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长沙县委、县政府带领全县人民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聚焦实现“三高四新”美好蓝图,深入践行八个“走在前、作示范”要求,全面贯彻“1345”发展思路,强力推进“四个年”行动,全力打好“发展六仗”,推动县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稳步向前。
一、综 合
初步核算,全县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2129.52亿元,比上年增长4.7%。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95.34亿元,增长3.7%;第二产业增加值1035.34亿元,增长4.4%;第三产业增加值998.84亿元,增长5.0%。第一、二、三次产业分别拉动GDP增长0.2、2.3、2.2个百分点,三次产业对GDP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3.8%、48.6%、47.6%。全县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4.5 :48.6: 46.9。
全年城镇新增就业19176人,各类城镇下岗失业人员实现就业再就业15952人,帮助就业困难人员再就业1463人。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为1.67%。
二、农 业
全年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160.8亿元,比上年增长3.9%。
全年粮食产量49.5万吨,增长1.2%;蔬菜产量118.2万吨,增长4.2%;水果产量9.2万吨,增长7.9%;猪牛羊禽肉产量5.4万吨,下降1.8%;茶叶产量4.4万吨,增长4.3%。
全年新建高标准农田2万亩,高标准农田累计18.8万亩,农作物综合机械化率达87.3%。全年新增17家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示范农民专业合作社18家,示范家庭农场94个。
三、工业和建筑业
全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4.3%,其中经开区规模工业增加值增长5.6%。
全年工程机械、汽车及零部件、电子信息三大支柱行业规模工业总产值比上年下降5.5%。其中,汽车及零部件产业产值下降8.2%;电子信息产业产值下降4.4%;工程机械产业产值下降2.5%。
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营业收入比上年下降5.2%,营业成本下降4.9%,利润总额下降7.4%。
全县共有资质以上建筑业企业179家,实现建筑业总产
值600.2亿元,比上年增长3.9%。完成竣工产值278.4亿元,增长14.5 %。房屋建筑施工面积1173.2万平方米,房屋建筑竣工面积184.4万平方米。
四、固定资产投资
全年固定资产投资比上年增长5.3%。其中第一产业完成投资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为0.3%;第二产业完成投资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为32.6%;第三产业完成投资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为67.1%。全年亿元以上投资项目300个,完成投资占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的78.6%。
全年房地产开发投资261.4亿元,比上年下降17.6%。商品房销售面积246.6万平方米,下降2.7%;商品房销售额205.9亿元,下降3.4%。
五、国内贸易
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704.6亿元,比上年增长6.2%。按行业分,批发行业55.8亿元,增长6.8%;零售行业622.5亿元,增长5.9%;住宿行业7.4亿元,增长9.1%;餐饮行业18.9亿元,增长12.9%。
全年限额以上单位商品零售额比上年增长4.3%。其中粮油、食品类比上年增长43.1%;饮料类增长58.2%;烟酒类增长50.8%;服装、鞋帽、针纺织品类增长21.3%;化妆品类下降22.7%;日用品类增长4.5%;五金、电料类增长120.8%;体育、娱乐用品类下降5.6%;书报杂志类下降15.8%;家用电器和音像器材类增长310.4%;中西药品类增长7.0%;文化办公用品类下降25.0%;通讯器材类下降24.2%;石油及制品类增长15.5%;建筑及装潢材料类增长2.7%;汽车类下降1.1%;其他未列明商品类增长26.2%。
六、对外贸易和旅游
全年实现进出口总额981亿元,比上年下降24.3%,占全省的比重为15.9%,占全市的比重为34.9%。其中进口总额413亿元,增长21.1%;出口总额568亿元,下降40.5%。
全年外商直接投资3.0亿美元,比上年增长36.4%;引进省外境内资金231.6亿元,增长11.3%。
全年实现旅游总收入294.8亿元,比上年增长46.9%。接待游客2632.6万人次,增长38.2%。年末全县共有星级酒店2家,其中五星级1家;年末全县共有3A旅游景区9处。年末全县共有4A级以上风景区4处。
七、交通和邮电
年末公路通车里程达到6342公里。全年公路客运量3226万人,旅客周转量11367万人公里;公路货运量2881万吨,货物周转量166130万吨公里;行政村客运(公交)班线通达率实现100%。
全年邮电通信业务总量18.9亿元,比上年增长2.0%。年末全县移动电话用户186.7万户,增长2.7%;全县互联网络用户69.2万户,增长13.1%。
八、财政和金融业
全县实现财政总收入366.8亿元,比上年下降2.0%。公共财政预算支出196.5亿元,增长0.5%。其中教育支出39.1亿元,增长0.7%;医疗卫生支出14.1亿元,增长11.4%,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12.7亿元,增长1.0%。
年末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余额2093.8亿元,比上年增长12.7%;居民储蓄1122.1亿元,增长16.0%;各项贷款余额2303.4亿元,增长8.8%。金融机构网点数272个,职工总人数7163人。
九、科学技术和教育
实现高新技术增加值495.2亿元,增长7.0%。全年认定国家高新技术企业475家,年末总数达1266家。
全县专利授权量为5857件。其中,发明专利授权量为1191件,比上年增长17.8%。
年末全县共有各类全日制学校215所(不含幼儿园),其中职业中专7所、普通高中17所、乡镇农校1所、初级中学46所、小学143所、特殊教育学校1所。共有幼儿园340所,其中公办幼儿园159所。全县在校中小学生199558人,在园幼儿52225人。其中:普通高中26183人,职业高中14945人,初中41316人,小学116965人,特校149人。初中入学率为100%、初中巩固率为99.8%;小学学龄人口入学率100%、巩固率为100%;免除了151763人次学生杂费,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杂费免除率达100%。对各级各类贫困学生资助金额达1776.7万元。
十、文化、体育和卫生
年末全县共有文化设施面积160.1万平方米,比上年增长0.7%。拥有文化站18个、文化馆1个,公共图书馆1个,电影院17个,档案馆1个。全年送戏下乡72场、电影2840场。广播电视户户通等文化惠民工程扎实开展,广播综合人口覆盖率和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均达100%。城区有线电视用户3.1万户,城区有线电视入户率达90%。
年末全县共有体育设施面积391万平方米,比上年增长16.0%。拥有各类体育场地4438个,其中:标准体育馆21座,标准运动场138个,标准游泳池40个,各种训练综合用房300个。开展大型群众体育活动145次,全民健身运动参加人数达80万人次。
年末全县共有各类卫生机构643个,其中医院、卫生院
共46个,卫生防疫和防治机构1个,妇幼卫生保健机构1个,社区服务中心(站)12个。卫生人员11056人,其中执业医师、执业助理医师4684人,注册护士5807人,卫生防疫和防治机构卫生技术人员68人,妇幼卫生机构卫生技术人员701人。各类卫生机构拥有病床7503张,每千人拥有病床数5.23张,每千人拥有卫生技术人员数7.71人。
十一、环境和安全生产
全县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100%、污水处理率99.2%。全年环境空气质量二级以上天数331天。全县建成区绿化覆盖面积为4706.9公顷。
全年共发生各类生产经营性事故(不含火灾事故,含生产经营性交通事故)27起;亿元GDP安全事故死亡率0.0136人;道路交通事故万车死亡率为0.898人;其他领域安全生产死亡事故19起。
十二、人口、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年末全县户籍户数29.11万户,户籍人口84.04万人,比上年增加3570人。全年出生5936人,人口出生率7.1‰;死亡4368人,人口死亡率5.2‰;人口自然增长率为1.9‰,出生人口性别比为110.6。年末常住人口143.47万人,其中,城镇人口为107.8万人,城镇化率为75.14%,比重较上年提高0.46个百分点。
全年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5474元,比上年增长4.2%,其中,工资性收入37813元,经营净收入7156元,财产净收入7365元,转移净收入3141元。
城乡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35604元,比上年增长5.4%,食品烟酒支出占比为26.6%。其中,城镇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为39100元,增长5.0%,食品烟酒支出占比为27.5%;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为30549元,增长6.1%,食品烟酒支出占比为24.8%。城乡居民文教娱乐服务消费支出占比22.1%,比上年同期下降0.7个百分点。
年末参加全县劳动保障部门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人数为71.9万人,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人数为34.4万人,失业保险参保人数为22万人。
年末拥有各类养老机构28个,社会福利收养性单位床位数达6193张。加大对困难群体的救助力度,全县全年共救助17.2万人次,累计发放低保11.2万人次,其中,城镇低保对象3344户次、4834人次;农村低保对象60089户次、 106723人次。
注:
[1]本公报部分数据为初步统计数,部分数据统计口径发生了变化,部分数据上年同期数有调整。
[2]地区生产总值(GDP)、各产业增加值绝对数按现行价格计算,增长速度按不变价格计算。
[3]按照我国地区生产总值统一核算和数据发布制度规定,地区生产总值核算包括初步核算和最终核实两个步骤。经最终核实,2022年,长沙县地区生产总值现价总量为2021.57亿元。
[4]部分数据因四舍五入的原因,存在着与分项合计不等的情况。
[5]粮食、畜牧数据来源于国家统计局长沙调查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