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市上下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伟大旗帜, 认真贯彻十六大及十六届四中、五中全会精神 , 紧紧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 牢固树立和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大力弘扬“团结、创新、实干、自强”的淮安精神, 励精图治,开拓创新,全市 经济社会保持了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良好局面。
一、综 合
全市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经济总量创历史新高。初步核算,全年实现生产总值 561.81 亿元, 按可比价计算, 比上年增长 14.3% ,增幅比上年提高 0.5 个百分点。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 117.84 亿元,比上年增长 4.2% ;第二产业增加值 255.75 亿元,增长 19.5% ;第三产业增加值 188.22 亿元,增长 14.4% 。人均生产总值 10683 元,比上年增长 13.4% 。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三次产业结构由上年的 23.2 : 43.7 : 33.1 变为 21.0 : 45.5 : 33.5 。城市化进程进一步加快,中心城市集聚功能和辐射作用增强。年末全市城市化率 37.5% ,比上年提高 1.1 个百分点。
市场 消费价格温和上涨 。城市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比上年上升 1.6% ,在 8 大类商品价格中,食品类和居住类价格涨幅较大,分别为 2.7% 和 4.9% 。食品中的鲜菜价格涨幅达 10.9% ,其余 6 类价格涨幅较小或下降 。
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困难和问题是:就业再就业的压力较大,社会保障体系尚待进一步完善;城乡居民的收入水平不高, 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还没有建立起来 ;经济总量不大,工业化、城市化和经济外向度较低;财政比较薄弱,部分县区、乡镇财政运行困难。
二、农林牧渔和水利业
农村经济稳定发展。全市认真落实农业各项政策措施,加大对农业的投入,通过免除农业税率、粮食直补等措施,调动了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全年粮食种植面积 574.91 千公顷,比上年增加 24.36 千公顷;总产量 345.39 万吨,比上年增长 3.5% 。棉花种植面积 2.70 千公顷,比上年减少 1.3 千公顷;总产量 2245 吨,比上年下降 52.5% 。油料作物种植面积 69.33 千公顷,比上年减少 8.52 千公顷;总产量 18.57 万吨,下降 14.2% 。蔬菜种植面积 84.51 千公顷,比上年减少 4.1 千公顷。其他农作物中,蚕茧总产量 3855.97 吨,比上年下降 21.5% ;茶叶 55 吨,与上年持平;水果 4.73 万吨,增长 1.7% 。
林业和牧业生产有所下滑,渔业生产稳定增长。全年完成造林面积3.52千公顷,比上年下降16.6%。 受禽流感和比较效益的影响 , 主要畜产品产量下降较多。生猪出栏 290.43 万头,比上年下降 1.3% ;家禽出栏 5339.51 万只,下降 7.2% ; 猪牛羊肉20.76万吨,下降0.7%;禽蛋总产量13.43万吨,下降1.3%;牛奶总产量2.82万吨,增长3.7%。全年水产品产量22.83万吨,增长0.4%。
农业生产条件进一步改善, 水利事业扎实开展。实施了以灌区节水改造、县乡河道疏浚、圩区综合治理、山丘区水源工程为重点的农村水利建设,完成了西郊大沟整治、灰场大沟整治、钵池山公园活水工程、古黄河护岸和10座城区排涝泵站维修改造工程,建成了总投资2.4亿元的淮河灾后水利重点应急工程。 全市农田有效灌溉面积 324.06 千公顷;节水灌溉面积 42.93 千公顷,新增 3.05 千公顷。农业物质装备水平进一步提高,年末全市农业机械总动力 275.36 万千瓦,比上年末增长 8.4% 。
农村经济在结构调整中稳步发展。农村工业、建筑业、运输业、批发零售贸易业、餐饮业产值占农村社会总产值比重达 69.5% 。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生产保持快速增长。全年完成工业增加值213.59亿元,比上年增长19.3%。国有及年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的非国有工业企业完成增加值160.86亿元,增长24.6%。国有控股工业增加值58.78亿元,增长12.9%,其中国有工业增加值37.72亿元,增长10.0%。集体工业增加值6.04亿元,增长54.8%。股份合作工业增加值1.01亿元,增长25.7%股份制工业增加值78.09亿元,增长29.0%。外商港澳台投资工业增加值16.38亿元,增长35.0%。农村工业增加值21.45亿元,增长17.9%。大中型工业增加值85.89亿元,增长15.2%。全年完成轻、重工业增加值74.27亿元、86.59亿元,分别增长14.3%和36.1%。全年用电量59.05亿千瓦时,增长19.8%,其中工业用电45.10亿千瓦时,增长20.3%。
工业产品结构 进一步优化 。30种主要工业产品中,保持增长的有23种,下降的有7种。其中,原盐增长26.5%, 白酒增长 24.4% ,卷烟增长 3.3% ,化学纤维增长 51.0% ,服装增长 64.8% ,农用化肥增长 63.7% ,轮胎外胎增长 69.9% ,钢材增长 22.4% ,发电量增长 71.7% ,大中型拖拉机增长 112.1% , 电力电缆增长63.2% 。钢筋下降 59.5% ,印染布下降 10.6% ,液压元件下降 18% ,改装汽车下降 69.3% ,减速机下降 13.2% 。
工业经济运行质量稳步提高。全市全部国有及年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的非国有工业企业实现产品销售收入581.13亿元,比上年增长35.1%;产品销售率97.8%;实现利税73.66亿元,增长20.7%,其中利润29.78亿元,增长23.3%;亏损企业亏损额1.16亿元,下降24.4%。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190.08,比上年提高10个百分点。
建筑业强势发展。全市 建筑业总产值 167.3 亿元,比上年增长 28.0% 。其中,建筑工程产值 142.1 亿元,比上年增长 39.6% ;安装工程产值 12.2 亿元,增长 9.9% 。建筑企业实现利润总额 3.9 亿元,比上年增长 46.2% 。房屋建筑施工面积 1728.2 万平方米,增长 39.1% ;房屋建筑竣工面积 1017.1 万平方米,增长 26.9% 。
四、固定资产投资
固定资产投资保持平稳增长。全年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 330 .73 亿元,比上年增长 20.0 %。全年完成50万元以上项目投资285.37亿元,比上年增长20.1%,其中,民间投资157.03亿元,增长27.8%,私营个体完成投资76.24亿元,增长57%。城镇50万元以上、农村50万元以上和房地产开发投资分别完成189.18亿元、52.90亿元和43.36亿元,增长18.5%、10.8%和25.1%。
投资结构有所改变 。在全年规模以上投资中,第一产业投资2.93亿元,比上年增长151.7%;第二产业投资160.97亿元,增长24.2%;第三产业投资78.19亿元,增长9.2%。其中,工业投资154.08亿元,增长25.3%,机械电子工业投资49.86亿元,轻纺工业投资56.76亿元,分别增长114.7%和48%。在第三产业投资中,运输邮电通信业投资38.1亿元,增长18.0%;文教卫生广播福利业投资11.28亿元,增长31.2%。
重点项目建设进展顺利 。 2005 年计划总投资在亿元以上的重大建设项目 94 个,占施工总项目个数的 4.1% ;完成投资 88.94 亿元,占投资完成额的 36.7% 。当年完成投资在亿元以上的项目有 24 个,其中超过 5 亿元的项目有:宁淮高速公路淮安段,完成投资 5.85 亿元;宿淮高速公路淮安段,完成投资 8.22 亿元;全市供电城网改造工程 , 完成投资 5.71 亿元。
五、国内贸易
消费品市场繁荣活跃 。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98.62亿元,比上年增长14.9%,增幅比上年提高0.9个百分点。其中,城市消费品零售额123.71亿元,增长14.5%;县及县以下消费品零售额74.91亿元,增长14.2%。按行业分,批发零售贸易业零售额171.76亿元,增长14.3%;餐饮业零售额22.78亿元,增长22.9%;其他行业零售额4.08亿元,增长7.9%。居民消费结构升级加快,通讯器材产品等新型消费持续升温。全年限额以上批发零售贸易业实现通讯器材类零售额1.64亿元,家用电器和音像器材类零售额3.52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17.6%和5.5%。
各类商品市场稳定发展。年末共有各类商品交易市场391家,实现成交额143亿元。年成交额超亿元的大型骨干市场有15家,成交额 59.11亿元。
六、开放型经济
对外贸易平稳增长。全年进出口总额6.82亿美元,比上年增长6.3%。其中,出口4.77亿美元,增长25.0 %;进口 2.05亿美元,下降21.1%。出口商品贸易方式进一步优化,一般贸易出口2.79亿美元,增长10.8 %;加工贸易出口1.98亿美元,增长52.7%。对欧盟组织、美国、日本的出口为10074.60万美元、9335.09万美元和3834.02万美元,分别增长69.8 %、42.4%和26.1%;对东盟组织、台湾出口为2227.88万美元和2120.43万美元,分别增长40.4 %和61.1%;对俄罗斯、拉丁美洲和非洲出口额为207.92万美元、3913.65万美元和2756.25万美元,分别增长28.8 %、22.7 %和25.9%。
外资企业出口增势强劲。全年外商投资企业出口2.50亿美元,增长31.5%,占出口总额的52.5%;私营企业出口1.53 亿美元,增长43.2%。
招商引资成效显著 。全年新批外商投资企业103个,比上年增加46个,新批外资项目平均规模进一步增大,达到330万美元,增长31.4%。协议注册外资3.40亿美元,增长137.3 %。注册外资实际到账1.52亿美元,增长26.4 %。
对外经济技术合作稳步发展。全年新签对外承包工程和劳务合作合同金额1.18亿美元,增长8.0%;承包劳务完成营业额1.31亿美元,增长18.4%。新派出劳务人员4635人次,增长15.8%;期末在外人数10771人,增长11.1%。
七、交通、邮电和旅游业
交通运输生产保持全面增长态势。全年完成货运量 3905 万吨,比上年增长 6.9% ,完成货物周转量 54.32 亿吨公里,比上年增长 7.0% ;完成客运量 3518 万人次,比上年增长 6.0% ,完成旅客周转量 29.45 亿人公里,比上年增长 6.9% 。港口货物吞吐量 1750 万吨,比上年增长 9.4% 。 宿淮高速公路淮安段于年内提前建成通车 。全市年末公路总里程 9700 公里,其中高速公路里程 202 公里。汽车拥有量特别是私人汽车拥有量增长迅速。年末全市拥有民用汽车 6.18 万辆,其中私人汽车 2.96 万辆,分别比上年末增长 16.4% 和 29.0% 。
邮电通信业快速发展 。全年邮电业务收入13.65亿元,比上年增长14.0%。其中,电信业务收入12.32亿元,增长14.8%;邮政业务收入1.33亿元,增长7.0%。全市年末固定电话用户157.47万户,新增21.13万户,增长15.7%;年末移动电话用户74.43万户,比上年末增加4.61万户,增长6.6%;年末互联网注册用户11.43万户,增长37.9%,其中,宽带网络接入用户8.23万户,增长57.0%。
全年国内旅游人数549.85万人次,比上年增长11.7%; 实现旅游总收入 35.61 亿元,增长 22.8% ,其中 国内旅游收入34.55亿元,增长22.5%。全年接待入境人数2.16万人次,比上年增长18.0%,其中外国人1.47万人次,增长6.5%。国际旅游外汇收入1321.9万美元,增长37.8%。年内通过了 “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级验收。
八、财政、金融和保险业
财政收入增长较快。全年实现财政总收入75.56亿元,按同口径计算,比上年增长21.4%。上划中央收入40.58亿元,增长19.4%;地方财政收入34.99亿元,增长24.0%,其中一般预算收入26.77亿元,增长23.4%。
全年一般预算支出49.54亿元,增支9.93亿元,增长25.1%;基金支出7.94亿元,增支1.24亿元,增长18.6%。全年农业支出3.24亿元,增长25.5%;社会保障补助支出1.50亿元,增长6.4%;文教支出10.96亿元,增长34.6%;医疗卫生支出2.44亿元,增长44.3%;科技三项费用支出0.60亿元,增长61.9%;基本建设支出2.67亿元,下降35.0%;公检法司支出3.92亿元,行政管理费支出7.05亿元,分别增长17.6%和20.5%。
金融运行总体平稳。全市金融机构本外币存款年末余额430.75亿元,比上年末增加68.4亿元(储蓄存款250.03亿元、企事业单位存款111.79亿元,分别增加37.31亿元和13.26亿元)。金融机构本外币贷款年末余额281.34亿元,比上年末增加40.81亿元。其中,人民币存款年末余额427.27亿元,比上年末增加69.56亿元(储蓄存款247.36亿元,增加38.17亿元);人民币贷款年末余额274.66亿元,比上年末增加38.44亿元。全年金融机构现金收入1466.97亿元,比上年增长15.4%。金融机构现金支出1418.25亿元,增长14.9%;货币回笼48.72亿元,增长32.5%。
保险事业发展较快。全年保费收入 13.11 亿元,比上年增长 13.2 %。 财产险收入 2.90 亿元,寿险收入 10.21 亿元,健康险和意外伤害险收入 1.08 亿元,分别增长 21.3% 、 11.1% 和 45.9% 。赔付额 2.72 亿元,比上年增长 7.5% 。财产险和短期人身险赔付 1.99 亿元,增长 21.3% ;寿险赔付 1.11 亿元,增长 23.3% 。
九、科学技术和教育
科技事业取得新进展 。 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 1 项;获江苏省科学技术奖 3 项。当年认定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 1 家,省级高新技术企业 5 家,省级高新技术产品 19 项。技术市场共认定技术合同 12 项,成交金额 1500 万元,较上年增长 67% 。
组织实施省以上火炬计划项目 4 项,星火计划项目 35 项,省成果转化专项资金项目 3 项。全市独立研究与开发机构 11 家。专利申请 665 项,授权专利 272 项。
质量检验工作得到加强。全市共有产品质量检验机构 8 个 , 监督抽查产品 96 种,完成强制性产品认证企业 40 个;法定计量技术机构 4 个,强制检定计量器具 2.98 万台件。
教育事业扎实推进。 全市拥有普通高校6所, 在校生 4.67 万人。普通中等专业学校 13 所,在校生 3.52 万人;普通中学 220 所,在校生 38.14 万人;职业高中 20 所,在校生 3.84 万人;小学 50 所,在校生 41.73 万人;各级各类幼儿园 335 所,在园儿童 11.32 万人;特殊教育学校 8 所,在校生 2808 人。素质教育继续得到重视和加强,基础教育质量稳步提高,小学入学率为 100% ,初中入学率为 98.9% 。
十、文化、卫生和体育
文化事业日益繁荣。年末全市拥有艺术表演团体9个, 表演人员 360 人, 文化馆9个,公共图书馆6个, 藏书 102.8 万册(件), 博物馆7个,剧场、影剧院6个。 2005 年全市艺术团体组织演出场次 1216 场,其中农村演出 442 场。全市拥 有广播电台1座,中波转播发射台2座,电视台1座,电视转播发射台14座,广播人口和电视人口综合覆盖率均达100%。有线电视用户35.87万户,比上年增长17.7%。
卫生事业进一步加强。全市各类卫生机构(不含村卫生室)603个,其中医院、卫生院181个,卫生防疫和防治机构14个,妇幼卫生保健机构8个。各类卫生机构拥有病床11253张,其中医院、卫生院病床10999张。共有卫生技术人员1.94万人(含村医生),其中执业医师、执业助理医师5588人,注册护士4389人,卫生防疫和防治机构卫生技术人员487人,妇幼卫生机构卫生技术人员231人。乡镇卫生院132个,床位3364张,卫生技术人员4359人。城市社区卫生服务发展步伐加快,建成社区卫生服务机构55家,比上年增长71.9%,覆盖人口100万人。合作医疗制度建设得到加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人口覆盖面达92.2%。
体育事业取得新成绩。 年末全市拥有大型体育馆 7 座、体育场 7 个、游泳馆 3 座、综合性训练馆 4 座、标准田径场 28 个、小型运动场 159 个(不含大中专院校自建运动场),建成 1 项全民健身工程、 60 个健身点。 在全国第十届运动会中,淮安籍运动员获4枚金牌、4枚银牌和3枚铜牌。
十一、环境保护
环境保护不断加强 。年末全市拥有各级环境监测站9个,设立自然保护区6个,自然保护区面积9.6万公顷。建成烟尘控制区4个,面积80.1平方公里;建成环境噪声达标区11个,面积68.4平方公里。生态示范区建设试点单位有6个。城市污水集中处理率达22.8%,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89.1%。工业废水排放总量7425.8万吨,工业废气排放总量365亿立方米,工业粉尘排放量0.82万吨,工业粉尘回收量16.56万吨。完成限期治理项目12个,完成限期治理项目投资额927万元。
十二、人口、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人口保持低速增长。年末全市户籍总人口527.77万人,比上年末增加3.71万人,增长7.1‰;全年出生5.29万人,死亡1.81万人;人口出生率10.1‰,死亡率3.4‰,人口自然增长率6.7‰。
居民生活水平稳步提高。全市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14136元,比上年增长16.1%。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115元,比上年增长11.0%;人均消费性支出6389元,增长12.0%。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4024元,比上年增长10.5%;人均生活消费支出2602元,增长4.5%。
社会保障事业进一步完善。养老、医疗、失业保险覆盖范围继续扩大, 基本按时足额发放企业离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和下岗职工基本生活费,符合“低保”条件的困难群众基本做到应保尽保。 年末全市参加失业保险职工38.90万人,参加基本养老保险职工34.76万人,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的离退休人员7.56万人,参加基本医疗保险的职工27.04万人,参加基本医疗保险的退休人员9.79万人。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对象3.88万人, 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对象 8.43 万人 。
注: 本公报为初步统计数; 公报中全市生产总值和各产业增加值绝对数按现行价格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格计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