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仙区统计局
(2014年3月10日)
2013年,苏仙区紧紧围绕“山水名城、美丽苏仙”目标,牢牢把握“稳中求进、进中求好、好中求快、更好更快”总基调,大力实施“一城两带三园四区五大”发展战略,全年经济和社会事业实现了平稳较快发展。
一、综合
初步核算,2013年,全区生产总值225.3亿元,增长11.4%。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1.4亿元,增长2.9%;第二产业增加值148.8亿元,增长11.5%;第三产业增加值65.1亿元,增长12.5%。按常住人口计,人均生产总值达5.47万元。
全区三次产业的比重为5.1:66.0:28.9,其中第一、二产业比重比上年分别下降0.2和0.7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比重比上年提高0.9个百分点。
全区城镇新增就业人员5718人,失业人员再就业人数2882人,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3.96%,城镇零就业家庭动态就业援助率100%,稳定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2410人。
二、农业
全区农林牧渔业总产值21.87亿元,增长6.37%。其中,农业总产值10.23亿元,增长3.42%;林业总产值1.01亿元,增长17.69%;牧业总产值8.9亿元,增长8.34%;渔业总产值1.35亿元,增长8.51%;农林牧渔服务业总产值0.29亿元,增长4%。全区粮食播种面积22.44千公顷,比上年增长1.2%,产量12.2万吨,比上年下降2.5%。油料种植面积3.06千公顷,增长9.6%,产量5488.6吨,增长32.5%。蔬菜种植面积7.02千公顷,产量20.16万吨,增长6%。烤烟种植面积1.14千公顷,产量3486.8吨,增长91.1%。出栏生猪61.86万头,增长0.4%,水产品产量12131吨,增长8.0%,生猪存栏量30.75万头,比上年下降3%,家禽出笼量332.05万羽,下降1.0%。
全区共有25家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其中省级2家。共实现企业总产值21.76亿元,带动基地总产值13.1亿元,实现销售收入18.65亿元,实现利润2.32亿元,实现利税2.55亿元。
全年开工各类水利工程2400处,投入资金2.9亿元。完成病险水库除险加固5座。新增农田有效灌溉面积230公顷,新增节水灌溉面积990公顷。解决了1.507万农民的饮水不安全问题。
新农村建设稳步推进。全年改造县乡公路25.81公里,新建成乡镇到村水泥(沥青)路61公里。新建设农家书屋60家,新建农村户用沼气池322口。新增通电话自然村7个,新建3G基站2个,新建农村信息综合服务站15个,新增通宽带行政村4个。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经济快速增长。全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142家,2013年工业增加值增长12.4%。分轻重工业看,轻工业增加值20.8亿元,增长29.4%;重工业增加值151.2亿元,增长10.5%。大中型工业增加值86.6亿元,增长12%;园区工业增加值132.8亿元,增长24.3%,占规模工业增加值比重77.2%。分行业看,采矿业增加值20.1亿元,同比下降13.4%;制造业增加值129.3亿元,增长19.9%;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供应业增加值22.6亿元,增长3.5%。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106.3亿元,增长51.96%;全区规模工业年产值过亿元的企业80户,比上年减少3户。
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原煤产量52.46万吨,下降25.69%;发电量82.1亿千瓦时,下降1.8%;十种有色金属15.1万吨,增长4.9%;水泥226.8万吨,下降10.2%;白银产量1363吨,增长54.2%。
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税30.9亿元,增长12.8%;盈亏相抵后实现利润总额28.3亿元,增长14.3%;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为396.5%。
全区建筑业总产值20.47亿元。具有资质等级的总承包和专业承包建筑企业房屋建筑施工面积251.3万平方米,增长2.36%。
四、固定资产投资
全区计划投资500万元以上施工项目377个,其中新开工项目207个,已投产项目185个。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09.8亿元,增长33.5%。分产业看,第一产业投资5.9亿元,增长60.2%;第二产业投资103.8亿元,增长16.9%,其中工业投资103.1亿元,增长39.8%;第三产业投资100.1亿元,增长54.8%。
全区房地产开发投资23.7亿元,增长23.7%。商品房施工面积192.1万平方米,增长28.2%;商品房销售面积42.43万平方米,下降16.2%;商品房销售额20.07亿元,增长4.3%。新建(筹集)城镇廉租住房576套。
五、国内贸易和物价
市场消费持续繁荣。全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74.7亿元,增长13.3%。城镇和乡村消费品零售总额分别为69.8亿元和4.8亿元,分别增长13.2%和14.4%。
市场物价稳中有涨。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同比上涨2.5%,八大消费品大部分上涨。其中:食品上涨4.6%;烟酒及用品上涨1.7%;衣着上涨2.2%;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上涨2.0%;医疗保健和个人用品上涨2.3%;交通和通信上涨0.4%;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上涨0.8%;居住上涨1.6%。商品零售价格总水平上涨2.5%;工业品出厂价格总水平下降1.5%,其中,煤炭开采和洗选产品下降10.5%;有色金属矿采选产品下降4.2%;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产品下降7.6%。
六、对外经济贸易和旅游
全区进出口总额17015万美元,增长27.5%。其中,出口13088万美元,同比增长43.5%。
全区实际利用外资9328万美元,增长33.1%;实际到位内资27.31亿元,增长10%。
全年接待国内旅游者185.61万人次,增长20.1%,接待入境旅游者1.39万人次,增长14.2%,实现旅游综合收入14.53亿元。
七、交通和邮电
交通运输业发展较快。全区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增加值7.04亿元,增长5.8%。公路货物周转量15.04亿吨公里,增长14.33%。公路旅客周转量0.22亿人公里,增长7.76%。
邮电通信业平稳发展。全区邮电业务总量4.91亿元,增长1.35%,其中,邮政业务总量0.53亿元,增长1.22%,电信业务总量1.6亿元,增长18.5%,移动业务总量2.78亿元,增长17.1%。
八、财政、金融与保险
财政收入快速增长。全区财政总收入达11.7亿元,比上年增长21.1%。其中,地方一般预算收入9.31亿元,增长23.2%;上划中央税收1.89亿元,增长14.4%;上划省级税收4948万元,增长10%。
年末全区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存款余额98.64亿元,同比增长17%。全区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49.35亿元,同比下降8%。
年末全区2家保险公司共实现保费收入1.49亿元,同比下降18%。各项赔款和给付支出1.36亿元,同比增长11%。
九、教育和科学技术
教育事业平稳发展。全区共有各类学校156所,其中小学131所,初级中学8级,高级中学1所,完全中学2所,九年一贯制学校10所,十二年一贯制学校1所,职业高中2所,特校1所。全区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100%,毕业生升学率100%;初中适龄人口入学率100%。普通高中招生2430人,在校生6996人,毕业生2226人。初中招生4246人,在校生11286人,毕业生3489人。普通小学招生5820人,在校生30212人,毕业生4318人。在校学生辍学率0.54%。全区共有幼儿园64所,幼儿园在园幼儿10706人。
科技创新能力快速提高。全区高新技术企业增加值106.3亿元,增长51.96%。全区取得各类科技成果31项,其中省部级以上科技成果2项。全年专利申请305件,其中,发明专利申请87件,专利授权138件。
十、文化、卫生和体育
文化事业蓬勃发展。全区共有11个乡镇综合文化站,建成193家农家书屋,免费送戏下乡55场。年末全区共有艺术表演团体18个,有线电视用户数3.18万户。全区广播综合人口覆盖率97.8%;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100%,比上年提高3.4个百分点。
卫生事业稳步发展。年末全区辖区内共有卫生机构392个,其中:医院7个,卫生院18个,妇幼保健院(所、站)2个,卫生监督所1,疾病控制中心1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3个,诊所、卫生室、医务室360个。医院和卫生院拥有床位总数2956张。卫生技术人员2820人,其中:执业医师和执业助理医师1091人,注册护士1343人。
体育事业不断进步。年末全区共有体育场22个,体育馆1座,游泳池4个。全区新建农民体育健身工程的行政村4个,全民健身路径4个,标准社区灯光球场5个。开展全民健身活动6次,共约11000人次参加。
十一、资源、环境和安全生产
根据2009年全区第二次土地调查资料显示,全区行政区划面积1339.91平方公里。
耕地保护与用地保障得到平衡。2013年批准建设用地247.79公顷,建设占用耕地123.96公顷,历年开发在2013年变更补充耕地104.26公顷。年平均降水量1374.7毫米。
城乡环境继续改善。市城区空气质量达标率84.7%,同比下降15.3%;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100%,地表水监测断面功能区达标率99%,同比增长0.77%。区域环境噪声平均值为52.8分贝,同比下降0.5%,交通噪声平均值白天70分贝、晚上62.4分贝。二氧化硫排放9000吨。化学需氧量排放1550吨;全区单位规模工业增加值能耗1.33吨标准煤/万元,比上年下降14.39%。
全年人工造林面积1546公顷,退耕还林100公顷,封山育林面积27.33平方公里。全区森林覆盖率为67.23%。
安全生产形势平稳。全区亿元GDP事故死率、工矿商贸从业人员十万人死亡率和煤炭百万吨死亡率均为0。
十二、人口、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人口计生工作卓有成效。全区年末总人口37.1万人,常住人口41.55万人,其中:城镇人口26.08万人,乡村人口15.47万人,城镇化率62.76%。
全区人口出生率12.41‰,死亡率6.83‰,人口自然增长率5.58‰。全区农村部分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对象678人,发放奖励扶助金98.99万元;独生子女伤残死亡家庭扶助对象138人,发放扶助金71.26万元。
居民收入保持较快增长。全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2854元,增长12.8%。其中,人均工资性收入15565元,增长16.1%;经营性净收入2723元;转移性收入3076元。全区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3133元,增长13.5%。其中,工资性收入7437元,家庭经营收入4385元。居民消费水平不断提高。全区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15239元,增长16.2%。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8534.7元。
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全区参加企业基本养老保险人数24500人,参加机关事业单位基本养老保险人数7200人,参加失业保险人数9327人,参加职工基本医疗保险人数21502人,参加生育保险人数13399人。城市低保对象月人均补助264元,农村低保对象月人均补助122元。全区乡镇敬老院完成改扩建2所。全年发放救灾救济款237万元。农村低保覆盖率为4.8%。年末全区各类收养性社会福利单位床位286张,收养各类人员125人。城镇建立各种社区服务设施152个,其中综合性社区服务中心38个。
注:1、本公报数据为初步统计数。
2、生产总值、各产业增加值绝对数按现价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计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