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安市200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04

选择区域:>>>

(2005年3月7日)

  2004年,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市上下认真学习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四中全会精神,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加强宏观调控的重大决策和省委、省政府的部署要求,紧紧围绕“4221”工程目标,大力弘扬团结、创新、实干、自强的新淮安精神和苦抓、苦干、苦创的“三苦”精神,凝心聚力,攻坚克难,保持了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良好局面。

一、综  合

全市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经济总量创历史新高。初步核算,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500.97亿元,按可比价计算比上年增长13.8%,增幅比上年提高1.6个百分点。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11.88亿元,比上年增长6.5%;第二产业增加值235.79亿元,增长17.4%;第三产业增加值153.30亿元,增长14.1%。人均生产总值达到9597元,比上年增长13.1%。经济结构进一步合理,三次产业结构由上年的23.1:46.5:30.4变为22.3:47.1:30.6。城市化进程进一步加快,中心城市集聚功能和辐射作用增强。年末全市城市化水平达37.0%,比上年提高1.55个百分点。

市场物价总水平呈上升态势。市区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比上年上涨3.7%。其中粮食上升30.1%、油脂上升8.2%、肉禽及其制品上升18.9%、水产品上升16.7%。

  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困难和问题是:就业再就业的压力较大,农民增收的基础依然薄弱,城乡部分群众的生活还比较困难;综合实力还不强,工业经济、城市建设和对外开放还需进一步加强;县域经济比较薄弱,部分县区、乡镇的财政运行困难;地区经济的外向度偏低。

二、农林牧渔业

农业生产增收增效。实施以“一降三补”为重点的扶农政策措施,全市农业税税率降低3个百分点,全面推行水稻直接补贴、良种补贴和农机具购置补贴,促进了粮食增收和农业增效。主要农产品产量出现恢复性增长。全年粮食种植面积550.55千公顷,比上年增加43.41千公顷;总产量333.73万吨,比上年增长39.8%。棉花种植面积4.00千公顷,比上年减少0.23千公顷;总产量4725吨,比上年增长87.1%。油料作物种植面积77.85千公顷,比上年减少0.45千公顷;总产量21.64万吨,增长23.7%。其中,油菜籽总产量10.25万吨,增长7.7%;花生总产量11.18万吨,增长44.1%。蔬菜种植面积88.61千公顷,比上年减少6.15千公顷。其他农作物中,蚕茧总产量4912吨,比上年增长11.4%;茶叶55吨,增长3.8 %;水果4.65万吨,增长29.5%。

林业和牧业生产有所下滑,渔业生产稳定增长。全年完成造林面积4.22千公顷,比上年下降3.2 %。受禽流感和比较效益的影响,主要畜产品产量下降较多。生猪出栏293.78万头,比上年下降7.7%;家禽出栏5751.51万只,下降9.5%;猪牛羊肉20.91万吨,下降8.4%;禽蛋总产量13.60万吨,下降8.2%;牛奶总产量2.72万吨,增长71.1 %。全年水产品产量22.74万吨,增长12.7%。

农业生产条件进一步改善。全市农田有效灌溉面积325.45千公顷;节水灌溉面积39.88千公顷,新增3.86千公顷。农业物质装备水平进一步提高,年末全市农业机械总动力254.13万千瓦,比上年末增长2.5%。

农村经济在结构调整中稳定发展。农村工业、建筑业、运输业、批发零售贸易业、餐饮业产值占农村社会总产值比重达67.0%。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生产快速增长。全年完成工业增加值188.36亿元,比上年增长18.6%。国有及年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的非国有工业企业完成增加值132.29亿元,增长20.2%。国有控股工业增加值54.29亿元,增长14.1%,其中国有工业增加值41.64亿元,增长13.7%。集体工业增加值3.95亿元,增长11.7%。私营工业增加值30.09亿元,增长34.9%。股份制工业增加值58.18亿元,增长27.7%。外商港澳台投资工业增加值11.61亿元,增长59.2%。农村工业增加值16.59亿元,增长16.9%。大中型工业增加值81.42亿元,增长18.1%。全年完成轻、重工业增加值65.42亿元、66.87亿元,分别增长18.2%和27.4%。全年用电量49.29亿千瓦时,增长24.4%,其中工业用电37.48亿千瓦时,增长26.8%。

工业产品结构继续优化。工业新产品产值24.36亿元,比上年增长13.0 %。30种主要工业产品中,保持增长的有21种,下降的有9种。其中,配混合饲料比上年增长20.6%,白酒增长7.4%,卷烟增长8.2%,纱增长15.9%,原油加工量增长11.7%,农用化肥增长44.6%,轮胎外胎增长33.1%,钢增长20%,发电量增长9.4%,大中型拖拉机增长51.67%,原盐增长42.5%。化学纤维下降26%,印染布下降18.3%,合成氨下降11.3%,化学农药下降31.9%,液压元件下降15.9%。

  工业经济运行质量稳步提高。全市全部国有及年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的非国有工业企业实现产品销售收入442亿元,比上年增长32.5%;产品销售率97.4 %;实现利税60.6亿元,增长28.7%,其中利润23.17亿元,增长49.5%;亏损企业亏损额1.78亿元,上升47.9%。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183.03,比上年提高21.1个百分点。

  建筑业发展较快。全市建筑业总产值138.07亿元,比上年增长18.0%。其中,建筑工程产值105.61亿元,比上年增长13.6%;安装工程产值11.54亿元,增长27.1%。建筑企业实现利润总额3.30亿元,比上年增长51.4%。房屋建筑施工面积1344万平方米,增长16.7%;房屋建筑竣工面积787万平方米,增长18.0%。

四、固定资产投资

固定资产投资较高增长。全年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75.69亿元,比上年增长20.1%,增幅比上年回落7.3个百分点。其中,国有经济投资86.30亿元,增长15.1%;外商、港澳台经济投资11.13亿元,增长19.7%;民间投资122.88亿元,增长17.2%,其中私营个体经济投资82.50亿元,增长35.0%。基本建设、更新改造和房地产开发投资分别完成82.15亿元、55.23亿元和34.59亿元,增长27.9%、18.2%和60.6%。

投资重点有所突出。全年第一产业投资6.12亿元,比上年下降30.2%;第二产业投资130.67亿元,增长30.5%;第三产业投资138.9亿元,增长15.1%。在国有及其他投资中,工业投资67.98亿元,增长28.1%,其中能源工业投资27.92亿元,机械电子工业投资15.58亿元,轻纺工业投资22.83亿元,分别增长106.36%、50.3%和74.4%。在第三产业投资中,运输邮电通信业投资32.29亿元,增长39.0%;文教卫生广播福利业投资7.67亿元,增长113.0%。

重点建设进一步加强。2004 年全市施工项目个数有所减少,投资总规模继续扩大,主要是重点骨干项目的拉动。2004年计划总投资在亿元以上的重大建设项目44个,占施工总项目个数6.1%;完成投资86.65亿元,占投资完成额54.6%。2004年当年完成投资在亿元以上的项目有18个,其中超过5亿元的项目有:华能淮阴电厂二期工程,完成投资14.01亿元;宁淮高速公路淮安段,完成投资10.62亿元;宿淮高速公路淮安段,完成投资8.46亿元;韩泰子午胎扩能改造工程,完成投资5.08亿元;

五、国内贸易

  消费品销售增长较快。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56.36亿元,比上年增长14.0%,增幅比上年提高2.1个百分点。其中,城市消费品零售额102.76亿元,增长16.1%;县及县以下消费品零售额53.6亿元,增长13.1%。按行业分,批发零售贸易业零售额135.73 亿元,增长14.4%;餐饮业零售额17.23亿元,增长24.4 %;其他行业零售额3.4亿元,增长2.0%。居民消费结构升级加快,通讯器材产品等新型消费持续升温。全年限额以上批发零售贸易业实现通讯器材类零售额1.41亿元,家用电器和音像器材类零售额3.03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61.2%和24.8%。

  各类商品市场稳定发展。年末共有各类商品交易市场391家,实现成交额159亿元。年成交额超亿元的大型骨干市场有15家,成交额  57.37亿元,比上年增长14.0%。

六、开放型经济

对外贸易高速增长。全年进出口总额6.42亿美元,比上年增长70.7%。其中,出口3.82亿美元,增长57.6%;进口2.60亿美元,增长94.4%。出口商品贸易方式进一步优化,一般贸易出口2.51亿美元,增长53.9%;加工贸易出口1.22亿美元,增长68.5%。

外资企业出口增势强劲。全年外商投资企业出口19046万美元,增长106.1%,占出口总额的49.9%;私营企业出口10664万美元,增长93.0%。对四大主体市场的出口全面增长,其中对欧盟、美国、日本的出口为5932.5万美元、6556.5万美元和3040.3万美元,分别增长49.0%、86.8 %和55.7%;对香港特别行政区出口1884.9万美元,增长37.5%。对东盟、韩国、台湾出口为1586.6万美元、4274.1万美元和1316万美元,分别增长10.8%、130.7%和751.9%;对俄罗斯、拉丁美洲和非洲出口额为161.5万美元、3188.5万美元和2189.4万美元,分别增长156.8%、35.4%和20.1%。

 利用外资继续保持增长。全年新批外商投资企业57个,比上年减少9个,但新批外资项目平均规模增大,达到256万美元,增长28%。协议注册外资1.43亿美元,增长3.7%。注册外资实际到账1.21亿美元,增长20.1%。

  对外经济技术合作稳步发展。全年新签对外承包工程和劳务合作合同金额1.09亿美元,增长8.9%;完成营业额1.33亿美元,增长15.6 %。新派出劳务人员4662人次,增长15.1%;期末在外人数9692人,下降3.5%。

七、交通、邮电和旅游业

   交通运输生产稳定增长。全年完成货运量3652万吨,比上年增长9.5%,完成货物周转量50.75亿吨公里,比上年增长10.8%;完成客运量3319.7万人次,比上年增长7.7%,完成旅客周转量27.56亿人公里,比上年增长8.6%。港口货物吞吐量1610万吨,比上年增长13.5%。年内开通了淮安至盐城和南通的铁路客运。全市年末公路总里程9570公里,其中高速公路里程146公里。

  电信业持续发展, 邮政业有所下滑。全年邮电业务收入11.97亿元,比上年增长6.1%。其中,电信业务收入10.72亿元,增长7.7%;邮政业务收入1.24亿元,下降6.1%。全市年末固定电话用户136.34万户,新增26.26万户,增长23.9%;年末移动电话用户69.82万户,比上年末增加9.42万户,增长15.6%;年末互联网注册用户8.52万户,增长77.6%,其中,宽带网络接入用户5.49万户,增长216.1%。

全年国内旅游人数492.15万人次,比上年增长20.7%;实现旅游总收入29.01亿元,增长31.7%,其中国内旅游收入28.21亿元,增长32.2 %。全年入境人数1.83万人次,比上年增长12.2%,其中外国人     1.38万人次,增长48.0%。国际旅游外汇收入959.11万美元,增长

16.3%。

八、财政、金融和保险业

财政收入增长较快。全年实现财政总收入63.38亿元,按同口径计算,比上年增长17.6%。上划中央收入34.00亿元,增长15.7%;地方财政收入29.38亿元,增长20.0%,其中一般预算收入22.31亿元,增长30.0%。

  全年一般预算支出39.61亿元,增支6.74亿元,增长20.5%;基金支出6.70亿元,增支1.15亿元,增长20.8%。全年农林水利等支出3.28亿元,与上年持平;社会保障补助支出1.97亿元,增长6.4%;文教支出8.14亿元,增长11.8%;医疗卫生支出1.69亿元,增长20.5%;科技三项费用支出0.37亿元,增长19.7%;基本建设支出4.11亿元,公检法司支出3.34亿元,行政管理费支出5.85亿元,分别增长368.9%、20.6%和17.0%。

金融运行总体平稳。全市金融机构本外币存款年末余额359.99亿元,比上年末增加57.98亿元(储蓄存款212.71亿元、企事业单位存款98.56亿元,分别增加30.53亿元和11.64亿元)。金融机构本外币贷款年末余额256.41亿元,比上年末增加38.62亿元。其中,人民币存款年末余额355.36亿元,比上年末增加58.04亿元(储蓄存款209.19亿元,增加30.95亿元);人民币贷款年末余额251.88亿元,比上年末增加38.20亿元。全年金融机构现金收入1271.48亿元,比上年增长35.1%。金融机构现金支出1234.70亿元,增长35.1%,货币回笼36.78亿元,增长35.4%。

  保险事业发展较快。全年保费收入11.58亿元,比上年增长13.6%。财产险收入2.39亿元,寿险收入9.19亿元,健康险和意外伤害险收入0.74亿元,分别增长23.0%、11.4%和12.6%。赔付额2.53亿元,比上年增长17.1%。财产险和短期人身险赔付1.64亿元,增长18.3%;寿险赔付0.90亿元,增长11.2%。

九、科学技术和教育

  科技事业取得新突破。全市拥有独立科研机构11个。有81项成果获市以上科技成果奖,其中省级4项、市级77项。知识产权保护工作得到加强,专利事业发展较快。全年申请专利621件,比上年增长74.9%;授权专利212件,增长48.3%。

  高新技术产业化进程加快。组织实施9项高新技术产业化重大科技攻关项目、4项火炬计划项目和41项星火计划项目。全市高新技术企业达74家,其中省级高新技术企业30家,市级高新技术企业44家,当年认定为省级高新技术企业7家,市级高新技术企业13家。当年认定为省级高新技术产品12项,市级高新技术产品29项。

  教育事业协调发展。全市拥有普通高校6所,在校生5万人。普通中等专业学校16所,在校生3.22万人;普通中学222所,在校生37.65万人;职业中学18所,在校生2.85万人;小学530所,在校生46.90万人;各级各类幼儿园291所,在园儿童9.76万人;特殊教育学校8所,在校生3005人。素质教育继续得到重视和加强,基础教育质量稳步提高,小学升初中升学率为97.7%,初中升高中升学率为78.9%。

十、文化、卫生和体育

文化事业继续发展。年末全市拥有艺术表演团体9个,表演人员 371人,文化馆9个,公共图书馆8个,藏书116万册,博物馆5个。2004年全市艺术团体组织演出场次1382场,其中农村演出891场。全市拥有广播电台1座,县级广播电视台6座,中波转播发射台2座,电视台1座,电视转播发射台14座,广播人口和电视人口综合覆盖率均达100%。有线电视用户30.48万户,比上年增长14.6%。

卫生保健工作进一步加强。全市各类卫生机构(不含村卫生室)591个,其中医院、卫生院178个,卫生防疫和防治机构14个,妇幼卫生保健机构9个。各类卫生机构拥有病床9278张,其中医院、卫生院病床8961张。卫生技术人员13254人(不含村卫生室),其中执业医师、执业助理医师5377人,注册护士4131人,卫生防疫和防治机构卫生技术人员490人,妇幼卫生机构卫生技术人员516人。乡镇卫生院139个,床位2987张,卫生技术人员4536人。全市建成社区卫生服务机构768家,比上年增长13.8倍,覆盖人口200万人。以大病统筹为主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已在8个县(区)试点,人口覆盖面达88.1%。

  体育事业蓬勃发展。年末全市拥有大型体育馆7座、体育场8个、游泳馆3座、综合性训练馆4座、标准田径场28个、小型运动场159个(不含大中专院校自建运动场),建成10项全民健身工程、153个健身点。成功举办了1项国际A级比赛、6项全国比赛、5项省级比赛。在国际国内重大比赛中,我市运动员获3项亚洲冠军、3项全国冠军和35项省级冠军。

十一、环境保护

  环境质量总体保持稳定。年末全市拥有各级环境监测站9个,设立自然保护区6个,其中省级自然保护区1个,自然保护区面积9.6万公顷。建成烟尘控制区4个,面积110平方公里;建成环境噪声达标区10个,面积60平方公里。工业废水排放总量7801万吨,工业废气排放总量332亿立方米,工业粉尘排放量0.98万吨,工业粉尘去除量16.4万吨。全市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为100%。全市地表水水质达标率为64.3%。市区道路交通噪声平均等效声级67.7分贝,较上年度下降0.6分贝。年内通过经营权转让,与清华同方签约了投资1.76亿元的污水处理项目。

十二、人口、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人口总量保持低速增长。全市全年出生5.96万人,死亡2.79万人。

人口出生率11.4‰,死亡率5.3‰,人口自然增长率6.1‰。年末全市户籍总人口524.06万人,比上年末增加4.14万人,增长8.0‰。

  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稳步提高。全市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12172元,比上年增长12.7%。根据对200户城市住户的抽样调查,全年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209元,比上年增长15.1%;人均消费性支出5704元,增长12.9%。根据对630户农村住户的抽样调查,全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3701元,比上年增长11.8%;人均生活消费支出2491元,增长11.2%。

  城乡居民居住条件进一步改善。城市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为29.5平方米,农村居民人均住房面积27.9平方米,分别比上年增长1.0%和1.5%。

  社会保障事业进一步发展。养老、医疗、失业保险覆盖范围继续扩大,基本按时足额发放企业离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和下岗职工基本生活费,符合“低保”条件的城市困难群众基本做到应保尽保。年末全市参加失业保险职工39.84万人,参加基本养老保险职工33.34万人,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的离退休人员8.84万人,参加基本医疗保险的职工34.3万人,参加基本医疗保险的退休人员8.77万人。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对象3.45万人,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对象6.2万人。

注:本公报为初步统计数;公报中全市生产总值和各产业增加值绝对数按现行价格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格计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