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阳县200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05

选择区域:>>

桂阳县统计局

(2006年3月23日)

2005年,全县人民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牢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围绕建设“经济强县、烤烟名县、生态大县”目标,坚持“一三五六”经济发展思路和“三不卖”经营理念不动摇,狠抓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强力推进以新型工业化为核心的“三化”进程,全县国民经济快速发展,各项社会事业取得新的进步,人民生活继续改善。

一、综合

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县域经济综合实力跻身全省十强县(市)行列,列第八位。2005年,全县实现GDP63.94亿元,增长12.6%,增速比上年提高0.2个百分点,为近10年来最快。按常住人口计算,人均GDP为9107元,比上年增加1627元,首次突破1000美元大关。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67552万元,增长6.2%,第二产业增加值238775万元,增长20.1%,第三产业增加值233098万元,增长11%。三次产业结构比由上年的28.8:32.7:38.5调整为26.2:37.3:36.5。

“三化”进程成效显著。工业经济保持了强劲增势,全部工业增加值201744万元,增长19.1%,占GDP的比重达31.6%,比上年提高4.1个百分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50.79%。全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由上年的75家增加到97家,实现增加值12.5亿元,增长30.6%,占全部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62.05%,比上年提高8.7个百分点。规模工业产销率为99.83%,比上年提高0.08个百分点,规模工业经济效益指数为299.18%,比上年提高43.48个百分点。农业产业化取得新突破。“桂阳金叶”再创佳绩。全年共投资6290万元用于烤烟基础设施建设,烤烟生产能力进一步提高。全年落实烤烟合同种植面积20.3万亩,收购烟叶53.04万担,实现烟叶特产税7500万元,烤烟总税收过亿元。城镇化步伐进一步加快。坚持以县城建设为龙头,大力实施“1+9”区域率先发展战略,以城带乡、城乡协调发展的格局基本形成。县城投资2.4亿元启动新改扩建市政工程重点项目23个,公务员住宅小区、商业步行街二期工程陆续交付使用,县法院搬迁、武装部搬迁、县档案中心等重点工程进展顺利。商业步行街成为我县继欧阳海广场之后的又一张城市精美名片。城镇化水平达34.97%,比上年提高2.22个百分点;县城绿化率达41%。非农产业劳动者所占比重为42.35%,比上年提高1.57个百分点。

八件实事圆满完成。通过省市考核验收,全县为民办八件实事全部达标。“两免两补”政策全面落实到位,其中免征农业税总额3911万元,农民户平减负233.8元,人平减负58.52元;投资2300万元改造4条通乡公路、12条通村公路共306公里,投入烟水配套工程建设资金3000余万元;新增企业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医疗保险参保人数分别达2869人、1537人、1029人;新建沼气池714口,投资1273万元改造中小学危房面积21705平方米,投资397万余元改扩建乡镇卫生院24个。

就业再就业工作形势较好。据劳动部门统计,年末全县下岗职工10331人,下岗职工再就业1079人,城镇新增就业人口5178人,城镇登记失业率3.7%。

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经济增长速度和质量有待进一步提高,产业结构欠优,二、三产业比重不高,支柱产业不多。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城乡就业和安全生产压力仍较大,部分区域和部分群众生产生活仍较困难。

二、农业

农业稳步发展。全县农林牧渔服务业总产值25亿元,同比增长6.7%。粮食总产量31.95万吨,比上年下降0.6%;烟叶46784吨,增长0.8%;油料7439吨,增长1.8%;水果76633吨,增长6.8%;蔬菜252418吨,增长9.1%。

农业结构调整加快。全县农、林、牧、渔、服务业增加值比例为54.0:9.0:30.1:5.4:1.5,畜牧业增加值占第一产业的比重比上年提高1个百分点。全年粮食种植面积54.75千公顷,减少2%,其中优质稻种植面积15.1千公顷,增长20%,占水稻种植面积的比重为41%,比上年提高7个百分点。油料种植面积2.9千公顷,减少1.4%;药材种植面积0.99千公顷,增长1%;烟叶合同种植面积20.3万亩,增长18%;蔬菜种植面积8.94千公顷,增长4%。

养殖业稳步增长。全县畜牧业增加值4.82亿元,比上年增长6.51%。全年出栏肉猪77.09万头,增长4.3%。猪肉产量53973吨,增长4.4%;牛肉产量973吨,增长10.6%,羊肉产量573吨.,增长24.8%;禽肉产量3872吨,增长6.1%;水产品产量14784吨,增长12%。

农村基础设施不断改善。全年共开工各类水利工程4120处,完成工程4120处,投入资金8000万元,完成土石方374万立方米,新增农田灌溉面积2千亩,恢复和改善农田有效灌溉面积2.8万亩。投入269.8万元实施人畜饮水解难工程17处,解决饮水困难7421人。农业机械总动力30894千瓦,增长10.8%;农村用电量9550万千瓦时,增长35%;新建沼气池714口,新建和改造通乡公路46公里,通村公路260公里。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生产快速增长。全县全部工业增加值201744万元,比上年增长19.1%,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50.79%。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125191万元,增长30.6%,占全部工业增加值的62.05%,总计中四大经济类型(股份合作企业、股份制企业、港澳台投资及外商投资企业和其他类型的企业)增幅较大,分别增长30.0%、38.6%、43.9%、26.3%;园区经济快速发展,工业园区现有规模企业52家,占全县规模工业企业的54.6%,年产值占整个规模工业企业67.1%。循环经济发展方兴未艾,申湘回收、锐驰矿业、兴达环保等一批典型的循环经济工业企业脱颖而出。

主要产品产量增长较快。规模以上工业产品产量中,主要产品产量增长较快。

工业经济效益明显提高。全县规模以上工业产品销售率99.83%,比去年提高0.08个百分点。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为299.83%,比上年提高43.48个百分点,盈亏相抵后实现利润总额33789万元,比上年增长242.2%。

建筑业快速发展。全县全社会建筑业增加值32287万元,比上年增长14.9%,具有资质等级的总承包和专业承包建筑业企业实现利润385万元,增长12.2%,房屋建筑施工面积22.68万平方米,增长6.4%,房屋建筑竣工面积14.74万平方米,增长5.3%。

四、固定资产投资

固定资产投资稳步增长。全县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3.3亿元,增长18.9%,其中城镇以上固定资产投资17.43亿元,增长24.6%,农村固定资产投资5.85亿元,增长4.5%;国有投资4.65亿元,下降31.1%,非国有投资18.65亿元,增长45.2%。在城镇以上固定资产投资中:其中城镇投资136149万元,增长25.5%,房地产开发23430万元,增长8.7%;私人建房14720万元,增长50.2%;年内新开工项目74个,竣工项目80个。

工业投资大幅提高。全年50万元以上工业项目完成投资9.6亿元,增长59.7%(包括非农户工业项目投资),占50万元以上投资项目的比重为48.9%。按行业分:采掘业投资4.6亿元,增长115.9%;制造业投资2.86亿元,增长38.2%;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投资2.11亿元,增长16.5%。

重点工程建设进展顺利。全县23个重点工程项目共投资2.4亿元。其中公务员住宅小区、商业步行街二期工程已投入使用,县法院搬迁、武装部搬迁、档案中心等重点建设工程进展顺利;舂陵大道、芙蓉东路、塔背水库旅游开发、蒙泉文化公园等项目全面启动。

生产能力明显增强。全年新增发电机组6560千瓦,35千伏及以上变电设备能力共14组7.07万千伏安,输电线路长度70750公里,原煤开采60多万吨,新、改建公路246公里,城市自来水供水能力4万吨/日。

五、国内贸易

消费品市场繁荣兴旺。商贸流通进入全省先进行列。全县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0.03亿元,比上年增长13.7%。其中县的零售额9.64亿元,增长14%,县以下零售额10.39亿元,增长13.4%;分行业看,批发零售贸易业零售额12.51亿元,增长17.8%;餐饮业5亿元,增长7.1%;其他行业零售额2.52亿元,增长8.4%。大型超市达8个,商品成交额4783万元,增长12.6%。小车、住房、交通通讯等新兴行业成为新一轮的消费热点。

六、对外经济贸易和旅游

外经外贸快速发展。全年共引进并启动招商引资项目90个,新批外商投资企业4家,全年实际利用外资2607万美元,增长16.2%;外贸出口总额达658万美元,比上年增长118.6%。外派劳务100名。实际利用县外境内资金80013万元,增长5.07%。

旅游业稳步发展。旅游业投入3000万元,招商引资600万元,全年开发旅游项目5个,规划旅游景区4个,接待外来游客40.53万人次,增长77.74%;实现旅游总收入2.21亿元,增长74%。

七、交通和邮电

交通运输业发展加快。全社会货运量6452万吨,比上年增长31.68%;客运量5532万人次,增长23.56%;全社会货物周转量208316万吨公里,比上年增长29.13%;旅客周转量148483万人公里,增长25.39%。

邮电通信业快速发展。全年邮电业务总量21089万元,增长35.8%,其中邮政业务总量1667.3万元,下降2.4%,电信业务总量19421.9万元,增长40.5%。年末固定电话用户达85957户,比上年增加10776户,电话普及率9.62%。年末移动电话用户94971户,增加17221户,互联网用户7434户,增长15.7%。

八、财政、金融和保险业

财政收入快速增长。全年完成财政总收入47502万元,同口径增长22.35%,其中地方财政收入34652万元,同口径增长16.85%,上划中央“两税”11444万元,增长47.19%,上划中省所得税1406万元,增长0.86%。完成地方税收收入18442万元,占地方财政收入的比重为53.22%,比上年高0.09个百分点。地方财政支出54578万元,增长11.41%。

金融机构存贷款快速增长,支持经济发展力度加大。年末全县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32.75亿元,新增4.9亿元,同比增长17.8%,其中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27.15亿元,新增4亿元,同比增长16.3%;企业存款余额3.98亿元,新增0.96亿元。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10.89亿元,新增1.08亿元,同比增长3.9%。中长期贷款余额2.38亿元,新增0.38亿元,同比增长21.46%。全年金融机构累计发放贷款5.33亿元,同比下降1.7%:其中工业贷款1.28亿元,增长51.8%,农业贷款2.08亿元,增长4.7%,商业贷款1498万元,下降73.95%。

保险事业稳步发展。全年保费收入3859万元,比上年增长4.9%。其中财产险收入1188万元,增长18%;寿险收入2671万元,下降26.7%。各项赔付支出1523万元,增长33.7%,其中财产险支出707万元,增长20.2%,寿险支出816万元,增长45.2%。综合赔付率为39.5%。

九、科学技术和教育

科技成果不断涌现。全年科技三项费用投入705万元,制定科技发展项目22项,其中科研计划项目5项,星火计划项目2项,推广计划项目13项,列入省级计划项目3项,市级项目3项。完成技术合同334项,实现技术合同成交额9542万元。取得省先进水平以上科研成果4项。全县14家高新技术产品生产企业创产值51228万元,增长37.11%。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取得新进展。开通了“96318”科技服务热线和科技信息“户”联网中心,服务“三农”水平提高。

教育事业成绩斐然。年末全县拥有普通中学48所,在校学生48590人,下降13.8%,毕业生17425人,招生数12581人;全县共有民办教育机构55所,占全县学校的11%,在校学生8210人,占全县学生总数的7.9%(包括民办幼儿园);全县拥有普通小学446所,在校学生55040人;全县2487人参加全国普通高校招生考试,上线2192人,其中专科1774人,本科418人,上线率分别达73.1%和16.8%,考生录取2192人,录取率达100%;全年初中、小学辍学率分别为3.14%和0.1%,小学毕业升学率96%,比上年下降3.4个百分点。桂阳一中成功创建继桂阳三中后的第二所省级示范性高中。

十、文化、卫生和体育

文化事业蓬勃发展。“欢乐广场”文化活动深入开展。举办了“为世界冠军李萍喝采”大型文艺晚会。全年专业艺术作品和个人获省级奖项2项,市奖项14项,年末全县拥有艺术表演团体机构1个,文化馆1个,图书馆1个,藏书6万册,接待读者55万人次,借阅书刊6万册次。开通桂阳电视台图文信息频道,实现广播电视大覆盖大联网,全县人民都能收看到桂阳电视台的节目,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100%,全县有线电视用户3.2万户。

卫生医疗事业发展加快。年末全县医疗卫生机构47个,卫生工作人员1953人,其中卫生技术人1583员人,全县卫生机构床位数1218张,村村有医疗室。年末全县参加合作医疗的农民45.86万人。占全县农业人口的71.59%,个人筹资660.26万元,参加合作医疗的农民住院就医9872人次,累计补助金额816万元。

竞技体育取得重大突破。2005年,举重运动员李萍相继在全国十运会、世界举重锦赛等重大赛事上获得9枚金牌1枚银牌,实现了桂阳竞技体育在国内、国际重大赛事中夺取金牌“零”的突破。全县运动员在市以上体育比赛中获得金牌34枚,银牌17枚,铜牌25枚。向省体工专业队输送优秀运动员1名,市体校9名。

十一、环境保护

环境治理力度加大,环境质量进一步提高。全年完成环境污染治理项目14个,总投资6531万元,工业废水、废气达标率都达到100%,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67%。目前,我县烟尘控制区、噪声达标区和饮用水源保护区完全成型。烟控区面积达14.2平方公里,覆盖率达100%,噪声达标区面积14.2平方公里,覆盖率达100%。

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全县共完成造林面积1.6千公顷,森林覆盖率达53.7%,比上年提高0.6个百分点。

十二、人口、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2005年末,全县总户数22.93万户,总人口79.69万人,比上年末增加4800人,其中农业人口62.98万人,非农业人口16.71万人,城镇人口27.35万人,乡村人口52.34万人;全县人口出生率为11.01‰,下降0.38个千分点,死亡率3.55‰,自然增长率为7.05‰,上升0.07个千分点,全县人口计划生育率92%,比上年下降2个百分点。全面推行农村部分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制度,共发放奖励扶助金16.02万元,267名奖励扶助对象受益。年末全县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为10.25万人,占全县总人口的比重为12.88%。

居民收入稳步增长。2005年,全部单位从业人员年平均工资16548元,比上年增加2551元,增长18.2%,其中在岗职工人平均工资16836元,比上年增加2687元,增长19%。全县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154元,增长13.5%。居民消费结构变化较大。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5851.29元,其中人均食品消费支出2341.82元,增加310元,人均医疗保健消费支出293.74元,增加14.7元,人均交通通讯支出511.56元,增加153.8元;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为40.02%;平均每百户家庭拥有摩托车16辆,家用电脑8台,彩色电视机128台,空调12台,固定电话78台,移动电话134台;人均居住面积25.71平方米,增加0.14平方米。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4177元,增加476元,增长12.86%,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042.4元,增加439.42元,增长12.2%。农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3266.84元,增长20.2%;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为44.1%,下降0.3个百分点;平均每百户家庭拥有摩托车46辆,彩色电视96台;人均住房面积35.64平方米,增加1.23平方米。

社会保障工作进一步加强。2005年,全县参加企业养老保险的人数10243人,增加2869人,参加职工医疗保险人数22657人,增加1029人,参加失业保险的人数19835人,增加1537人。按时足额发放下岗人员基本生活费215万元。全县享受低保待遇的人数23474人,发放低保资金1007万元。2005年末全县社会福利床位88张,收养人数26人。

注:

1、本公报为初步统计数字。

2、全县生产总值、各产业增加值绝对数按现价计算,增长速度按2000年可比价计算。

3、年末全县人口为公安部门统计数;常住人口指户口登记地在本地且在本地居住半年以上的人口和居住在本地、户口不在本地但已经离开户口登记地半年以上的人口以及居住在本地、户口待定的人口。

计算公式为:常住人口=户籍人口-户口在本地但已经离开户口登记地半年以上人口+居住在本地、户口不在本地但已经离开户口登记地半年以上人口+居住在本地、户口待定人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