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仙区202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24

选择区域:>>

2024年是新中国成立75周年,是实现“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的关键一年,是我区负重前行、奋力拼搏、勇创佳绩的一年。一年来,面对外部压力加大、内部困难增多的复杂严峻形势,在区委、区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全区上下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锚定“三高四新”美好蓝图,大力实施“八大行动”,深入推进“六大新行动”,扎实开展“三大提升行动”,全力打造城市会客厅、开放排头兵、科教主阵地、文旅新地标,全区高质量发展迈出了新的坚实步伐。

一、综合

根据地区生产总值统一核算结果,全年全区地区生产总值(GDP)454.6亿元,按照可比价计算(下同),比上年增长6.3%。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25.0亿元,增长2.5%;第二产业增加值233.3亿元,增长9.9%;第三产业增加值196.3亿元,增长2.6%。按常住人口计算,全区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10.4万元,增长5.8%。全区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5.5:51.3:43.2,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与上年持平,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比上年下降1.2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比上年提高1.2个百分点。

年末全区常住人口44.02万人。其中,乡村人口10.73万人,城镇人口33.29万人,城镇化率75.62%,比上年末提高0.62个百分点。全年出生人口1657人,出生率为4.39‰;全年死亡人口2074人,死亡率为5.49‰,人口自然增长率为-1.1‰。

全年全区城镇新增就业人员4603人,比上年下降1.0%;失业人员再就业人数2375人,下降1.3%;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1780人,增长2.1%。

二、农业

全年全区实现农林牧渔业产值46.85亿元,比上年增长2.7%。其中,农业产值21.05亿元,增长3.0%;林业产值2.47亿元,增长4.4%;畜牧业产值19.01亿元,增长1.7%;渔业产值2.37亿元,增长3.4%;农林牧渔服务业产值1.95亿元,增长8.7%。全区粮食种植面积为19.28千公顷,产量为11.78万吨;油料种植面积为6.09万亩,产量为0.79万吨;蔬菜种植面积为11.61万亩,产量为24.47万吨;烤烟种植面积为2.15万亩,产量为0.46万吨。

年末全区共有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43家,其中国家级及省级龙头企业8家,市级龙头企业28家。全年实现销售收入130.37亿元,比上年增长18.4%;实现利税44.51  亿元,增长3.0%;实现利润12.11亿元,与上年基本持平。

年末全区休闲农业经营主体个数为366个,全年实现收入5.96亿元,比上年增长5.0%。全年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接待191.3万人次,增长5.1%。

年末全区共有绿色有机地标农产品认证个数33个,其中绿色食品30个,有机食品2个,农产品地理标志1个。

全年新增农田有效灌溉面积1266.67公顷,新增蓄水能力27万方,新增节水灌溉面积1533.33公顷;开工各类水利工程281处,投入资金24342万元,完成土石方56.9万立方米;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5.6平方公里。

三、工业和建筑业

全年全部工业增加值214.7亿元,比上年增长10.5%,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1.4%。在规模以上工业中,分三大门类看,采矿业下降15.4%,制造业增长17.9%,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下降13.2%;分重点行业看,有色金属增长65.9%,建材增长20.9%,机械装备制造下降92.7%,电子信息下降78.3%;苏仙产业开发区增长7.9%,高新技术产业园增长21.2%。

全年规模以上工业统计的主要产品产量中,水泥137.7万吨,比上年下降11.4%;十种有色金属7.4万吨,下降2.9%;白银68.6万千克,增长15.7%。

全年全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产品销售率为117.8%,实现利润总额17.4亿元,比上年增长23.2%。

全年全区建筑业增加值19.7亿元,比上年增长8.8%;具有资质等级的总承包和专业承包建筑企业房屋建筑施工面积341.8万平方米,下降22.9%;房屋建筑竣工面积67.9万平方米,下降30.7%。

四、服务业

全年批发和零售业增加值36.9亿元,比上年增长3.7%;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增加值16.0亿元,增长6.9%;住宿和餐饮业增加值10.8亿元,增长6.2%;金融业增加值24.6亿元,与上年持平;房地产业增加值19.8亿元,下降1.8%;其它服务业增加值86.0亿元,增长1.2%,其中,营利性服务业增加值35.0亿元,增长8.2%;非营利性服务业增加值51.0亿元,下降3.0%。全年规模以上服务业营业收入31.7亿元,比上年下降7.8%。

五、国内贸易

全年全区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54.7亿元,比上年增长4.6%。按经营地统计,城镇消费品零售额130.5亿元,增长4.5%;乡村消费品零售额24.2亿元,增长4.7%。按消费类型统计,商品零售额122.9亿元,增长2.1%;餐饮消费额31.8亿元,增长15.3%。限额以上法人批发零售企业实现商品零售额20.7亿元,下降15.7%,其中粮油、食品类零售额2.9亿元,增长21.3%;服装、鞋帽、针纺织品类零售额0.6亿元,下降2.7%;汽车类零售额8.8亿元,下降8.1%;中西药品类零售额1.6亿元,下降2.5%;石油及制品类零售额2.5亿元,下降0.4%;建筑及装潢材料类零售额2.0亿元,下降23.9%。

六、固定资产投资

全年全区固定资产投资比上年增长8.0%。按经济类型分,公有制投资下降44.9%,非公有制投资增长11.3%,其中民间投资增长16.1%。按投资方向分,产业投资增长12.3%,高新技术产业投资增长34.4%,基础设施投资下降35.5%,民生工程投资下降27.3%,生态环境投资增长113.3%。按产业分,第一产业投资增长1424.0%;第二产业投资增长24.8%,其中采矿业投资下降86.8%,制造业投资增长28.5%,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投资增长120.0%;第三产业投资下降19.5%,其中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投资增长105.8%,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投资下降46.6%,批发和零售业投资增长312.9%,住宿和餐饮业投资增长52.8%,房地产开发投资下降17.0%,租赁和商务服务业投资下降14.3%,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投资增长77.1%,教育投资增长82.9%,卫生和社会工作投资下降51.1%,文化、体育和娱乐业投资下降51.8%,公共管理、社会保障和社会组织投资增长58.3%。

全年全区商品房销售面积36.3万平方米,比上年下降12.4%;商品房销售额20.6亿元,下降12.7%;年末商品房待售面积16.8万平方米,增长8.4%。

七、对外经济

全年全区实际使用外商直接投资16008万美元,比上年增长65.3%;外贸进出口总额164.95亿元,增长26.3%,其中出口额160亿元,增长27.0%;进口额4.95亿元,增长8.1%。

八、财政金融

全年全区地方财政收入8.26亿元,比上年增长1.6%,其中,税收收入5.21亿元,下降1.7%;非税收入3.05亿元,增长7.5%。一般公共预算支出42.61亿元,增长4.9%,其中民生支出35.13亿元,增长6.4%。

年末全区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存款余额824.4亿元,比上年末增长10.5%;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贷款余额631.9亿元,增长9.8%。全年保费收入26.64亿元,增长3.4%。

九、居民收入消费和社会保障

全年全区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3515元,比上年增长4.8%。全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9652元,增长4.3%,其中工资性收入31897元,经营性净收入3876元,转移性净收入8447元,财产性净收入5432元。全区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1533元,增长6.0%,其中工资性收入18705元,经营性净收入7752元,转移性净收入4897元,财产性净收入179元。全区城镇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30709元,增长5.0%,城镇居民人均住房面积为61平方米;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24999元,增长5.7%,农村居民人均住房面积为67平方米。

全年全区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达96.12%,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为41.96万人,其中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为31.48万人,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为10.48万人;参加生育保险职工人数7.48万人。全区参加企业基本养老保险人数6.44万人,参加机关事业单位基本养老保险人数1.34万人,参加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人数14.94万人;参加工伤保险职工人数3.22万人;参加失业保险职工人数1.75万人,比上年增长6.6%。

全年全区发放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经费1106万元,获得政府最低生活保障的城镇居民人数为1740人;发放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经费2146万元,获得政府最低生活保障的农村居民人数为5484人。全区销售社会福利彩票326万元,筹集福彩公益金290万元,直接接收社会捐赠643万元;放映农村公益电影1392场。

十、科学技术和教育

年末全区拥有省级星创天地1个,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0个,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数208家。年末拥有专利授权660件,其中发明专利授权159件;签订技术合同382项,成交金额50.7亿元。

全年中等职业教育招生2603人,在校生7491人,毕业生1416人;普通高中招生4672人,在校生12580人,毕业生3669人;初中学校招生6509人,在校生19223人,毕业生6735人;普通小学招生4639人,在校生34298人,毕业生6837人;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为98.98%,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为96.87%。年末全区共有幼儿园101所,幼儿园在园幼儿人数12320人;各类民办学校10所,在校生15529人。

十一、文化旅游、卫生健康和体育

年末全区共有群众艺术文化馆和公共图书馆各1个,博物馆(纪念馆)5个,艺术表演团体22个,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目录1个,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目录4个。广播综合人口覆盖率100%,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100%。

年末全区等级旅游区(点)8家,其中4A级及以上旅游区(点)5家。全年接待国内旅游人数950.4万人次,比上年增长8.5%;接待入境旅游人数2268人次,增长24.7%;实现旅游总收入97.1亿元,增长10.0%;国际旅游外汇收入64.55万美元,增长24.2%。

年末全区辖区内共有卫生机构404个,其中:医院11个,妇幼保健院(所、站)2个,专科疾病防治院(所、站)1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7个,诊所、卫生所、医务室205个,村卫生室145个。卫生监督所(中心)1个,拥有卫生技术人员36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防疫站)2个,拥有卫生技术人员146人;乡镇卫生院15个,拥有卫生技术人员542人。全区拥有医院床位数3247张,其中乡镇卫生院床位数793张;卫生技术人员4409人,其中执业医师和执业助理医师1731人,注册护士2061人。

年末全区共有体育场地1418个,其中:体育馆53座,运动场1105个,游泳池30个,各种训练房42个。全年开展全民健身项目13项次,全区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数25万人,新建农民体育健身工程的行政村24个。

十二、资源、环境和应急管理

全年全区批准建设用地50.1128公顷,建设占用耕地1.6612公顷;实施地质勘查项目(含续作项目)10个,新发现大中型矿产地2处。年末耕地面积1.32万公顷,其中水田面积1.10万公顷。全区已发现的矿种145种,已探明资源储量的矿种24种,其中能源矿产1种,金属矿产11种,非金属矿产11种,水气矿产1种。

全年城区空气质量达标率93.7%,建成环境噪声点位达标率100%,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100%,地表水监测断面功能区达标率100%;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100%,城市污水处理率99.3%。年末森林覆盖率62.33%,城市人均公园绿地面积15.2平方米。

年末全区拥有省级自然保护区1个,面积为5044公顷,国家地质公园1个;林地面积9.45万公顷。全年完成造林面积144.67公顷。

全年全区发生各类生产经营性安全事故6起,死亡人数6人,亿元GDP安全生产事故死亡人数为0.0132人。

 

注释:

1、本公报数据为初步统计数。

生产总值、各产业增加值绝对数按现价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计算。

3、常住人口是指户口登记地在本地且在本地居住半年以上的人口和居住在本地、户口不在本地但已经离开户口登记地半年以上的人口以及居住在本地、户口待定的人口。计算公式为:常住人口=户籍人口-户口在本地但已经离开户口登记地半年以上人口+居住在本地、户口不在本地但已经离开户口登记地半年以上人口+居住在本地、户口待定人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