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1年嘉定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01

选择区域:>>

前言
2001年全区人民在区委、区府的正确领导下,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振奋精神,锐意进取,国民经济保持快速、协调、健康发展的良好态势。经济运行质量稳步提高,国际汽车城建设全面启动,社会事业蓬勃发展,人民生活进一步改善,顺利完成了区二届人大五次会议确定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各项预期目标和主要任务。据初步统计,2001年全区实现增加值191.0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3.7%,高出全市平均水平3.5个百分点;三次产业的比例为1.9:67.3:30.8;人均增加值达38368万元,按2001年底汇率(1:8.2766)计算,已达4636美元,高出全市平均水平3.0%;全区财政收入36.9亿元,同比增60.9%,地方财政收入19.7亿元,同比增47.8%。
经济发展
(一)第一产业
1、农业
全区农业紧紧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稳定”的目标,着力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拓展农民增收渠道,改善农业生态环境,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全年实现农业增加值3.7亿元,同比增3.0%;完成农业总产值(1990年不变价)8.4亿元,同比增2.5%,其中种植业3.2亿元,减4.3%;畜牧业4.3亿元,增4.9%;渔业0.6亿元,减5.0%。
农业结构日趋优化,区域特色初步呈现。全区农业调整和优化农业结构呈现良好的发展态势,全年调减小麦3533公顷,扩种苗木820公顷,经济作物1333公顷,新增绿肥1333公顷,粮经比例35:65,种养比例40:60。以“现代农业园区”,“三高”农业示范区、园艺场、规模化养殖场、基地场为突破口,全力调优农产品品种、品质。在众多区域性特色产业基础上发挥区域、资源和技术等优势,发展农产品深度加工。
强化农业生态环境建设。围绕环境水利主题,以河道疏浚为抓手,扎实开展冬春水利建设。全年完成疏浚土方488.2万立方米,完成市计划任务的143.6%,疏浚河道9.28公里,清淤22.4万立方米。
(二)第二产业
1、工业
全区工业积极引进和培育新的增长点,加快工业园区规划建设,发挥集聚效应,重点发展“一强三优”行业,大力推进私营经济,工业生产稳中有增,工业经济效益稳步提高,继续保持了在全区国民经济中的支柱地位。全年完成工业总产值(1990年不变价)636.7亿元,比上年净增83.2亿元,同比增15.0%,名列市郊前茅。其中区级工业产值71.6亿元,同比增6.7%;镇级工业产值205.6亿元,同比增9.4%;村级工业产值231.8亿元,同比增7.6%;私营工业产值127.7亿元,同比增53.6%。全年工业产销率97.5%,比上年提高0.2个百分点。完成工业增加值 122.2亿元,比上年增长15.1%,占全区增加值的64.0%。
各镇、局工业经济综合实力稳步提高。从经济总量看,全区有6个镇的工业产值超过40亿元,它们是马陆镇102.9亿元、南翔镇95.2亿元、安亭镇76.0亿元、黄渡镇46.1亿元、封浜镇43.7亿元和工业区41.2亿元。从发展速度看,9个镇、街道增幅达到或超过全区水平,它们是:工业区34.7%、新成路街道21.1%、嘉定镇19.7%、封浜镇19.0%、安亭镇18.6%、外冈镇18.4%、江桥镇15.8%、戬浜镇15.2%和唐行镇13.9%。
全区工业中非公经济企业继续壮大,私营工业发展迅猛,成为全区工业的助推器。全区“三资”企业完成工业总产值290.0亿元,同比增9.8%;全区私营工业完成工业总产值127.7亿元,同比增53.6%,其新增产值的贡献率为53.7%,占全区工业总产值的比重由上年的15.0%提高到20.1%。
全区工业结构调整积极遵循重点发展“一强三优”的产业导向,以汽车产业为支柱,重点发展电子电器、金属制品、纺织服装等优势行业。据统计,2001年,“一强三优”产业的工业总产值188.4亿元,同比增11.6%,占全区三级工业总产值的比重为36.9%,比上年提高1.1个百分点。
2、建筑业
建筑企业紧紧抓住投资规模不断扩大的有利时机,生产规模、施工能力取得长足进步。全年实现增加值6.4亿元,同比增 4.7%。
(三)第三产业
全区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58.7亿元,比上年增长12.6%,占全区增加值的比重为30.8%。其中:批发、零售、餐饮业20.7亿元,比上年增18.2%;运输、邮电、仓储业6.8亿元,比上年增8.4%;金融保险业10.1亿元,比上年增9.0%;社会服务业5.2亿元,同比增10.6%;房地产业10.1亿元,比上年增14.2%。
1、邮电通信业
通信事业快速增长,互联网建设步伐加快。全年完成邮政收入8669万元,同比增长11.5%。发送信函514万件,同比减8.8%。全区城乡固定电话用户228089户,同比增18.4%,年末拥有电话交换机总容量28.5万门,同比增14.0%。年内新增宽带用户9700户,比上年底增62倍。
2、商业
全区商业以调整为主线,在调整中提高档次,促进消费。通过引导开设各类专业店和专卖店,吸引市内外著名品牌落户嘉定,城区内基本形成了以高扬商厦、嘉定商城、高扬家居为主,以各类专业店、专卖店为辅的互动、协调发展的新格局。同时,在周边乡镇积极寻求新突破,积极协调有关商业集团参与建设,真新地区已逐步形成全区的另一商贸中心,成为零售业发展新的增长点。据统计,2001年居民消费价格指数100。全区商品销售总额达153.0亿元,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63.3亿元,分别比上年增10.0%和12.6%,集市贸易成交额达15.3亿元,同比增12.5%。
3、旅游业
旅游业稳步回升,年内结合州桥老街地区综合开发,制作我区旅游景点VCD片和服务指南,进一步加大旅游宣传力度,举办了2001年上海嘉定文化旅游节、“城之夜”花车巡游活动、高尔夫邀请赛等活动,凝聚人气、促进消费。全区旅游企业强化促销,营业额稳步上升。全年接待游客143.9万人数,同比增19.1%,旅游营业总收入2.2亿元,同比增23.7%。年内新发展旅行社4家,旅行社总数达18家。
4、金融业
金融业严格履行货币政策,不断扩展消费贷款项目。全区金融机构存贷款余额稳定增加,存贷款差有所扩大。据统计,年末全区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230.9亿元,比上年增23.4%,贷款余额135.0亿元,比上年增24.2%,存贷差95.9亿元,比上年增22.3%。
改革开放
(一)上海国际汽车城
上海国际汽车城从政府先入推动转为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运作推动,开发建设全面展开。组建了四大主体公司,首期5.4亿元开发资金全部到位。高标准、高质量完成3个建设规划的编制,启动了3项基础设施工程,以及3项功能性项目。14家国内外大型集团企业签订了入驻意向书及项目合作协议。国际汽车城的地位作用日益突出,先发效应开始显现。
(二)产权制度改革
加快国有、集体资产的退出力度。年内,以产权制度改革为依托,区辖国有资产和区属集体资产稳步退出。各层面企业改革推进力度逐步加大,资产退出明显加快。全年有304家区属企业完成改制,占应改制区属企业的 56.3%。通过资产出售、股权转让、产权交易等多种方式,进一步盘活了存量,促进了资源的合理配置。
(三)市场培育和建设
全区专业市场步入良性循环轨道。上海国际汽车城的启动建设给我区专业市场发展打开空间,全区专业市场管理水平不断提高,配套设施逐步完善,销售网络不断扩大,专业市场步入高速发展期。年内专业市场重大建设(扩建)项目9家,总投资8.25亿元。年末全区已有以批发为主的生产资料市场14家,消费品市场9家,全年实现销售额93.8亿元,同比增长82.1%。全区人才市场加大人才引进力度,建立了以上海国际汽车城人才服务中心。全年从外省市引进紧缺急需的中高级人才322名,其中高级职称6名、副高级职称56名;博士生1名,硕士生12名,研究生12名。举办人才交流会15场,吸引561家单位进场招贤,洽谈达3万多人次。
(四)对外经济
外经贸工作在国际经济大幅下滑,出口形势严峻的不利情况下,大胆探索、扎实工作。在引资规模、资金到位、出口总量、运行质量、发展速度等方面均创改革开放以来最好水平。全年出口创汇15亿美元,比上年同期增25%。
全年合同批准项目357个,比上年增加261个;总投资9.2亿美元,合同外资8.0亿美元,分别比上年增49.7%和56.8%。外资到位资金稳步增长,外资企业到位资金2.82亿美元,同比增37.6%。
(五)私营经济
全区私营经济招商持续攀高。据统计,全区27 个私营经济小区共有各类企业20472户,同比增26.2%;其中私营企业19220户,非私营企业1252户;从业人员19.3万人,同比增31.4%。全区私营企业完成工业销售额150亿元,商贸营业额222亿元,同比分别增42.0%和22.3%;税收(含私营城其他企业2.3亿元)13.9亿元,同比增69.1%,占全区财政收入37.6%,比上年增加1.8个百分点。
社会事业
(一)科技
围绕加快科技产业化,推进企业技术创新,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加大科技向各个领域渗透,为全区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科技对经济的推动力日益增强。年内实施科技创新基金项目8项,总投资3993万元,已有40%的项目有产出。组织实施高新技术成果转化项目20项,总投资1.37亿元。实施科技产业化项目13项,总投资7100万元。实施新产品开发项目7项,其中国家级重点新产品4项。扶持发展民营科技企业,年内新增民营科技企业700家,同比增15.3%,注册资金5.81亿元。至年底,全区民营科技企业达1867户,年技、工、贸收入达到45亿元。科普活动丰富多彩,年内先后组织三次大型群众性科普活动,举办各种科普报告达到30余次,组织18个村、居委开展科普村、居委创建活动。
(二)教育
积极开展学校标准化、教育信息化、托幼一体化和学习化社区建设工作,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加快实现教育的现代化、国际化、优质化和社区化。高标准地举办全国推进素质教育实验县工作现场交流研讨会,荣获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先进集体,被国家教育部列为全国社区教育实验区,教育信息化工程全面启动,学校标准化建设在全市处于领先地位。2001年,全区3~6周岁幼儿入园率100%;小学入学率100%,巩固率100%,毕业率100%;初中入学率100%,毕业率98.2%;高中阶段录取率达98.7%;春秋两季录取普通高校总人数达2133人;全年成人教育年培训总量达17.2万人次。
(三)卫生
完善区域卫生规划,调整卫生机构设置。区中心医院主体工程结构封顶,相继完成区妇保院改扩建工程,安亭医院门急诊综合大楼,卫生综合业务楼和迎园医院新建工程进展顺利。平稳推进医保改革,不断完善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至年末,共有17.6万人参加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制度,职工参保率达100%。卫生创建取得新成效,马陆镇成为继安亭镇、南翔镇、黄渡镇之后第4个国家级卫生镇;至年末,建成市级卫生村140个,区级卫生村79个,市、区级卫生村占全区总村数90%以上。年末全区共有各类医疗卫生机构28所,其中:区级医院6所。年末拥有医院病床2176张;年末全区卫生系统专业卫生技术人员2653人,其中:中级职称以上417名。全区卫生系统医疗机构诊疗199.21万人次,住院医疗共7.1万人次,手术9268人次。
(四)文化
围绕纪念建党80周年和加强社区文化建设两项主题,打好主动仗,唱响主旋律,着力推进文化事业,不断优化文化市场,积极发展文化经济。电影戏剧演出稳中有升,全年放映电影2410场,观众52.5万人次,票房收入162万元;组织各类剧目的演出672余场,观众27.6万人次,票房收入255.8万元。有线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进展顺利,年内全区有92个村安装有线电视,至年底,已有197个村安装有线电视,占总村数的90%,12个镇实现村村通。至年底,全区有线电视在册用户增至10.8万户,比去年同期增1.2万户。
(五)体育
以举办区二届运动会为契机,搭建全民体育活动大舞台,提升全民健身工作的质量。运动会历时60天,有48个代表团,4595名运动员参加了13个项目的角逐。社区健身苑建管并举取得实效,全年建成健身苑1个,健身点30个,总投资197.4万元。至年底,全区健身苑构建了区、镇、居委会三级管理网络,配备管理员和社会体育指导员,健身器材完好率保持在98%以上。以少体校为突破口,理顺业余训练管理和运作体制,竞技体育水平稳步提高,射击项目逐步成为我区的拳头产品。以体育彩票为支撑,开拓新增长点,体育产业稳中有进。梳理、调整体育彩票销售点,完善销售网络。全年完成产业收入1183万元,同比增7.9%,发行体育彩票1000万元,电脑彩票700万元,同比分别增81.8%和133.3%。
人民生活
(一)人口
据统计,2001年全区出生人口2609人,出生率5.30‰,比上年减4.62个千分点;死亡3515人,死亡率7.14‰,比上年减0.14个千分点;人口自然增长率为-1.84‰。年末全区户籍人口49.77万人,比上年增2.3%。
(二)就业
年末全部职工(指城镇)人数48339人,同比减3.2%。其中,全民所有制职工25600人,集体所有制职工12024人,其他所有制职工10715人。社会保障制度日益健全,解决弱势群体就业工作有了实质性突破。开发了一批“4050”项目,全年净增就业岗位13317个,完成市计划任务158.5%,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10504人。
(三) 城乡居民收入
城乡居民收入稳步提高。2001年城镇职工年平均工资14840元,同比增长8.1%;农民家庭人均纯收入7091元,同比增长5.4%。2001年城乡居民储蓄存款继续增加,年末全区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112.4亿元,同比增长12.5%。城乡居民投资渐趋多元化,国库券、债券、股票等各种有价证券拥有量继续增加。
(四)社会福利事业
年末全区拥有各类敬老院19所,其中政府办17所、社会办2所,一、二级敬老院分别为9所、7所,达标1所,收养“五保”、社会孤老等人员1318人,床位1881张。年内发放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金1276万元;发放粮油帮困供应卡34778张次,折合救助金额87万元;发放特困人员救助金91万元;发放二级定补金252万元;发放重残无业人员救助金85万元;大病重病医疗救助金170万元;发放扶志助学金16.569万元;农村低保对象危房翻建二级补助金24.6万元;收容遣送人员14054人;募集衣被支援江西、安徽285747件(条)。
(五)社会养老保险
年末,全区农村投保11.3万人,投保率97.0%;全年统筹单位农村养老保险金8762万元,个人投保金3301万元,分别比上年增5.2%和16.8%。当年享受农村退休62538人,年人均发放水平960元。城镇从业人数的参保水平稳步提高,全区城镇从业参保人员达12.2万人,参保率94.6%。
(六)住宅建设
全年住宅建设完成投资8.2亿元,同比下降3.8%。住宅施工面积91.2万平方米,同比增1.0%。竣工并交付使用面积84万平方米。住宅公用配套设施建设完成13.6万平方米,完成率达7.9%。城乡居民居住条件继续改善,2001年末城镇居民家庭人均住房使用面积(据城镇居民抽样调查)17.8平方米,比上年增加1.1平方米;农村人均住房面积(据农村百户抽样调查)60.7平方米,比上年增加6.4平方米。
城乡建设
(一)固定资产投资
全区完成固定资产投资39.8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7.3%,超额完成年初预期目标4.7%。其中,区属单位完成投资18.9亿元,同比增11.1%;农村集体完成投资20.9亿元,同比增4.0%。
(二)市政建设投资及重大项目
以实事工程建设为抓手,进一步增强城市综合功能。全年完成基础设施投资3.7亿元,同比增长23.3%。头号重点工程宝钱公路新建工程全面竣工,还相继完成了嘉安、嘉方等公路建设和北大街、东大街等城区道路新改建工程,区域道路框架进一步完善。市政建设中拆除旧房71000平方米,博乐广场地下车库工程主体结构全部竣工。
(三)公用事业
公用事业加强管理,提高服务质量。年末公交线路36条,运营车辆177辆。全年公共交通客运总量1500万人次,平均每天客运量达4.1万人次。全年自来水售水总量达5584万吨,比上年增1.9%,其中工业用水1348万吨,比上年减13.1%,生活用水4236万吨,比上年增7.8%。全区人工煤气家庭用户97978户,新增10015户,比上年增11.4%,人工煤气供应总量3740万立方米,比上年增11.9%。
城市环境
(一)城镇环境保护和治理
全区加大环境保护措施,环境质量总体稳定,考核指标好于去年水平。饮用水水源断面水质继续保持稳定,在实际监测的29个项目中,达到Ⅰ类标准的22项,Ⅱ类3项,Ⅲ类1项,IⅤ类2项,Ⅴ类1项。大气环境质量有市控点1个,二氧化硫长期保持I类水平;全区声环境质量继续保持良好状态,主要道路交通噪声控制比上年有所改善。全区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定量考核成绩列入优秀行列,总分达81.9。
(二)城镇绿化
以创建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和争创市园林城区为抓手,加大城市环境建设力度。新增城市公共绿地40公顷,建成3000平方米以上城市公共绿地7块。全区人均城市公共绿地已达12平方米,城镇绿化覆盖率达35.0%。积极推进农村绿化建设,农田林网和森林覆盖率分别达到80.3%和12.0%,3个市级林业示范工程项目建设进展顺利。
存在问题
产业结构调整步伐有待加快,第三产业增长相对迟缓,工业经济中重点企业主导作用有所减弱,扭亏工作任重道远;城乡收入差距继续拉大,社会就业压力依然存在。
说明:
1、统计公报中的部分数据为初步统计数。
2、统计公报中的全区增加值、各产业增加值、劳动生产率按现价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格计算。
3、增加值为新创造价值,主要包括劳动者报酬、利润、税金和折旧等,不包括能源、原材料等各种消耗价值。各产业增加值之和即为全区增加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