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安市1998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1998

选择区域:>>>

    1998年,全市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认真贯彻党的十五大精神和中央关于经济工作的重大决策部署,抓住机遇,迎难而上,把握重点,狠抓落实,全市经济保持较快增长,各项改革继续深化,社会事业全面发展。据统计,全年完成国内生产总值219.78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2.6%。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79.08亿元,增长8.0%;第二产业增加值78.53亿元,增长17.1%;第三产业增加值62.17亿元,增长11.9%。全市人均国内生产总值4422元,比上年增长11.5%。一、二、三产业增加值的比重分别为36.0%、35.7%、28.3%。
    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经济结构性矛盾突出,新的经济增长点不明显,农业产业化步伐缓慢,部分企业经营效益不佳,社会就业压力加大,居民收入增长缓慢,部分群众的生活仍然比较困难。

一、农林牧渔业

    农业生产平稳发展。夏季粮油因灾大幅度减产,但由于以秋补夏措施得力和秋季气候条件良好,秋粮亩产、总产双超历史,其中水稻亩产连续4年过千斤。全年粮食总产量345.96万吨,比上年增加0.52万吨,增长O.2%,总产再创历史最高记录。棉花总产量8946吨,比上年增长11.4%;油料总产量13.35万吨,增长4.8%,其中油菜籽5.67万吨,下降30.6%;蚕茧总产量6097吨,增长19.2%;水果总产量4.94万吨,下降0.6%。
    全年完成造林面积1619公顷,比上年下降27.4%。主要畜产品中,猪牛羊肉产量26.12万吨,比上年下降2.9%;禽蛋总产量14.21万吨,增长45.5%。全年水产品产量20.57万吨,比上年增长8.2%。
    农业综合开发得到加强,农业生产条件进一步改善。水利建设取得新进展,一批水利建设工程如期完成。农业物质装备水平有新的提高,年末全市农业机械总动力200.49万千瓦,比上年末增长2.2%。
    农村改革进一步深化。稳定和完善土地承包关系,延长农村土地承包期三十年不变的二轮承包工作基本完成。稳步推进粮食流通体制和国有粮食企业改革,粮食收购工作进展顺利。农业结构有所调整,农业产业化经营进一步推进,优质高产的农产品的生产规模扩大。农村非农产业继续较快发展,全市农村工业、建筑业、运输业和批发零售贸易业、餐饮业产值比上年增长21.0%,占农村社会总产值的比重由上年的53.8%提高到56.0%。

二、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生产保持较快增长。全年完成全部工业增加值64.16亿元,比上年增长13.2%。其中,国有及年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非国有工业企业完成增加值44.33亿元,增长6.7%。
    全部国有及年销售收入 500万元以上的非国有工业企业完成产值 167.1亿元,比上年增长15.l%。其中,大中型工业企业完成产值80. 9亿元,增长7.5%;农村工业企业完成产值33.7亿元,增长41.1%。按经济类型划分,国有工业企业完成产值68.6亿元,比上年增长6.9%;集体工业企业完成产值30.0亿元,增长25.8%;其他经济类型工业企业完成产值68.5亿元,增长13.8%。按行业分,全年轻工业完成产值92.9亿元,增长8.7%;重工业完成产值74.2亿元,增长25.4%。
    稳步推进企业改革。全市根据“抓大、活小、攻难、配套”的国企改革总体思路,以国有企业改革为重点,全面推进整个经济体制改革。至年底有40%的国有大中型企业初步建立了现代企业制度。同时,通过引进外资、股份合作制、股份制、承包、租赁、出售等多种形式,进一步搞活了国有小型企业。
    工业结构调整取得新进展。全市从资金、政策等方面对23户重点盘大企业和19户成长型企业“聚焦”,使这些企业的支撑效应日渐突出。产品结构有所调整,技术含量高、市场需求较旺的产品增长较快,一些生产能力严重过剩的加工工业产品、市场滞产品呈现负增长。在列入统计考核的4o种主要工业产品中,产量保持增长的有18种,其中:配混合饲料增长12.7%、硫酸增长20.6%、原油加工量增长31.3%、合成氨增长10.1%、化肥增长 8.4%、轮胎外胎增长45.6%、水泥增长24.l%、钢增长23.0%、大中型拖拉机增长2.2%;产量下降的有22种,其中:白酒下降28.0%、卷烟下降5.5%、纱下降9.5%、布下降3.8%、机制纸及纸板下降14.3%、化学纤维下降11.4%、成品钢材下降21.7%、交流电动机下降3.3%、发电量下降10.0%。产品质量和档次有所提高,名牌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得到了增强。
    工业企业产销衔接状况有待改善,经济效益尚未出现明显好转。全市工业产品销售率为95.3%,比上年下降0.3个百分点;年末工业产成品库存增长2.0%。全部国有及年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非国有工业企业实现利润2亿元,与上年基本持平,其中国有企业下降34.0%,大中型企业下降28.8%。亏损企业亏损2.04亿元,上升7.1%,其中国有企业上升16.3%。全年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为95.1%,比上年下降3.l个百分点,其中企业资本保值增值率为103.6%,下降14.5个百分点。
    建筑业发展加快。全市完成全部建筑业增加值14.37亿元,比上年增长56.0%。全市建筑企业完成建筑施工产值37.74亿元,比上年增长68.2%。工程质量管理得到加强,工程质量优良品率为36.7%,比上年提高4.8个百分点,高出全省平均水平5.2个百分点。全年建筑企业施工的房屋建筑面积为437.72万平方米,比上年增长5l.0%;房屋竣工面积为287.75万平方米,增长47.6%;实现利税总额1.11亿元,增长39.5%。

三、固定资产投资

    固定资产投资增长较快。全年全社会完成固定资产投资81.13亿元,比上年增长43.2%。按经济类型划分,国有经济完成投资34.36亿元,增长22.0%;集体经济完成投资18.15亿元,增长47.6%;农村个体及城镇私人建房投资18.13亿元,增长44.0%;其他各种经济类型完成投资10.49亿元,增长2倍。按投资管理渠道划分,基本建设投资完成24.35亿元,比上年增长60.8%;更新、技术改造投资完成34.58亿元,增长35.1%,其中工业技改投入24.78亿元,增长30.5%;房地产开发投资4.27亿元,增长80.7%。
    投资结构调整成绩显著。按投资用途划分,全市第一产业完成投资4.17亿元,,比上年增长31.3%,第二产业完成投资27.36亿元,增长45.4%;第三产业完成投资49.60亿元,增长43.l%。在基本建设和更新技术改造中,用于能源工业投资1.80亿元,比上年增长35.3%;原材料工业投资9.95亿元,增长126.l%;机电工业投资1.67亿元,增长21.0%;轻纺工业投资1.71亿元,下降45.9%;水利管理及设施的投资为 l.82亿元,增长13.0%;交通邮电通信业效盗15.66亿元,增长46.6%;文教卫生及科研部门投资3亿元,增长23.9%。
    能源、交通、水利等重点建设项目进展较快。全市4个大中型基本建设和限额以上技改项目共完成投资7.2亿元,比上年增长96.9%。公路等交通设施完成投资11.5亿元,增长93.2%,淮江、沂淮、宁徐高速公路淮阴段全面开工且进展顺利;新长铁路淮阴段和淮河入海水道淮阴段顺利开工,并完成投资0.99亿元。
    固定资产投资成果显著。全年城镇集体以上单位建成固定资产项目604个,比上年增加77个,项目建成率为82%;新增固定资产33.2亿元,增长26.7%,固定资产交付使用率为69.7%;竣工房屋面积176.61万平方米,增长65.6%,房屋竣工率达54.1%。全市新增的主要生产能力(效益)有:新建公路317公里;改建公路229公里;新扩建码头、泊位5个,年吞吐量50万吨;新增有效灌溉面积6万亩。

四、交通和邮电业

    交通运输业,受生产结构调整和煤炭、粮食等大宗货物地区流量变化等因素的影响,货运量有所下降。全年各种运输方式完成的货物周转量37.27亿吨公里,比上年下降11.8%。其中,公路7.28亿吨公里,下降23.0%;水运29.99亿吨公里,下降8.5%。各种运输方式完成的旅客周转量19.66亿人公里,比上年增长22.6%。其中,公路19.62亿人公里,增长22.7%;水运450万人公里,下降6.1%。主要港口货物吞吐量579万吨,比上年增长6.4%。
    邮电通信业快速发展。全年完成长途电信业务总量13703万元,比上年同期增长25.3%。本地电话业务总量9394万元,增长5l.3%。全年完成邮政业务总量4309万元,比上年增长16.6%,公用通信能力进一步提高。年末局用交换机总容量达53.11万门,其中市话交换机容量24.73万门,农话交换机容量 28. 39万门,分别比上年同期净增 0.75万门和 13.29万门。各类电信用户不断发展,其中,市话用户达15.70万户,比上年净增2.66万户;农话用户15.67万户,净增5.79万户;计算机互联网用户达995户,增长2.84倍。

五、国内贸易和市场物价

    市场商品销售稳定增长。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83.1亿元,比上年增长8.6%,考虑价格因素,实际增长9.6%。其中,市的零售额41.l亿元,比上年增长8.5%;县的零售额19.2亿元,增长10.6%;农村零售额22.8亿元,增长7.1%。分经济类型看,国有经济零售额20.9亿元,比上年下降3.4%;集体经济16.9亿元,比上年下降1.8%;私营经济3.2亿元,增长63.6%;个体经济22.0亿元,增长29.8%;其他经济20.l亿元,增长7.0%。按行业分,批发零售贸易业零售额54.6亿元,比上年增长10.2%;餐饮业5.8亿元,增长22.9%;其他行业22.7亿元,增长7.9%。
    流通体制改革继续深化,市场建设迈出新步伐。全市商品交易市场421个,生产要素市场9个,全年商品成交额73.o亿元,比上年增长26.0%。其中,年成交额超亿元的市场14个,比上年增加3个。
    市区居民消费价格比上年上涨0.l%。按项目分,食品类价格下降0.4%,其中,粮食上涨2.4%、油脂上涨2.1%、肉禽及其制品下降7.2%、蛋类上涨2.6%、水产品下降6.5%、鲜菜上涨9.3%;衣着类上涨0.6%;家庭设备及用品类下降1.7%;医疗保健下降1.l%;交通和通讯工具下降0.9%;娱乐教育文化用品上涨0.4%;居住类上涨0.5%;服务项目上涨3.8%。市区商品零售价格比上年下降0.9%。

 六、对外经济

    亚洲金融危机等负面因素影响虽然很大,但全市对外贸易仍取得较好成绩。全年自营进出口总额18470万美元,比上年增长19.4%。其中,出口 15447万美元,增长7.I%;迸口3O23万美元,增长171.6%。外商投资企业已成为外贸发展的重要增长点,全年自营进出口额5670万美元,占全市自营进出口总额的30.6%,比上年提高3.8个百分点。出口商品结构不断改善,初级产品出口额仅占出口总额的23.3%,工业制成品比重达76.7%。出口市场多元化发展战略取得重大进展,与七十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贸易伙伴关系,销往欧洲、拉丁美洲、北美洲的商品分别比上年增长24.8%、42.3%和99.7%。
    全年实际利用外资总额8559万美元,比上年增长5.8%。其中,外商直接投资5635万美元,增长37.4%;对外借款和其他方式投资2924万美元,下降25.4%。全年新签外商直接投资协议26个,协议外资金额805万美元,分别比上年增长116.7%和148.5%。
    对外经济合作取得新进展。全年新签对外承包劳务合同额4070万美元,比上年增长50.7%;完成营业额4134万美元,增长39.5%;新派海外人数1697人,增长35.4%。
    国际旅游业继续发展。全年共接待旅游、参观及从事各项活动的海外游客3875人次、8388人天,分别比上年增长18.l%和30.2%。其中,外国游客、港澳同胞和台湾同胞人次分别比上年增长19.7%、 47.0%和7.0%。旅游创汇收入156万美元,比上年增长45.8%。

七、财政、金融和保险业

    财政收支状况良好。全年财政总收入19.62亿元,比上年增长24.0%,其中地方财政收入  9.12亿元,增长17.0%。全年财政支出14.88亿元,比上年增长14.6%。全市实现财政收支基本平衡并提前一年完成了消化老赤字的任务。
    金融形势基本平稳。年末全社会各项存款余额146.95亿元,贷款余额163.54亿元,分别比年初增加16.78亿元和14.96亿元,存贷基进一步减少。在存款中,企业存款余额50.20亿元,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87.91亿元,分别比年初增加8.03亿元和7.64亿元;在贷款中,短期贷款余额136.76亿元,中长期贷款余额21.07亿元,分别比年初增加14.66亿元和减少0.53亿元。金融机构现金收入441.71亿元,现金支出433.24亿元,分别比上年同期增长18.0%和22.5%,现金回笼8.47亿元。
    保险事业继续发展。全年承保额460.69亿元,保费收入3.15亿元,赔付总额1.17亿元。

八、科学技术和教育

    科技队伍不断发展。全市共有科研机构106个,其中,县及县以上全民所有制独立科研机构16个,大中型工业企业拥有科技开发机构39个。全市共有各类专业技术人员8.94万人,其中中级技术职称以上人员3.05万人。
    科研与开发取得新的成效。全市共获市级科技进步奖58项,其中,一等奖1项,二等奖9项,三等奖21项;获省科技进步奖5项。在获奖成果中,已有32项得到推广应用,累计获得经济效益16亿元。全市完成专利代理70项。
    技术市场日益活跃。全年共签订各类技术合同624项,技术成交额4508万元。参加国家科技部在埃及举办的中国星火成就暨适用技术产品展览会,有6个项目被评为埃及金字塔奖;淮阴辉煌太阳能有限公司向印度摩纳什国际有限公司转让制造太阳能热水器的专项技术,实现了全市技术出口“零”的突破。
    教育事业全面发展。全市普通高校共有在校学生7125人,比上年增加174人。各类中等专业学校在校学生3.37万人,与上年基本持平。普通中学在校学生22.05万人,小学在校学生55.04万人,分别比上年增加0.55万人和3.44万人。职业中学在校学生9370人,技工学校在校学生4375入,分别比上年减少2900人和1820人。成人中专在校学生1.44万人,比去年增加0.17万人。教师队伍建设得到加强,办学条件有所改善。全市教职工住房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全年教职工住房竣工面积26.09万平方米,人均住房面积达10.5平方米。

九、文化、卫生、体育和环境保护

    文化建设步伐加快。“五个一工程”建设取得新成绩,一批优秀剧目和作品在全省、全国获奖。文化基础设施改善,文化市场健康活跃。年末全市共有文化馆9个,公共图书馆8个,博物馆4个,艺术表演团体9个。广播电视事业迅速发展。全市完成了电视光缆传输网省网淮阴段及市网工程,开辟了白天节目播出时段。全市有市级广播电台、电视台各1座,县级广播电视台6座,中短波广播发射、转播台2座。广播人口覆盖率和电视人口覆盖率均达100%。
    卫生工作得到加强。全市提前两年实现以县为单位人人享有初级卫生保健的目标。农村合作医疗的人口覆盖率达25%。全市年末共有各类卫生机构606个,其中,医院、卫生院195个,卫生防疫和防治机构17个,妇幼保健机构9个,各类卫生机构拥有病床8050张,其中,医院、卫生院病床7900张。全市共有卫生技术人员1.3万人,其中医生5386人,中西医师4066人,护师和护士4019人。全市拥有卫生防疫和防治人员773人。
    体育事业蓬勃发展。在省级青少年比赛中,全市共有93人次获得奖牌,其中,获金牌31枚、银牌2枚、铜牌23枚。在第十三届亚洲运动会上,我市输送的运动员崔文华勇夺一枚金牌,为祖国争得了荣誉。
    环保执法力度加大,环保工作取得新成绩。年末全市共有各级环监测站8个,设立自然保护区3个。全年共完成环境污染治理项目26个,完成总投资1359万元。城市建成烟尘控制区2个,面积达43.9平方公里;建成环噪声达标区l个,面积达27平方公里。全市对淮河流域企业采取零点行动,淮河流域水污染治理取得明显成果。

十、人口与人民生活

    计划生育工作成效显著。全年人口出生率11.5%。,死亡率5.3%0,人口自然增长率为 6.2%。。年末总人口 498.98万人,比上年增加 3.98万人。
    城乡居民生活质量不断提高。市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193元,比上年增长5.2%;人均消费性支出3692元,增长5.9%。全年职工平均工资5472元,增长9.7%。全年农民人均纯收入2921元,比上年增长9.9%,人均生活消费支出2047元,下降0.6%。
    劳动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进一步加强、年末全市城镇职工 47.66万人,比上年减少1.61万人;城镇私营个体从业人员8.95万人,增加2.43万人;农村私营个体从业人员21.98万人,增加6. 22万人。国有企业下岗职工的基本生活保障和再就业工作得到加强。全市建立企业再就业中心 5784个;年末有1.7万名国有企业下岗职工进入再就业服务中心;全年有 1.8万名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实现了再就业,再就业比例达引%。全市普遍建立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线制度。年末全市城镇登记失业率为2.6%。
    城乡居民居住条件得到改善。全市城镇新建住宅176.6万平方米,城镇居民人均居住面积9.9平方米,农村居民人均居住面积23.3平方米,安居工程  累计竣工10.5万平方米。

      注:国内生产总值和各产业增加值绝对数按现行价格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格计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