.5%,其中出口总额6.26亿美元,增长29.5%。
    对外经济技术合作得到加强。全年完成外经合同额1.06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0.9%;外经营业额8658万美元,比上年增长21.9%。
    开发区外资集聚效应增大。全年新批进区企业178家,成功引进了江苏正和达丰机械租赁有限公司、常州宇和特种纤维有限公司、金州(金坛)水务有限公司、百泽(常州)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江苏联亨置业有限公司和常州旭日置业有限公司等37家外商投资企业。新批协议注册外资4.36亿美元,增长30.1%,实际到帐外资1.39亿美元,增长37.6%。
    八、金融和保险业
    金融运行健康有序,存贷规模平稳增长。2007年金融部门在全国加强宏观调控、银根紧缩的情况下,千方百计为我市重点企业、重点项目、基础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资金支持。年末全市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存款余额153.58亿元,比年初增加15.08亿元,比年初增长10.9%;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100.3亿元,比年初增加24.99亿元,比年初增长31.5%。在各项存款余额中,企业存款余额33.88亿元,比年初增长16.9%;居民储蓄存款余额101亿元,比年初增长9.1%。全年人民币现金收入581.8亿元,增长31%;人民币现金支出601.59亿元,增长31%,收支相抵累计净投放19.8亿元。
    保险业发展平稳。全年保费收入4.27亿元,其中寿险3.29亿元,财险0.98亿元。赔款给付7375.4万元,其中寿险1112.4万元,财险6263万元。
    九、科学技术和教育
    科技创新步伐不断加快。2007年共申报常州市以上的各级各类科技项目250项。其中:申报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项目6项,申报省和国家级新产品20只,申报国家和省火炬计划项目10项,华盛天龙的“光伏多晶硅浇铸设备”项目获省科技成果转化专项资金项目,填补了国内多晶炉浇铸设备制造的空白,恒亮离心机制造有限公司的“99%高分离率污泥离心脱水机”等3个项目获得“省太湖水治理科技专项”立项。全年共申请专利630件。到2007年,全市累计省级以上高新技术企业数达51家,我市已建成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家,常州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6家,金坛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5家,常州市级农业科技示范园4家,金坛市农业科技示范园6家,金坛市科技型农业企业11家。2007年被授予“全国科普示范市”,连续四次被授予“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县(市)”称号。
    教育事业不断取得新成绩。年末全市共有各类学校69所,普通中学在校学生3.26万人,小学在校学生2.87万人;教职工5377人,其中专任教师4157人;年内4096人参加高考,本科达线1137人。办学条件不断改善。全年建成省级标准化实验室学校8所,省一级图书馆学校7所,常州市示范图书馆学校45所,全市学生与计算机比率达9:1,教师与计算机比率达2:1,多媒体教室已占班级总数的45%。素质教育彰显特色。在全国第十二届“华罗庚数学金杯”赛上获得团体总分第四名,其中获得三枚金牌,二枚银牌;在江苏省第十八届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中,两个项目荣获一等奖;在省“金钥匙”科技竞赛中,88位学生分获比赛特等奖和一、二等奖。创建工作有序开展。金沙高级中学、岸头实验学校、白塔小学和明珍实验学校顺利接受了省三星级高中、省级示范初中和省级实验小学评估验收。
    十、文化、卫生和体育
    文化、广播、新闻事业繁荣活跃。2007年成功举办了中华情《相约金坛》大型文艺晚会,组织实施了“送电影、送图书、送演出”群众文化系列活动和“文化百村行”工程,全年送电影860场、送演出106场、送图书5000余册。入围、入选、获奖常州市级以上各类艺术作品82件;长达29米、高达2.008米,以讴歌中华正气和“更高、更快、更强”精神为主题《中华魂.奥运梦》刻纸已献送北京奥组委。广播电台、电视台全年发稿8000多条,其中:电台被中央台新闻频道录用1篇,省台录用82篇;电视台被中央台录用8条,省台录用32篇。段玉裁纪念馆整修工程、民族风情苑工程等一批文化设施相继完工并投入使用。
    卫生医疗体系不断完善。年末卫生系统各类卫生机构共32个,其中医院、卫生院20个,拥有病床1478张。全社会卫生技术人员2430人,注册医师1100人。全年申报科研项目13项,其中获金坛市级10项,常州市级2项,省级1项。开展新技术、新项目58项。扎实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建设,全面提高爱国卫生工作水平,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覆盖率100%,截止2007年,全市共创建省级卫生镇3个,常州市级卫生镇3个,省级卫生村44个。
    体育事业蓬勃发展。2007年以“率先在全省建成体育强市”和“活动健康迎奥运”为抓手,开展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全民健身活动,竞技体育和群众体育取得双丰收。在我市组织承办的2007年江苏省县组田径(甲组)比赛中,我市获得金牌11枚、银牌13枚,金牌总数和团体总分双双名列全省县级市榜首,赛区被评为承办省级体育竞赛最佳赛区;在第四届全国“中学生篮球协会杯”锦标赛上,直溪高中男篮勇获冠军;在第十一届“省长杯”小学女子组足球赛上,我市荣获乙组冠军。江苏省学生阳光体育运动启动仪式暨2007年江苏省青少年阳光体育运动联赛开幕式在我市体育馆隆重举行;举办了2007年“崇寿”杯金坛茅山登山锦标赛,全市各镇(区)、部门共18支代表队、108名运动员参加了比赛;约万余人参加全民健身月活动。集游泳、健身、沐浴、休闲于一体的市室内游泳馆在城南体育休闲公园内破土动工,此外常州市水上项目训练基地也在建设之中。2007年我市被命名为“江苏省首批体育强县(市)”。
     十一、环境保护
     环境保护工作力度进一步加大。2007年,我市以化工生产企业专项整治行动和水环境专项整治“百日会战”为抓手,加大环保执法监督力度,狠抓工业污染综合治理和污染集中控制,着力推进环境优美镇、生态示范村建设工程,截止2007年,已建成省级生态村18个,常州市级生态村31个;直溪、薛埠、尧塘和朱林四镇的全国环境优美镇创建工作通过了省级考核验收。
    加强了环境敏感区域、重点区域和重点工业污染源的监督管理。全年完成对长荡湖、钱资荡及太湖流域交界断面水质监测48次,全面小康考核7个断面水质监测20次,对乡镇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监测24次,对各类工业污染源组织现场监测3190厂次,督促指导11个企业按期完成治理任务,全市依法关闭化工企业65家,促使所有企业正常使用污染防治设施,实现了工业废水处理率及达标排放率100%,区域环境质量得到了明显改善。
    加大市区烟尘控制区和噪声达标区监督力度,烟尘控制区覆盖率、噪声达标区覆盖率均达100%,全年市区空气质量达到国家二级标准,空气污染指数小于100的天数为346天;市区区域环境噪声年平均值54.2分贝,低于目标值。环境质量综合指数达85分,比上年提高3.3分。
    十二、人口和人民生活
    人口总量继续保持增长态势。年末全市总户数21.34万户,常住人口54.432万人,比上年增加0.08万人。计划生育率达98.1%;人口自然增长率为0.01‰。 
    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继续提高。全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17283元,比上年增长15.1%,人均消费支出11622元,比上年增长8.5%。城镇职工平均工资24275元,比上年增长15.5%,在岗职工平均工资24685元,比上年增长15.3%。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8259元,增长13.1%,人均消费支出7012元,比上年增长6.9%。年末全市居民人均储蓄存款达18580元,增长7.9%。
居民居住条件不断改善。据抽样调查资料显示,城镇居民人均居住建筑面积为35.42平方米,比上年增加0.97平方米;农村居民人均住房面积为45.26平方米,比上年增加1.26平方米。
    社会保障覆盖面进一步扩大。年末全市参加企业基本养老保险职工8.7万人,参加城镇基本医疗保险职工 9.93万人,参加城镇失业保险人数达6.93万人, 参加工伤保险职工 5.8万人,享受医疗保险退休人员2.09万人。做好城乡居民低保工作,全年保障低保城镇居民937户,计1768人,保障低保农村居民4495户,计8407人,全年发放保障金1020万元。社会福利事业继续发展,社会救助规范化,全年有6062人(户),得到政府规范化救助,发放救济资金353.3万元。2007年我市举办第六个慈善周活动,共募集慈善现金492万元,协议捐赠1929万元,兑捐协议捐赠481.2万元。
   十三、小康建设
    2003年,省委结合江苏省实际,在十届五次全委会上明确提出了“两个率先”的奋斗目标,制定了四大类十八项25个指标的全面小康社会指标体系。2007年,我市有23个指标达到或超过目标值,其中核心指标全部超过目标值,人民群众认可度为77.6%,如期总体实现了全面小康社会。具体情况如下:

江苏省金坛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监测统计综合表
指标名称
代码
单位
目标值
2007年实现值
2006年实现值
一、经济发展
 
 
 
 
 
1.人均地区生产总值
1
≥24000
41023
33854
2.二、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
2
≥92
93.0
92.0
3.城市化水平
3
45
46.4
46.0
4.城镇登记失业率
4
<5
2.8
2.9
二、生活水平
 
 
 
 
 
5.居民收入
 
 
 
 
 
(1)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5
≥16000
17283
15022
(2)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
6
≥8000
8259.0
7305
6.居民住房
 
 
 
 
 
(1)城镇人均住房建筑面积
7
M2
30
40.0
39.7
(2)农村人均钢筋、砖木结构住房面积
8
M2
40
45.3
44.0
7.居民出行
 
 
 
 
 
(1)农村行政村通灰黑公路(或航道)比重
9
100
100.0
100.0
(2)城镇人均拥有道路面积
10
M2
12
15.7
14.8
8.居民信息化普及程度
 
 
 
 
 
(1)百户家庭电话拥有量
11
200
255.9
246.6
(2)百户家庭电脑拥有量
12
40
33.6
27.0
9.居民文教娱乐服务支出占家庭消费支出比重
13
18
18.1
17.0
10.恩格尔系数
14
<40
36.7
37.3
三、社会发展
 
 
 
 
 
11.R&D经费支出占GDP比重
15
≥1
1.35 
1.30
12.初中毕业生升学率
16
≥90
98.4
96.2
13.卫生服务体系健全率
17
≥90
100.0
100.0
14.社会保障
 
 
 
 
 
(1)城镇劳动保障三大保险各自覆盖面
18
≥95
97.4
94.5
          #   城镇基本养老保险
 
≥95
97.5
96.8
               城镇失业保险
 
≥95
97.6
96.7
               城镇基本医疗保险
 
≥95
97.1
90.1
(2)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覆盖面
19
≥85
100.0
99.3
15.人民群众对社会治安的满意率
20
90
97.3
97.2
16.城乡村(居)民依法自治
 
 
 
 
 
(1)城镇社区居委会依法自治达标率
21
90
99.0
99.0
(2)农村村委会依法自治达标率
22
95
99.0
99.0
四、生态环境
 
 
 
 
 
17.绿化水平
 
 
 
 
 
(1)城市绿化覆盖率
23
40
40.3
39.1
(2)森林覆盖率
24
20
14.0
13.3
18.环境质量综合指数
25
80
85.0
81.3
                             
                                                          二○○八年三月六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