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仙区201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12

选择区域:>>

郴州市苏仙区统计局

(2013年3月2日)

2012年,为开好局、起好步,面对复杂多变的经济环境和各种挑战,苏仙区委、区政府带领全区人民坚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力打造“五个苏仙”,全年经济和社会事业实现了平稳较快发展。

一、综合

初步核算,2012年,全区生产总值202.7亿元,增长13.0%。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0.7亿元,增长4.4%;第二产业增加值135.3亿元,增长14.9%;第三产业增加值56.7亿元,增长10.4%。按常住人口计,人均生产总值达4.93万元。

全区三次产业的比重为5.3:66.7:28.0,其中第二产业比重比上年提高0.5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比重比上年提高0.3个百分点。

全区城镇新增就业人员5486人,失业人员再就业人数2877人,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3.93%,城镇零就业家庭动态就业援助率100%,稳定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4330人。

二、农业

全区农林牧渔业总产值20.33亿元,增长3.7%。其中,农业总产值9.55亿元,增长4.6%;林业总产值0.85亿元,下降13.3%;牧业总产值8.5亿元,增长0.5%;渔业总产值1.16亿元,增长14.9%;农林牧渔服务业总产值2735.8万元,增长9。4%。全区粮食播种面积22.18千公顷,比上年增长1.2%,产量12.5万吨,比上年增长1.6%。油料种植面积2.79千公顷,增长6.6%,产量4100吨,增长36.6%。蔬菜种植面积6.61千公顷,产量190271吨,增长1.06%。烤烟种植面积0.64千公顷,产量1800吨,增长5.9%。出栏生猪61.6万头,增长2.7%,水产品产量12131吨,增长8.0%,生猪存栏量31.75万头,比上年增长2.9%,家禽出笼量334.56万羽,增长8.0%。

全区共有22家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其中省级2家。共实现企业总产值12.71亿元,带动基地总产值9.5亿元,实现销售收入12.08亿元,实现利润0.97亿元,实现利税1.16亿元。

全年开工各类水利工程1200处,投入资金2.66亿元。完成病险水库除险加固16座。新增农田有效灌溉面积2520公顷,新增节水灌溉面积2000公顷。解决了2.832万农民的饮水不安全问题。

新农村建设稳步推进。全年改造县乡公路28公里,新建成乡镇到村水泥(沥青)路92公里。新建设农家书屋30家,新建农村户用沼气池309口。新增通电话自然村9个,新建农村信息综合服务站2个,新增通宽带行政村10个。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经济快速增长。全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137家,2012年实现工业增加值143.4亿元,增长16.4%。分轻重工业看,轻工业增加值14.7亿元,增长119.5%;重工业增加值128.7亿元,增长11%。大中型工业增加值39.9亿元,增长14.6%;园区工业增加值77.7亿元,增长34.3%,占规模工业增加值比重54.18%。分行业看,采矿业增加值24.5亿元,同比增长2.2%;制造业增加值97.2亿元,增长24.1%;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供应业增加值21.7亿元,增长3.6%。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72.3亿元,增长61.8%;全区规模工业年产值过亿元的企业83户,比上年增加6户。

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原煤产量70.6万吨,增长11.3%;发电量83.2亿千瓦时,增长5%;十种有色金属14.4万吨, 下降18.3%;水泥252.6万吨,增长10.3%;白银产量451.6吨,增长49.4%。

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税36.8亿元,增长11.5%;盈亏相抵后实现利润总额25亿元,增长5%;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为345.53%。

全区建筑业总产值23.53亿元。具有资质等级的总承包和专业承包建筑企业房屋建筑施工面积245.5万平方米,增长66.9%。

四、固定资产投资

全区计划投资500万元以上施工项目306个,其中新开工项目216个,已投产项目163个。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57.2亿元,增长37%。分产业看,第一产业投资8.6亿元,增长26.7%;第二产业投资83.8亿元,增长50.1%,其中工业投资73.7亿元,增长35.4%;第三产业投资45.5亿元,增长34.9%。

全区房地产开发投资19.17亿元,增长11.1%。商品房施工面积148.7万平方米,增长4.9%;商品房销售面积43.13万平方米,下降22.4%;商品房销售额19.25亿元,下降5%。新建(筹集)城镇廉租住房400套。

五、国内贸易和物价

市场消费持续繁荣。全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70.8亿元,增长16%。城镇和乡村消费品零售总额分别为66.7亿元和4.1亿元,分别增长15.5%和18.4%。全年“家电下乡”累计销售家电12000件,同比增长53.8%。销售金额3400万元,发放补贴资金440万元。

市场物价稳中有涨。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同比上涨2.6%,八大消费品大部分上涨。其中:食品上涨4.8%;烟酒及用品上涨0.5%;衣着上涨1.2%;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上涨2.3%;医疗保健和个人用品上涨2.3%;交通和通信上涨0.7%;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上涨1.6%;居住上涨1.7%。商品零售价格总水平上涨2.5%;工业品出厂价格总水平下降0.9%,其中,煤炭开采和洗选产品上涨1.7%;有色金属矿采选产品下降8.3%;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产品下降5.6%。

六、对外经济贸易和旅游

全区进出口总额13345万美元,增长16.3%。其中,出口9122万美元,同比下降13.2%。

全区实际利用外资7008万美元,增长13.9%;实际到位内资24.8亿元,增长19.8%。

全年接待旅游人数157.98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12.36亿元。

七、交通和邮电

交通运输业发展较快。全区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增加值6.6亿元,增长8.9%。公路货物周转量32.44亿吨公里,增长21.73%。公路旅客周转量3.82亿人公里,增长8.97%。

邮电通信业平稳发展。全区邮电业务总量4.61亿元,增长14.65%,其中,邮政业务总量0.45亿元,增长13.22%,电信业务总量1.3亿元,增长21.95%,移动业务总量2.37亿元,增长 3.1%。

八、财政、金融与保险

财政收入快速增长。全区财政总收入达9.66亿元,比上年增长20.25%。其中,地方一般预算收入7.56亿元,增长21.42%;上划中央税收1.65亿元,增长15.28%;上划省级税收4500万元,增长19.89%。

年末全区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存款余额84.55亿元,同比增长11%。全区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53.56亿元,同比增长11%。

年末全区2家保险公司共实现保费收入1.81亿元,同比增长3%。各项赔款和给付支出0.48亿元,同比增长11%。

九、教育和科学技术

教育事业平稳发展。全区共有各类学校156所,其中小学131所,初级中学8级,高级中学1所,完全中学2所,九年一贯制学校10所,十二年一贯制学校1所,职业高中2所,特校1所。全区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100%,毕业生升学率100%;初中适龄人口入学率100%。普通高中招生2526人,在校生6938人,毕业生2042人。初中招生3683人,在校生10491人,毕业生3047人。普通小学招生5545人,在校生28366人,毕业生3916人。在校学生辍学率0.36%。全区共有幼儿园64所,幼儿园在园幼儿11409人。

科技创新能力快速提高。全区高新技术企业增加值72.3亿元,增长61.8%。全区取得各类科技成果39项,其中省部级以上科技成果20项。全年专利申请271件,其中,发明专利申请71件,专利授权140件。

十、文化、卫生和体育

文化事业蓬勃发展。全区共有17个乡镇综合文化站,新建成30家农家书屋,免费送戏下乡55场。年末全区共有艺术表演团体18个,有线电视用户数3.18万户。全区广播综合人口覆盖率97.8%;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96.6%,比上年提高0.1个百分点。

卫生事业稳步发展。年末全区辖区内共有卫生机构349个,其中:医院7个,卫生院18个,妇幼保健院(所、站)2个,卫生监督所1,疾病控制中心1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3个,诊所、卫生室、医务室317个。医院和卫生院拥有床位总数2255张。卫生技术人员2097人,其中:执业医师和执业助理医师848人,注册护士934人。

体育事业不断进步。年末全区共有体育场22个,体育馆1座,游泳池4个。全区新建农民体育健身工程的行政村4个,增长13%。开展全民健身项目5项次,共约9000人参加。

十一、资源、环境和安全生产

根据2009年全区第二次土地调查资料显示,全区行政区划面积1339.91平方公里。

耕地保护与用地保障得到平衡。2012年批准建设用地148.45公顷,建设占用耕地74.18公顷,历年开发在2012年变更补充耕地34.80公顷。年平均降水量1293.3毫米。

城乡环境继续改善。市城区空气质量达标率100%,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100%,地表水监测断面功能区达标率98.3%。区域环境噪声平均值为52.4分贝,交通噪声平均值为69.6分贝。二氧化硫排放13596吨。化学需氧量排放900吨,同比下降92%;全区单位规模工业增加值能耗1.58吨标准煤/万元,比上年下降13.22%。

全年人工造林面积3986公顷,退耕还林200公顷,封山育林面积8.667平方公里。全区森林覆盖率为67.02%。

安全生产形势平稳。全区亿元GDP事故死亡为0.0049人/亿元;工矿商贸从业人员十万人死亡率为0.63,煤炭百万吨死亡率为0。

十二、人口、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人口计生工作卓有成效。全区年末总人口36.72万人,常住人口41.12万人,其中:城镇人口25.48万人,乡村人口15.64万人,城镇化率61.96%。

全区人口出生率12.69‰,死亡率6.92‰,人口自然增长率5.77‰。全区农村部分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对象555人,发放奖励扶助金75.48万元;独生子女伤残死亡家庭扶助对象101人,发放扶助金23.72万元。

居民收入保持较快增长。全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1855元,增长13.9%。其中,人均工资性收入13402元,增长10.2%;经营性净收入3442元,增长15.4%;转移性收入3626元,增长22.2%。全区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11535元,增长19.7%。其中,工资性收入6870元,家庭经营收入3963元。

居民消费水平不断提高。全区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13110元,增长10.7%。其中,食品、衣着、居住和教育文化娱乐服务支出分别增长10.4%、8.8%、12.8%和14.6%。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5613元,下降1.6%,其中食品支出2158元,下降11%。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为38.5%。农村居民人均住房面积40平方米。

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全区参加企业基本养老保险人数22624人,参加机关事业单位基本养老保险人数6980人,参加失业保险人数9327人,参加职工基本医疗保险人数24077人,参加生育保险人数14496人。城市低保对象月人均补助230元,农村低保对象月人均补助101元。全区乡镇敬老院完成改扩建1所。实施灾民住房和农村安居房改造240户。全年发放救灾救济款345万元。农村低保覆盖率为4%。年末全区各类收养性社会福利单位床位220张,收养各类人员160人。

注:1、本公报数据为初步统计数。

2、生产总值、各产业增加值绝对数按现价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计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