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2年嘉定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02

选择区域:>>

前言

2002年全区人民在区委、区府的正确领导下,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积极应对国际国内宏观经济出现的新情况,解放思想,抢抓机遇,团结奋斗,努力拼搏,保持了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改革开放进一步深化,汽车城建设不断推进,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人民生活质量继续提高,圆满完成了区二届人大七次会议确定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各项预期目标和主要任务。

经济发展

经济总量

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经济运行抗波动能力不断增强。全年实现增加值216.0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5.1%,增长幅度连续第12年保持两位数水平。产业结构调整作用显现,第二、第三产业共同推动经济发展。全年第一产业增加值3.7亿元,比上年增长1.1%;第二产业增加值143.7亿元,增长15.3%;第三产业增加值68.6亿元,增长15.4%。城市综合服务功能进一步增强,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全区增加值的比重继续提高,达到31.8%。财政收入保持快速增长。全年全区财政收入47.6亿元,比上年增长29.0 %。全年地方财政收入20.9亿元,比上年增长34.0%。全年地方财政支出28.4亿元,比上年增长24.3%。

固定资产投资

汽车城建设全面启动,促进新一轮投资增长。全年完成固定资产投资总额80.9亿元,比上年增长93.1%,投资总量创历史新高。投资结构出现积极变化,在固定资产投资总额中,基本建设投资45.1亿元,占全区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为55.7%;更新改造投资10.3亿元,比重为12.7 %;房地产开发投资25.5亿元,比重为31.5%。从产业投向看,第一产业投资0.4亿元,比上年增长1.6倍;第二产业投资39.5亿元,比上年增长50.2%;第三产业投资41.0亿元,比上年增长1.6倍。从投资主体看,国有经济投资25.3亿元,比上年增长1.8倍;非国有经济投资55.6亿元,比上年增长68.5%,其中:私营、外商及港澳台投资19.2亿元,比上年增长1.1倍,占全区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由上年的22.0%上升到23.7%。

农业

以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为目标,农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快。全年实现农业增加值3.7亿元,比上年增长1.1%。完成农业总产值(不变价)8.5亿元,比上年增长1.2%。其中,种植业总产值3.0 亿元,下降4.6%;畜牧业总产值4.0 亿元,下降8.3%;渔业总产值1.1亿元,增长63.0 %。加快调整以减粮、扩林、发展高效经济作物为重点的农业种植结构。全年调减2086公顷水稻种植面积,使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的播种面积比例调整为30∶70,寒优湘晴等优质水稻种植面积占全区水稻总面积的80%,全年粮食总产量79380吨,比上年减少22.9%。畜牧水产品生产以市场为导向,增加草食动物、淡水产品养殖,减少生猪、禽蛋生产,全年水产品产量7491吨,比上年增长3.5%。林业建设突飞猛进,全年退耕造林1373.3公顷,超过年计划14.4%。农业产业化工作深入开展,禽肉类加工、万亩葡萄产业化基地建设等项目取得新进展。

工业

加快工业园区规划建设,大力发展“一强三优”产业,实现总量增长与结构优化、发展速度与经济效益协调发展,工业新高地建设成效显著。全年完成工业增加值136.0亿元,比上年增长15.1%,增幅比上年加快1.4个百分点。全年完成工业总产值(1990年不变价)733.2亿元,比上年净增96.5亿元,增15.2%,继续在市郊区县中保持领先。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工业总产值462.6亿元,比上年增9.7%。工业生产产销衔接状况良好,工业经济效益进一步提高,全区工业企业产品销售率达到97.5%,与上年持平。全年工业企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为146.0,比上年提高11.9个百分点。三级工业企业实现利润28.1 亿元,比上年增长24.4%;实现税金14.4亿元,比上年增长16.1%。

非公经济企业快速发展,有力地促进了全区工业经济的增长。全年完成工业总产值502.3亿元,同比净增84.8亿元,占全区工业总产值的比重由上年的65.6%提高到68.5%,其新增产值贡献率达87.9%。其中:“三资”企业完成工业总产值338.7亿元,比上年增16.9%;私营企业完成工业总产值163.6亿元,比上年增28.1%。
以汽车及零配件、电子电器、金属制品、纺织服装为代表的“一强三优”产业成为推动工业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全年完成工业总产值230.6亿元,比上年增长22.4%,高出全区工业平均增幅7.2个百分点,占全区三级工业总产值的比重为40.3%,比上年提高3.4个百分点。

建筑业

建筑业生产全面增长。全年完成建筑业增加值7.7 亿元,比上年增长19.6 %。积极开展建筑企业资质就位工作,调整企业资质结构,为全区建筑业市场进一步发展打开了空间。全区建筑企业完成施工产值33.9亿元,比上年增长23.5%;施工面积 409.1万平方米,增长20.1%;竣工面积197.0万平方米,增长8.1%。

邮电通信业

邮电通信业加快发展,服务质量明显提高。邮政服务门类增多,投递速度提高。全年发送信函1917.7万件,比上年增长9.4%,其中出口函件504.1万件,增长2.0 %。电信业务快速增长。年末光缆线路总长度达到620皮长公里,比上年末增加40皮长公里。全年新增电话交换机17589门,总容量达到302213门。年末电话用户252506户,其中住宅电话186949户,比上年增加7894户。全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加快,至年末,实现全区宽带光纤全覆盖,年内新增宽带用户8303户。

商业

商业企业以展示商业新形象为动力,加快布局和业态调整。全年批发零售商业增加值23.1亿元,比上年增长13.0%。以连锁超市为代表的新型业态显示出较强的市场竞争力。全年连锁商业销售额8.8亿元,比上年增长25.7%。至年末,本区连锁网点已逾百家,其中连锁超市门店80家,便利店36家。全区各镇、街道加大力度完善商业设施,提高商业品位,增强对消费者的吸引力,促进了消费品市场的活跃。全年完成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79.5 亿元,比上年增长18.7%。商业购销规模进一步扩大。全年实现商品购进总额135.0亿元,比上年增长17.4 %;商品销售总额179.9亿元,增长12.4%,其中批发销售102.2亿元,增长11.1%。专业市场成交额跃上新台阶,在二手车、米市场等六大专业市场向上海市最大专业市场目标迈进的同时,年内又有上海东方教育技术装备中心、上海江桥二手设备市场等6家上规模的市场建成开业,至年末,全区拥有专业交易市场18个,全年成交额110.1亿元,比上年增长39.9%。全年农副产品市场成交额17.6亿元,比上年增长16.0%。

旅游业

以节兴游,旅游业发展打造新亮点。年内上海嘉定“江南名城”文化旅游节举行了第七届上海“协和杯”高尔夫邀请赛、国际汽车城花车巡游、第五届上海古猗园竹文化节、嘉定状元钟落成典礼和星级宾馆厨艺大赛等五项各具特色的节庆活动。全年接待游客178万人次,比上年增24.6%,旅游营业总收入2.5亿元,比上年增16.6%。至年末,全区旅行社总数达18家。

金融业

金融服务功能进一步强化。金融信息化进程的加快进一步扩大了金融业务。至年末,全区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322.2亿元,当年新增91.2亿元;贷款余额176.4亿元,当年新增41.1亿元。全年金融机构现金收入319.2亿元,现金支出338.9 亿元,收支相抵现金净投放19.7 亿元。

房地产业

房地产业市场需求旺盛,开发投资高位运行。全年房地产业完成增加值10.5亿元,比上年增长1.1%。房地产开发规模迅速扩张。全年商品房施工面积169.3万平方米,比上年增长32.0%;竣工面积68.3万平方米,增长56.3%。上海国际汽车城建设推动了房产市场的活跃。全年商品房销售面积69.0万平方米,比上年增长15.6 %,其中商品住宅销售62.6万平方米。存量房产交易迅速攀高。全年成交居住类存量房61.0万平方米,比上年增加22.9万平方米,增长60.0%,非居住类存量房81.9万平方米,比上年增加5.4万平方米,增长7.0%。

改革开放

(一)上海国际汽车城

汽车城建设全面展开,建设规划不断深化、细化和优化,开发建设体制已经形成,各种制约发展的瓶颈得到有效突破,全年共完成投资25.4亿元。各项基础设施完成投资2.8亿元,吴淞江大桥、墨玉南路、公园路等“四路一桥”全线贯通,沪宁高速国际汽车城立交桥、水系调整等工程有序推进;F1赛事申办圆满成功,赛车场区建设完成投资7.1亿元;德国特色风貌安亭新镇一期工程全面开工,完成投资6.0亿元;汽车城零部件配套园区建设进展顺利,完成投资7.7亿元;核心贸易区多项主体工程相继开工,招商引资初见成效,14家中资企业、3家外资区域代理企业正式签约入驻。同济汽车学院完成一期动迁并正式开工。

(二)产权制度改革

区属企业以加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为目标,坚持以产权制度改革为核心、以职工劳动关系重组为重点,基本完成三年改制目标。年内,全区有204家区属企业完成改制,其中:关闭25家,歇业43家,租赁16家,出售转让72家,股份合作制19家,多元投资有限公司13家,其他16家,共退出国有、集体净资产58410万元,收回资产33863万元。加快发展产权交易市场,强化资本市场筹资功能。至年末,通过区产权经纪公司已出让改制企业产权57宗,占全年交易户数的59.4%,交易总资产41591.6万元,占全年交易总额的41.6%。

(三)社会保障

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健全。至年末,全区已有3441家城镇企事业单位、机关以及个体工商户共13.3万人参加城镇基本养老保险。全年有4.7万人次享受养老保险。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改革深入推进。至年末,全区有3424家单位、包括离退休人员在内共13.7万人参加基本医疗保险。全区参加农村养老保险达11.2万人,占农村劳动力总数的97.7%;全年征缴农保基金1.4亿元,发放养老金6272.5万元,年内有61131名农村退休老人月平均享受养老金90元,比上年提高12.5%。

(四)外资外贸

全区招商引资和外贸出口取得突破性进展,引资规模、资金到位、出口总量三项指标均创历史新记录。全年外贸出口17.1亿美元,比上年同期增14.0 %。全年批准外商投资项目291个,总投资15.0亿美元,合同外资14.1亿美元,比上年增75.7%,完成年计划234.5%。利用外资质量进一步提高,资本、技术密集型项目明显增加。全年新批总投资在500万美元以上的大项目54项,其中1000万美元以上的项目36项,新批项目平均投资规模376万美元,比上年增长98.9%。台商投资势头强劲,全年合同外资5.3亿美元,占全区合同外资的37.7%。外资到位资金稳步增长,外资企业到位资金4.3亿美元,比上年增52.2%,完成年计划的156.4%。

(五)私营经济

全区私营经济保持高位快速增长。据统计,全区累计注册私营企业23994户,比上年增26.1%,累计注册资本224.4亿元,比上年增16.3%,户均注册资本93.5万元。全区私营企业实现税收16.3亿元,比上年增42.3%,占全区税收总额的36.1%,比上年增加4.1个百分点。

社会事业

(一)科技

加大技术创新和科技转化力度,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取得新进展。全年有35%以上中小企业建立技术创新机制。全年实施科技成果转化项目22项,总投资8510万元,年产值4.5亿元,利税1.2亿元,科技成果转化成功率达85.0%以上。全年立项实施科技产业化项目11项,其中,国家级火炬计划项目2项,总投资6735万元,年产值2.7亿元,利税6263万元。培育高新技术企业,科技产业不断壮大。至年末,全区共有实体型、符合国家科技部指标所规定的科技企业428家,年产值189.4亿元,比上年增8.0%,占全区三级工业企业总产值的33.3%,初步形成了光电信息、电子电器、精密机械、机电一体化、生物制品、新医药医疗、新型材料等产业群。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年内全区高科技园区新增企业102家,引进的内外资比上年增长32.2%。

(二)教育

加快教育基础设施建设,大力推进教育信息化工程,各级各类学校办学条件得到改善。至年末,全区49所中小学全部达到市规定的一、二类学校标准,其中,一类学校46所。中、小学教师学历达标率分别达99.3%和99.99%。年内投资2480万元加强教育信息化建设,提高中小学计算机配置,实现了高中每8人1台、初中每10人1台、小学每15人1台计算机的配置标准,完成了42所中小学校园网建设,全面实现宽带接入“校校通”。引进市场机制,发展多元化办学。年内相继有民办远东学校、民办育英高级中学、民办桃李园实验中学等民办学校设校招生。至年末,全区3-6岁幼儿入园率为100%,2-3岁幼儿入托率35.0%;小学入学率100%,巩固率100%,毕业率100%;初中入学率100%,毕结业率100%,高中阶段录取率98.8%;春秋两季录取普通高校总人数2389人,录取报到率73.4%;全区成人教育年培训总量27.7万人次。

(三)卫生

年内,区中心医院迁建工程竣工,区迎园医院老年病房大楼完成建设。至年末,全区卫生系统共有各类医疗卫生机构22 所,其中,区级医院6 所,拥有医院病床2172张;全年完成诊疗229.6万人次,出院7.1万人次,施行手术9570人次。传染病发病控制在较低水平,甲乙类传染病发病率248.5/10万,比上年下降2.5%,全年无爆发点。积极推进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设,年内完成47130名农村60岁以上老年人体检,体检率97.2%。卫生创建再创佳绩,我区4个国家级卫生镇中3个中镇的考核成绩名列全市前3名。

(四)文化

文化、广播、电视、报刊围绕十六大宣传报道和上海国际汽车城建设,宣传工作有声势有力度。至年末,全区区、镇公共图书馆(室)14个,藏书59万册,全年流通295万册;区、镇文化馆(站)14个,新华书店门市部8个;影剧院7个,全年放映2201场次,观众45万人次。年内全区34个村完成有线电视安装,至年末,全区已有126个村安装有线电视,有线电视“村村通”工程顺利完成,全区有线电视在册用户增至12.2万户。

(五)体育

竞技体育取得较好成绩。在市十二届运动会上,我区运动员共获奖牌40.5枚,其中金牌6.5枚、银牌19枚和铜牌15枚,青少年组团体总分781分,成年组团体总分214.5分,分列全市第14位和18位。同时,嘉定体育代表团还荣获“体育道德风尚奖”。全民健身活动有序开展,至年末,全区基本形成了区、镇、村(居委会)三级组织管理网络,配备社会体育指导员590名,其中国家级1名、一级18名、二级123名、三级448名。年内,新建成健身苑2个,健身点30个,更新16个种类、266件器材,各类器材的合格率达到97%以上。以体育产业化为导向,积极开发和培育体育市场。全年完成产业收入115.2万元,比上年增20.0%,销售体育电脑彩票逾2000万元。

(六)社会福利与救助

推进福利事业与救助事业的社会化进程,进一步扩大社会福利和救助事业覆盖范围。至年末,全区拥有各类敬老院20所,其中政府办17 所、社会办3所,一、二级敬老院(政府办)分别为9所、7所,收养“五保”、社会孤老等人员1662人,床位2271张。年内发放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金2337万元,发放粮油帮困供应卡44625张次,折合救助金额111.6万元;发放特困人员救助金73.9万元;发放二级定补金337.0万元;发放重残无业人员救助金192.1 万元;大病重病医疗救助金117.0万元;发放扶志助学金23.5万元;农村低保对象危房翻建市区镇三级补助金22.3万元;募集衣被支援江西、安徽30.5万件(条)。法律援助不断完善,全年受理法律援助事项1114件,其中,解答来访法律咨询915件,办理法律援助案件109件。

人民生活

(一)人口

年末,全区户籍人口50.5万人,人口出生率为5.80 ‰,死亡率为7.37‰,自然增长率为-1.57‰。

(二)就业

以全面促进就业为工作重点,完善政府促进就业体系,再就业工程建设取得新进展。年末,全区城镇从业人员45567人,比上年末增加590人。其中,在岗职工42312人,比上年末增加635人。

至年末,全区登记失业人员4528人,完成了市政府下达的控制在5000人以内的目标数。年内净增就业岗位15424个,超额完成市下达任务的83.6%。至年末,全区累计开发“4050”项目56个,从业人员3943人,安置3646名“4050”人员上岗就业。全年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10932人,超额完成目标任务36.6%。

(三) 居民收入与储蓄

城乡居民收入稳定增长。2002年城镇职工年平均工资18012元,比上年增长17.4%;在城市化进程进一步推进的同时,农民生活质量不断得到改善。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7451.8元,增长5.1 %。随着收入水平的提高,城乡居民家庭耐用消费品拥有量进一步增加。居民储蓄存款快速增加,年末全区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150.2亿元,当年新增37.8亿元,增长33.6% 。

城市建设和管理

(一)市政建设

以道路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建设取得新进展,全区道路网络骨架基本确立。年内完成了浏翔公路新建和嘉松北路拓宽工程、温宿路改建工程、菊园永靖路、平城路新建工程,三环线北段拓宽工程,配合市政府实施郊区环线嘉定段建设。

(二)公用事业

公用事业加强管理,服务质量不断提高。全年用电总量27.5万度,比上年增15.6%,其中工业用电10.3万度,比上年增17.7%。全年自来水售水总量达9352万吨,比上年增12.0%,其中工业用水3188万吨,比上年增7.9%。全年煤气供应总量3941.8万立方米,比上年增5.1%;液化气供应总量14196吨,比上年增长18.2%。

(三)环境保护和治理

全面开展河道整治、绿化建设、清洁能源改造、基本无燃煤区建设、噪声达标区建设等环境保护工作,有效地保护了环境,环境质量稳定中有所改善,顺利实现市级环境保护模范城区创建目标。全区主要饮用水水源水质保持稳定,在28个监测项目中达到Ⅱ类标准的指标占了86%。主要河流水环境质量基本稳定。大气环境质量,我区有市控点1个,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保持在Ⅰ类水平,总悬浮微粒总体上处于Ⅱ类水平,降尘量保持在较好的水平。声环境质量继续保持良好的状态,主要道路交通噪声有所控制,维持上年水平。嘉定新城创建成为基本无燃煤区,安亭、南翔、江桥、黄渡4镇和真新新村街道烟尘控制区年内通过市环保局的复验。

(四)城乡绿化

创建市园林城区取得圆满成功。全年新增公共绿地面积151公顷,引种大树2518棵,建成了银杏园、东大街练祁河沿岸、环城河二期等大型公共绿地14万平方米。年末人均公共绿地面积14平方米,比上年增加2.0平方米,全区绿地率34.1%,全区绿化覆盖率达到37.0%。以苗木基地和林业示范工程为抓手,积极推进农村绿化建设,至年末,全区农田林网率和森林覆盖率分别达到92.3%和14.1%。

存在问题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困难和问题是:结构调整需进一步加快,城市化进程需加快推进,社会保障体系需进一步健全。

说明:

1、本公报数为初步统计数。

2、本公报增加值绝对数按当年价格计算,增加值的增长速度按可比价格计算。

3、增加值是指一个地区、行业或部门在一定时期内向社会提供生产经营和劳务活动最终成果的货币表现。主要包括劳动者报酬、利润、税金和折旧等,不包括能源、原材料等各种消耗价值。各产业增加值之和即为全区增加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