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安市201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淮安市统计局
国家统计局淮安调查队
(2017年3月28日)
2016年,面对错综复杂的外部环境和不断加大的经济下行压力,全市上下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按照市委工作要求,紧紧围绕早日建成全面小康社会和苏北重要中心城市两大目标,自觉践行新发展理念,扎实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全面统筹改革发展稳定各项工作,经济社会保持平稳健康发展,实现了"十三五"发展良好开局。
一、综合
经济运行平稳增长。完成GDP总量3048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9.0%。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324.61亿元,增长1.7%;第二产业增加值1268.15亿元,增长9.1%;第三产业增加值1455.24亿元,增长10.6%。三次产业比例由上年11.2:42.9:45.9调整升级为10.6: 41.7:47.7,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47.7%,比上年提升1.8个百分点。人均GDP 62446元人民币(按当年汇率折算9401美元),增长8.6%。
消费价格温和上涨。市区居民消费价格比上年上涨2.2%。其中,食品烟酒类涨4.8%,生活用品及服务类涨1.8%,教育文化和娱乐类涨0.4%,医疗保健类涨12.7%,其他用品和服务类涨2.6%,衣着类跌0.6%,交通和通信类跌2.2%,居住类基本持平。
就业形势保持稳定。全年城镇新增就业7.78万人;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4.32万人,其中困难群体再就业6508人。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为1.87%,保持在较低水平。新增转移农村劳动力2.26万人,城乡劳动者职业技能培训3.03万人、创业培训2.9万人。
2016年,全市经济社会发展中还面临一些问题,主要是:产业支撑不够牢固,自主创新有待增强,居民增收难度较大,中心城市的集聚辐射以及县域综合实力需要提升,基本公共服务均衡配置、宜居生态家园建设等方面尚存短板。
二、农林牧渔和水利业
农业生产保持稳定。全年粮食总产量458.55万吨,受极端气候因素影响,比上年减少8.67万吨,下降1.9%。其中,夏粮总产量170.57万吨,减少6.80万吨,下降3.8%;秋粮总产量287.98万吨,减少1.87万吨,下降0.6%。全年粮食播种面积989.99万亩,比上年增加2.63万亩,其中夏粮面积463.08万亩,增加1.47万亩;秋粮面积526.91万亩,增加1.15万亩。油料种植面积43.71万亩,减少1.04万亩,蔬菜种植面积145.65万亩,增加0.92万亩。完成成片造林面积2.53万亩。水产品总产量26.10万吨,下降1.0%。年末农业机械总动力623万千瓦,增长0.4%。
水利建设成效显著。完成水利建设投资32.5亿元。淮河入江水道整治、洪泽湖大堤加固、分淮入沂整治等工程全部完成;黄河故道水利综合治理工程基本完成;列入国家规划的中小河流、大中型涵闸加固、大型泵站更新改造全面完成、发挥效益;淮河入海水道二期等一批重大项目前期工作取得新突破。里运河北门桥、堂子巷及古黄河水利枢纽等"三闸"工程全面建成运行,清江浦老城区除涝综合整治、清隆桥泵站改造、西郊泵站迁建等一批城市河道治理及涵闸工程建成运行。完成农村水利建设4650万土方,兴建建筑物8758座、防渗渠道645公里,疏浚县乡河道1398公里,整治村庄河塘1413面。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经济平稳运行。完成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1626.18亿元,比上年增长9.8%。其中:国有工业增加值8.19亿元,增长16.3%;集体工业增加值3.14亿元,下降17.8%;股份制工业增加值1108.31亿元,增长17.5%;外商港澳台投资工业增加值313.13亿元,下降7%。大中型工业企业增加值678.02亿元,下降3.2%。轻工业企业增加值709.48亿元,增长7%;重工业企业增加值916.70亿元,增长12.0%。
优势特色产业不断壮大。"4+2"优势特色产业实现产值4200.40亿元,比上年增长5.9%。其中盐化新材料、特钢及装备制造产业、电子信息、食品四大主导产业实现产值3840.10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比重51.4%;新能源汽车及零部件产业、生物技术及新医药产业等两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实现产值360.30亿元,增长9.5%。食品产业实现产值1015.9亿元,成为继电子信息产业后第二个千亿级产业。单位GDP能耗降低率完成省定任务。
骨干企业支撑有力。全市有规模以上工业企业2664户,其中年销售收入100亿元以上企业3户,50亿元以上企业9户,10亿元以上企业90户。全市百户重点企业实现销售2818.78亿元,比上年增长20.8%,高于规模以上工业8.6个百分点,占全市工业销售比重38.6%;实现利润192.87亿元,增长18.1%,高于规模以上工业9.4个百分点,占全市工业利润比重48.0%。
建筑业稳步增长。全市具有资质等级的总承包和专业承包建筑业企业547户,完成建筑业总产值1337.29亿元,增长1.0%,其中建筑工程产值1282.16亿元,增长0.4%。实现建筑业增加值196.70亿元,比上年增长2.7%。
四、固定资产投资
投资规模较快扩张。完成规模以上固定资产投资2535.19亿元,比上年增长15.1%。其中工业投资1518.49亿元,增长17.3%;房地产开发投资321.41亿元,增长13.3%。民间投资1781.94亿元,增长15.4%,占全市规模以上投资比重70.3%。完成220个市级重大项目投资1040亿元,比上年增长11.5%,德科玛半导体、时代芯存相变存储器等一批投资超百亿元重大项目顺利开工。
五、国内贸易
消费市场稳中有进。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083.83亿元,比上年增长11.7%。按经营单位所在地统计,城镇消费品零售额964.50亿元,增长11.4%;乡村消费品零售额119.33亿元,增长13.7%。按消费形态统计,批发零售业完成零售额978.30亿元,增长11.9%;住宿餐饮业完成零售额105.53亿元,增长9.3%。
消费热点持续活跃。限额以上单位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额525.16亿元,比上年增长14.9%。其中粮油、食品类增长14.3%,烟酒类增长17.4%,化妆品类增长9.1%,金银珠宝类增长7.9%,电子出版物及音像制品类增长34.8%,五金电料类增长21.3%,家具类增长16.9%,石油及制品类增长6.5%,建筑及装潢材料类增长16.5%,机电产品及设备类增长46.2%,汽车类增长21.9%。
六、开放型经济
对外贸易难中有进。累计完成进出口总额35.04亿美元,比上年下降15.1%。其中,出口总额26.98亿美元,下降10.3%;进口总额8.06亿美元,下降28.1%。全市有进出口实绩企业809家,培育新增长点企业152家。组织企业参加广交会、日本大阪展、德国科隆五金展等境内外重点展会330家次,设立展位570多个。
外资外经加快发展。全年新批外资项目240个,协议外资28.58亿美元,到账外资11.6亿美元。新设立总投资1亿美元以上项目10个、3000万美元以上项目59个。新批伊弗特精密零部件、金俊装备工业和澳洋顺昌集成电路等一批重大外资项目,其中伊弗特精密零部件项目计划总投资1.55亿元美元。完成外经营业额1.30亿美元,比上年增长24.4%。对外承包工程新签合同额1.25亿美元,增长近3倍。
七、交通、邮电和旅游
交通基础建设力度加大。完成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投资93.80亿元,比上年增长221.0%。宁连路南门立交建成通车,新港二期码头完成主体工程施工,连淮扬镇、徐宿淮盐两条高铁完成征地拆迁,宿扬高速、503省道、淮河出海航道整治以及京杭运河淮海路大桥、京杭运河黄码大桥、淮海路跨古淮河桥等项目全面推进,348省道淮安区段等重点项目开工建设。新改建农村公路500公里、桥梁97座。计划总投资151亿元的市区快速路一期工程开工建设。全市年末公路总里程13354公里,其中高速公路里程403.40公里,一级公路里程631.90公里。
运输业稳步发展。完成公路、水路货运量1.22亿吨、周转量372.13亿吨公里,比上年分别增长1.6%和2.8%。完成港口货物吞吐量9050万吨,增长13.1%;完成集装箱吞吐量15万标箱,增长11.5%。淮安机场新开通日本大阪、重庆、大连、海口、福州等航线,通航城市达到20个;完成旅客吞吐量86万人次、货邮吞吐量4638吨,分别增长70.7%、23.5%。市区投放新能源公交车700辆。现代有轨电车全年客流突破540万人次。新增24个乡镇开通镇村公交,全市镇村公交开通率达63%。A级物流企业总数增至22家。
邮电通讯业平稳发展。完成电信业务收入26.11亿元,比上年增长2.2%;邮政业务收入14.53亿元,增长39.9%。年末固定电话用户51万户,下降25.1%。移动电话用户429万户,增长2.8%。年末互联网固定宽带用户95万户,增长17.3%。
旅游业加速发展。实现旅游业总收入308.57亿元,比上年增长15.6%。其中,国内旅游收入305.64亿元,增长15.8%;旅游外汇收入1704.53万美元,增长9.4%。接待境内外游客2612.4万人次,比上年增长12.3%;接待入境过夜游客1.82万人次,增长24.2%。全市共有国家A级旅游景区41家,其中5A级1家,4A级12家;省星级乡村旅游区52 家,省级自驾游基地3家,省级旅游度假区2家,省级生态旅游示范区2家。有星级旅游饭店48家,其中五星级旅游饭店1家;旅行社105家,其中四星级旅行社2家、出境社2家;持证导游4513人。中国漕运城、西游记文化体验园、白马湖生态旅游度假区、美丽蒋坝休闲旅游度假区项目入选全国优选旅游项目。
八、财政、金融
财政支出结构改善。实现财政总收入483.13亿元,比上年下降5.3%,其中一般公共预算收入315.51亿元,下降9.9%。一般公共预算支出483.45亿元,比上年下降5.8%,其中财政民生类支出353.95亿元,下降5.4%,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比重达73.2%,比上年提升0.3个百分点。
金融市场稳健运行。年末全市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余额3066亿元,比年初增长31.7%。其中,住户存款1360.51亿元,增长14.9%,占全部存款44.4%;非金融企业存款1049.81亿元,增长65.1%,占全部存款34.2%。年末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余额2304.22亿元,比年初增长23.6%。其中,中长期贷款1426.86亿元,增长44.2%;基础设施贷款398.90亿元,增长104.6%。实现保费收入77.10亿元,比上年增长23.3%。其中,财产保险收入22.70亿元,增长15.8%;寿险收入44.90亿元,增长23.8%;健康险和意外伤害险收入9.50亿元,增长43.4%。全年保险赔款和给付支出28.70亿元。
九、科学技术和教育
科技创新能力增强。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支出54亿元,比上年增长20%,占GDP比重1.8%。完成高新技术产业产值1909亿元,增长13.16%。新认定省级高新技术产品91个、市级85个;新认定省级高新技术企业121家、市级67家。专利申请17293件,专利授权8081件,发明专利申请量4061件。企业专利申请量9667件,增长93.8%;企业专利授权量4307件,增长49.3%。万人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3.55件,比上年增长29.5%。新获认定国家众创空间1家、省众创空间1家,全市省级以上科技企业孵化器孵化面积达86万平方米。
科研实力显著增强。新设立清华大学苏州汽车研究院技术转移淮安中心;组织签订大院名校科技合作交流项目59项。井神盐化获国家企业技术中心认定,为全市首个国家级研发机构;新增省级科技公共服务平台1个,新建市级科技公共服务平台10个;新获认定江苏省智能交互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5个,新建市级重点实验室5个,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79个。
教育事业协调发展。拥有各级各类学校、成规模幼儿园898所,在校生87.12万人,教职工5.59万人。其中,成规模幼儿园424所,在园幼儿17.56万人;小学252所,小学生35.05万人;初中157所(含38所九年制学校),初中生14.31万人;高中31所(含8所完全中学),高中生7.22万人;中等职业学校20所,在校学生6.2万人;高校7所,大学生6.69万人;特殊教育学校7所,在校学生0.09万人。通过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发展国家督导认定,全市109所中小学达到全国义务教育学校管理示范校标准。淮阴卫校成功升格为江苏护理职业学院。
十、文化、卫生和体育
文化事业繁荣发展。全市每万人拥有公共文化设施面积1595平方米,公共文化服务设施覆盖率95%,人均公共图书馆总藏量0.93册。市公共数字文化综合服务平台项目搭建完成,被文化部评为2016年国家基层公共数字文化服务推广项目。淮安大剧院正式对外运营;淮海戏《林道静》等4个项目获得国家艺术基金资助;江苏华夏云锦织造有限公司被国家版权局授予全国版权示范单位;盱眙县创成第三批省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
卫生服务体系更加健全。全市有各类卫生机构(不含村卫生室)813个,其中疾病预防控制机构9个,卫生监督机构9个,综合医院36个,专科医院14个,中医院6个,妇幼保健机构9个,卫生院128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79个。各类卫生机构实有病床27529张,其中医院17574张、卫生院7926张。卫生技术人员3.15万人,其中执业(助理)医师1.24万人,注册护士1.43万人;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卫生技术人员432人,卫生监督机构卫生技术人员167人,妇幼卫生保健机构卫生技术人员1587人。市妇幼保健院、市公共卫生中心异地新建有序推进,市直医院全部达到三级以上。
体育事业成果显著。成功举办2016国际智力运动联盟智力运动精英赛、里运河中国淮安·丝绸之路户外运动挑战赛以及全市第八届运动会等赛事。新建健身路径40套、健身步道58公里、笼式足球场4个、拼装式游泳池1个,全市30个乡镇建成多功能运动场。市本级被列为首批省级体育改革发展试验区,淮安区施河镇被命名为首批省级体育健康特色小镇。在2016年里约奥运会花样游泳比赛中,我市培养的淮安籍运动员梁馨枰摘得银牌。
十一、环境保护
环境保护能力提高。通过国家生态市考核验收,成功创建国家节水型城市。全市设立自然保护区5个,面积7.09万公顷,其中省级自然保护区2个,面积5.7万公顷。空气质量优良天数280天,优良率76.5%;城市水域功能区水质优良率81.5%,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100%;市区环境噪声平均等效声级53.5分贝,声环境质量等级较好。盱眙县、淮安区和淮阴区通过国家生态县区考核验收,市经济技术开发区通过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验收,市工业园区获得省级生态工业园区命名。
十二、人口、居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人口规模小幅增加。年末户籍总人口567.56万人,比上年增加3.11万人;其中男性人口291.24万人,占总人口51.3%,女性人口276.31万人,占总人口48.7%。年末常住人口489万人,比上年增加1.8万人;其中城镇人口291.84万人,增加8.53万人。常住人口城市化率59.7%,比上年提升 1.5个百分点。常住人口出生率10.93‰,死亡率7.44‰,自然增长率3.49‰。
居民收入稳步增长。全体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2762元,比上年增长9.2%。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0335元,增长7.9%;人均消费性支出16912元,增长6.6%。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319元,比上年增长9.1%;人均生活消费支出9633元,增长11.8%。城镇常住居民人均住房面积44.2平方米,农村常住居民人均住房面积51.2平方米。
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完善。年末全市参加企业养老保险职工人数90.27万人,比上年增加1.37万人;其中农民工参保6.7万人,个体灵活就业人员参保36.04万人。参加工伤保险51.66万人,比上年增加0.5万人;生育保险50.00万人,增加3.13万人;失业保险人数64.3万人,增加1.1万人。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81.42万人,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80.92万人。参加农村养老保险人数126.32万人,参保率99.48%。全市共支付27.78万名企业离退休人员养老金60.70亿元,全年征缴养老保险费48.16亿元,组织27.63万名企业退休人员第四轮免费体检。
注:
(1)公报中部分指标数据为快报数,最终数据以《淮安统计年鉴-2017》公布为准。
(2) GDP、产业增加值和人均GDP绝对数按现价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计算,为实际增长速度。其他指标除特殊说明外,按现价计算,增速为名义增长。
(3)"4+2"优势特色产业:指盐化新材料、特钢及装备制造、电子信息、食品产业四大主导产业和新能源汽车及零部件、生物技术及新医药产业两大战略性新兴产业。
(4)房地产业投资除房地产开发投资外,还包括建设单位自建房屋以及物业管理、中介服务和其他房地产投资。
(5)民间固定资产投资是指具有集体、私营、个人性质的内资企事业单位以及由其控股(包括绝对控股和相对控股)的企业单位建造或购置固定资产的投资。
(6)中等职业教育包括普通中专、成人中专、职业高中和技工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