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阳县200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03

选择区域:>>

2003年,全县人民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努力克服“非典”、旱灾等不利因素影响,坚持一手抓“非典”防治和抗旱救灾不放松,一手抓经济建设不动摇,大力推进“三化”进程,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质量效益进一步提高,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人民生活不断改善。

一、综合

国民经济保持较快增长,结构调整取得新突破。初步测算,2003年,全县GDP为44.19亿元,比上年增长11.3%,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2.74亿元,增长3.8%;第二产业增加值14.14亿元,增长20.0%,第三产业增加值17.31亿元,增长10.8%。人均GDP为5632元,比上年增加483元;三次产业结构为28.8:32.0:39.2。全县规模工业中非公有制企业增加值增长42.3%,比全部规模工业快9.5个百分点;非国有经济投资增长74.8%,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为74.0%,比上年提高6.2个百分点。

“三化”进程明显加快。工业经济快速发展。全部工业增加值增长18.9%,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43.8%,拉动经济增长4.95个百分点。全县规模工业产销率为99.98%,比上年高0.92个百分点;县乡规模以上工业经济效益指数133.19%,比上年高22.58个百分点。农业产业化进程取得重大进展。全县17家龙头企业完成销售收入6.3亿元,增长61.5%;辐射农户12万户,初步形成以“公司+基地+农户”为纽带的烤烟、牲猪、药材、果木、渔业五大产业链条;“桂阳金叶”品牌在全国叫响,桂阳烤烟成为全省唯一产值过3亿元,税收过8000万元的单个农产品,2003年烤烟产值为4.81亿元,比上年增长3.5%。城镇化进程迈出新步伐。通过加快四大家办公新院等十三项市政重点工程建设,县城规模进一步扩大,气势更加磅礴,建城区面积比5年前增加一倍,达14.2平方公里。城区不断绿化、美化、亮化,居民城市意识和文明素质不断提高,城市品位进一步提升。城市化水平为30.48%,比上年高2.64个百分点;非农产业劳动者所占比重为36.96%,比上年高3.11个百分点。

就业再就业工作力度加大。据劳动部门统计,年末全县下岗职工10332人,下岗职工再就业9368人,新增城镇就业5700人,城镇登记失业人员394人,登记失业率为2.3%。

经济发展环境进一步优化。深入开展“四五”普法教育,全民法制意识不断增强。全面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积极推行政务公开,建立健全各种服务机制。全县社会大局稳定,人民安居乐业。农村税费改革政策进一步落实,农民负担进一步减轻,人均税费支出37元,比上年减少1元,下降2.6%。

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经济结构不合理;产业项目规模偏小,经济增长缺乏大的产业项目和标志性大型骨干企业支撑;农业基础设施薄弱,农民增收缓慢;弱势群体生活困难;社会治安环境还有待改善。

二、农业

农业稳步发展。2003年,全县农林牧渔业总产值19.19亿元,比上年增长3.5%。粮食总产量298894吨,减少4.4%;油料7693吨,减少0.9%;烟叶44538吨,增长3.5%;大豆13775吨,增长0.3%;水果67294吨,增长7.8%;蔬菜233423吨,减少0.8%;出栏肉猪71.42万头,增长3.1%;水产品产量11820吨,增长7.5%。

农业结构调整稳步推进。全年粮食作物播种面积56.15千公顷,减少2.7%,粮食作物占农作物总播种面积的57%;稻谷播种面积35.4千公顷,减少3.4%;油料播种面积为3.4千公顷,增长4.3%;药材播种面积为0.68千公顷,增长47.8%;烟叶播种面积17.78千公顷,增长3.3%;蔬菜播种面积7.89千公顷,减少9.1%;花卉、苗木种植面积355公顷,增长281.7%。畜牧业稳步发展,草食动物已成为畜牧业发展的重头戏,名特优水产开发取得新突破。全县投入草食动物开发资金300万元,养羊、养牛专业户510户。全县放养水面12.9万亩,发展网箱养鱼面积3000亩。2003年牧业增加值增长3.9%,占第一产业增加值的28.5%。农、林、牧、渔比例分别为58.8:8.1:28.5:4.6。据乡镇企业局统计,2003年,全县乡镇企业增加值15亿元,增长8.4%。

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得到加强。2003年,全县共开工各类水利工程4940处,完成项目4886处,投入资金4280万元,完成土石方435万立方米,新增灌溉面积133公顷。农业机械总动力26.47万千瓦,增长7.6%。全年人工造林7238公顷,增长246.8%,年末有林地面积117千公顷,森林覆盖率为39.6%。

乡村公路建设形成热潮。新修公路297公里,改造658公里;城乡电网改造工程继续推进,完成农网改造12万户;架通杨柳乡程控电话,实现了全县乡乡通程控电话;在泗洲山发射塔加挂广电发射设备,使西北半县50万人能够收看到桂阳电视节目。

扶贫工作富有成效。2003年,全县共投入扶贫资金178万元,年内又有3000贫困人口解决了温饱。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经济快速发展。全年全部工业增加值11.84亿元,比上年增长18.9%,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51782万元,增长32.85%。在规模以上工业中,轻工业增加值1825万元,增长2.38%;重工业增加值49957万元,增长33.96%;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增加值11448万元,增长2.12%,非国有企业增加值40334万元,增长39.69%。

工业技改力度加大,新产品开发取得成效。2003年,全县完成工业技改投资1.44亿元,增长72.3%。规模以上企业新产品产值6855万元,增长60.92%。新产品产值率5.1%,比上年高0.9百分点。规模以上工业产品产量中,主要产品产量增长较快。原煤产量122.9万吨,增长30.1%;水泥产量50.12万吨,增长32.3%;发电量15879万千瓦小时,增长4.9%。

产销衔接较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销售产值13.45亿元,增长34.27%,产品产销率99.98%,比上年高0.92个百分点,实现利润2941万元,增长33.26%。

建筑业快速发展。全年建筑业实现增加值2.19亿元,增长25.3%。具有资质等级的建筑业企业5家,实现利润306万元,下降2.9%;房屋建筑施工面积26.40万平方米,增长60.0%;房屋建筑竣工面积10.63万平方米,增长23.2%。

四、固定资产投资

固定资产投资高速增长。2003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4.58亿元,比上年增长60.1%,同比快23.5个百分点。其中国有及其他经济投资8.99亿元,比上年增长89.3%;非国有经济投资10.79亿元,比上年增长74.8%。国有及其他经济投资中,基本建设投资53296万元,增长81.7%;更新改造投资15348万元,增长58.8%;房地产开发投资20620万元,增长7.1倍;其他投资676万元,下降43.7%。年内新开工国有及其他项目87个,增加17个;竣工54个,减少12个。

重点工程建设进展顺利。全县在建重点建设项目32个,完成66248万元,增长104.8%。其中220千伏变电站、贤江水库除险保安、花卉旅游市场、桂阳大市场、国土培训中心、龙潭西路等项目基本完工并投入使用;四大家办公楼搬迁工程、工业园、桂嘉公路、士杰中英学校等项目进展顺利。

工业投入力度加大。全县新建续建大小工业项目340个,比上年增加75个,完成投资36496万元,比上年增长86.2%,其中投资起点在500万元以上的工业项目29个。

五、交通、邮电

交通运输业继续发展。2003年,全社会货运量3830万吨,比上年增长14.2%;客运量3677万人次,增长13.2%;全社会货物周转量122585万吨公里,比上年增长16.1%;旅客周转量97471万人╱公里,增长13.5%。

邮电通信业快速发展。全年完成邮电业务总量12307万元,增长28.6%,其中邮政业务总量1631万元,电信业务总量(含联通移动)10676万元,分别增长29.0%和28.5%。固定电话用户数71463户,增长15.7%;移动电话用户67251户,增长55.5%。电话普及率17.6%,其中固定电话普及率为9.1%,比上年高1.2个百分点;移动电话普及率为8.5%,比上年高3个百分点。互联网用户数4219户,增长1倍。

六、国内贸易

消费品市场繁荣兴旺。2003年,全县实现消费品零售总额146261万元,同比增长10.5%,增幅比上年提高0.6个百分点。其中县的零售额69653万元,增长10.9%;县以下零售额76608万元,增长10.1%;分行业看,批发零售贸易业零售额120118万元,增长10.6%;餐饮业22330万元,增长9.9%;其他行业3813万元,增长8.6%。2003年,大型超市6个,商品成交额3782万元,增长12.7%。城乡集市贸易成交额31859万元,增长5.1%。

七、对外经济和旅游业

外经外贸快速发展。全年进出口总额达514万美元,比上年增长131.5%,全年实际利用外资2147万美元,增长37.6%。外商直接投资项目10个。完成劳务输出93名。实际利用内资52445万元,增长263%。

旅游业稳步发展。2003年,我县旅游业投入420万元,招商引资300万元,全年开发旅游项目2个,规划旅游区4个。全年接待外来游客13.2万人次,增长10%;实现旅游收入3200万元,增长28.0%。

八、财政、金融和保险业

财政收入快速增长。全年完成财政总收入32030万元,增长19.68%,其中地方财政收入26138万元,增长21.48%。上划中央“两税”5892万元,增长12.27%。财政收入中:工商税收增长12.1%;农业“四税”增长32.7%,其他收入增长14.8%。地方税收收入占地方财政收入的比重为65.64%,比上年高2个百分点。地方财政支出37485万元,增长14.06%。

金融机构存贷款快速增长,对经济的支持力度加大。年末全县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22.33亿元,新增3.18亿元,同比增长16.6%,其中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18.98亿元,新增2.56亿元,同比增长15.6%;企业存款余额2.17亿元,新增0.42亿元。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9.91亿元,新增1.27亿元,同比增长14.7%。中长期贷款余额1.75亿元,新增0.55亿元,同比增长52.6%。

保险事业稳步发展。全年保费收入4609万元,比上年增长18.0%。其中财产险收入842万元,增长12.9%;寿险收入3767万元,增长19.2%。各项赔付支出1114万元,减少8.3%;综合赔付率为24.17%。

九、科学技术和教育

科技成果不断涌现。制定科技发展项目24项,其中科研计划项目6项,星火计划项目6项,推广计划项目12项,列入省级计划项目5项,市级项目7项。全年共引进、实施科技项目15项,引进各类人才22人,新增技贸机构2家,完成技术合同401项,实现技术合同成交额8548万元。获市科技进步奖6项,县级3项;通过市以上科技成果鉴定验收4项,科技成果登记4项;专利申请19项,专利实施13项;开发工业新产品6个。投入科技三项经费共445万元。全县高新技术产品产值1.16亿元,增长45.6%。

教育事业不断发展。年末全县拥有普通中学48所,在校学生55264人,增长9.9%;毕业生13196人,招生数21497人。全县共有民办教育机构55所,占全县学校的9.2%,有在校学生8075人,占全县学生总数的7.2%。全县拥有普通小学466所,在校学生59339人。中小学生的思想品德率分别为99.8%和100%。2490人参加全国普通高校招生考试,上线1690人,录取1652人,其中本科生1262人,增长119.9%。全年初中、小学辍学率为2.94%和0.15%,分别比上年下降0.79和0.04个百分点。小学毕业升学率99.3%,比上年高0.22个百分点。

十、文化、卫生和体育

文化事业繁荣健康发展。“欢乐广场”文化活动好戏连台,共举办9场。“送文化下乡”活动丰富多彩,演出176场。舞蹈作品《金叶飘香》在湖南省第三届农运会开幕式演出分获优秀创作奖、优秀编舞奖。《天下桂阳》由中国文联出版社发行。全年专业艺术作品和个人获省级奖项2项,市奖项10项,年末全县拥有艺术表演团体机构1个,文化馆1个,图书馆1个,藏书4.8万册,接待读者5万人次,借阅书刊17万册次,图书馆在全市率先获得三级图书馆。开通桂阳电视台图文信息频道,实现广播电视大覆盖大联网,让全县人民都看到桂阳电视台的节目,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100%,全县有线电视用户3.8万户,增加1000户。

卫生医疗事业发展加快。年末全县医疗卫生机构46个,卫生工作人员1815人,其中卫生技术人员1508人,全县卫生机构床位数1094张,农村村村有医疗室。年末全县参加合作医疗的农民16.2万人。占全县农业人口的25.3%,个人筹资314.7万元,参加合作医疗的农民门诊就诊30000人次。“非典”防治工作取得重大胜利,全县没有原发病例。

体育事业稳步发展。2003年,全县运动员在市以上体育比赛中获得金牌35枚,银牌36枚,铜牌14枚。2人达国家健将级运动员标准,向省体工大队输送优秀运动员6名。成功举办了郴州市第九届中小学生运动会。全县共举办乡以上运动会82次,参赛人数达4580人次。

十一、环境保护

环境治理力度加大,环境质量得到有效改善。2003年,全县上下狠抓环境保护法律法规的贯彻执行,在环境管理、环境宣教、环保执法、环境监测,特别是治理不法排污企业等方面取得了可喜的成果,全县的环境质量得到有效改善。全年完成环境污染治理项目15个,总投资96万元,工业废水气处理率100%,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76%。目前,我县烟尘控制区、噪声达标区和饮用水源保护区完全成型。烟控区面积达7.8平方公里,覆盖率达100%,噪声达标区面积5.277平方公里,覆盖率达67.65%。

十二、人口、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2003年末,全县总人口78.7万人,比上年末增0.5万人,其中市镇人口24万人,乡村人口54.7万人。全县人口出生率为11.01‰,上升0.82个千分点,死亡率4.23‰,自然增长率为6.78‰,上升0.8个千分点,全县人口计划生育率92.34%,比上年上升2.2个百分点。年末全县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为5.1万人,占全县总人口的比重为6.48%,比上年提高1.48百分点。

人民生活稳步提高。2003年,全县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903元,增长10.8%。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4816元;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为36.88%;平均每百户家庭拥有摩托车16辆,家用电脑4台,彩色电视机116台,空调4台,普通电话80台,移动电话116台;人均居住面积28.33平方米,增加5.93平方米。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3161元,增加210元,增长7.1%,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081元,增加175元,增长6.0%。农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2443元,增长5.9%;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为49.7%;平均每百户家庭拥有摩托车6辆,彩色电视20台;人均住房面积32.7平方米,增加3平方米。

社会保障工作进一步加强。2003年,全县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的人数23492人,增长3.7%,离退休人员9196人,参加职工医疗保险人数19064人,增长7.04%,按时足额发放下岗人员基本生活费33.9万元,发放企事业单位失业人员救济金30万元。全县享受低保待遇的人数6635人,发放低保资金365万元。2003年末全县社会福利床位148张,收养人数163人。

注:1、本公报为初步统计数字。

2、全县生产总值、各产业增加值绝对数按现价计算,增长速度按2000年可比价计算。

3、年末全县人口为公安部门统计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