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安市199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1996

选择区域:>>>

  1996年是实施"九五"计划的第一年,又是我市行政区划进行调整的一年。全市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认真贯彻党的十四届五中、六中全会精神,紧紧围绕市三届人大四次会议提出的任务,瞄准小康目标,努力克服困难,加快发展步伐,实现了"九五"开好头、起好步的预期目标,全市国民经济呈现出持续健康发展的良好态势,科技、教育、文化等各项社会事业全面发展,城乡人民生活进一步改善。据统计,全年完成国内生产总值173.2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9.5%,其中第三产业增加值45.8亿元,增长9.9%。三次产业增加值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第一产业为39.8%,第二产业为33.7%,第三产业为26.4%。经济运行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经济总量较小;工业结构调整进展较慢,部分企业效益不好、亏损增加、职工生活困难;农村集体经济比较薄弱,脱贫任务仍然艰巨。

一、 农林牧渔业

    种植业生产获得丰收,粮食单产、总产双超历史,对稳定经济、保障市场供应起到了积极作用。
    主要农产品产量如下:
                          1996年          比上年增长(%)
  粮食        338.1万吨     11.9
  谷物        317.3万吨     12.4
  豆类         5.8万吨     -13.4
  薯类         15.0万吨     15.4
  棉花         9774吨     -12.2
  油料         14.l万吨    -15.6
  其中:油菜籽    9.5万吨     -16. 7
  花生         4.5万吨          -11.8
  黄红麻       466 吨      -37.7
  蚕茧        1745 吨      -67.6
  水果        5.54万吨     10.0
  林业生产建设和绿化工作在完善中提高。全年完成造林面积2642顷,重点林业工程建设取得明显成效,主要林产品产量有所增加。    畜牧业稳定发展,肉、禽、蛋等畜产品产量均有不同程度增长。    主要畜产品产量和牲畜存栏头数如下:
                      1996年     比上年增长(%)
  猪牛羊肉           25.8万吨        19.4
  牛奶                  2067吨          -4.3
  肉猪出栏数         295.4万头        12.5
  猪年末存栏数       201.0万头         3.3
羊年末存栏数        54.6万头         0. 6
大牲畜年末存栏数       18.6万头        24.8
  禽蛋               11.9万吨            12.3
  渔业生产继续增长。全年水产品产量18.0万吨,比上年增长13.2%。其中,淡水养殖产量13.8万吨,增长14.0%。
  由于国家提高农产品收购价格,农业科学技术的大面积推广应用,农业产业化步伐加快,农业产业结构得到进一步调整和优化。多种经营发展较快,"菜蓝子"工程建设成效显著。
  农业生产条件得到改善,农业资源综合开发进展顺利。全市财政用于支农支出及农林水事业费为10065万元,比上年增长3.9%。全市农业机械总动力184.6万千瓦,比上年末增长9.4%;大中型拖拉机2168台,增长48.2%;小型和手扶拖拉机12.4万台,增长8.8%;农用载重汽车593辆,增长 12.7%;化肥施用量(折纯)26.4万吨,增长5.6%;农村用电量5.2亿千瓦时,增长8.3%。水利建设进一步加强,治淮重点工程加快实施,农田有效灌溉面积达316.4千公顷。全年建成吨粮田10.8千公顷,改造中低产田32.1千公顷,均超额完成了年度计划。
  以乡镇企业为主体的农村非农产业继续较快增长,农村经济综合实力进一步增强。

二、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生产继续保持较快增长。全年完成工业增加值51.24亿元,比上年增长7.4%。工业产品结构有所调整,产品质量和档次有一定的提高。

  主要工业产品产量如下:
                   1996年          比上年增长(%)
钢        27.47万吨             142.9
纱        3.54万吨                -6.8
布        8754.8万米            11.9
卷烟       30.7万箱             持平
水泥       87.l万吨              -9.1
发电量      44亿千瓦时          1.6
饮料酒      6.0万吨            -17.6
拖拉机      1.24万台            -28. 8
其中:大中型      3898台            490.1
化学纤维        3.63万吨            45.8
化学农药        1752吨            232.4
机制纸及纸板   3.75万吨              -23.3
配混合饲料     42.l万吨                 5.3
农用化肥(折 100%)13.8万吨         -35.3
交流电动机     127.7万千瓦            46.5
  工业经济效益有所改善。1996年全市乡及乡以上独立核算工业企业实现利税总额13.36亿元,比上年增长9.l%;全员劳动生产率比上年增长6.4%;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为80.9,比上年上升6.5个百分点。但值得注意的是开工不足、产成品积压较大、应收帐款较高等现象仍困扰着不少企业,影响了工业经济效益的提高。
  建筑业稳定发展。国有建筑企业房屋建筑施工面积72万平方米,比上年增长94.6%;房屋建筑竣工面积41万平方米,增长142.6%;全员劳动生产率36471元,提高27.0%。国有建筑企业实行招标投标的工程个数为143个,承包面积33万平方米。国有建筑企业全年完成利税总额280.6万元,改变了上年亏损的状况。

三、固定资产投资

  固定资产投资适度增长。全年全社会完成固定资产投资36.9亿元,比上年增长12.5%。
  在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中,国有经济投资21.8亿元,比上年增长22.5%;集体经济投资11.0亿元,增长24.0%;城镇居民个人投资2.1亿元,与上年持平;其他各种经济类型投资2.0亿元,下降50%。按投资种类分(不包括城乡集体和个体),基本建设投资13.8亿元,增长12.2%;更新改造投资8.0亿元,下降1.2%;房地产开发投资1.5亿元,增长36.4%;其他投资3.3亿元,增长3.1%。全年基建和更改中,中央项目完成投资4.2亿元,增长68.0%;地方项目完成投资17.6亿元,下降1.7%。
  全年基建和更改施工项目535个,其中新开工项目454个,全部建成投产项目413个,新增固定资产17.4亿元;其中本年施工的限额以上更新改造项目3个。
  投资结构有所改善。第一产业完成投资0.3亿元,比上年增长50%;第二产业完成投资15.O亿元,下降4.4%;第三产业完成投资21.6亿元,增长27.8%。其中,交通运输、邮电通信业投资9.7亿元,比上年增长18.3%,教育、文化艺术、广播电视业投资1.5亿元,比上年增长150%。
  基础设施建设取得了重大成就。交通主骨架初步形成。宁连一级公路淮阴北段工程按期完成,淮海南路接线、西安路、大运河二号桥扩建工程亦按期竣工。扶贫通电工程结束了无电村的历史。
  全市新增的主要生产能力有:年产水泥1.l万吨,氮肥2万吨,交流电动机30万千瓦,轴承84万套。另外新增学生席位2万个,城市自来水供水能力3.5万吨/日,城市道路扩建长度 51.4公里。

四、交通和邮电

  交通运输生产持续增长。全年完成的旅客周转量和货物周转量均比年有较大幅度的增长。运输紧张状况有所改善。
  各种运输方式完成的客货运输周转量如下:
                           1996年          比上年增长(%)
货物周转量运站       39.67亿吨公里        10.4
  公路                   6.84亿吨公里          -6.6
  水路                  32.80亿吨公里           14.6
旅客周转量          15.23亿人公里          10.5
  公路                 15.16亿人公里            10.4
  水路                  0.07亿人公里            23.9
港口货物吞吐量       544万吨台                    -6.6
  邮电通信事业快速发展。全市全年完成邮电业务总量2.33亿元,增长34.9%;邮电业务收入2.05亿元,增长47.4%。通信能力进一步提高。年末局用交换机容量达29.11万门,净增10.34万门,其中市内电话交换机容量净增5.16万门,农话交换机容量净增5.18万门,城乡住宅电话用户达13.88万户,新增5.31万户,无线寻呼用户达5.12万户,增长153%;移动电话用户达0.99万户,增长92%。全市电话普及率达每百人4.67部。

五、国内贸易和市场物价

  国内消费品市场繁荣稳定。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67.4亿元,比上年增长20.4%,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1.l%。主要商品货源充裕,生产资料市场销售平稳,食品和新型家电销势看好,餐饮业销势较旺。
  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中,城市(包括县城)实现49.0亿元,比上年增长21.6%;农村实现18.4亿元,比上年增长17.2%。
  各种经济类型的消费品零售额全面增长。非国有经济继续领先。其中私营经济增长20.2%;个体经济13.1亿元,增长29.7%;其它经济(主要是农民对城镇居民零售额)16.8亿元,增长21.0%。
  分行业看,批发零售贸易业零售额45.3亿元,增长19.2%;餐饮业3.3亿元,增长25.9%;制造业6.7亿元,增长19.6%;其它行业12.2亿元,增长40.2%。
  市场流通体制改革进一步深化。一批改制后的大中型国有流通企业集团在竞争中不断壮大,私营、个体及股份制流通企业迅速发展,流通格局呈多元化发展趋势。
  抑制通货膨胀取得明显成效。全市认真执行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及时出台了一系列以抑制通货膨胀为目标的措施,使物价涨幅降至1993年以来的最低水平,实现了年初确定的物价控制目标。市区商品零售价格比上年上涨8.4%,增幅回落4.6个百分点。
  各类价格比上年上涨幅度(%)
  1.居民消费价格11.8
      其中:食品          14.0
     粮食                5.4
     油脂                 -8.4
     肉禽及其制品         8.0
     蛋类               13.2
     水产品             14.2
     鲜菜               59.9
     衣着                6.3
  家庭设备及用品        -2.l
    交通和通讯工具       -4.4
    娱乐教育文化用品     22.5
    居  住               26.9
    服务项目              8.0
2.商品零售价格            8.4

 六、对外经济

  在国家对外经贸政策进行较大调整的宏观环境下,全市各地、各部门努力克服困难,坚定不移地扩大对外开放,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对外经济继续保持稳定增长。
  对外贸易稳中有升。全年自营进出口总额9796万美元,比上年增长41%。其中出口9044万美元,增长3O.6%;进口752万美元,增长近3倍。出口商品结构进一步优化,工业品占全部出口商品的比重达83%。市场多元化战略取得新进展,全市出口商品销往70多个国家和地区。
  实际利用外资继续增长。全市实际利用外资4002万美元,比上年增长7%。其中外商实际投资2932万美元,增长29.3%,资金到位率63%,高出上年30多个百分点。全市新批外商投资企业虽比上年减少,但项目平均协议外资额增加,全市平均每家新批外资企业的协议外资额154.8万美元,比上年增加 27.2万美元,增长21.3%。
  对外经济技术合作不断拓展。全市对外承包工程和劳务合作新签合同金额1579万美元,完成营业额1383万美元,新派海外劳务529人,分别比上年增长38.4%、176%和89%。对外经济技术合作范围不断扩大,市国际公司、建委、水利局、劳动局等单位成为外经工作的主力军。县级外经工作有了新的进展,淮阴、涟水等县成为全市外经新的增长点。开发区建设初具规模,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
  国际旅游业发展势头良好。全市共接待旅游、参观、访问以及从事各项活动的中外游客28.7万人次,其中外国及港澳台同胞1773人次。从客源的国别来看,分别来自日本、美国、意大利等28个国家。旅游收入6513万元,创汇72.1万美元。

七、财政、金融和保险业

  财政收入增长较快,收支基本平衡。全年财政收入12.87亿元,其中地方财政收入5.97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23.0%和33.9%;在地方收入中,工商税收完成3.67亿元,增长28.5%。全年财政支出10.81亿元,比上年增长11.0%。
  金融运行平稳、有序。年末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111.78亿元,贷款余额 126.05亿元,分别比年初增加 25.63亿元和 24.96亿元;存款中,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 69.83亿元,比年初增加 15.58亿元。银行现金收入300.32亿元,、支出289.64亿元,全年回笼货币10.68亿元。
  保险事业快速发展。1996年全市保险业承保总额192.3亿元,比上年增长68.1%,保费收入1.81亿元,增长43.6%,其中,财产险保费收入1.o1亿元,人身险保费收入0.80亿元。财产险赔款金额5453.6万元,人身险给付金额4775.4万元。

八、科学技术和教育

  科技队伍不断发展。全市共有科研机构137个,其中县及县以上全民所有制独立科研机构16个;大中型工业企业拥有科技开发机构72个;民营科技企业153个。全市共有各类专业技术人员8.53万人,其中工程技术人员 7998人。
  科学研究与开发成效显著,全市共获科技进步成果奖69项,其中一等奖1项、二等奖9项、三等奖16项、四等奖43项。专利申请78项。全市共组织火炬、星火、农业攻关、成果推广等各类计划项目123项,已投产或达产的有64项,项目总投入1.5亿元,新增产值2.97亿元,新增利税 5142.56万元。星火产业带建设突出以项目为龙头,组织实施启动项目27项,其中国家级火炬计划项目1项,省火炬项目4项,国家级星火计划 6项,省级星火计划 16项,项目总数比 95年增加 1.25倍,项目整体水平提高一个档次,积极组织申报并获批准下达今年星火计划项目20项,其中申报国家级星火计划6项;争取省财政星火项目贴息资金132万元,列苏北四市第二位;围绕星火产业带建设组织申报了2个星火技术密集区和4个农业科技示范园区,重点启动了淮安、洪泽、金湖等3个园区建设,着力培育了特种水产养殖加工、涤纶化纤丝及其织物、盐化工、仪器仪表等区域性支柱产业。围绕科技兴农和"两专一基",推广适用农业新技术、新品种 15项,推广面积 832.08万亩,培育试验示范基地4个;拟定出"九五"农业科技要办的55件实事和10项农业科技攻关项目。
  技术市场活跃。组团参加国家科委、中国专利局、省政府分别组织的北京科技成果转化对接展示交易会、北京星火计划十周年博览会,49个项目分别获优秀成果奖、优秀项目奖、金奖和创新奖。参与组织苏北四市科技成果展示及技术洽谈会获得成功。
  科技服务和管理工作上水平。淮安市远程计算机网络中心正式开通运行,为全市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了高效优质的科技服务。完成全市191个小型企业和50个重点乡镇科技活动调查,发布实用技术信息103项。组织实施星火培训40万人次。组织国外智力引进和对外交流16项,项目总数是历年来科技外事项目落实数、引进专家数和项目执行率最高的一年。创建全国科技工作先进县(市、区)4个,创建省级科技工作先进乡镇49个。
  教育事业继续加强。普通高校招收专科学生2142人,在校学生5344人。各类中等专业学校招生 14514人,较上年增加 2812人,在校生数达35813人,较上年增加 9817人。职业中学高中招生数 11601人,在校生数 28526人。全市普通中学招生数为 76406人,在校生 22.23万人,高中阶段教育入学率达45%,其中普通初中在校生为19.4万人,初中入学率达96.4%。普通小学在校生达47.47万人,小学学龄儿童入学率达99.8%。全市宣布全面进入"普九"阶段,人口覆盖率达100%。幼儿教育和特殊教育也有一定发展。
  成人教育得到进一步发展。成人高等学校招收1490人,在校生3477人。成人中等专业学校招收4466人,在校生8637人。成人技术培训学校在招生达30.5万人,教师住房建设力度加大,全市教师住房建设施工面积12.8万平方米。全年修建校舍面积44.4万平方米,全年投入改善办学条件经费达2.8亿元。

九、文化、卫生、体育和环境保护

  文化事业健康发展。年末全市共有艺术表演团体8个,文化馆8个,公共图书馆7个,博物馆5个,广播电台、电视台各2座,中短波广播发射台和转播台2座,一千瓦以上电视发射台6座,广播与电视人口覆盖率分别为89.97%和99.3%。全年报纸出版12382万印张、杂志出版121万册。"五个一工程"活动的开展,推动了精神产品的生产,一批优秀文化艺术作品获奖,其中,市淮海剧团《小镇有口甜水井》等新剧目获省"五个一工程"奖。
  卫生事业稳步发展。年末共有各类卫生机构663个;拥有医院病床7860张,比上年增长0.5%。共有专业卫生技术人员12693人,其中医生5227人,分别比上年增长2.5%和1.3%。全市各类医院、卫生院全年诊疗人数724.6万人次。
  体育事业成绩显著。1996年成功地举办了市第3届运动会,承办7个项目的省级比赛,社会化体育比赛75次,促进了全市群众性体育活动蓬勃的开展。在全国及省级较高水平的各类比赛中,我市运动员共获金牌30枚、银牌39枚。
  环境保护工作取得积极进展。年末全市环境保护系统人员共有389人,各级环境监理站(所)、环境监测站有42个。全年共完成环境污染治理项目五个,完成总投资1856.9万元。建成烟尘控制区7个,面积达79.22平方公里;建成环境噪声达标区2个,面积为11.69平方公里。对重污染企业进行治理,24家年产量在5000吨以下的小造纸厂和其它土炼油、电镀、染料等小型企业(车间)已全部关闭。盱眙等县(市)受淮河污染严重地区和高氟地区改水工程进展较快,但环保问题仍突出,防治污染任务较重。

 十、人口与人民生活

  全市年末人口 489.63万人,比上年末增加 4.41万人。    城乡居民生活有所改善。全年市区城镇居民人均生活费收入4233.6元,比上年增长12.1%,扣除价格因素,实际收入比上年略有增长。市区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3767.6元。但城镇居民收入水平不平衡,减收面扩大,部分职工生活比较困难。据抽样调查,市区城镇居民家庭中减收户的比重由上年的21%上升到58%。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达2276元,比上年增长32.2%,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20.7%。农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1818元。农村贫困人口比重缩小。
  劳动就业形势比较稳定。年末全市各类职业介绍机构发展到162家,全年城镇新就业人员1.06万人。年末城镇登记失业人数1.37万人,登记失业率2.6%。年末全市职工人数49万人,与上年基本持平;城乡私营和个体从业人员14.72万人。实施再就业工程力度进一步加大,全年安排再就业人员0.92万人。全年职工工资总额达22. 5亿元,比上年增长8.7%;职工年平均工资4647元,比上年增加408元。

  注:
  1.国内生产总值和各产业增加值按现价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计算。
  2.各项指标对比基数为上年《淮阴统计年鉴》发表的正式统计数并扣除区划调整后划出的四县一市同口径数字。
  3.在分县指标中,淮安经济开发区包括在市区、市直或清河区数字中;淮安农业经济开发区包括在清浦区数字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