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沙市长沙县200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06

选择区域:>>

2006年是“十一五”开局之年,全县人民以县委、县政府的“领跑中西部,进军五十强”战略目标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认真贯彻落实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的各项政策措施,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农业产业化、城镇化进程。经济发展的速度、质量、效益同步提高,投资、消费、出口全面增长,人口、资源、环境趋于协调,实现了“十一五”良好开局,促进了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一、综合

经济总量:初步核算,全年全县地区生产总值230.02亿元,比上年增长17%。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28.78亿元,增长5.8%;第二产业增加值143.03亿元,增长20.5%;其中工业实现增加值122.9亿元,增长22.5%;第三产业增加值58.21亿元,增长15%。按常住人口计算,全县人均GDP达到29407元。

经济结构:第一、第二和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分别为12.5%、62.2%和25.3%。与上年比较,一、三产业比重略有下降,分别降低1.4和0.7个百分点,二产业提高2.1个百分点。三次产业对GDP的贡献率分别为4.8%、72.3%、22.9%。

经济形势: 全县经济稳定快速增长。经济增长的稳定性增强,全年四个季度的GDP累计增幅分别为15.9%、16.3%、16.8%和17%。

全县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经济发展的结构性矛盾依然比较突出,服务业发展滞后,自主创新能力不够强,如何健全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还任重道远,经济社会发展与能源资源的供需矛盾有所加大,就业再就业压力比较大,社会保障体系尚待进一步完善。

二、农业

2006年,全县认真贯彻落实中央一号文件精神,创新思路,强化措施,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不断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农业和农村经济保持了持速稳定发展的势头。全年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46.34亿元,比上年增长6%。其中农业产值23.98亿元,增长11. 8%,增加值28.78亿元,增长5.8%;林业产值0.95亿元,下降2.5%,增加值0.58,下降10%;牧业产值19.97亿元,增长5%,增加值11.37亿元,增长3.2%;渔业产值1.05亿元,增长4.6%,增加值0.69亿元,增长15.3%。

粮食产量大幅度提高。全年粮食作物播种面积141.66万亩,其中水稻播种面积125.28万亩,总产量58.7万吨,比上年增长3.7%;水稻优质率达75%;多数主要农产品产量保持了增长态势。茶叶总产量1.2万吨,产值4.5亿元,分别增长20.3%和22.7%;时鲜瓜果面积7.68万亩,总产量5.82万吨,总产值1.1亿元。花卉苗木面积稳定在10万亩,种植品种达400多个,实现产值4亿元;常年蔬菜面积7.2万亩,蔬菜总产量74.6万吨,增长2.5%。

林业生产平稳发展。围绕生态县建设,进一步加大了植树造林力度,全县人工造林面积3900亩,比上年增长25%。其中,用材林2550亩,经济林600亩,防护林750亩。全年油桐籽产量145吨,比上年增长3.6%;油茶籽产量2280吨,比上年增长3.6%;板栗产量32吨,比上年增长6.7%。

牧、 渔业生产成效显著。牲猪品改3.2万头、出栏肉猪233万头,比上年增长1.8%;出笼家禽295.4万只,比上年增长7.3%;出栏羊4.52万头,水产品总产量1.58万吨。

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明显改善。全县水利建设投资1.25亿元,完成了100公里抗旱渠道高标准建设和1000口骨干山塘的扩容增蓄,我县荣获全国农田水利建设先进县;县乡公路建设投资2.47亿元,新建和改造县乡公路122.8公里,新建和改造村组公路492公里;实施土地整理项目23个,改造基本农田5.4万亩;新增小型联合收割机等各类农机装备365台。全县农机总动力达到87.3万千瓦,比上年增长14%,农业机械化水平进一步提升。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生产快速增长。全年完成工业总产值421.6亿元,增长22.2%,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新增16家,达到272家,完成产值360.9亿元,增长23.6%,实现增加值104.3亿元,增长28.3%。“一区六园”累计完成规模工业产值336.6亿元,占全县规模工业的93.3%。工程机械、电子信息、汽车及零部件等三大支柱产业分别完成产值98亿元、49.5亿元、76.9亿元,三大支柱产业占全县规模工业产值的62.2%。

工业经济效益大幅度提高。规模以上工业实现产品销售收入343.9亿元,比上年增长23%;实现利润19.6亿元,实现利税32.4亿元,分别增长35%和37%。亏损企业减亏5个百分点,反映工业经济效益整体水平的综合指数为173.5%,比上年提高12.2个百分点。

骨干企业影响明显,作用举足轻重。我县拥有36家大中型企业,累计完成工业总产值275.8亿,占全部规模工业产值的74.9%,资产总计282.0亿,占全部规模工业产值的75.6%,主营业务收入261.8亿,占全部规模工业产值的75.0%,利润总额15.8亿,占全部规模工业产值的77.1%。其中年产值过10亿元的企业有6家。

主要产品产量增加,产销两旺。规模以上工业主要产品产量稳定增长。全年加工精制茶1.67万吨,增长13.3%;生产水泥325.8万吨,增长115.2%;生产汽车7.07万辆,增长16.5%;生产集成电路20.81万块,增长48.6%。规模以上工业产销衔接良好,产品销售率为100.2%,比上年提高1.4个百分点。

农产品加工业蓬勃发展。2006年我县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共68家。累计实现总产值47.84亿元,实现销售收入45.77亿元,利润总额4.27亿元,分别增长44.0%、42.8%、8.9%。其中食品加工业占主导地位,完成工业总产值25.24亿元,占全部农产品加工业的52.8%,同比增长26.1%。

建筑行业规模扩大,实力明显提升。2006年,全县35家三级以上建筑企业共完成总产值95.2亿元,比上年增长7%,实现增加值20.14亿元,增长9.8%;全员劳动生产率人均11.67万元,增长2.6 %。随着建筑业生产稳步增长,企业效益明显提高,全年实现利润总额3.13亿元,比上年增长16.8%;人均创利税4983元,比上年增长2.9%。房屋施工面积930万平方米,房屋竣工面积520万平方米,分别比上年增长4.3%和1.8%。

四、固定资产投资

2006年我县全社会固定资产突破百亿大关,完成投资额100.5亿元,比上年增长25.8%,投资额增加20.6亿元,超出年初制定的奋斗目标4.5亿元。其中,建安工程投资73.2亿元,同比增长17.2%;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完成固定资产投资7.3亿元,同比增长11%;第二产业完成固定资产投资41亿元,同比增长43.4%,其中工业投资完成40.2亿元,同比增长44.6%;第三产业完成固定资产投资52.2亿元,同比增长17.1%;分地区看:乡镇固定资产投资总额为44.4亿元,占全县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的44.1%;经开区完成固定资产投资33亿元,占全县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的32.8%;各投资公司、省市属投资项目、县城范围内房地产项目共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3.1亿元,占全县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的23.1%。

房地产开发投资继续保持较快增长。全县统计的41家房地产开发企业49个楼盘完成投资20.1亿元,比上年增长27.3%,高出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个百分点,成为拉动全县固定资产投资和经济增长的重要推动力之一。其中住宅投资完成16.1亿元,比上年增长43.3%,在房地产开发投资中的地位突出,占房地产全部投资的80.1%。商品房销售面积106.3万平方米,比上年增长10.5%,商品房销售额23.6亿元,比上年增长41.1%,平均价格为2216元/平方米,比上年提高514元/平方米。

重大工程项目完成情况良好。2006年我县下达重点工程建设和视同重点工程建设项目95个,其中新建41个,续建54个,统计的79个已动工项目,计划总投资额162.1亿元,年内投入41.4亿元,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的41.2%。其中以省道207和县城道路等30多条道路为主的基础设施项目,年内完成投资10.8亿。

五、国内贸易

2006年我县消费品市场呈快速增长之势,创新世纪以来的最好水平。到12月份累计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4.95亿元,同比增长15.1%。按地域划分:县一级实现零售额33.49亿元,同比增长16.6%,县以下实现零售额21.46亿元,同比增长12.7%。按行业划分:批发零售贸易业全年实现零售额 49.13  亿元,同比增长15.1%,餐饮业实现零售额5.47亿元,同比增长15.2%,其他行业0.35亿元,同比增长15%。

限额以上企业经营情况良好。汽车销售一直保持火爆之势, 12家汽车4S销售企业除2月份因传统节日春节放假的影响增速为14.4%以外,月增速都在26%以上,三月份增速达46.8%。全年累计销售汽车17133台,实现销售总额23.5亿元,实现零售总额15.2亿元,同比增长23.1%。中南汽车世界汽车交易市场全年成交额达17.8亿元。同时在车辆高速增长,油价上涨的作用下石油销售高速增长,2家石油销售企业全年实现零售总额3.2亿元,同比增长35.3%。5家百货零售企业表现不俗,全年实现零售总额2.97亿元,同比增长42.8%。

六、对外贸易和招商引资

对外贸易实现快速增长。全年累计进出口总额(海关口径)为8.61亿美元,增长13.2%,其中出口总额为2.86亿美元,增长35.8%;进口总额为5.75亿美元,增长4.5%。

投资环境进一步优化,利用外资平稳发展。全年新引进项目219个,市外境内完成固定资产投资32.48亿元,到位外资1.4亿美元,其中县到位4037万美元;到位省外境内资金20.31亿元,其中县到位16.03亿元。全年利用外资项目为20个,合同引进外资18713万美元,实际使用外资14057万美元,与上年基本持平。实际到位市外境内资金为32.48亿元,同比下降7.5%。

七、交通和邮电、旅游

交通运输生产稳步增长。2006年是近几年我县公路建设规模最大的一年,共实施县乡公路和村级公路项目151个,建设总里程614.8公里,总投资达2.47亿元;其中重点工程项目2个,完成投资1.5亿元;至2006年底县乡道等级公路里程已达到821.3公里,等级率为67.9%,比上年提高近10个百分点;村级道路硬化里程已达894.46公里,占总里程的37.4%,比上年提高近17个百分点。公路的快速发展促使公路客货运输周转量也随之大幅增长,全年客、货运周转量分别达到67988万人公里、87485万吨公里,分别比上年增长39.6%、16.2%。民用汽车拥有量继续增加。年末民用汽车拥有量19706台,比上年增长9%;其中私人轿车17709台,增长12%。

邮电通信业快速增长。完成邮电业务总量1.72亿元,其中,电信业务总量1.23亿元,比上年下降7.1 %;邮政业务总量0.49亿元,增长16.8 %。年末固定电话用户达到275799户,净增45597户,比上年增长19.8%;年末宽带用户达到35154户,净增14086户,比上年增长66.9%;年末全县移动电话用户数达到40万户,净增94557户,基站达到210处,移动业务收入3.58亿元,比上年增长18%。

旅游产业蓬勃发展。全年接待旅游人数625万人次,比上年增长29%;实现旅游总收入7.04亿元,比上年增长28%,实现利税5632万元。目前全县共有各类接待点579家,其中星级“农家乐”称号52户,全年共接待游客260万人次,比上年增长30%,实现营业收入2亿元,比上年增长33%。

八、财政、金融、保险

财政实力跨上新台阶。全年累计完成财政总收入24.05亿元,增长19.8%;完成地方财政收入16.3亿元,增长16.3%;完成财政一般预算收入10.02亿元,增加1.5亿元,增长17.6%;完成上划中央省市税金11.53亿元,增长23.4%,其中上划中央两税7.74亿元,增长27.7%。财政总支出18亿元,增长17.4%;财政一般预算支出为14.99亿元,增长21.8%;国土收入完成2.5亿元,增长12.6%。

金融运行总体平稳。年末全县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首次突破100亿元,达到120.3亿元,比年初增加21.4亿元,其中城乡居民储蓄余额65.6亿元,比年初增加9.77亿元;金融机构贷款余额75.38亿元,比年初增加10.44亿元。

保险业持续发展。2006年全县各项保险基金收入共33929万元,支出21424万元。其中:五项社会保险基金收入20543万元,支出14785万元,参保总人数达142380人,新增参保35419人,五项社会保险中养老保险基金收入13606万元,支出9835万元(其中:企业养老保险基金收入7482万元,比去年增收3577万元,支出4320万元,新增参保8201人;机关事业养老保险基金收入6124万元,支出5515万元。);失业保险基金收入759万元,支出130万元,新增参保2379人:医疗保险基金收入5992万元,支出4731万元,新增参保4267人;生育保险基金收入170万元,支出89万元,新增参保2519人;工伤保险基金收入16万元,新增参保8198人。

九、科学技术和教育

高新技术产业蓬勃发展,科技事业硕果累累。有4项科技成果获得省科技奖励,4项科技成果获得市科技奖励。共取得各类重要科技成果21项,分别为农业、工业和医疗卫生领域取得的重要科技成果。专利工作成绩斐然。全年专利申请484件,比上年增加15件;其中发明专利申请量121件,比上年减少25件;实用新型专利申请267件,比上年增加34件,增长14.6%;外观设计专利申请96件,比上年增加9件,增长10.3%。全县高新技术企业50家,净增5家,总产值239.8亿元,比上年增长20.1%。占全县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56.9%。

教育事业稳步发展。教育部门继续改革应试教育,全面推行素质教育;改造薄弱学校,巩固和提高普及九年义务教育成果。全县共有各级各类学校266所,其中普通高中10所,职业高中5所,县特校1所,县幼儿园1所,乡镇初中32所,小学215所,民办普通高中1所,民办职业高中1所;在校学生85929人,其中普、职高20477人(含民办),初中18377人,小学47075人。年内毕业生数25389人,初中巩固率为99.26%,高中升学率为91.6%,高考参考人数6588人,高考录取人数5042人。全县在册教职工总数6184人,其中专任教师5777人。教育办学条件进一步改善,全县共新建、扩建和改建学校43所,启动了65个学校项目建设,全部竣工项目60个。完成改水任务项目学校36所,改食堂15个,改厕所19个。全面落实“两免一补”工作,全年享受中央、省、市、县财政给予“免补”的学生达70239人次,总金额达1224万元。全年县财政共投入教育经费24530万元。

十、卫生、文化、体育

全县完成文化产业增加值29.5亿元,增长18.5%。

卫生保健服务机构不断完善。拥有卫生机构117个,其中村级卫生机构399个。各类卫生机构拥有床位1202张,卫生人员1758人,其中卫生技术人员1562人;卫生防预人员32人,诊疗人次89万人次,比上年增长15.6%;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2.05%,比上年减少2.8个百分比点;婴儿死亡率6.08%,比上年减少22.3个百分比点;参加农村合作医疗的人数为63.52万人,比上年增加6.8%。

文体事业健康发展。全年举办运动会22次,参加运动会9800人,全县共有电影放映单位15个,电影放映场次2750场,图书藏书7万册,文化俱乐部文化室25个,全年广场文体活动38次。全民健身运动不断深入,全县举办各种群众性体育比赛和文艺表演7次。学校体育活动更加活跃,在校学生达到《体质健康标准》合格率为99.9%,良好率为40%,优秀率为40%。

十一、人口与人民生活

人口继续保持低速增长。全县年末总人口75.55万人,比上年增长1.4%。其中非农业人口 7.10万人,占全县总人口 9.4%。全县人口出生率8.2‰,死亡率2.7‰,当年净增人口4125人,自然增长率5.5‰,比上年提高1个千分点,城镇化率为39.8%,比上年提高5.5个百分点。

居民收入快速增长。据抽样调查统计,我县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3632元,同比增长13.5 %。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突破5000元,达5572元,比上年增加707元,增长14.5%,是历年来增长幅度最高的一年;农民人均纯收入5986元,比上年增加804元,增长15.5%。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23432元,比上年增长11.4%。

居民消费水平逐步提高,继续保持平稳增长的态势。2006年城市居民人均消费支出9917元,增长7.5%。其中人均衣着支出872元,同比增长26.4%;人均交通和通信支出1712元,增长69.8%;人均教育文化娱乐支出1838元,同比增长15.1%;人均食品支出3088元,比上年增长9.3%;城市居民恩格尔系数31.1%,比农村居民的恩格尔系数低4.5个百分点。农村居民总支出为8792元,比上年增加682元,增长8.4%。其中农民人均家庭经营生产费用支出为3621元,同比增加367元,增长11.3%,占人均总支出的41.2%,比上年提高1.1个百分点;农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为4235元,同比增加129元,增长3.1%,占人均总支出的48.2%,比上年下降2.4个百分点;农民食品消费人均支出1506元,同比减少39元,下降34.16%,占生活消费支出的35.6%;恩格尔系数也从2005年的37.6%下降到2006年的35.6%。

社会福利事业继续发展。全年新建敬老院8所,累计发放城镇低保金988.55万元,累计发放农村低保金1110.14万元;特困家庭医疗救助3088人,累计发放救助金335.68万元,人平1087元;社会精神病人药物救助2445人次;流浪乞讨人员救助对象293人次;帮助特困无房、危房户新建住房150栋;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进一步完善。

十二、县城建设

县城建设取得新进展。开通了1、2路公交车,优化了127、501、703等3条公交线路。积极引资在县城建设100个公交候车亭。年末市政道路总长度104.6公里,下水道排水管长度182公里;日供水能力9万立方米,年供水总量3025万立方米;全年供电量17.2亿千瓦时,用电量16.3亿千瓦时,生态建设取得新进展,环境保护不断加强。全县森林覆盖率为43%,县城绿化覆盖率45%,新增县级绿色学校4所,市级绿色社区2个。新建沼气池5200个,投资700万元启动7个乡镇集镇垃圾压缩中转站建设;投入污染治理资金5260万元,新增废水处理能力425万吨/年。空气污染指数优良率≥85%,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96.5%,区域环境噪声平均值≤60db(A),建城区绿化率45%,县城建城区绿地率达38.8%,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12.7平方米。城市污水处理率80%,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