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嘉定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11

选择区域:>>

2011年是“十二五”规划的开局之年,也是国内外经济形势极其复杂的一年。全区上下在区委、区政府的领导下,立足嘉定实际,牢牢抓住新城建设发展机遇,围绕“三大奋斗目标”,积极应对经济转型发展的考验,变危机为机遇,化挑战为动力,顺利实现了“十二五”的良好开局。全区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改善。
一、综合
国民经济保持平稳增长。全年实现增加值914.8亿元,比上年增长10.5 %(按可比价格计算),其中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4.8亿元,增长7.8%;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582.9亿元,增长8.4%,对全区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53.9%;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327.1亿元,增长14.6%,对全区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45.5%。
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产业结构逐步优化。我区以生产性服务业为重点,以公共性服务业为特色,以生活性服务业为基础的服务业产业体系已初步形成。新兴服务业加快集聚,2011年文化信息产业实现营业收入360.2亿元,增长44.5%,新引进注册资金100万元以上企业359家,增长32.0%。产业结构调整进展顺利,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较上年提升1.3个百分点,三次产业结构比例为0.5:63.7:35.8。
财政收入实现新突破。全年完成财政总收入365.8亿元,比上年增长27.2 %,其中,地方财政收入107.1亿元,增长25.6 %,首次突破百亿元大关。全年税收收入333.7亿元,比上年增长23.6 %,其中企业所得税94.1亿元,增长34.8 %;营业税52.5亿元,增长32.4 %;个人所得税30.7亿元,增长34.4 %。全年地方财政支出137.3亿元,比上年增长21.7 %,其中,用于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13.5亿元,同比增长13.3 %;科教文卫事业支出28.9亿元,增长38.4 %;城乡社区事务支出35.3亿元,增长50.4%;节能环保支出1.5亿元,增长60.4%。
二、农业
农业生产平稳发展。全年完成农业总产值(现行价)13.5亿元,比上年增长10.1%,其中种植业产值7.8亿元,畜牧业产值4.0亿元,渔业产值0.8亿元,林业产值0.2亿元,农林渔牧服务业产值0.7亿元。主要农产品生产保持稳定(见表)。
主要农产品产量
单位
产量
比上年增长%
粮食总产量
58973.0
15.8
1、夏粮总产量
17931.0
79.8
   #小麦单产
公斤/亩
290.0
3.9
2、秋粮总产量
41042.0
0.2
   #单季稻单产
公斤/亩
546.0
-1.1
蔬菜上市量
165544.0
-2.1
生猪出栏数
万头
18.7
-16.5
家禽出栏数
万只
28.9
3.5
鲜蛋产量
1987.7
11.0
牛奶产量
2237.0
12.3
水产品产量
2144.0
-30.7
“一镇一品”特色农业格局基本形成,打造了一批特色农产品品牌。主要有马陆葡萄、华亭哈密瓜、工业区草莓、外冈腊梅、安亭银杏、徐行黄瓜等特色农产品和朱桥王鸽、永辉羊业和万金观赏鱼等特色畜禽、水产品。同时结合特色农业建设,发展了一批具有嘉定特色的农业旅游景点,不仅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收益,同时也促进了嘉定农业整体格局的进一步优化和提升。
不断推进新农村建设。至2011年,我区已对3038户农户实施村庄改造,共投入财政补贴及村民自筹资金6791.7万元,对包桥小区、樊家小区、银花小区、杏花小区、沁园二村等农民集中居住区的2642户农户进行天然气安装工程,为1066户农户进行生活污水处理建设。完成第二轮经济薄弱村扶持,至年底,全区经济薄弱村平均可支配收入为166.2万元/村,比上年增加36.8万元,全区23个薄弱村全部实现脱贫。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实力持续增强。我区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形成了汽车零部件、电子电器、设备制造、金属加工为主的重点产业,产业集群效应不断提升。2011年重点产业产值占全区规模以上工业产值的79.1%。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产值实现2573.7亿元,比上年增长15.9 %;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利润178.6亿元,比上年增长1.7%。其中,主营业务收入亿元以上的工业企业461家,完成工业产值2166.8亿元,占全区工业总产值的84.2%。工业产销率继续保持较高水平,全年工业产品产销率达99.3%。

加快集聚发展与创新步伐,推动制造业朝规模化、高端化、集群化方向发展,汽车特强产业核心竞争力明显增强。全区共有汽车零部件企业212家,实现工业总产值1064.7亿元,比上年增长23.3%,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41.4%,其比重较2010年底的37.0%提高了4.4个百分点,拉动全区工业经济增长9.1个百分点。从生产规模看,行业内产值超5亿元的企业共有49户,约占总户数的23.1%;而其产值总量达到841.0亿元,同比增长26.4%,占整个汽车零部件行业总产值的79.0%。汽车零部件行业规模效应与集聚效应日益凸显,汽车产业“一业特强”的优势进一步巩固。
建筑业稳步发展。全年实现总产值97.9亿元,同比增长7.9 %,其中,建筑工程产值81.1亿元,安装工程产值15.6亿元。年末共有资质等级建筑业企业148家。完成房屋建筑施工面积813万平方米,竣工面积254万平方米。建筑企业按总产值计算的全员劳动生产率达到人均24.3万元,比上年提高19.7 %。
四、批发和零售业
商品销售规模持续扩大。全年我区实现商品销售总额852.1亿元,同比增长21.7%;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额350.7亿元,同比增长44.4%。限额以上企业作为主要推动力,共实现商品销售总额510.2亿元,占全区商品销售总额的59.9%,同比增长53.9%;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额174.3亿元,同比增长126.1%。从商品分类看,吃的商品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额83.5亿元,同比增长13.0%;穿的商品14.7亿元,同比增长12.2%;用的商品224.9亿元,同比增长66.6%;烧的商品27.7亿元,同比增长31.5%。在商贸、百货类企业及京东、新蛋等电子商务类企业的推动下,用的商品出现较快增长。

新兴的电子商务发展迅猛,全年在地经营电子商务企业实现商品销售额86.7亿元,同比增长77.6%。电子商务作为新兴产业,市场拓展迅速,潜力得到进一步发掘。
商品交易市场发展稳定,市场流通功能持续加强。至年末,全区形成商品交易市场78个,其中生产资料市场9个,综合消费品市场18个,农产品市场 51个,实现市场成交额253.8亿元,比上年增长2.6%。其中,16个专业市场成交额239.8亿元,比上年增长7.1%。从商品交易种类看,生活用的粮油食品等必需品、汽车及汽车配件、钢材及木材等大宗商品交易额居前,分别达到75.4亿元、69.9亿元和50.1亿元。
加快大型商贸综合体布局落地。年内江桥万达广场成功开业,嘉定南部地区的商业能级实现了跨越式提升。嘉定新城和轨交站点等重点区域商业规划和布局基本完成,“日月光”、“嘉亭荟”等品牌商贸综合体加快建设和开业进程。成功举办上海购物节嘉定系列活动。
五、交通运输和邮电通信
构建立体交通网络,出行条件明显改善。已形成了地面公交与轨道交通有序衔接的公共交通网络。年内,共新增23辆公交车,新辟 3 条公交线路,调整和延伸10条公交线路,在 13 条公交线路上增加了运能,进一步方便市民公交出行。本区公交企业年内新增和更新了38 辆公交车,空调车比例达到98.9 %。至年末,全区现有公交候车亭 399 座,公交线路 100条,营运线路长度2062公里,区内长度665公里。本区公交企业营运车辆453辆,全年区内公共交通客运量达6015万人次。现有出租汽车870辆,其中区域性出租车760辆,客运量2242.5万人次,营业收入2.1亿元。
邮政业务稳步发展。全年完成邮政业务总量1.7亿元。收寄国际、国内函件2530万件,比上年增长21%;国内普通包裹16.6万件;代理快递包裹4.9万件,代理国际包裹5757件;发送各种报刊杂志3441万份。年末邮政代理储蓄余额49.0亿元。
电信业务发展持续升温。全年完成电信业务收入 7.4亿元,比上年增长 9.0%。电信CDMA移动用户数新增7.4万户,比上年增长20.2%。宽带用户数达到 23.2万户,比上年增长 11.7%,,其中,家庭宽带城市光网用户比上年增加4.8万户,家庭城市光网用户的宽带速率最高可达20M。积极响应市政府关于建设智慧城市的号召,致力实施“二免一赠一极速”计划,具体包括“光纤到家,增速免费;百兆到户,20兆起步;家庭存储,百G赠送;公共热点,WiFi免费”, IPTV用户规模达到9.5万户,高清IPTV用户稳步增长。程控电话交换机总容量达到 78.6万门,比上年增长 2.4万门。固定电话用户数达到 41.4万户,其中住宅电话 26.4万户。
六、金融业和国有资产
金融业务平稳增长。全年实现金融业增加值22.4亿元,比上年增长14.9 %。全区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1464.0亿元,比上年末增长9.2%,其中企业存款 768.0亿元,比上年末增长1.5%。金融机构贷款余额735.6亿元,其中,中长期贷款余额465.5亿元,比上年末增长2.0%;短期贷款余额240.6亿元,比上年末增长11.2%;个人住房贷款余额150.1亿元,比上年末增长7.9%。
国有资产运营和监管的框架体系不断完善。2011年,纳入年报合并范围的区属企业资产总额687.72亿元,同比增长12.17%;负债总额454.58亿元,同比增长8.45%;净资产233.14亿元,同比增长20.22%;实现主营业务收入56.15亿元,同比增长4.78%;净利润5.09亿元,同比增长7.84%;实缴税金4.74亿元,同比增长32.77%。
七、固定资产投资和房地产业
固定资产投资保持较快增长。全年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405.3亿元,比上年增长17.5%。其中工业投资110.1亿元,城市基础设施投资37.5亿元,社会事业投资11.4亿元。从产业投向看,第二产业投资110.1亿元,比上年增长14.0 %;第三产业投资295.0亿元,比上年增长18.8 %。从投资主体看,国有经济投资95.3亿元,集体经济投资10.5亿元,股份制经济投资88.7亿元,外商及港澳台投资120.9亿元,私营企业投资89.8亿元,其他经济投资0.2亿元。
建立健全住房保障体系,多渠道改善居民住房条件。全年完成保障性住房投资额55.7亿元,比上年增长15.8%,占房地产投资总额的23.3 %;保障性住房施工面积400.8万平方米,增长48.7 %,占全区施工面积的31.8%,其中,新开工面积202.3万平方米,增长22.6%,占全区新开工面积的37.8%。积极稳妥推进江桥、南翔、城北、黄渡四个大型居住社区建设。进一步扩大廉租住房覆盖面,不断完善经济适用住房管理体制和运作机制,加快推进动迁安置房建设,积极筹措和建设公共租赁住房,大力实施旧住房综合改造,努力满足不同层次的住房需求。2011年,全区共新增廉租受益家庭161户,享受廉租住房家庭达583户,累计发放廉租租金补贴达448.58万元。
八、市政建设和城市公用事业
市政建设持续推进。骨干道路方面,S6(沪翔高速)已开工,本区境内长约9公里;嘉盛西路(胜辛路-朱旺路)的路基已基本完成; G15(沈海高速)互通立交的主线上跨桥及A匝道上跨桥也已基本完成。嘉定新城中心区骨干道路框架体系基本形成,裕民南路、高台路、德立路等路段已建成通车,永盛路改造顺利完成,伊宁路-S5(沪嘉高速)立交工程前期工作基本完成,沪宜公路改建前期工作有序推进。大型社区配套道路建设方面,世盛路(宝钱公路-嘉盛公路)已开工建设,惠平路(崇教路-翔江公路)动拆迁已启动,陈翔路的惠平路至沪宜公路段施工招投标已经完成,沪宜公路至通湖路段下穿S5(沪嘉高速)方案已经确定。
城市公共事业服务发展良好。全年自来水用水量15395.0万吨,比上年上升2.6%,其中工业用水8397.5万吨,比上年上升2.7%,非工业用水1842.6万吨,比上年上升13.6%。居民生活用水5154.9万吨,比上年上升0.9%。至年底全区天然气用户数达到25.5万户,用气量13562.4万立方米,比上年增长26.1%,其中居民用气量4233.6万立方米,比上年增长7.8%;液化气供应总量为3.2万吨。
九、对外经济
引进合同外资10.9亿美元,其中第三产业占比达到71.4%;累计批准新设外商直接投资企业203家,比去年同期增长20.1 %。招商引资模式不断创新。聚焦总部经济、金融投资领域,成功引进股权投资和管理类企业近百家,引进总部型外资企业7家,至年底,全区股权投资和管理类企业共317家,外资总部型企业达35家。
外贸出口继续呈现稳定增长态势。全年完成外贸出口总额94.8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8.2%。其中,加工贸易出口47.3亿美元,上升17.6%;一般贸易出口47.4亿美元,上升18.8%。三资企业出口76.4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7.8%,占全区出口的80.6%。
十、旅游业
在去年世博会游客接待达到井喷峰值后,2011年全区游客接待量和旅游直接收入仍呈现稳中有升的良好态势。全年接待游客796万人次,与去年基本持平;实现旅游直接收入19.4亿元,同比增长20.2%。全区星级宾馆13家,客房数1565间,出租率56.7%。旅行社46家,全年接待游客92万人次。全区共有A级旅游景点6家,其中4A级景点4家,3A级景点2家。
围绕历史人文、汽车文化、乡村休闲三大旅游板块,结合嘉定“加速城市化进程、促进两个融合”战略部署,充分发挥旅游在产业化和城市化融合发展进程中的积极作用。节庆活动带动作用明显,F1大奖赛和汽车文化节期间酒店客房率和景区点游客接待量持续攀升,较同期均上涨20%;马陆葡萄艺术村(大裕村)被评为上海十大“我最喜爱的乡村”之一;远香湖、保利大剧院和台北风情街等新城商旅文化项目加快推进。
旅游咨询服务网络初步形成,全区共设有区旅游咨询服务中心、州桥景区、南翔老街、安亭老街、华亭人家等旅游咨询中心,极大地方便了市民游客咨询和出游。
十一、教育
教育资源进一步优化。至年末,全区拥有学前教育机构57所、小学24所、中学34所(其中高中7所、完全中学2所、十二年一贯制学校2所、九年一贯制学校8所)。学前教育在园托幼儿23906人,小学在校学生31018人,初中在校学生18135人,高中在校学生5857人,各类中等职业教育在校生4780人,特殊教育在校生152人。加大“关停并转”力度,调整区域内民办农民工子女学校14所,在校小学生14937人。交大附中嘉定分校正式招生,民办嘉定新城初级中学正式更名为上海华二初级中学,清水路小学被认定为上海市“新优质学校”,区域优质教育资源进一步扩大。全区高中阶段录取率达99.5%;初中入学率100%,毕结业率98.2%;小学入学率、毕业率均为100%;3~6岁幼儿入园率为99.9%。春秋两季普通高校录取总人数1988人,全区成人教育、社区教育培训总量达到104万人次。
2011年我区中考合格率达到99.1%,继续位列全市前茅。高考一本上线率达到23.1%,应届高中毕业生高考二本及以上上线人数共1130人,上线率为64.2% 。应届高中毕业生实际录取本科(含艺体类)人数为1245人,占73.7%。嘉定一中、二中本科上线率分别达到 96.6 %和89.8%。
十二、科学技术
创新能力不断增强。全区科技企业成功申报(立项)国家和上海市科技项目273个,同比增加24.6%,获得国家和市级资助8626万元,同比增加54%。2家企业被评为国家创新型企业,16家企业被评为上海市科技小巨人(培育)企业。新增上海市科技企业孵化器2家,在孵化企业152家。10家企业被评定为国家火炬计划重点高新技术企业,新认定高新技术企业92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数达到315家。市知识产权示范企业9家,市、区二级专利示范企业33家。
全年专利申请总量4077件,专利授权总量2627件。技术合同登记数达到471项,成交额10.2亿元,分别同比增长23.0%和8.6%。创新服务实现了“一门式”受理,指导企业项目申报5463次。
聚焦战略性新兴产业,与中科院及其他高校科研院所的合作持续深化。国际电动汽车示范区落户嘉定,电动汽车试乘试驾中心落成营运。上海物联网中心一期工程正式启用,规模5亿元的上海物联网产业发展基金已经设立,吸引和培育了100多家物联网技术研发和服务企业。中科院上海硅酸盐所的钠硫储能电池项目将正式投产,太阳能涂膜材料产业化项目开始试生产。中电科信息产业园正式签约落户。张江高新区嘉定园成功扩区,面积从2平方公里扩大到18.7平方公里。成功举办首届上海嘉定科技博览会,121家科技企业发布205项高新技术成果和需求。
广泛开展群众性科普活动,参与总人数达到7万余人次。嘉定镇街道、真新街道被评为“2010年市科普示范街道”,嘉定农业园区被命名为“市级科普教育基地”。
十三、信息技术应用及信息基础设施
“智慧城市”嘉定示范区建设有力推进。环境实时监测、智慧社区首批试点项目基本建成并在嘉定新城投入使用,智能公交等试点项目加快推进。新建信息管线约530孔公里,“无线城市”开通基站12个,活动用户数31301人,平均每天用户登陆3089人,每小时在线用户数近360人。
政府信息工作持续进行。年内正式上线区城市综合管理联勤工作信息平台。新建信息管线534孔公里,完成13个二级节点的大对数光纤铺设、12个街镇的二级电子政务机房改造,9个街镇完成了下属村、居委、镇管企业305个三级单位的光纤接入,全区形成了1个中心、1个备份中心、15个二级节点、400个三级节点的网络格局。“上海嘉定”门户网站成功改版,先后被评为“用户体验优秀奖”、“全市百家优秀网站”和“全国优秀英文网站”。年内政府信息主动公开条目1460条。
十四、文化、广播和电视
公共文化服务能力不断增强,文化活动影响力进一步扩大。高质量开展重大文化活动,成功举办了“庆祝建党90周年”,“社区文化展演月”,“全民读书月”等活动。全区共组织各类文艺活动2293场,参与群众71.3万人次。
至年末,全区共有区、镇公共图书馆(室)13个,藏书106万册,比去年增长10.2%,其中区图书馆藏书64万册,年内新购图书13万册,新办读者证4947张,续证8251张;读者到馆数48.8万人次。新华书店门市部4个。区、镇文化馆(站)13个;影剧院6 个,比上年增加4个,座位数5274个,是上年的2.6倍。区广播电视台全年制作电视节目时间1916.3小时,电视栏目七档。广播电台平均每天播音时间14小时。年内共播发新闻4869条。主打栏目《嘉定新闻》播出新闻2850条,被上海电视台录用稿件461条。
十五、卫生和体育
医疗卫生体系建设不断完善,卫生服务能力不断提高。至年末,全区共有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309个,其中区级医疗机构7个,病床3088张。区内卫生技术人员4830人,其中执业医师1859人,执业助理医师259人,注册护士1915人。全区共有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及分中心19家,社区卫生服务站57家,市级标准化村卫生室92家。全年完成诊疗762.3万人次,出院6.3万人次,区级医院施行手术2.1万人次。年内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诊疗总人次为302.1万,同比增长4.7%。门诊量占公立医疗机构总业务量的比例达46.3%。
年内开展家庭医生制服务试点16个,签约居民达3554户,9507人次。全年预约门诊4591人次,双向转诊373人次,开展健康教育9236人次,健康诊断3251人次。年内享受门急诊诊疗费减免共有284.7万人次,减免费用共1904.1万元。实施药品零差率的基本药物累计支出18773万元,人均优惠10.7元。
体育事业不断发展。全年体育产业收入10258.1万元。年内,我区共承办、参加市级及以上比赛、活动101次,参与人数16055人;组织开展各类区级赛事、活动142次,73489人次参与;组织开展镇级赛事、活动及培训378次,参与活动总人次为65998人。体育设施不断完善。全区拥有各类体育场地1374片,总面积 202万平方米。新建8条百姓健身步道、2个百姓健身房、2个百姓游泳池。全民健身蓬勃发展。目前我区拥有各类健身团队500多支,人数达到近万人,培育形成了拔河、风筝、柔力球、门球、太极拳、练功十八法等一批各具地域特色和项目水平的一镇一品项目。同时,广泛开展全民健身周、全民健身节、社区健身大会、节假日等节点群体活动。
十六、人口、人民生活及就业
至年末,全区常住人口150.6万人,其中外来常住人口86.0万人。全区户籍人口56.2万人,比上年增长0.8 %,其中女性28.2万人、非农人口47.5万人。全年出生人口3634人,出生率为6.5‰,其中女性1745人。死亡人口4428人,死亡率为7.9‰,自然增长率为-1.4‰。
人民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据抽样调查,全区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年可支配收入29764元,比上年增长11.8%;农村居民家庭人均年可支配收入17388元,比上年增长13.9%。年末全区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696.0亿元,比上年末增长19.0%。居民的居住环境和条件继续得到改善。城镇居民人均建筑面积30.7平方米,农村居民人均居住面积67.3平方米。
深化积极的就业政策,扶持创业政策和就业援助机制进一步完善,就业规模继续扩大。全年新增就业岗位39005个,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9104名,全年新安置就业困难人员394人、“零就业家庭”成员6人,实现100%安置。“万人”就业项目115个、实际上岗人数8131人;“千人”、“百人”项目32个,从业人员2974人;当年扶持创业型组织641家,从业人员7396人。城镇登记失业人数6900人,控制在市政府下达控制指标7240人以内。公共就业服务进一步加强,全年公共职业介绍机构为69398人次的求职者提供求职服务,公共就业服务机构为126人次提供专门职业指导。全年完成职业技能培训28262人,职业技能鉴定28455人,完成了16121个外来农民工的职业培训。全区现有114家见习基地为大中专毕业生提供就业机会,青年见习后就业率达89%。
十七、社会保障
社会福利与救助事业持续发展。至年末,全区拥有各类敬老院21所,床位5223张,收养老人3838人。全区享受城镇最低生活保障63708人次,累计发放救助金额2269.5万元;享受农村最低生活保障5191人次,累计发放救助金78.3 万元。共有41.4万人次获得社会救助,救助金额达18625.1万元。发放重残无业人员救助金1221.4万元,其中城镇重残无业14150人次,救助金947万元;农村重残无业5871人次,救助金额274.4万元。实施医疗救助8522人次,发放救助资金2190.7万元。享受扶志助学2736人次,发放助学金102.2万元。全年共募集资金2152万元支援灾区。年末共有社会福利企业104家,残疾职工3195名。
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完善。至年末,全区有57.4万人参加城镇基本养老保险,享受养老保险待遇的离退休人员为8.8万人。2.2万人享受“镇保”退休待遇,4.6万名农民采用或参照征地养老方式落实了社会保障。有0.6万人参加农村养老保险,1.5万人领取农村养老金,农村养老金最低发放标准提高到每人每月420元,本地户籍参保覆盖面已达98.7%。
进一步强化农村医保工作,完善区级大病基金管理。至年末,全区参加农村合作医疗5.7万人。全区筹集农村医保基金4195.4万元,累计为40.9万人次的农村居民支付医药费用4676.9万元。其中,住院病人3655人次,补偿医疗费用1730.2万元,实际补偿比例达71.5%,与上海市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可报销比达到100%。门诊补偿40.5万人次,补偿医疗经费2946.7万元,补偿比例达58.1%。
十八、资源和环境保护
加大劣势企业淘汰力度,全年淘汰劣势企业340家,盘活土地2574.8亩,节约标准煤6.1万吨。积极推进节能技术改造,挖掘企业节能潜力;加快实施污水厂网建设、大型锅炉脱硫和小型锅炉简易脱硫,实现工程减排;强化重点排污企业监管,实现管理减排。2011年全区工业化学需氧量减排47.0吨,二氧化硫减排539.5吨。
环境保护工作扎实推进。全年用于环境保护的资金投入30.7亿元,相当于增加值比重的3.4%。为确保区域环境安全,持续开展整治违法排污企业保障群众健康环保专项行动,组织实施扬尘污染整治等形式多样的专项检查,共立案查处违法案件141件,处罚金额达621.2万元,全区环境风险可控,未发生一起重大环境安全事故。继续全力推进第四轮环保三年行动计划和主要污染物减排工作,环境质量持续改善。全年我区空气质量优良天数341天,优良率为93.4 %,高于全市平均水平;区域环境降尘量为5.4 吨/平方公里.月,同比改善8.5 %,空气质量普遍好转。饮用水水源地水质保持稳定,达到水环境功能区要求;2011年区控断面平均综合水质指数5.3,与去年基本持平,地表水水质保持稳定。
城市生态环境进一步优化,“百个公园、千块绿地、万亩林地”工程有序推进。年末共有公园10个,面积达45.0公顷。全年新增公共绿地面积50.3公顷,年末人均公共绿地面积 16.3平方米/人,全区建城区绿化覆盖率达 38.2%。全年新增林地面积97公顷。年末林木覆盖率18.0%,森林覆盖率10.5%。保护生态环境的宣传教育活动广泛开展,社会保护意识和公众关注度显著提高。
说明:
1、本公报部分数据为快报数。
2、本公报增加值绝对数按现行价格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计算。
3、农村居民家庭人均年可支配收入和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年可支配收入数据为抽样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