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苏仙区区委、区政府带领全区人民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以科学发展观统揽全局,大力实施“开放带动,科教兴区、工业强区、旅游活区、民营富区、可持续发展”六大战略,围绕“打基础、创环境、促发展”这根主线,努力克服“8.19”特大洪灾带来的不利影响,积极适应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的新变化,着力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深层次问题,保持了全区国民经济和社会事业的平稳发展。
一、综合
经济保持稳健增长。初步测算,2007年,全区完成生产总值80.05亿元,比上年增长18.8%。其中:一产业增加值8.06亿元,增长5.1%;二产业增加值46.01亿元,增长24.0%;三产业增加值25.98亿元,增长15.3 %。一、二、三次产业对经济增长贡献率分别为2.8 %、64.7 %和32 .5%。分别拉动经济增长0.5、12.2、6.1个百分点。按常住人口计算,人均生产总值20944元,比上年增加4920元。经济效益和增长质量提高。
非公有制经济稳步发展。全区完成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50.6 亿元,比上年增长24.8%,占全区生产总值比重的63.2 %,比上年提高10.9个百分点。非公有制经济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5.3亿元,下降20.9%,占全区固定资产投资比重的92.2%。
“三化”进程加快。全部工业增加值占全区GDP比重的55.16%,比上年提高3.63个百分点;全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比上年提高37.81个百分点;实现利润总额增长 183.71%。全区9家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上缴税金1797万元,比上年增长37.2%;实现总产值3.62亿元,增长98.3%;带动基地总产值2.62亿元,增长65.1%。全区城镇化率为57 %,比上年提高0.11个百分点。
为民办实事工作全面完成。2007年,省为民办8件实事在苏仙区实施的18个考核指标全部完成。
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经济发展方式粗放,经济增长的资源环境代价大;产业结构有待优化,经济社会和城乡经济发展不够协调;农业产业化、组织化程度偏低,农民增收渠道较窄,持续增收难度较大,新农村建设面临不少困难和问题,农村和农业基础依然薄;防灾抗灾能力不强,改善民生的任务较重,社会不稳定因素仍然存在;社会就业和社会保障任务繁重,部分城乡居民生活仍比较困难。
二、农业
农作物种植结构有所调整。全区粮食总播种面积21.84千公顷,减少4.5 %。其中,水稻18.15千公顷,减少10.9%,优质稻占水稻面积比重达60.99%,比上年11个百分点;油料种植面积0.61千公顷,增长7%;烤烟种植面积0.44千公顷,减少13.7%;蔬菜种植面积5.56千公顷,减少7.9%。粮食总产量139633吨,增长1.44%,其中:水稻产量123262吨,增长2.74 %。烤烟1139吨,增长11.1%。
养殖业生产下降。全年出栏肉猪41.36万头,出笼家禽335.36万羽,水产品产量12100吨,出栏牛1.2万头, 出栏羊11.79万只。养殖业增加值占农林牧渔服务业增加值比重为50.17%,比上年增加0.1个百分点。
新农村建设扎实推进。全区筹集新农村建设资金1.59亿元,其中区财政投入4940万元。全年完成通村公路硬化273.2公里;帮助2900户农村人口解决了饮水不安全问题;新建农村沼气池1378口。
农村基础设施进一步改善。全年开工各类水利工程8500处,投入资金4800万元,完成土石方182万立方米,治理水土流失面积0.07千公顷。全年新增农田有效灌溉面积0.16公顷。年末农业机械总动力31.97万千瓦,增长9.3%。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生产增长强劲。2007年,区属工业增加值为29.48亿元,比上年增长24.8%,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21.7亿元,增长37.7%。规模以上工业中,重工业增加值20.37亿元,增长39.26%,比轻工业增速高出19.34个百分点。非公有制工业和园区工业增加值分别为18.98亿元和0.49亿元,分别增长37%和24.5%。
能源和原材料生产增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产品产量中,原煤23 万吨,增长11.29 %;发电量39.5亿千瓦小时,增长2740.29 %;农用化肥(折纯)1.7万吨,下降16.2%;水泥159万吨,增长197.98%;十种有色金属0.37万吨,下降46 %。
工业经济效益增长较快。全区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利税总额9.53亿元,增长90.63%;盈亏相抵后实现利润5.75亿元,增长183.71 %;规模以上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305.06%,提高38.71个百分点。
全区建筑业完成增加值1.86亿元,增长9.7 %。
四、固定资产投资
固定资产投资有所下降。全区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7.4亿元,比上年下降17.1%,其中:城镇以上固定资产投资24.2亿元,下降17.7 %。其中二产业投资19.6亿元,下降26%,三产业投资为4.6亿元,增长58.6%,工业完成投资19.6亿元,下降26.5%。
改建和技术改造投资力度继续加大。全区改建和技术改造投资6.6亿元,增长15.6 %,其中:城镇改建和技术改造投资5.9亿元,增长22.9%。
房地产开发投资保持平稳增长。全区房地产业投资3.1亿元,增长17.8%。土地开发面积69106平方米,下降55.9%。商品房销售面积4.7万平方米,下降 80.3 %;商品房空置面积0.1万平方米,下降25.5%。
重点工程建设稳步推进。全区11个重点工程项目投资16.7 亿元,完成年计划的70.1%。
五、国内贸易
消费品市场稳中见旺。全区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2.4亿元,比上年增长16.9%,批发零售贸易业零售额16.6亿元,住宿餐饮业4.7亿元,其他行业1.1亿元。
大型商店和商品交易市场份额增加。全区限额以上批发零售贸易企业零售总额 8.9亿元,占全区批发零售贸易企业零售额的53.6%,2家亿元商品交易市场商品成交额3.1亿元,占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18.6%
六、对外经济贸易和旅游
对外贸易有新发展。全区外贸进出口总额7702万美元,增长100.31%,其中:出口6493万美元,增长101.21 %。
招商引资继续保持增长。全区合同利用外资5255万美元,外资项目7个,实际利用外商投资5219万美元,比上年增长8.8%;实际到位内资11.91亿元,增长7.8%。
旅游业发展加快。全区接待旅游者86.61万人次,总收入5.39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11.65%和8.02%。
七、财政、金融、证券与保险
财政收入增长较快。全区完成财政总收入5.09亿元,比上年增长27.8%。其中,一般预算收入30732万元,增长16.9%;一般预算收入中,税收收入1.74亿元,增长56.5%。行政事业单位工资发放及基础建设、农业、教育、卫生和社会保障等重点支出项目得到基本保障。
金融运行平稳。全区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92.37亿元,比年初增加13.09亿元,其中:城乡居民储蓄存款59.88亿元,比年初增加6.47亿元。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37.53亿元,比年初增加5.18亿元。保险事业快速发展,全区实现保费收入9955.8万元,同比增长28.78 %,各项赔付支出2069.9万元,增长14.15%,赔付率为20.79%。其中:人寿险保费收入7932万元,增42.9%,各项赔付支出194万元,下降16%;财产险保费收入2034.84万元,下降6.7%。各项赔付支出1875.9万元,增长18.7%。
八、教育和科学技术
教育事业全面发展。全区初中教育完成率99.1%,同比提高0.27个百分点。全区普通高中招生2599人,在校生规模达到9000人;职业教育多元发展。职业学校招生2559人,在校生规模5792人,全区高考本、专科共录取人数2247人,其中本科1266人。
科技事业继续发展。全区高新技术产品生产企业12家,完成产值11.95亿元,增长48%。全区取得省先进水平以上科技成果6项,全区初级及以上职称的专业技术人员5189人;农村拥有初级职称以上的实用人才6600 人。全年列入省及省以上科技计划项目8项。
九、文化、卫生和体育
文化事业蓬勃发展。年末全区艺术表演团体2个:百花艺术团、阳光艺术团,文化馆1个、公共图书馆1个。送戏下乡59场,送电影下乡360场,送图书信息下乡3500册,有高山背、王仙岭两个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基层网点。文艺创作和演出活跃,成功举办了“苏仙区电力杯家庭和美才艺大赛”,在全国第三届校园才艺大赛中2人取得金奖,12人获得一等奖,11人获得二等奖,丰富了群众文化生活。“扫黄打非”、校园周边环境整治和“网吧”监控管理取得明显效果。
广播电视稳步发展。全区广播人口覆盖率97 %;电视人口覆盖率96 %。
卫生事业进一步发展。2007年,苏仙区突出抓好乡镇卫生院建设、疾病控制、卫生监测、妇幼保键、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及医疗质量和安全等重点工作,卫生事业稳定发展。年末全区共有各类医疗卫生机构 27个,拥有床位总数1400余张。年末全区卫生技术人员 1500人。全区计划免疫覆盖率100%。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农民参合率达93.34%。
体育事业取得新成绩。积极开展以“全民健身与奥运同行”为主题的系列活动。在省青少年运动会中取得5枚金牌、5枚银牌、10枚铜牌。
十、资源、环境和安全生产
建设占用耕地实现占补平衡。全年建设占用耕地6.22公顷,土地整理复垦开发补充耕地24.3公顷,基本农田稳定在16.43千公顷。
环境保护力度加大。2007年,全区狠抓矿山环境污染专项整治工作,矿山周边环境得到好转。工业企业主要污染排放总量削减率11.1%,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97.35%,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52.75%。
安全生产形势趋向好转。2007年杜绝了较大安全事故。亿元GDP安全生产事故死亡人数为0.05人,死亡率下降了20%;工矿贸易十万从业人员死亡2.2人;道路交通万车死亡6.1人,煤炭百万吨死亡4.3人。
十一、人口、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取得新进展。2007年末,全区总人口34.82万人,其中:城镇人口20.27万人,乡村人口14.55万人。全区人口出生率11.5‰;死亡率3.48‰;自然增长率8.02‰。全区常住人口为38.27万人。全区计划生育率为96.5%。
居民收入增长较快。据城镇住户调查,全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2445.2元,增长17.83 %,其中:工薪收入9219元,增长11.94 %;居民经营性净收入3080.26元,增长134.7%。据农村住户调查,农民人平纯收入为5475元,增长11.7%,其中:工资性收入2189元,增长17.8 %;家庭经营收入2493元,增长2.3%;财产性和转移性收入793元,增长30.2%。
消费水平的有所提高。根据抽样调查,全区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9459元,增长15.3%,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为36.3 %。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4212元,增长18.98%,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为42.8 %。城乡居民人均住房面积为29.88平方米和29.93平方米,
社会保障工作得到加强。全区年末参加基本养老保险人数21243人,其中:企业单位14405人,机关事业单位6838人;参加失业保险人数13125人;参加基本医疗保险人数24121人。领取城市最低生活保障费人数10326人。全年发放企业离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3193万元,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金1535万元。农村“五保户”、残疾人等弱势群体的基本生活得到较好保障,全年农村领取最低生活保障费人数3021人,保障金额103万元。
注:
1、本公报数据为初步统计数。
2、全区GDP、各产业增加值绝对数按现价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计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