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沙市长沙县200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05

选择区域:>>

2005年,全县人民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以人为本,用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紧紧围绕“领跑中西部,进军五十强”战略目标,加快推进各项改革,全县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十五”计划顺利完成,全县农村面貌焕然一新。

一、综合经济

全县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初步核算,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91.62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7.7%,增幅比上年提高0.2个百分点,为1994年以来最高增速。其中,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26.35亿元,增长7.1%;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117.73亿元,增长21.6%;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47.54亿元,增长13.4%,增幅比上年提高2.7个百分点。产业结构继续优化,三次产业结构比分别为13.8:61.4:24.8,二、三产业比重达到86.2%,比上年提高2.5个百分点,其中第二产业比重上升2.3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比重上升0.2个百分点。

当前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经济增长方式特别是农业生产方式依然较为粗放,经济社会发展与电力、土地等资源环境的矛盾仍显突出,工业和财政增长的后劲趋弱,就业压力仍然较大,社会保障体系尚待进一步完善,乡镇之间发展不平衡,解决“三农”问题和统筹城乡协调发展任重道远。

“十五”期间,全县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5.9%。按常住人口计算,2005年全县人均生产总值24620元,是2000年的2.1倍。三次产业结构由2000年的19.5:55:25.5调整为2005年的13.8:61.4:24.8。“十五”期间三次产业年均增长速度分别为5.8%、19%和13.1%。

二、农业

2005年,全县积极落实中央一号文件精神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一系列方针政策,狠抓农业生产和农村建设,全年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42.82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7.2%。

全年粮食播种面积136.87万亩,比上年增长1.17%;粮食总产量60.94万吨,增长2.4%。蔬菜播种面积31.3万亩,蔬菜产量72.9万吨,与上年基本持平。年末花卉面积7.38万亩,产值4.5万元。全年出栏牲猪240万吨,其中出栏肉猪228.7万头,比上年增长8.5%。水产品产量1.48万吨,增长2.17%。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2005年,全县工业企业完成总产值343.4亿元,同比增长24.7%。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到256家,完成工业总产值289.7亿元,同比增长26.1%;规模以下工业完成总产值53.7亿,同比增长17.8%(经济普查调减基数16.4亿元)。工业经济对GDP的贡献率达到63.8%,全县亿元企业38个,完成总产值238.2亿元,同比增长22.5%,实现销售收入217亿元,其中产值过10亿元的企业有7个。全县规模工业产值超过了湖南省怀化、邵阳、永州、娄底、益阳、张家界和湘西等七个地州市(2004年超过6个),是全市规模工业产值的30%。

规模以上工业主要产品产量稳定增长。全年加工精制茶1.43万吨,增长22.4%;生产水泥145.5万吨,增长14%;生产汽车5.66万辆,增长32.5%;生产集成电路9.06万块,增长55.9%。

规模以上工业产销衔接良好,产品销售率为99.3%,比上年提高1.15个百分点。

全县机械、汽车、电子信息和新型材料、非金属矿物制造业等四大优势产业完成产值175.2亿元,占全部规模以上工业的60.5 %。其中,产值过10亿元的企业有7家,共计产值达到166亿元;产值过20亿元的企业4家,共计产值120.6亿元。

全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为169.44%,比上年下降5.62个百分点。全员劳动生产率为120694元/人,比上年增加13413元/人。

“十五”期末,全县工业总产值比2000年净增216.3亿元,年均增长21.5%,比“九五”时期提高4.9个百分点。

建筑业:建筑业生产高速增长。全年建筑业实现增加值20.7亿元,比上年增长23.3%。建筑业总产值达到87.49亿元,增长22.3%;房屋施工面积892万平方米,增长30.2%;竣工面积511万平方米,增长65.2%。建筑企业效益有所提高,全年实现工程结算收入81.9亿元,增长26.4%;实现工程结算利润4.3亿元,增长63.3%。按施工产值计算,全员劳动生产率11.33万元/人,增长1.2%。

四、固定资产投资和房地产

投资:全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79.95亿元,比上年增长30.4%,增幅下降5个百分点。

其中,城镇以上固定资产投资58.4亿元,增长31.8%;农村固定资产投资21.5亿元,增长26.7%。城镇工业投资27.81亿元,比上年增长64.7%,工业投资中的更新改造投资25.3亿元,增长48.6%;房地产开发投资15.76亿元,增长54.6%。投资拉动经济增长7.1 %,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40%。

受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影响,长沙县投资运行呈稳中有增、增长有度、增速继续回落的运行特征。

重点工程建设进展顺利。全县安排重点工程和视同重点工程项目68个,完成政府性投资18.3亿元,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为22.9%。

房地产业:房地产业保持较快发展。全年房地产业实现增加值6.5亿元,比上年增长9.3%,增幅提高0.5个百分点。全年完成房地产开发投资15.76亿元,比上年增长54.6%;商品房施工面积235万平方米,增长45.6%;竣工面积88万平方米,增长32.2%。

商品房市场需求活跃。全年商品房销售面积71万平方米,增长30.4%,其中商品住宅销售面积59.6万平方米,增长27%;全年商品房销售额12.08亿元,增长25%,其中商品住宅销售额7.7亿元,增长45.2%。商品房价格有所上升,全年商品房平均售价为1702元/M2(其中住宅价格达到1294元/M2),比上年提高149元。

从2000年起,长沙县房地产开发投资开始实现零的突破,到2005年,入驻全县的房地产开发企业有30家,目前有房地产开发项目35个。“十五”期间累计完成房地产开发投资30亿元,年均增长81.5%。房地产业成为长沙县“十五”期间第三产业发展的一大新亮点。

五、贸易和经济合作

批发零售及住宿餐饮业:全年批发零售及住宿餐饮业实现增加值9.2亿元,比上年增长12.7%。

消费品市场稳中见旺。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额47.7亿元(经济普查后,基数调增12.65亿元),增长14.9%,增幅提高2.66个百分点。在零售额中,批发零售贸易业完成零售额42.7亿元,比上年增长13.3%;餐饮业持续增长,完成零售额4.8亿元,比上年增长31.4%。

居民消费结构稳步升级,汽车、家居、通讯类商品消费快速增长。全年销售汽车18670辆,实现销售额28.4亿元,成为长沙县商贸业的一大亮点。

“十五”期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14.5%,比“九五”期间提高3.1个百分点。

招商引资:在国家宏观政策趋紧的情况下,长沙县招商引资仍有新的突破。全年共引进项目205个,其中内资项目182个,实际到位内资57.96亿元,增长13.6%,市外境内资金35.11亿元,增长9.4%。引进外资项目23个,实际到位外资1.4亿美元。

对外贸易:外贸进出口增长迅速。全年进出口贸易总额7.43亿美元,增长12.5%,其中进口总额5.48亿美元,增长6%;出口总额1.95亿美元,增长35.5%。

六、运输、邮电、旅游

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全年公路建设总规模达319.87公里,累计投资达26027万元,2005年全县全年完成货运量1341万吨,增长3.3%,货运周转量75260万吨公里,增长52.3%;客运量686万人,客运周转量48713万人公里。

邮政业务基本稳定。全年完成邮政业务总量4215万元,比上年增长21.3%,年末邮政储蓄余额达到123358万元,比上年增长22.6%。

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信息传输业快速增长。全县固定电话用户达23.02万户(含小灵通),比上年增长10.8%;移动电话用户达到31万户,增长24%。全县移动电话达到42部/百人;互联网用户达到35793户,增长30.8%,移动基站达到175处。全年电信业务收入达到1.32亿元,增长9.9%,移动电话业务收入为2.87亿元,增长16.8%。

旅游业:2005年,全县共接待旅游人数500万人次,增长22%;实现旅游收入5.5亿元,增长28%;旅游度假、休闲娱乐于一体的“农家乐”已达到536家,实现经营收入1. 5亿元,其中星级“农家乐”45家,新增10家。

七、财政金融保险

财政收支:全县财政总收入跨越20亿元大关,达到20.08亿元,比上年增长32.4%。地方财政收入增势良好,全年完成地方财政收入14.02亿元,比上年增长34.9%。全年财政总支出15.3亿元,增长27.8%,一般预算支出12.3亿元,增长26%。其中,基本建设支出1.31亿元,增长37.1%;各项行政事业经费支出9.6亿元,增长21%,科技三项、城市维护、政策性补贴、教育费附加、排污治理等专项支出1.27亿元,增长58.8 %。

“十五”期间,财政收入累计达到59.43亿元,比“九五”期间净增39.7亿元(仅2005年即超过“九五”期间累计财政收入);“十五”期间财政收入年均增长32.9%,比九五期间高出20.7个百分点。财政占GDP的比重逐年上升,在全省各县和县级市中遥遥领先。

金融保险业:全年金融保险业实现增加值2.2亿元,比上年增长8.1%。金融形势稳定。年末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98.88亿元,增长27.1%;各项贷款余额64.94亿元,增长21.4%;年末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55.83亿元,增长24.3%。

扩大社会保险覆盖面工作有较大突破,全民保险意识进一步增强,年内养老保险参保人数46561人,比上年增长32.4%,失业保险参保人数22853人,征缴失业保险基金739万元,参加基本医疗保险人数29656人。全县共征缴各类保险基金及保费收入21485万元。

八、社会事业

科学技术:科技事业全面推进,科技创新发展较快。全年共完成政府科技计划项目71余项,其它科技项目数百项,申报专利466件,有1项科技成果获得国家级科技进步奖,2项科技成果获得省级科技进步奖,9项科技成果获得市级科技进步奖,15项科技成果获得县级科技进步奖。全县高新技术企业达到45家,完成高新技术产值199.7亿元,比上年增长11.8%。年度县财政科技三项支出2507万元,增长87.1%。全县规模工业研发经费3.81亿元,增长13.1%。

教育:教育事业持续健康发展,九年制义务教育得到巩固和提高。全年拥有普通中学44所,职业中学5所,小学226所,特殊教育学校1所,幼儿园51个。在校学生86993人,教职工6303人,小学入学率为100%,初中巩固率为99.63%,高中升学率为88.6%。

文化、体育:文化事业进一步繁荣。第三批乡镇宣传文化法制站建设顺利完成,在全市率先将20个乡镇全部建成标准较高的宣传文化法制站。全年组织文化活动70场次,放映电影2512场。新办文化产业经营户许可证40家,开展网吧专项治理行动,文化市场进一步繁荣净化。电视机普及率98%以上。

文物保护工作顺利推进。投资460万元,对杨开慧故居、徐特立故居、许光达故居、李维汉故居、田汉故居进行了维修、陈列。

组团参加市“六运会”,获得45金、23银、14铜的好成绩。

卫生:卫生事业稳步发展。年末拥有卫生机构40个,病床1202张,卫生工作人员1617人,专业卫生技术员1426人。农村合作医疗网络总体运行状态较好,全县有63.87万人入网,入网率达94.3%,有20个住院兑付点分别受理24877人,共兑付1781万元。

民政:民政福利事业不断发展。全年共发放城镇低保金766.1万元,发放农村低保金1110万元。县财政安排救助基金,对城乡特困户、五保户实行医疗救助,全年共计救助1500多人,发放医疗救助金375万元。开展爱心助学,全年共募集慈善捐款102万元,为486名特困大学新生资助学费。

九、人口与居民生活

人口:人口继续保持增长。全县年末总人口74.5万人,比上年末增加7400人。其中农业人口67.7万人,非农业人口6.8万人。全县人口出生率为12.3‰,比上年提高2.4个千分点;死亡率7.8‰,比上年提高2.1个千分点;自然增长率4.5‰,增加0.3个千分点。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公里373人,城镇化率为34.29%,比上年提高4.26个百分点。

居民生活:2005年,长沙县农民收入呈现出较快增长的态势: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达5182元,比上年增加589元,同比增长12.8%;人均可支配收入4865元,比上年增加527元,同比增长12.1%,增幅均为10年来最高,其中人均纯收入增幅分别比全国和全省高出6.6 和5.6 个百分点。农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4106元,比上年增长19.6%。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为37.6%,比上年下降3.2个百分点。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2012元(2005年为全县城镇居民住户记帐调查的第一年)。全县年末在岗职工69675人,职工年平均工资为21036元,比上年增加3392元。开展就业培训,培训下岗失业人员和农村劳动力6100人,新增城镇就业岗位6913个,通过劳动部门直接安置的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人数1121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

十、城市建设

经过十年的艰辛努力,新县城规划区达到60平方公里,已建成区22平方公里。已建成建成公园2个、供水公司1个、污水处理中心1个、固体废弃物处置场1个、市政道路总长度82.9公里,人行道83.97万平方米。县城自来水供水综合生产能力为18万吨/日;污水净化处理能力为8万吨/日;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100%。公共交通运营车辆612台。新建了一批绿地广场和游园绿地,城市绿化覆盖率42%,人均公共绿地面积9.3平方米。1998年以来,先后荣获“湖南省文明县城”、“湖南省卫生县城”、“全国创建文明小城镇示范点”、“国家卫生镇”、“湖南省园林县城”、“全国环境优美镇”和“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等殊荣。

注释:1.本公报数据为初步统计数。

2.本公报中增加值为现价,除注明外,增加值增长速度均按可比价格计算。

3.按照国家统计局要求,本公报中地区生产总值、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等指标数据根据经济普查结果作了相应衔接。

4.人口数为县公安局户籍年报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