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安市200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06

选择区域:>>>

    2007年3月16日
  2006年,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市人民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伟大旗帜,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总量翻一番、财政争双百、建成特大市、实干奔小康"的奋斗目标,大力弘扬"团结、创新、实干、自强"的淮安精神,圆满完成五届人大四次会议确定的各项任务,经济社会发展成效显著,"十一五"开局良好。
  一、综合
  经济总量快速增长。初步核算,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651.06亿元,比上年增长14.9%。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23.78亿元,增长5.0%;第二产业增加值305.23亿元,增长19.2%;第三产业增加值222.05亿元,增长15.5%。全市人均GDP13155元(按常住人口计算),增长15.8%。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三次产业结构由上年的21.0:45.5:33.5变为19.0:46.9:34.1。
  城市化进程进一步加快。市区建成区面积89平方公里。年末城市化水平38.4%(按常住人口计算),比上年提高1.7个百分点。城镇登记失业率3.8%。
  物价稳中有升。城市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比上年上涨1.4%。其中,食品类与上年持平,烟酒及用品类上升0.8%,衣着类上升3.9%,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类上升0.9%,医疗保健及个人用品类上升3.4%,交通和通讯类上升0.4%,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类上升1.2%,居住类上升4.7%。
  经济社会生活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和不足是:经济总量不够大、运行质量不够高,地方财力不足,社会保障体系还需进一步完善,部分企业职工和群众生活比较困难。

  二、农林牧渔和水利业

  农业生产稳步发展。全年粮食总产量381.46万吨,比上年增长10.4%。棉花总产量2354吨,增长4.9%。油料总产量15.80万吨,下降14.9%。其他农作物中,蚕茧总产量3397吨,下降11.9%;水果4.97万吨,增长5.1%。
  林业和渔业生产稳定,牧业生产有所下滑。全年完成造林面积4430千公顷,比上年增长25.9%。水产品总产量24.10万吨,增长5.6%。生猪出栏245.11万头,下降1.3%。家禽出栏4635.49万只,下降13.2%;禽蛋总产量14.84万吨,增长10.5%;牛奶总产量3.05万吨,增长8.2%。
  农业机械化水平稳步提高。年末全市农机总动力298万千瓦,比上年增长8.0%;大中型拖拉机拥有量1.05万台,增长17.0%;小型拖拉机18.60万台,增长1.0%;联合收割机1.09万台,增长12.0%;插秧机3085台,增长55.0%;播种机2.36万台,增长17.0%;大中型配套农具9533台(套),小型配套农具25.60万台(套)。
  农业经济结构不断调整。农村工业、建筑业、运输业、批发零售贸易业、餐饮业产值占农村社会总产值比重72.4%,比上年提高2.9个百分点。
  水利建设成效明显。重点实施了大中型灌区续建配套和节水改造、县乡河道疏浚、低洼圩区治理、机电泵站改造等水利建设项目,完成投资2.12亿元,土石方5374万方,配套小沟以上建筑物4299座,改造中低产田24万亩。疏浚县乡河道1113公里,村庄河道1549公里;开工实施淮涟四期、涟西一期、涟西二期等灌区改造;新建及加固圩堤269公里;新建及改造塘坝117面,增加蓄水量427万立方米。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生产较快增长。全年完成工业增加值252.61亿元,比上年增长18.1%。国有及年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的非国有工业企业完成增加值217.08亿元,增长19.3%。其中,国有控股工业增加值62.08亿元,增长7.5%;集体工业增加值13.15亿元,增长39.9%;股份制工业增加值111.70亿元,增长21.2%;外商港澳台投资工业增加值24.14亿元,增长29.1%。大中型工业企业实现增加值107.83亿元,增长7.4%。全年完成轻、重工业增加值99.06亿元、108.02亿元,分别增长16.2%和22.2%。全年工业用电49.21亿千瓦时,增长9.2%。
  产品结构进一步调整。30种主要工业产品中,产量比上年增长的有23种、持平的有1种、下降的有6种。其中,原盐增长9.8%,白酒增长25.6%,卷烟增长6.5%,配混合饲料增长31.2%,服装增长30.1%,轮胎外胎增长24.2%,水泥增长20.0%,钢材增长16.1%,发电量增长6.9%,交流电动机增长10.2%,电力电缆增长46.1%;液压元件产量与上年持平;原油加工量比上年下降6.0%,化学农药下降23.0%,人造板下降11.4%,大中型拖拉机下降33.5%。
  工业经济运行质量稳步提升。全市国有及年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的非国有工业企业实现产品销售收入822.68亿元,比上年增长39.0%;实现利税89.48亿元,增长20.2%,其中利润35.67亿元,增长18.2%;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199.61,比上年提高12.3个百分点。
  建筑业快速发展。全市实现建筑业总产值218.82亿元,比上年增长30.8%。其中,建筑工程产值210.55亿元,增长48.2%;安装工程产值7.09亿元,下降41.9%。建筑企业实现利润总额8.02亿元,增长105.6%;房屋建筑施工面积2350.57万平方米,增长36.0%;房屋建筑竣工面积1422.00万平方米,增长39.8%。

  四、固定资产投资

  固定资产投资快速增长。全年完成500万元以上项目固定资产投资353.74亿元,比上年增长31.8%。其中,城镇投资239.37亿元,增长26.5%;农村投资48.02亿元,增长33.9%;房地产开发投资66.35亿元,增长53.3%。
  投资结构进一步优化。在规模以上固定资产投资中,第一产业投资5.74亿元,比上年增长250.0%;第二产业投资193.47亿元,增长29.9%;第三产业投资154.53亿元,增长31.2%。在第二产业固定资产投资中,工业投资190.53亿元,比上年增长33.8%。其中,能源工业投资16.66亿元,增长3.0%;原材料工业投资36.16亿元,增长44.4%;机电工业投资56.29亿元,增长19.1%;轻纺工业投资78.52亿元,增长59.1%。
  房地产业较快发展。全市商品房屋销售面积198.89万平方米,增长14.2%;销售额40.97亿元,增长25.0%,其中住宅销售额34.00亿元,增长36.8%。年末空置商品房屋面积4.49万平方米。

  五、国内贸易

  消费品市场稳中趋旺。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30.15亿元,比上年增长16.0%。其中,城市消费品零售额146.50亿元,增长16.0%;县及县以下消费品零售额83.65亿元,增长15.9%。按行业分,批发零售贸易业零售额199.19亿元,增长15.9%;餐饮业零售额26.06亿元,增长14.4%;其他行业零售额4.90亿元,增长18.1%。全年限额以上批发零售贸易业实现汽车类零售额1.01亿元,比上年增长36.2%;通讯器材类零售额2.13亿元,增长24.2%。
  各类商品市场稳定发展。年末共有各类商品交易市场379家,其中年成交额超亿元的大型骨干市场15家,实现成交额63.72亿元。

  六、开放型经济

  对外贸易快速增长。全年进出口总额10.23亿美元,比上年增长49.9%。其中,出口6.59亿美元,增长38.3%;进口3.64亿美元,增长77.0%。在出口总额中,一般贸易出口3.77亿美元,增长35.4%;加工贸易出口2.82亿美元,增长42.4%。对美国、欧盟、日本的出口分别为1.52亿美元、1.33亿美元和0.60亿美元,增长62.7%、31.2%和57.1%;对拉丁美洲、非洲、东盟的出口分别为6077万美元、3924万美元、2910万美元,增长58.2%、42.4%和31.4%。外商投资企业出口3.81亿美元,比上年增长52.0%;私营企业出口2.18亿美元,增长42.6%。
  招商引资成效显著。全年新批外商投资企业137个,比上年增加34个,增长33.0%;协议注册外资6.41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18.0%;实际外商直接投资1.16亿美元,增长70.9%。成功引进世界500强之一的台湾鸿海集团投资建设富士康科技城,实现引进特大项目的历史性突破。
  对外经济合作进一步发展。全年新签对外承包工程和劳务合作合同金额1.29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0.0%;承包劳务完成营业额1.52亿美元,增长16.4%。新派劳务人员5357人次,比上年增长16.0%;期末在外人数1.21万人,增长12.3%。

  七、交通、邮电和旅游

  交通运输稳定发展。全年完成货运量4187万吨,比上年增长7.2%;货物周转量58.19亿吨公里,增长7.1%;客运量3827.80万人,增长8.8%;旅客周转量32.24亿人公里,增长9.5%;港口货物吞吐量3135万吨,增长10.2%。全市年末公路总里程(含村道)9978公里,比上年增加278公里。其中,高速公路里程349公里,比上年末增加147公里。淮盐高速公路淮安段、宁淮高速公路淮安段于年内建成通车。全市年末拥有民用汽车9.77万辆,其中私人汽车6.54万辆,分别比上年增长58.1%和120.9%。
  邮电通信业稳步发展。全年邮电业务收入14.96亿元,比上年增长9.8%。其中,电信业务收入13.48亿元,增长9.6%;邮政业务收入1.48亿元,增长11.5%。全市年末固定电话(含小灵通)用户160.10万户,比上年新增2.63万户,增长1.7%;年末移动电话用户94.71万户,新增20.28万户,增长27.2%;年末互联网注册用户11.08万户,增长0.4%,其中宽带网接入用户8.79万户,增长9.5%。
  旅游业较快发展。全年接待国内外旅游者635.15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45.70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15.5%和30.0%。其中,国内旅游收入44.15亿元,增长27.8%。接待入境人数2.49万人次,比上年增长15.5%,其中,外国人1.59万人次,增长6.9%。国际旅游外汇收入1812.26万美元,比上年增长15.2%。新增旅游饭店5家,旅行社27家,国际组团社1家。

  八、财政、金融和保险

  财政收入快速增长。全年财政总收入92.90亿元,比上年增长22.9%。其中,上划中央收入45.67亿元,增长12.6%;地方财政收入47.23亿元,增长35.0%。在地方财政收入中,一般预算收入36.94亿元,增长38.0%;基金收入10.29亿元,增长25.3%。
  支出结构进一步调整。全年地方财政支出72.70亿元,增长26.5%。其中,一般预算支出62.14亿元,增长25.4%;基金支出10.55亿元,增长32.9%。在一般预算支出中,基本建设支出3.32亿元,增长24.5%;农业支出4.01亿元,增长23.9%;社会保障补助支出2.26亿元,增长50.9%;文教支出13.37亿元,增长21.9%;医疗卫生支出3.17亿元,增长29.9%;科技三项费用支出0.68亿元,增长11.9%;公检法司支出4.45亿元,增长13.6%;行政管理费支出8.88亿元,增长26.1%。
  金融运行总体平稳。全市金融机构年末本外币存款余额515.13亿元,比上年增加84.40亿元,增长19.6%;本外币贷款余额340.49亿元,比上年增加59.14亿元,增长21.0%。其中,人民币存款余额511.30亿元,增加84.05亿元,增长19.7%;人民币贷款余额332.76亿元,增加58.10亿元,增长21.2%。全年金融机构现金收入1778.50亿元,比上年增长21.2%,现金支出1730.64亿元,增长22.0%。
  保险业较快发展。全年保险公司保费收入14.67亿元,比上年增长14.0%。其中,财产险收入3.37亿元,增长15.6%;寿险收入11.31亿元,增长11.0%,健康险和意外伤害险收入0.87亿元,下降19.3%。全年保险赔付支出4.72亿元,比上年增长50.1%。其中,财产险和短期人身险赔付3.00亿元,增长51.0%;寿险赔付1.72亿元,增长54.9%。

  九、科学技术和教育

  科技事业取得新进展。全年认定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2家,省级高新技术企业6家,省级高新技术产品18项。组织实施省以上火炬计划项目9项,星火计划项目39项,重大科技转化项目获国家、省级认定各1项。新批准设立省级工程技术中心1家,市级工程技术中心4家。全年专利申请1344项。
  质量检验得到加强。全市共有产品质量检验机构8个,监督抽查产品116种;法定计量技术机构6个,强制检定计量器具3.52万台(件)。
  教育事业全面发展。全市共有幼儿园339所,在园幼儿11.3万人,学前三年幼儿入园率86.9%;小学503所,在校生38.4万人;初中167所,在校生26.80万人;普通高中48所,在校生10.10万人;独立设置的中等职业学校46所,在校生10.5万人;普通本科院校2所,高等职业技术学院4所,成人高校1所,在校生7.14万人;特殊教育学校8所,在校生0.3万人。全市义务教育巩固率99.9%;初中毕业生升学率为90.6%;残疾儿童接受义务教育普及率92.0%。高考达二本以上分数线7090人,被普通高校录取17263人,录取率57.5%。

  十、文化、卫生和体育

  文化事业繁荣发展。年末全市共有文化馆9个,博物馆8个,艺术表演团体9个,剧场、影剧院6个,公共图书馆7个,公共图书馆总藏量1094千册。新建52家乡镇文化站、153个"农家书屋"。全市拥有广播电台7座,中波转播发射台2座,电视台2座,电视转播发射台7座,广播人口和电视人口综合覆盖率均达100%。年末有线电视用户41.28万户,比上年增长15.1%。
  卫生体系逐步健全。全市共有各类卫生机构(不含村卫生室)645个。其中,疾病预防控制机构9个,卫生监督机构9个,综合医院30个,专科医院6个,中医院7个,中西医结合医院1个,妇幼卫生保健机构8个,卫生院137个。各类卫生机构拥有病床1.14万张,卫生技术人员1.97万人。其中,执业医师、执业助理医师5843人,注册护士4583人,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卫生技术人员351人,卫生监督机构卫生技术人员163人,妇幼卫生保健机构卫生技术人员238人。
  体育事业蓬勃发展。建成103个农村体育健身工程;成功举办了6项全国比赛和7项省级比赛,举办了市第一届全民健身运动会和第一届龙舟比赛。在国际比赛中,我市有1人获得世界冠军,3人获得亚运会冠军;在江苏省第十六届运动会上,我市获得奖牌150枚,其中金牌53枚。

  十一、环境保护

  环境质量不断提高。全市工业污染排放强度比上年下降10%;城市水域功能区水质达标率76.7%,比上年提高3.4个百分点;城市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为99.8%;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达到316天,优良达标率86.7%,比上年上升2.7个百分点;全市区域环境和主干道交通噪声年均值分别为54.0分贝和66.0分贝,比上年下降0.4分贝和0.5分贝;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保持在95.0%以上,主要危险废物安全处置率保持100%。全年环境质量综合指数为82.7分。

  十二、人口、居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人口保持适度增长。年末全市户籍总人口532.77万人,比上年增加5.00万人,增长9.0‰;全年出生6.01万人,死亡2.13万人;人口出生率11.3‰,死亡率4.0‰,人口自然增长率7.3‰。
  居民生活水平稳步提高。全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0447元,增长14.6%;人均消费性支出7077元,增长10.8%。农民人均纯收入4430元,增长10.1%;人均生活消费支出2881元,增长10.7%。在岗职工平均工资16590元,增长17.4%。
  社会保障进一步完善。年末全市参加失业保险的职工39.60万人;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的职工37.25万人,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的离退休人员10.37万人;参加基本医疗保险的职工30.75万人,参加基本医疗保险的退休人员13.25万人。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对象4.31万人,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对象15.87万人。

  注:本公报中部分指标为初步统计数;地区生产总值和各产业增加值绝对数按现价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格计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