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安市202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20

选择区域:>>>

淮安市统计局  国家统计局淮安调查队

(2021年4月1日)

2020年,面对新冠肺炎疫情冲击和严峻复杂的宏观环境,全市上下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认真贯彻新发展理念,紧扣高质量发展主题,扎实推进“六稳”工作,全面落实“六保”任务,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经济运行持续向好,经济增长好于预期,高分高位创成全国文明城市,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决定性成就。

一、综合

综合实力跃上新台阶。经济总量突破四千亿元,初步核算,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4025.37亿元,按可比价计算,比上年增长3.2%。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409.70亿元,增长1.8%;第二产业增加值1630.98亿元,增长3.5%;第三产业增加值1984.69亿元,增长3.2%。三次产业结构比例为10.2:40.5:49.3,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较上年提升0.7个百分点。

就业形势保持稳定。全年城镇新增就业6.74万人,城镇失业人员再就业7.45万人,城乡就业困难人员就业2.49万人。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1.76%,保持在较低水平。新增转移农村劳动力2.16万人,城乡劳动者就业技能培训4.24万人,创业培训1.69万人,扶持城乡创业1.67万人,创业带动就业5.71万人。

市场物价总体平稳。居民消费价格比上年上涨2.4%,涨幅低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0.1个百分点。八大类商品及服务价格“五涨二跌一平”:食品烟酒、衣着、生活用品及服务、医疗保健、其他用品和服务类价格分别上涨9.0%、0.1%、0.6%、0.9%和3.5%;交通和通信、教育文化和娱乐类价格分别下降3.5%和0.3%;居住类价格与上年持平。食品价格中,粮食上涨0.6%,食用油上涨2.6%,鲜菜上涨11.4%,畜肉类上涨38.0%,水产品上涨6.7%,蛋类下降12.5%。

二、农林牧渔和水利业

农业生产保持平稳。全年粮食播种面积1023.84万亩,比上年增加6.12万亩;其中,夏粮面积476.49万亩,增加1.18万亩;秋粮面积547.35万亩,增加4.94万亩。全年粮食总产量490.36万吨,比上年增产1.11万吨,连续四年实现增产;其中,夏粮总产量184.90万吨,增产2.07万吨;秋粮总产量305.45万吨,减产0.98万吨。全年蔬菜产量413.08万吨,比上年增长3.59%;水产品产量29.4万吨,增长2.6%;猪牛羊禽肉产量26.96万吨,增长23.2%;禽蛋产量9.86万吨,减少17.7%。

现代农业加快发展。全市高标准农田面积531.4万亩,比上年增加43.7万亩;优良食味稻种植面积181.6万亩,增加54.6万亩;稻田综合种养面积108.5万亩,增加23.0万亩。全年休闲农业产值20.85亿元,665家休闲农业经营主体实现营业收入19亿元,创成国家“三星级”以上休闲企业14家、省级精品村和主题创意农园38个。“淮味千年”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授权品类扩大到12个,授权企业扩大至50家。

水利建设持续加强。全年累计完成水利投资30.35亿元,投资规模连续10年保持30亿元以上。提前实施“十四五”农村供水保障工程,完成年度投资6.46亿元。月牙湖、石塔湖水环境综合整治等城市水利工程通过完工验收。洪泽湖治理保护全面展开,完成全部餐饮船清理整治、全部住家船签约任务,处置退捕渔船3092艘;洪泽湖大堤生态廊道等5个生态修复示范工程顺利实施。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生产平稳运行。全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4.7%,其中,轻工业增长4.3%,重工业增长5.0%。分经济类型看,国有工业增长51.2%,集体工业下降20.5%,股份制工业增长5.0%,外商及港澳台工业增长4.4%。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营业收入比上年增长4.4%、利润总额增长0.3%。

先进制造业发展良好。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中,新一代信息技术、绿色食品、新能源汽车及零部件产业工业总产值合计增长14.7%,快于全部规上工业总产值增速8.4个百分点,对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增长的贡献率达65.9%。代表智能制造、高端电子信息产品的新产品产量增长较快,数控金属成形机床、光电子器件、印制电路板、液晶显示屏等产品产量比上年分别增长51.6%、61.8%、80.0%、18.4%。全市首家民营企业共创草坪主板上市。

建筑业稳步发展。全年实现建筑业总产值1457.02亿元,比上年增长5.4%;竣工产值1091.32亿元,比上年下降3.4%,竣工率达74.9%。全市建筑业企业实现利润总额62.27亿元,比上年增长3.4%。

四、固定资产投资

投资结构持续改善。全市220个重大项目完成投资950.61亿元,其中工业项目、服务业项目、农业项目、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类项目分别完成投资491.41亿元、305.60亿元、61.16亿元、92.44亿元。庆鼎高密度印刷线路板等重大项目落地开工,富强新材料、比亚迪新能源专用车等项目竣工投产。全市房地产投资比上年增长28.5%,商品房销售面积增长12.2%,其中住宅销售面积增长14.7%。

五、国内贸易

消费市场逐步回暖。全市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675.85亿元,比上年下降4.0%。批零住餐四个行业中,批发业销售额比上年增长2.5%,零售业销售额下降0.9%,住宿业营业额下降11.3%,餐饮业营业额下降6.8%。全市限额以上企业商品销售中,基本生活类消费保持平稳增长,粮油食品类、饮料类、烟酒类商品零售额分别上涨1.0%、2.9%、0.2%;因疫情防控需求增加,西药类、中草药中成药类零售额分别增长11.1%和8.5%。创新“线下+线上”模式,成功举办第三届中国(淮安)国际食品博览会。

六、开放型经济

外贸外经逆势增长。全市实现外贸进出口总额49.85亿美元,比上年增长5.9%。其中,进口15.54亿美元,增长17.2%;出口34.31亿美元,增长1.5%。对外贸易结构不断改善,高技术产品出口占比21.0%,较上年提高8.1个百分点。成功获批中国(淮安)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在第五批46个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中率先开展B2B出口业务。全市有进出口实绩企业首次突破1000家,理士电池、新源太阳能等8家企业获评省级国际知名出口品牌。新设境外投资企业8家,对外直接投资额3227万美元,增长53.6%,其中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投资占比60%。

利用外资稳中提质。全年新设外资项目146个,协议注册外资38.42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8.9%;实际到账注册外资10.58亿美元,增长1.0%,其中到账台资1.66亿美元。全市新设总投资3000万美元以上外资项目69个,其中1亿美元以上项目16个,分别较上年增加14个、1个,益海嘉里、百胜等一批世界500强企业相继落户。

园区平台优化提升。年末全市共有1个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1个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7个省级经济开发区。全市开发园区规上工业开票销售收入1506亿元,比上年增长10.9%;利用外资、外贸进出口分别占全市总量的70%、90%。淮安经济技术开发区获评全国首批“绿色生态园区”,创成省新一代信息技术特色创新(示范)园区;淮安工业园区与苏淮高新区完成整合优化;清河经济开发区实行“一区多园”融合发展。

七、交通、邮电和旅游

交通运输业总体平稳。全年完成货运量1.27亿吨,货运周转量467.83亿吨公里;客运量4598.02万人次,旅客周转量57.73亿人公里。淮安涟水机场获批国际机场,航空货运枢纽建设纳入国家重大战略规划,全年民用航空旅客吞吐量132.68万人次、货邮吞吐量1.23万吨。连淮扬镇铁路全线通车,宁淮城际铁路建设有序推进,全年铁路客运量308.69万人次,增长33.6%,货运量172.16万吨,增长91.8%;铁路营运里程263.9公里,其中,高速铁路163.4公里,比上年增加16.4公里。全市公路总里程达1.36万公里,其中高速公路里程401.97公里,一级公路里程761.96公里。

邮电通讯业快速发展。全年完成邮政业务总量53.66亿元,比上年增长17.3%,其中,快递业务量2.13亿件,增长17.2%。实现邮政业务收入27.69亿元,增长12.0%,其中,快递业务收入18.50亿元,增长14.6%。完成电信业务总量381.40亿元,比上年增长23.8%;实现电信业务收入37.40亿元,增长2.6%。年末移动电话用户498.82万户,比上年增长1.8%;固定电话用户30.72万户,下降15.1%。年末互联网固定宽带用户125.81万户,增长22.9%;5G网络实现主城区和县城区全覆盖。

旅游业逐步企稳复苏。全年实现旅游业总收入266.87亿元,接待境内外游客2205.21万人次,分别恢复至上年水平的56.8%和60.2%。其中,国内旅游收入266.04亿元,旅游外汇收入1202.53万美元;接待国内游客2204.36万人次,入境过夜游客0.82万人次。全市共有国家A级旅游景区36家,其中5A级1家,4A级18家;星级旅游饭店21家,其中五星级旅游饭店1家;旅行社116家,其中四星级旅行社2家、出境社5家;持有电子导游证导游1819人。

八、财政、金融

财政收入稳定增长。全市实现一般公共预算收入264.21亿元,比上年增长2.7%;其中,税收收入206.69亿元,占一般公共预算收入比重78.2%。一般公共预算支出568.48亿元,比上年增长7.4%;其中,民生类支出432.12亿元,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比重76.0%,比上年提升1.7个百分点。

金融市场稳健运行。年末全市金融机构本外币存款余额4894.25亿元,比上年增长18.3%;其中,住户存款余额2087.82亿元,增长15.2%。本外币贷款余额4643.50亿元,比上年增长20.2%;其中,个体工商户、小微企业经营性贷款余额分别增长25.6%、40.1%,分别快于全部贷款余额增速5.4个、19.9个百分点。

保险行业保持稳定。全年保费收入99.56亿元,比上年增长6.6%。分类型看,财产险收入39.42亿元,增长15.5%;人寿险收入27.35亿元,增长5.1%;健康险收入12.07亿元,增长4.2%;意外伤害险收入1.20亿元,下降15.2%。全年赔付支出33.40亿元,比上年增长8.3%。分类型看,财产险赔付22.92亿元,增长11.8%;人寿险赔付2.37亿元,下降13.9%;健康险赔付4.02亿元,增长4.9%;意外伤害险赔付0.31亿元,下降32.3%。

九、科学技术与教育

创新能力不断增强。全年新增专利申请量15989件,新增专利授权量11768件,有效发明专利量3420件,每万人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6.93件。新获批国家级众创空间1个,省级众创空间2个、众创社区1个,新建市级众创空间8个;获批省级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1个。新获认定高新技术企业216家,有效期内高新技术企业560家。新增省级企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6家,新建市级企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51家。

人才队伍发展壮大。全市人才总量59.50万人,其中,专业技术人才38.42万人,当年新增5.04万人;具有高级工、技师或高级技师职业资格的高技能人才18.39万人,当年新增1.8万人。共有省级以上技能大师工作室项目8个,高技能人才公共实训基地项目6个,省首席技师项目53个。共有海外留学回国人员492人,其中当年新增48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117名、省级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61名。国家级博士后科研工作站10家,省级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32家。

教育事业巩固发展。全市有各级各类学校962所、在校生94.02万人、专任教师6.6万人,分别比上年增加10所、0.99万人和0.3万人。其中,成规模幼儿园484所,在园幼儿15.16万人,教师1.11万人;小学244所,小学生35.35万人,教师2.37万人;初中169所,初中生17.81万人,教师1.56万人;普通高中36所,高中生8.74万人,教师0.78万人;中等职业学校14所,学生5.20万人,教师0.29万人;高校8所,大学生11.66万人,教师0.47万人;特殊教育学校7所,学生0.10万人,教师0.02万人。

十、文化、卫生和体育

文化事业繁荣发展。全市共有市级、县(区)级文化馆8个,公共图书馆9个,美术馆2个,镇(街道)文化站94个,村(社区)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1606个,其中国家一级文化馆7个、公共图书馆7个。经省文物局备案的博物馆(纪念馆)9个。全年提档升级80个基层综合性文化中心,行政村(社区)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覆盖率100%。广播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100%;有线数字电视总户数64.81万户。

卫生事业稳步推进。全市共有各类卫生机构(不含村卫生室)852个,其中疾病预防控制机构8个、卫生监督机构8个、综合医院40个、专科医院17个、中医院7个、妇幼保健机构8个、卫生院122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83个。各类卫生机构实有病床30430张,其中,医院19815张、卫生院8184张。卫生技术人员3.7万人,其中,执业(助理)医师14632人、注册护士16697人;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卫生技术人员550人,卫生监督机构卫生技术人员176人,妇幼卫生保健机构卫生技术人员2012人。

体育事业成果显著。成功举办2020年中国o淮安大运河铁人三项赛、淮安市第九届运动会、淮安市“农商行”第一届大运河龙舟公开赛、2020中国(淮安)淮河生态经济带体育产业博览会。培养各级各类社会体育指导员1967名,建成11个主题体育公园,新改扩建27片足球场,新建健身步道105公里,建成11个省级体质测定与运动健身指导站。

十一、环境保护

生态环境持续改善。全市累计建成国家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1个,省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区2个、示范乡镇(街道)68个、示范村(社区)40个。PM2.5年均浓度连续5年持续下降,优良天数比率提升至80.3%;30个水环境国省考断面全部达到或优于省定考核要求,优Ⅲ比例达到90%,全面消除劣Ⅴ类;污染地块、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均达100%。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覆盖率61.9%,危险废物处置能力提升至8.8万吨/年。化学需氧量、氨氮、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四项主要污染物减排完成省定任务。超额完成省定全年煤炭削减任务。

十二、居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居民收入稳步增长。全市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1619元,比上年增长4.7%。其中,城镇居民收入突破4万元、达40318元,增长3.5%;农村居民收入19730元,增长6.3%。城乡居民收入比值由上年的2.10缩小至2.04,城乡收入差距进一步缩小。人均生活消费支出16457元,下降1.8%。其中,城镇人均生活消费支出20034元,下降1.4%;农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11570元,下降3.7%。脱贫攻坚成果进一步巩固,全年共实施产业富民项目31个、扶贫资金项目35个。发放扶贫小额信贷6.11亿元、2.26万户,分别比上年增长68%、65%。

社保体系不断完善。年末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199.27万人,比上年减少1.47万人;医疗参保502.47万人,比上年增加0.82万人;工伤保险参保人数62.79万人,增加3.19万人;生育保险参保60.80万人,增加3.59万人;失业保险参保人数53.98万人,增加2.50万人。无雇工的个体工商户、灵活就业人员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36.5万人。全市企业离退休人员养老金按时足额100%社会化发放,全年共发放92.52亿元。

注:

[1]公报中部分指标数据为快报数,最终数据以《淮安统计年鉴--2021》公布为准。

[2]人口数据以淮安市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公报为准,本公报中不单独发布相关数据。公报中涉及的人均指标根据人口预计数计算得到。

[3]地区生产总值、三次产业增加值绝对数按现价计算,增长速度按不变价格计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