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仙区200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01

选择区域:>>

2001年,我区以江泽民同志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七一”讲话为指针,认真贯彻十五届全会精神,不断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大力调整产业结构,积极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同时,狠抓精神文明建设,全区取得了改革开放、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新成就。全年完成国内生产总值27.17亿元,增长13.3%,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4.4亿元,增长5.0%;第二产业增加值11.0亿元,增长19.0%;第三产业增加值11.87亿元,增长13.0%。

一、农业

一年来,农业和农村经济持续发展,朝着专业化、产业化方向发展,农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快,优质高效的特色农业进一步发展。全区完成农林牧渔总产值71903万元,增长6.9%,其中农业27548万元,增长4.8%,林业6524万元,增长11.1%,牧业33074万元,增长7.1%,渔业4757万元,增长9.8%。

种植业调整产业结构加快,科技含量提高,经济作物面积扩大,取得较好的成效。全区粮食播种面积32.9万亩,比上年减少0.47万亩,其中稻谷26.9万亩,减少0.47万亩,玉米2.26万亩,增加0.04万亩。在稻谷种植面积中,早稻8.44万亩,中稻8.48万亩,晚稻9.99万亩,优质稻5.24万亩,增加2.25万亩。全区粮食总产量125590吨,增长0.5%,全区经济作物面积2.46万亩,增加0.78万亩,其中烤烟0.63万亩,油料1.11万亩。其他作物10.02万亩,增加0.86万亩,蔬菜种植面积5.52万亩,增加0.25万亩。

林业生产有了实质性发展,完成造林面积0.39万亩,迹地更新0.62万亩,封山育林9.44万亩,低产造林8.01万亩,零星植树146万株,增长156.2%,木材采伐量4.56万立方米,油茶籽产量3077吨,增长20.2%。

牧业生产突出特色养殖,全区生猪饲养量57.52万头,增长6.6%,其中出栏37.5万头,存栏20.02万头,分别增长7.5%、4.9%。出栏羊9.6万只,增长14.8%,出栏牛1.2万头,增长7.1%,家禽出笼298.45万羽,增长15.5%,全区肉类总产36036吨,增长11.4%。

渔业生产稳步发展,全区淡水养殖面积2.5万亩,水产品产量7000吨,增长7.7%。

乡镇企业继续发展。完成乡镇企业总产值238832万元,增长12.7%,其中,集体企业65347万元,私有企业128825万元,个体企业44660万元。

农村经济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农业结构调整局限性大,农业生产难上规模,产业化程度低;二是农产品价格不稳,商品率不高,影响农民收入的增加。

二、工业

随着工业企业的改革力度加大,全区工业企业生产发展,效益稳步提高。全区国有及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工业总产值55345万元,增长28.7%,其中国有8649万元,增长29.6%,街道集体1422万元,下降17.7%,农村集体37075万元,增长29.4%,股份合作制7004万元,增长39.3%,其他1195万元。

规模工业主要经济指标完成较好,效益进一步好转,产销率达99.23%,完成产品销售收入51143万元,流动资产周转次数3.41次,资产负债率67.39%,亏损面19.2%,利润总额1261万元,增加414万元,其中国有企业盈利673万元,集体企业盈利977万元,股份合作制企业亏损389万元。

工业经济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工业企业基础弱,技改资金、流动资金的不足制约着企业的发展,产品市场适应能力不强,新产品开发力度不大,工交直属企业和部分规模企业步履维艰。

三、国内商业和外经外贸

由于国家基本建设投资的增加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费品市场繁荣。全区完成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70263万元,增长13.1%,其中公有制经济10432万元,增长38.7%,非公有制59831万元,比去年增长9.5%。按行业分,批发零售贸易业37027万元,增长14.7%,餐饮业8912万元,增长36%,其他行业零售24325万元,增长4.1%。

外贸经济发展迅猛,完成外贸出口额482万美元,增长141%,实际利用外资900万美元,增长37.6%。

四、固定资产投资

全区固定资产投资规模迅猛发展。全社会完成固定资产投资43859万元,增长51.06%,其中国有及其他投资22376万元,增长62.58%,集体投资12955万元,增长60.41%,个体投资8528万元,增长62.4%。区乡限额以上(50万元以上)固定资产投资24820万元,增长62.4%,工业技改投资4425万元,增长79.37%,产业项目投资9476万元,增长65.8%。

五、财政、金融、保险

财政收支状况明显好转。全区完成财政总收入13981万元,比上年净增2670万元,增加23.61%,其中地方一般预算收入11239万元,增长24.9%。地方税收占财政收入比重57.14%,比上年增加3.3个百分点,可用财力占财政收入比重70.9%,增加2.8个百分点。地方一般预算支出为16058万元,增长33.0%。存在的问题是:财政收入结构不够合理,税收所占比重仍然不高,可用财力增幅偏小,资金调度较为紧张。

金融市场秩序正常。年末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178611万元,比上年增长25.4%,其中储蓄存款132150万元,增长23.1%。贷款余额71837万元,下降17.6%。

保险业进一步发展,完成保费收入2552万元,增长17.9%,赔款支出781万元,综合赔付率30.6%,下降3个百分点。

六、科技、教育、文化、卫生

教育改革力度进一步加大。全区小学在校生27329人,初中在校生18088人,普通高中在校生7149人,全区学龄儿童入学率100%。高考再创辉煌,录取人数937人,列全市第一位。

科技工作不断前进。区财政的投入科技三项费用202万元,增长49.6%,完成高新科技产值8912.9万元,实施科技推广项目46项。

文化工作上了新台阶。全区拥有电视发射台和转播台138个,广播综合覆盖率76%,电视综合覆盖率95.8%,年末有线电视用户2.52万户。

卫生工作富有成效。全区拥有卫生机构27个,病床1419张,有卫生技术人员1488人,其中中医师53人,西医师407人,护师354人。

七、人民生活

年末,全社会从业人员19.71万人,其中:非农产业从业人员10.71万人,占54.3%,比上年增加6.2个百分点。在全社会从业人员中,国有及城镇集体单位从业人员11938人,减少15%,其中在岗职工11559人,其他从业人员379人。在在岗职工中,企业3690人,事业5133人,机关2716人。国有及城镇集体单位从业人员报酬11892.6万元,其中在岗职工工资总额11666万元,其他从业人员劳动报酬226.6万元。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收入10070元,增长18.67%,其中企业职工9620.7元,事业单位10326.6元,机关10211.8元,分别增长28.83%、12.4%、14.49%。全区离开本单位仍保留劳动关系职工2835人,生活费383.9万元。国企下岗职工再就业率73%,比上年增加4个百分点。

农民收入增加。据全区60户农户抽样调查显示,全区农民人均总收入4854元,增长10.27%,其中工资性收入850元,增长16.1%,家庭经营收入3714元,增长5.6%。农民人均可支配性收入2975元,增加188元,人均生活消费支出2115元,增长11.7%。农民人平储蓄余额1290元,增长28%。

八、人口与计划生育

全区年末总人数337873人,其中非农业人口136890人,男性177895人,女性159978人,性别比111:100。出生人口2865人,人口出生率为8.49‰,死亡人口1363人,人口死亡率4.06‰,人口自然增长率4.44‰。

计划生育再创佳绩。全年计划生育率为98.83%。被中宣部、国家计生委联合授予“全国婚育新风进万家活动先进单位”,同时分别被省委、省政府和市委、市政府授予“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先进单位”。

(注:国内生产总值、各种产值指标绝对数为现价、增幅按不变价计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