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全县人民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认真落实国家宏观政策,以“打基础、创环境、求实效、促发展”为主线,大力实施“环境立县、开放兴县、强工富县”战略,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积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努力构建和谐桂阳,国民经济平稳快速发展,社会事业全面进步,人民生活显著提高。
一、综合
经济平稳快速发展。2007年,全县实现国内生产总值94.51亿元,增长14.1%,增幅比上年提高3.2个百分点,是继1993年后增幅最高的一年。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21.63亿元,增长6.4%,第二产业增加值41.41亿元,增长17.9%,第三产业增加值31.47亿元,增长15.4%。一、二、三次产业对GDP的贡献率分别为18.5%、54.6%和26.9%,分别拉动GDP增长2.6、7.7和3.8个百分点。按常住人口(71.53万人)计算,人均GDP为13119元,增加2680元,增长14.8%。三次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分别为22.9:43.8:33.3,第一产业比重下降1.1个百分点,第二产业比重上升2.7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比重下降1.6个百分点。经济效益和增长质量提高。全县规模以上工业盈亏相抵后实现利润48555万元,增长72.3%;财政总收入占GDP的比重6.4%,税收占财政总收入比重由上年的76.27%提高到78.64%。
非公有制经济日趋活跃。全县非公有经济从业人员22.88万人,增长11.5%,占全社会从业人员比重46.9%;完成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 584254万元,增长17%,占GDP比重达61.8%,比上年提高4.2个百分点;非公有制经济完成投资227705万元,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比重74.6%。
“三化”进程加快。全部工业增加值392378万元,增长19.1%,占GDP的比重达41.5%,比上年提高3个百分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53.6%,拉动GDP增长7.6个百分点。其中100家规模工业企业实现增加值253594万元,增长24.8%,占全部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64.6%,比上年提高0.4个百分点。规模工业产销率为100.21%,比上年提高0.33个百分点,规模工业经济效益指数为405.92%,比上年提高67.66个百分点。全年共启动工业项目41个,完成项目投资13.14亿元,增长25.4%。全县8家市级农业龙头企业创产值11024万元,增长41.7%;龙头企业带动基地总产值14755万元,增长42.5%。全年共投入烟叶项目建设资金6963万元,其中烟水配套项目5208万元,烤烟房建设1755万元。烤烟合同种植面积17.59万亩,其中优烟种植面积17.5万亩,收购烟叶51.75万担,实现烟叶特产税7361万元,烟税总收入达1.5亿元以上。年末全县外出务工人员15.61万人,实现劳务总收入20余亿元。城镇化水平38.8%,比上年提高1.77个百分点;非农产业劳动者所占比重46.07%,比上年提高1.82个百分点。
为民办实事工作成效显著。通过省市考核验收,全县为民办八件实事全部完成或超额完成目标任务。投资4609万元完成通乡公路35公里,通村公路213公里,新建农村客运站3个;新增通电话自然村7个,建设农村“乡乡能上网“信息化工程5个,解决农村广播电视盲区人员听广播、看电视难人口16027人,建设标准化乡村农家店85家;全面实施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为93672名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免除学杂费2222万元;投资130余万元新建廉租房2585平方米,建成农村沼气池726口,实施农村安全饮水工程61处,解决32530万人饮水困难问题;投资60万元新建、扩建敬老院2所;计划生育奖励扶助制度继续深入,全年共发放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资金30万元,612名奖励扶助对象受益,其中12名享受省定独生子女死亡伤残家庭扶助金,计划生育奖励扶助金发放到位率100%。
就业再就业工作进一步加强。全县城镇新增就业人员8404人,其中:下岗职工再就业1500人,“4050”人员397人;全县办理《再就业优惠证》6850人,对205名下岗人员减免税费86万元,落实再就业社会保险补贴206万元;城镇登记失业率3.78%。
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经济发展质量不高,结构性矛盾较突出;经济发展方式粗放,节能减排压力较大;农业基础设施薄弱,农村稳定发展和农民持续增收难度加大;工业自主创新能力弱,经济效益不高;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贫富悬殊较大;城乡就业和安全生产压力大,部分低收入群众生活仍较困难。
二、农业
农业经济发展加快。全县农林牧渔服务业总产值32.36亿元,同比增长6.4%。粮食播种面积51.25千公顷,下降7.76%,其中稻谷播种面积30.3千公顷,下降8.82%;小麦播种面积0.27千公顷,下降3.57%;薯类播种面积7.77千公顷,下降11.60%;玉米播种面积3.98千公顷,增长0.25%;油料种植面积3.4千公顷,增长13.33 %。粮食总产量31.31万吨,比上年下降2.77%;烟叶41038吨,下降9.02%;油料8703吨,增长13.69%;水果 84340吨,增长3.1%;蔬菜29.75万吨,增长6.9%。
农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全县农、林、牧、渔、服务业增加值比例为53.6:7.6:33.4:4:1.4,畜牧业增加值占第一产业增加值比重提高7.1个百分点。全年粮食种植面积 51.25千公顷,下降7.76%,其中优质稻种植面积 20.26千公顷,增长30.12%,占水稻种植面积的比重为60.73%,比上年提高18个百分点。油料种植面积3.4千公顷,增长13.33%;药材种植面积1.07千公顷,增长8.08%;蔬菜种植面积10.06千公顷,增长2.13%。
养殖业发展加快。全县畜牧业增加值7.22亿元,增长13%。全年出栏肉猪83.02万头,增长8.9%。猪肉产量58900吨,增长9%;牛肉产量1011吨,增长3.2%,羊肉产量655吨,增长6.7%;禽肉产量4170吨,增长4%;水产品产量14300吨,增长2.1%。
新农村建设扎实推进。全县农村投资9.63万元,增长19.1%。完成通乡公路43.5公里、通村公路200公里工程改造;实施安全饮水工程100处,解决2.5万人饮水困难;加快广播电视县乡联网和“村村通”工程建设,消灭广播电视肓村100个;为示范村农户改水8625户,改厕8570户,改厨5300户,新建休闲广场31个,建垃圾池200座,建沼气池726座,建新房1160栋,改造农家店85家。
农村基础设施继续改善。全年投入水利建设资金1.3亿元,完成各类大小水利工程7650处,修复水毁工程4500余处,治理病险水库18座,新建、扩建水源工程110余处,全县新增蓄引提水量50余万方,新增和改善农田有效灌溉面积8万亩;农业机械总动力324299千瓦,增长5%。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生产发展加快。2007年,全县全部工业增加值392378万元,比上年增长19.1%,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53.6%。其中规模工业增加值253594万元,增长24.8%,占全部工业增加值的比重为64.6%。产业集群化建康推进。县工业园经过五年多的建设,总投资达3000多万元,园区面积1000多亩,园区内共集聚各类企业526家,从业人员23100余人,实现工业增加值18亿元,占全部工业增加值的46%。县工业园成为全县招商引资和对外开放的平台,被省人民政府批准为省级工业园。循环经济稳步推进。全县循环经济企业发展13户,比去年增加3户;有色金属矿产品加工和回收利用由原来的3个品种扩大到10个品种。2007年循环经济企业实现工业总产值17亿元。
能源和原材料生产增加。规模以上工业产品产量中,原煤 326万吨,增长31.9%;发电量17391万千瓦时,增长57.5%;企业用电量44537万千瓦时,增长35.8%;水泥42.5万吨,增长15.8%;十种有色金属10万吨,增长15.7%;白银29.7万千克,增长38.2%。
工业经济效益大幅提升。全县98家规模以上工业产品销售率100.21%,比去年提高0.33个百分点。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为405.92%,比上年提高67.66个百分点,盈亏相抵后实现利润总额48555万元,比上年增长72.3%;利税总额 158835万元,增长49.9%。
建筑业恢复性增长。全县全社会建筑业增加值21653万元,比上年增长1.4%,同比提高5.2个百分点,其中具有资质等级的建筑业企业完成房屋建筑施工面积34.01万平方米,下降11%;房屋建筑竣工面积19.9万平方米,增长28.2%。
四、固定资产投资
固定资产投资稳步增长。全县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305354万元,增长27%,同比提高16.7个百分点,其中城镇以上固定资产投资208970万元,增长30.9%,农村固定资产投资96384万元,增长19.1%。投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34.6%,拉动经济增长4.9个百分点。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大幅增长,其中: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供应业投资13400万元,增长63.6%,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投资15352万元,增长76.4%,教育和卫生设施投资5782万元,增长177.3%。
技改投资力度继续加大。全县111607万元工业投资中,其中技改项目完成投资86370万元,同比翻了一番,占工业投资的比重为77.4%,同比提高27.8个百分点。二、三水厂改建、黄沙坪矿业公司项目改造、奇峰矿业公司项目改造、银星公司粗铅环保技改等6个项目进展较快。
重点工程建设稳步推进。全县51个重点工程项目投资5.57亿元,完成年计划投资的53.4%。联合锰业电解生产线、银星有色金属公司粗铅环保技改、金银花茶饮料生产线等有效促进全县工业的发展;舂陵大道系列工程、蒙泉路-宝山路段开发、农网改造三期工程、城市管道燃气项目等大大改善了人居环境;妇幼保健院中心大楼、广播电视网络建设和村村通工程、电影院改建等大大提升了居民生活质量。
生产能力继续扩大。全年新增发电机组3台共2400千瓦,35千伏及以上输电线路总长度208.4千米,城市自来水供水能力4.5万吨/日。
五、国内贸易
消费品市场繁荣活跃。全县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7.14亿元,增长18.1%,比上年提高3.4个百分点。其中:城市消费品零售额13.86亿元,增长17.3%,农村消费品零售额13.28亿元,增长19%;分行业看,批发零售贸易业零售额18.74亿元,增长20%,住宿和餐饮业零售额7.34亿元,增长15.4%,其他行业零售额1.06亿元,增长6.5%。3家亿元以上商品交易市场实现市场成交额5.57亿元,增长2.2%。
六、对外经济贸易和旅游
外贸进出口总额创历史最好水平。2006年,全县外贸进出口总额2116万美元,增长114.4%。其中出口1843万美元,增长99.2%,进口273万美元,增长340.3%。
招商引资取得新成绩。全年共引进并启动招商引资项目62个,其中:内资项目58个,外资项目4个。实际到位内资11.18亿元,增长13.9%;利用外资3332万美元,增长10.6%。
旅游业发展有新突破。全年共接待游客70.9万人次,增长32.6%;实现旅游总收入4.86亿元,增长25%;景区接待37.5万人次,增长30%;景区门票收入511.8万元,增长53.1%。
七、交通和邮电
交通运输业稳定发展。全社会货运量9164万吨,增长9.4%;客运量7328万人次,增长6%;全社会货物周转量291516万吨公里,增长7.2%;旅客周转量190157万人公里,增长0.7%。
邮电通信业快速发展。全年邮电业务总量38625万元,增长39.4%,其中邮政业务总量2547万元,增长22.9%;电信业务总量4399万元,下降5.5%;移动业务总量29175万元,增长39.4%;联通业务总量2220万元,增长18%。年末固定电话用户87681户,比上年减少562户,年末移动电话用户125519户,增加13717户,电话普及率26部/百人,互联网用户15623户,增长71.17%。
八、财政、金融和保险业
财政收入稳步增长。全年完成财政总收入60588万元,同口径增长21.5%,其中地方财政收入36913万元,同口径增长16.1%,上划中央“两税”21289元,增长29.83%,上划中省所得税2386元,增长43.30%。财政总收入占GDP比重为6.4%。地方财政收入中:税收收入23972万元,增长16.91%;非税收入12941万元,增长7.82%;税收收入占财政总收入的比重为78.64%,比上年提高2.37个百分点。地方财政支出76777万元,增长11.26%,行政事业单位工资发放及教育、卫生和社会保障等重点支出项目得到保障。
金融运行平稳。年末全县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56.46亿元,比年初增加12.78亿元,同比增长29.3%,其中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43.93亿元,新增10.22亿元,同比增长30.3%;企事业单位存款余额8.36亿元,新增1.23亿元。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12.48亿元,新增1.17亿元,同比增长10.4%。中长期贷款余额2.5亿元,新增1405万元。全年金融机构累计发放贷款5.23亿元,同比增长17.4%:其中工业贷款690万元,下降81.3%,农业贷款2.26亿元,增长33.1%,商业贷款3245万元,增长9.2%。全年金融机构累计实现现金收入192.69亿元,增长28.9%,现金支出201.1亿元,增长28.3%,收支相抵,净投放8.41亿元,增长15.7%。
保险事业快速发展。全年保费收入7838万元,比上年增长52.4%。其中:人身意外伤害险保费收入5998万元,增长62.2%;财产险收入1840万元,增长27.5%。各项赔付支出1187万元,下降0.4%,其中:人身险业务赔款支出238万元,下降23.5%;财产险业务赔款支出949万元,增长7.6%,保险业务综合赔付率为15.1%。
九、科学技术和教育
科技事业不断发展。全县14家高新技术产品生产企业创产值125251万元,增长74.7%。全年财政投入科技三项费用975万元,占地方财政支出比重1.27%。申报科技计划项目13项,其中“超声波提纯金属铋技术研究”、“‘两矿法’生产电解二氧化锰新工艺研究及产业化”等5个项目列入省科技计划项目,“热风循环式机烘烤房及烘烤技术推广应用”、“金银花贡茶系列产品研究开发”等8个项目列入市科技计划项目。全县培植和推广科技成果项目32项,其中“烟叶标准化生产技术研究与推广”、“化瘀活络止痛汤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临床研究”等4个项目达到国内领先水平和国内先进水平。加强技术市场工作,完成技术合同登记268份,实现技术合同成交额5599万元,其中技术交易额356万元。
教育事业全面发展。2007年末,全县拥有普通中学27所,在校学生34538人,增长17%,毕业生15728人,初中招生数7984人,初中教育完成率99.97%,比上年提高0.87个百分点;全县共有民办教育机构114所,占全县学校的23%,在校学生18869人,占全县学生总数的16.47%(包括民办幼儿园13569人);全县拥有普通小学358所,在校学生66439人;每万人高中阶段在校学生558人;2007年全县3543人参加全国普通高校招生考试,上线2736人,其中专科1363人,本科1373人(二本以上上线528人),上线率分别达38.4%和38.7%,考生录取1606人(二本以上录取478人),录取率达45.32%;全年初中、小学辍学率分别为1.72%和0.14%,小学毕业升学率99.9%,比上年提高1.7个百分点。
十、文化、卫生和体育
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快速发展。群众文化活动丰富多彩。积极举办节日文化活动和系列广场文化活动,丰富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9月份,在新中国成立58周年暨党的十七大会议胜利召开之际,举办了县直机关干部“同唱桂阳歌”大赛。文艺创作再结硕果。全年共创作各类文艺作品50余件,其中在国家、省、市级获奖和发表30余件。由唐秋明创作的歌曲《回报》参加省首届原创作品推选活动获金奖,同时选送到国家第二届优秀少儿歌曲评奖中参评;张传义创作的新歌《欢乐的瑶寨》参加全市第三届五个一工程音乐作品获一等奖,撰写的专业论文《试谈音乐创作中3度音程的应用》参加湖南省群文专业论文征集评奖获一等奖并发表中《湖南群论》;谢丽娜编导的《2008?畅想》参加“全国少儿风采”大赛湖南赛区获编导金奖。开展“共享工程”基层网点建设,实现图书自动化、数字化管理,实现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年末全县拥有艺术表演团体机构1个,文化馆1个,图书馆1个,藏书5万册,接待读者5.8万人次,借阅书刊3.1万册次。开通桂阳电视台图文信息频道,实现广播电视大覆盖大联网,让全县人民都能收看到桂阳电视台的节目,全县有线电视用户3.56万户,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100%。
卫生医疗事业发展加快。年末全县医疗卫生机构53个,卫生工作人员2247人,其中卫生技术人员1819人,全县卫生机构床位数1496张。年末全县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农民51.93万人,参合率83.62%,个人筹资519.3万元,参加合作医疗的农民住院就医27190人次,累计补助金额2927万元。
体育事业成绩显著。积极开展各类群众体育比赛活动。举办了桂阳县第一届5人足球跨年赛,全县中国象棋、围棋赛,老年人门球、桥牌、象棋比赛和入世以来全县规模最大、规模最高的县六运会,六运会的成功举办,掀起了全民健身新高潮。在9月份举行的全市领导干部篮球赛中,桂阳获县市区组冠军。竞技赛场战绩辉煌。在国际、国内重大赛事中,桂阳县运动员共获金牌16枚、银牌18枚、铜牌6枚。其中参加全省春季游泳锦标赛获金牌5枚、银牌5枚、铜牌1枚;全省青少年运动会获金牌5枚、银牌6枚、铜牌3枚;全国少儿游泳赛获铜牌2枚;全国举重基地赛获银牌3枚;中日韩举重交流赛获银牌3枚;李萍参加十九届亚洲女子举重锦标赛夺得53公斤级挺举、总成绩两枚金牌及抓举银牌,并打破挺举世界纪录,在9月举行的世界举重锦标赛上又夺2金、1铜;残疾运动员欧静玲代表湖南参加第七届全国残疾人运动会,夺2金1铜,成为全省获金最多的运动员,并评为第七届残运会优秀运动员。
十一、资源、环境和安全生产
建设占用耕地实现占补平衡。全年建设占用耕地6.644公顷,土地整理复垦开发补充耕地21.8667公顷,建设占用耕地占补平衡率达30.38%,比上年提高12.88个百分点。
环境治理取得新成效。全年完成环境污染治理项目27个,总投资777.2万元,工业废水达标率100%,废气达标率98.85%,工业固体废物处治率和综合利用率分别为28.47%和71.53%。目前,桂阳县烟尘控制区、噪声达标区和饮用水源保护区完全成型。烟控区面积达14.2平方公里,覆盖率达100%,噪声达标区面积14.2平方公里,覆盖率达100%。
生态环境进一步改善。全县共完成造林面积67千公顷,森林覆盖率达55.53%,比上年提高0.03个百分点。
安全生产形势趋向好转。亿元GDP生产安全事故死亡人数0.48人,比上年下降21.3%。
十二、人口、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2007年末,全县总户数24.47万户,总人口80.48万人(按省市统计局根据每年开展人口抽样调查数据推算核定),比上年末增加4500人,其中农业人口64.84万人,非农业人口15.64万人,城镇人口31.23万人,乡村人口49.25万人;常住人口71.53万人,比上年减少1.02万人;全县人口出生率为10.3‰,下降0.54个千分点,死亡率3.7‰,下降0.2个千分点,自然增长率为6.55‰,下降0.4个千分点,全县人口计划生育率93.31%,比上年提高1.33个百分点。年末全县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为10.05万人,占全县总人口的比重为12.5%。
居民生活水平大幅提升。2007年,全部单位从业人员年平均工资21218元,比上年增加2664元,增长14.4%,其中在岗职工人平均工资22155元,比上年增加3307元,增长17.5%。全县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661元,增长15.7%,比上年提高5.5个百分点,其中:工薪收入6897元,居民经营性净收入3997元,分别增长16.1%和67.4%。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4681元,增加463元,增长11%,其中:工资性收入1748元,增长 14.6%,家庭经营性收入3669元,增长46%。
消费结构升级,居住条件明显改善。全县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7576元,增长16.4%,其中人均食品消费支出3251元,增加697元,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为42.9%;平均每百户家庭拥有摩托车16辆,家用电脑26台,彩色电视机124台,电冰箱82台,空调12台,固定电话88台,移动电话166台;农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3446元,增长36.6%;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为50.6%;平均每百户家庭拥有摩托车48辆,彩色电视机99台,移动电话82台,固定电话62台。居住条件得到改善。城镇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31.98平方米,与去年持平,农民人均住房面积36.4平方米,增加0.13平方米。居民储蓄存款增加。全县城乡居民人均储蓄存款5473元,人平增加1257元,增长29.8%。
社会保障工作继续加强。全县参加企业基本养老保险的人数12770人,增加3160人,参加职工医疗保险人数25838人,增加1205人,参加失业保险的人数13783人,增加1605人;为3047名企业离退休人员发放基本养老金2334万元,为864名失业人员发放基本生活费348万元。全年城市领取最低生活保障人数15041人,保障金1200万元;农村领取最低生活保障人数11381人,金额520万元,农村“五保户”、残疾人、鳏寡孤独等弱势群体的基本生活得到较好保障。全县投入救灾资金420万元,基本保证了灾区群众的生活需要。
注:1、本公报数据为初步核实数。
2、全县生产总值、各产业增加值绝对数按现价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计算。
3、常住人口是指户口在本地且在本地居住半年以上的人口和居住在本地、户口不在本地但已经离开户口登记地半年以上的人口及居住在本地、户口待定的人口。计算公式为:常住人口=户籍人口-户口在本地但已经离开户口登记地半年以上人口-居住在本地、户口不在本地但已经离开户口登记地半年以上人口+居住在本地、户口待定人口。本公报所使用的2007年常住人口数为本年度人口抽样调查推断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