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全区上下牢牢把握“稳中求进”的总基调,紧紧围绕“创新驱动、转型发展”的主线,扎实有效推进各项工作,区域经济运行总体保持健康平稳态势。在产业转型发展和重点地区建设方面均取得了一定成果,为今后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全区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改善。
一、综合
2012年我区国民经济保持平稳增长态势。全年实现增加值1292.7亿元,可比增长9.1%。其中属地完成969.7亿元,可比增长6.7 %,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4.6亿元,下降3.2%;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601.2亿元,增长5.0%,对全区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47.6%;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363.9亿元,增长10.0%,对全区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53.0%。
现代服务业发展能级进一步提升。全力推进企业总部集聚商务区建设,完善规划布局和基础设施配套,引进一批优质企业总部。突出规模化、功能化,推进总部经济、文化创意、金融服务、信息产业等,形成行业集聚优势。2012年文化信息产业实现营业收入713.6亿元,增长29.7%,新增注册企业551家,增长49.3%,新增注册资本41.5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59.4%。产业结构调整进展顺利,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较上年提升1.7个百分点,三次产业结构比例为0.5:62.0:37.5(属地)。
财政收入任务圆满完成。全年完成财政总收入573.4亿元,同比增长12.0%。其中属地收入400.1亿元,同比增长9.4%;地方财政收入121.6亿元,同比增长13.6%,增幅居全市8郊区县之首。全年完成税收收入550.1亿元,同比增长12.0%。其中属地税收376.7亿元,比上年增长9.2 %。按税种分(属地),企业所得税99.4亿元,增长5.6 %;营业税39.1亿元,减收25.5%;个人所得税32.1亿元,增长4.4%。全年地方财政支出152.7亿元,比上年增长11.2 %。其中,用于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14.9亿元,同比增长9.8 %;科教文卫事业支出38.2亿元,增长32.6%;工商业金融等事务支出19.1亿元,增长60.9%。
二、农业
全年完成农业总产值(现行价)13.5亿元,其中种植业产值8.5亿元,畜牧业产值3.0亿元,渔业产值1.1亿元,林业产值0.2亿元,农林渔牧服务业产值0.7亿元。主要农产品生产保持相对稳定(见表)。
主要农产品产量 | |||
单位 | 产量 | 比上年增长% | |
粮食总产量 | 吨 | 57064.4 | -3.2 |
1、夏粮总产量 | 吨 | 16900 | -5.7 |
#小麦单产 | 公斤/亩 | 302 | 4.1 |
2、秋粮总产量 | 吨 | 40164.4 | -2.1 |
#单季稻单产 | 公斤/亩 | 562 | 2.9 |
蔬菜上市量 | 吨 | 164355.9 | -0.7 |
生猪出栏数 | 万头 | 15.9 | -15.2 |
家禽出栏数 | 万只 | 25.6 | -11.5 |
鲜蛋产量 | 吨 | 2075.7 | 4.4 |
牛奶产量 | 吨 | 3660 | 63.6 |
水产品产量 | 吨 | 1883 | -12.2 |
进一步优化农业结构,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加大对农业的基础设施投入,加快推进设施农田建设,至2012年末累计建设设施农田51453亩,其中设施粮田42020亩,设施菜田9433亩。加强农产品认证和品牌建设,全区无公害农产品64个,3家企业农产品通过绿色食品认证,4家企业农产品通过有机食品认证;获得中国名牌农产品称号的企业1家,上海名牌农产品7家,上海市著名商标8家,嘉定区知名农产品商标10家。
积极推进新农村建设。2012年对马陆、安亭、华亭、外冈、江桥5个镇10个村2961户农户进行了农村村庄改造,其中天然气安装2629户,污水纳管1085户,自然村落改造331户;宅前屋后环境整治62160平方米;农宅墙体整修151817平方米,新增绿化面积10150平方米,新改建公共活动场所1540平方米,道路改造10000平方米。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企业效益增速快于工业产值增速。全年实现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4177.1亿元,同比增长5.1%。其中,属地产值2677.7亿元,比上年增长1.3%;实现利润195.8亿元,比上年增长6.1%。主营业务收入亿元以上的工业企业459家,完成工业产值2244.6亿元,占规上工业总产值(属地)的83.8%。工业产销率继续保持较高水平,全年工业产品产销率达99.3%。2012年四大重点行业实现产值2165.4亿元,占全区规模以上工业产值(属地)的80.9%。
汽车零部件行业规模效应与集聚效应日益凸显,汽车产业“一业特强”的优势进一步巩固。2012年全区共有汽车零部件企业223家,实现总产值1261.8亿元,比上年增长10.7%,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属地)的47.1%,较2011年提高了5.7个百分点,拉动全区工业经济增长4.6个百分点;制造业布局和结构加快调整优化,新增2平方公里产业用地,聚焦重点行业淘汰与零星工业点整合提升。
建筑业保持健康稳定发展。全年实现总产值101.1亿元,同比增长3.3%,其中,建筑工程产值82.5亿元,安装工程产值16.6亿元。年末共有资质等级建筑业企业164家。完成房屋建筑施工面积695.2万平方米,竣工面积176.4万平方米。
四、批发和零售业
消费品市场蓬勃发展。全年我区实现商品销售总额3033.4亿元,同比增长20.8%,其中属地1099.8亿元,同比增长29.1%;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额430.0亿元,同比增长22.6%。限额以上企业推动作用明显,共实现商品销售总额704.8亿元,占全区商品销售总额(属地)的64.1%,同比增长38.1%;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额249.6亿元,同比增长43.2%。
在区政府的大力扶持下,我区电子商务产业得到了健康发展,众多电商企业云集嘉定,凭借着科学规划和引导,已形成强大的产业集群。现有电子商务企业249家,主要集聚在东方慧谷、智慧金沙3131和工业区等核心产业园。电子商务作为嘉定的新兴支柱产业,带动我区商业实现了快速增长。据统计,1-12月主要在地经营电子商务企业实现商品销售额154.2亿元,同比增长64.7%。
市场商品销售规模日益壮大,商品流通功能进一步完善。至年末,全区形成商品交易市场79个,其中生产资料市场9个,综合消费品市场17个,农产品市场 53个,实现市场成交额270.7亿元,比上年增长6.7%。其中,16个专业市场成交额254.7亿元 ,比上年增长6.2%。从商品交易种类看,生活用的粮油食品等必需品、汽车及汽车配件等大宗商品交易额居前,分别达到84.5亿元、81.5亿元。
购物中心迅速发展,为商业经济带来新的活力。江桥万达广场和安亭嘉亭荟成为我区社零额新的增长亮点。1-12月,江桥万达广场实现社零额8.9亿元,嘉亭荟开业至今累计实现社零额3.6亿元;同时,位于轨道交通嘉定北站的日月光中心和新成路街道的方舟时代广场正抓紧建设筹备开业。我区购物中心正形成以老城区为主、多点覆盖街镇的联动发展格局。
五、交通运输和邮电通信
公共交通得到了较好较快的发展,公交线网布局和班次密度进一步优化和提升。年末,嘉定客运中心新站建成启用,与轨道交通11号线嘉定西站毗邻,共有137条长途客运班线和6条公交线路进站营运,实现了轨道交通、地面公交和长途客运的零换乘,为市民出行创造了便捷舒适的公共交通环境。
年内,我区公交企业共新增和更新了55辆公交车,空调车比例达到99.2%。新辟2条公交线路,调整和延伸19条公交线路,在18条公交线路上增加了运能,进一步方便市民公交出行。至年末,全区共有公交候车亭499座,公交线路67条,营运线路长度1320公里,区域内营运线路长度737公里。我区公交企业营运车辆502辆,全年区内公共交通客运量达8493.5万人次。现有出租汽车870辆,其中区域性出租车760辆,客运量2184.1万人次,营业收入2.1亿元。
邮政业务得到巩固和发展,全年完成邮政业务总量1.9亿元。收寄国际、国内函件2875万件,比上年增长14%;国内普通包裹19.6万件;代理快递包裹3.4万件,代理国际包裹1.1万件;发送各种报刊杂志3718万份。年末邮政代理储蓄余额56.7亿元。
电信业务保持稳定发展。全年完成电信业务收入8.0亿元,比上年增长 7.7%。电信CDMA移动用户数新增4.6万户,比上年增长18.1%。宽带用户数达到25.8万户,比上年增长10.9%。其中,家庭宽带城市光网用户比上年增加5.4万户,家庭城市光网用户的宽带速率最高可达30M。IPTV用户规模达到7.7万户,程控电话交换机总容量76.3万门,固定电话用户数42.2万户,其中住宅电话24.3万户。
六、金融业和国有资产
金融业务保持平稳较快增长。全年实现金融业增加值28.7亿元,比上年可比增长25.4%。12月末,全区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1715.7亿元,比年初增长12.6%,其中企业存款886.9亿元,比年初增长7.6%。金融机构贷款余额841.6亿元,其中,中长期贷款490.0亿元,比年初增长8.7%;短期贷款278.1亿元,比年初增长8.0%;个人住房贷款149.7亿元,比年初下降0.3%。
国有资产运营和监管的框架体系不断完善,明确了区管功能性公司、区域性公司、产业类公司、多元类公司和政策性公司“3×3+2+1”的总体架构。2012年,纳入年报合并范围的区属企业资产总额779.6亿元,同比增长12.4%;负债总额510.1亿元,同比增长12.5%;净资产269.4亿元,同比增长12.3%;实现主营业务收入59.6亿元,同比增长2.9%;实缴税金4.8亿元,同比下降0.1%。
七、固定资产投资和房地产业
固定资产投资总量小幅回落。全年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398.8亿元,比上年下降1.6%。其中工业投资117.0亿元,城市基础设施投资26.5亿元,社会事业投资18.4亿元。从产业投向看,第二产业投资117.0亿元,比上年增长6.3 %;第三产业投资281.7亿元,比上年减少4.5%。按经济类型分,外商投资72.3亿元,港澳台投资24.5亿元,内资302.0亿元,其中私营企业投资110.5亿元。
重点推动新城“一核两翼”范围内保利、龙湖、金地、合景、新光等住宅、商业商务配套建设。全年完成房地产开发投资226.7亿元,比上年下降5.3%。其中住宅投资134.1万平方米,比上年下降8.3%。商品房新开工面积427.7万平方米(房管局口径),比上年下降20.2%;竣工面积408.6万平米,比上年增长31.0%。商品房现房销售面积105.5万平方米,比上年下降15.5%,销售额103.4亿元,比上年增长16.7%;期房销售面积128.8万平方米,比上年下降5.9%,销售额186.1亿元,比上年下降9.7%。
继续推进保障性住房建设。全年完成保障性住房投资额52亿元,比上年减少6.6%,占房地产投资总额的22.9%。施工面积334.3万平方米,比上年减少16.6 %,占全区施工面积的23.7%。其中,新开工面积118.8万平方米,比上年减少41.3%,占全区新开工面积的27.8%。
加快区属动迁安置房建设,完成动迁安置房地块项目认定5幅,总建设用地21公顷,规划建设总量约48万平方米。分别是江桥华江B地块、菊园E03-2/E03-4地块、工业区城北路东/胜竹路北地块、工业区城北路西/树屏路南地块、黄渡大居17A-01地块。完成动迁安置房项目招标1幅,为江桥星火二期地块,建设用地13.4公顷,建设总量30.8万平方米。
八、市政建设和城市公用事业
市政基础设施建设持续推进。完善内外交通网络,推动嘉闵高架北段、伊宁路上跨沪嘉快速立交等重大市政基础设施项目建设,促进三大组团有效对接、紧密联动。优化公交线网布局,坚持动态交通与静态交通相结合,开展11号线花园站和14号线前期工作,提高轨道交通网综合服务和辐射能力。推进高(快)速路建设,S6建成通车,完成S5二期改造工程,加快嘉闵高架路北段前期动迁。
城市公用事业发展良好。全年自来水用水量15809.5万吨,比上年增长2.7%,其中工业用水8255.0万吨,比上年减少1.7%;居民生活用水7554.5万吨,比上年增长8.0%。至年底全区天然气用户数达27.8万户,用气量16280.6万立方米,比上年增长20.0%,其中居民用气量5293.4万立方米,比上年增长25.0%;液化气供应总量3.3万吨,比上年增长1.5%。
九、对外经济
外资引资速度平稳,引资质量进一步提高。全年累计引进合同外资6.5亿美元,其中第三产业占比达到74.7%;累计批准新设外商直接投资项目数189个,成功引进股权投资和管理类企业240家,引进总部型外资企业4家。至2012年底,全区股权投资和管理类企业共545家,外资总部型企业达39家。
外贸出口维持小幅增长态势。全年完成外贸出口总额95.9亿美元,同比增长0.3%。其中,加工贸易出口45.2亿美元,同比下降4.6%;一般贸易出口50.6亿美元,同比增长5.1%。从我区三类企业出口情况来看,依旧以外商投资企业为主,全年累计出口77.4亿美元,占全区出口总额的80.7%;自营进出口企业累计出口16.3亿美元,同比增长1.1%。从出口国别来看,出口北美洲24.3亿元,同比增长9.7%;出口日本18.2亿美元,同比增长2.5%;出口欧盟13.7亿美元,同比下降8.1%;出口东盟8.9亿美元,同比增长10.8%。全年进口总额80.2亿美元,同比下降10.4%。
十、旅游业
旅游业保持蓬勃发展势头。全年接待游客1322.9万人次,比去年同期增长66.2%;实现旅游直接收入 20 .9亿元,同比增长 7.8 %。全区星级宾馆11家,客房数 1463间,年平均出租率55.2%。旅行社58家,全年接待游客93万人次。全区共有A级旅游景点 6家,其中4A级景点4家,3A级景点2 家。
挖掘特色旅游资源,拓展传统旅游市场。在举办好上海汽车文化节、上海马陆葡萄节、上海南翔小笼文化展和上海孔子文化节四大品牌节庆基础上,进一步挖掘整合资源,丰富节庆项目,全年共开展购物旅游节、全国荷花展和汽车音乐节等十多项百余个活动,呈现出“月月有活动,季季有节庆”的特色,形成了资源整合、产城融合、商旅联合、游客参与度高、市场消费拉动明显、城市形象宣传集聚的良好局面。今年我区首家五星标准的颖奕皇冠假日酒店和四星标准的中青旅纽宾凯酒店相继开业,大大提升了旅游配套服务能级,为推进旅游目的地建设打下扎实基础。旅游咨询服务网络已基本形成,安亭、南翔和嘉定新城等6个街镇完成了市政府实事工程­­——旅游信息触摸屏的安装工作,进一步方便了市民游客的出游咨询需求。
十一、教育
教育教学质量稳步提高。至年末,全区拥有学前教育机构62 所,小学39 所(其中包括民办农民工子女小学14所),中学36 所。学前教育在园托幼儿 26822 人,小学在校学生48995人(其中民办农民工小学在校学生15729人),初中在校学生19851人,高中在校学生5881 人,各类中等职业教育在校生4531 人,特殊教育在校生156人。开展中小学生“学业质量绿色指标”监控,分学段举办课程统整和课堂转型系列展示活动,与市教委联合举办“新优质项目学校建设”推进活动,区教育评估所通过上海市教育机构资质评定,有力促进学校整体内涵提升。全区高中阶段录取率达99.5%;初中入学率100 %,毕结业率98.3%;小学入学率、毕业率均为100%;3~6岁幼儿入园率为99.9 %。春秋两季普通高校录取总人数1849人,全区成人教育、社区教育培训总量达到 100.3万人次。
2012年我区中高考成绩均创历史新高,中考合格率达到了99.7%,高考一本上线率达到23.3%,应届高中毕业生高考二本及以上上线人数共1201人,上线率为73.2% 。应届高中毕业生实际录取本科(含艺体类)人数为1256人,占76.5%。嘉定一中、二中本科上线率分别达到97.3%和 91.1%。
十二、科学技术
加快完善科技创新服务体系,企业自主创新能力逐年提高。企业科技政策的运用能力显著提升,申报国家和市级科技项目总数同比增长41.5%;立项总数同比增长42%;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2013年储备库项目同比增长90.2%;申报市科技小巨人(培育)企业数同比增长33.3%。科技企业孵化器发展态势良好,新增2家上海市科技企业孵化器、2家嘉定区科技企业孵化器,市区两级科技企业孵化器总数达到8家。新增上海市知识产权优势企业3家、区专利示范企业10家。全年技术合同登记数达到371项,成交额 6.4亿元。 科技创新服务中心实现了国家、市、区三级共计36个科技项目“一门式”受理,指导企业项目申报5277家次。
持续聚焦科研院所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进一步做实。中国电子科技集团软件和信息服务业产业园、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嘉定分所正式开工建设;中央党校电动汽车试乘试驾中心启用,上海物联网中心二期工程结构封顶。上海电气钠硫电池项目、智能镀膜玻璃项目中试顺利,索尼实验室、康宁实验室正式组建运行,激光稀土钕玻璃生产线安装完毕,太阳能涂膜材料试生产启动,钍基熔盐堆研发有序推进,联影医疗新产品样机试制成功。
大力培育和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科技产业能级稳中有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迅猛,236家规上高新技术企业产值占规上工业总产值(属地)的42.3%;规上科技型企业科技产值占规上工业总产值的47%。高新技术企业新申报认定公示82家,新增市科技(培育)小巨人企业8家,全区达79家次,新增区科技小巨人19家。企业核心技术研发及成果转化能力增强,获国家和上海市级科技项目立项总数276项,获得国家和市给予企业的无偿资助资金总额7023.4万元。
十三、信息技术应用及信息基础设施
稳步推进“智慧城市”建设,信息化发展基础进一步夯实。智慧城市三年行动计划初步拟定,完成嘉定老城商业圈i-shanghai无线网络覆盖并开通试运行。信息基础设施集约化建设有序推进,共新建信息管线路段90条,约667.8孔公里,其中共建路段15条,约131.8孔公里。
逐步优化智慧政务建设,应用领域进一步拓展。完成了我区城市综合管理联勤工作信息系统升级,有力支撑了区联勤工作,全区联勤工作事部件处置率达98%。实现电子政务区、镇、村三级光纤网络全覆盖,接入单位635家,网上办公人员达7920名,信息安全稳定可控。“上海嘉定”政府门户网站功能持续拓展,开设“街镇频道”,优化“网上办事”系统,新增“视频嘉定”等栏目,完成了政府信息公开系统升级改造以及智能检索系统建设,年内主动公开政府信息1697条;报送市政府网站信息录用总分位居全市各区县第一;先后被评为“全国百强区县政府门户网站”、“政府网站精品栏目奖”。
十四、文化、广播和电视
文化、广播、电视事业取得新发展,文化活动影响力进一步扩大。以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为抓手,重点推进村居综合文化活动室建设,形成公共文化设施网络全覆盖。创新服务机制,以“百姓大舞台”、“百姓大展台”等为主题,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提高受众率和参与率。2012年全区共组织各类文化活动2240场,参与群众79.2万人次。
区级公共文化设施日趋优化。嘉定图书馆新馆、文化馆和博物馆新馆年底建成,韩天衡美术馆进入室内装修设计阶段,保利大剧院土建工程正加紧建设。公共文化数字化服务平台已完成方案设计,建成3个24小时自助街区图书馆。至年末,全区共有区、镇公共图书馆(室)13个,藏书114万册,比上年增长0.9%,其中区图书馆藏书78万册,年内新购图书14万册,新办读者证3952张,续证5793张;读者到馆数52万人次。新华书店门市部4个;区、镇文化馆(站)13个;影剧院5个,座位数 4749个。区广播电视台全年制作电视节目时间1916小时,电视栏目7档,广播电台平均每天播音时间14小时。年内共播发新闻 5460 条,被上海电视台录用稿件424条,被中央电视台录用稿件53条。
十五、卫生和体育
卫生资源配置进一步优化。12月17日,落户嘉定的首家三级医院——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瑞金医院北院对外试运行。至年末,全区共有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301个,其中区级及以上医疗机构8个,病床3545张。区内卫生技术人员5476人,其中执业医师2002人,执业助理医师273人,注册护士2249人。全区共有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及分中心19家,社区卫生服务站58家,市级标准化村卫生室80家。全年完成诊疗832.2万人次,出院7.0万人次,区级及以上医院施行手术2.3万人次。年内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诊疗总人次为326.9万,同比增长8.2%,门诊量占公立医疗机构总业务量的45%。
不断推进家庭医生试点工作,年内开展家庭医生制服务试点45个,签约居民达37021户、92708 人。全年预约门诊34527人次,双向转诊1712人次,开展健康教育60362人次,健康诊断34577人次。年内享受门急诊诊疗费减免共有291.7万人次,减免费用共1981.0万元。2012年全区享受药品零差率300.9万人次,优惠3839.5万元,人均优惠1.8元。
体育事业健康发展。全年体育产业收入12979.5万元。年内,我区共承办、参加市级及以上比赛、活动282次,参与人数11803人;组织开展各类区级赛事、活动268次,85369人次参与;组织开展镇级赛事、活动及培训877次,参与活动总人次为181140人。体育设施不断完善。全区拥有各类体育场地1420片,总面积283.2万平方米(其中:高尔夫151.1万平方米)。新建8条百姓健身步道、4个百姓健身房,在建1个百姓游泳池(南翔)。积极推进全民健身活动,团队数量比去年翻了一番,目前我区拥有各类健身团队1218支,人数达万余人。
十六、人口、人民生活及就业
至年末,全区常住人口152.8万人,其中外来常住人口88.1万人。全区户籍人口56.7万人,比上年增长0.9 %,其中女性28.5万人、非农人口48.2万人。全年出生人口4176人,出生率为7.4‰,其中女性2046人。死亡人口4656人,死亡率为8.2‰,自然增长率为-0.8‰。
人民生活质量持续改善。据抽样调查,全区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年可支配收入33222元,比上年增长11.6%;农村居民家庭人均年可支配收入19429元,比上年增长11.7%。年末全区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828.8亿元,比年初增长18.5%。居民的居住环境和条件继续得到改善。城镇居民人均建筑面积31.3平方米,农村居民人均居住面积60.9平方米。
积极开展以“送政策、送岗位、送服务、送温暖”为主题就业援助月活动,帮助各类就业困难人员和残疾人解决就业困难。全年新增就业岗位33272个,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8360人,安置就业困难人员452人、“零就业家庭”成员11人,实现100%安置。“万人”就业项目114个、实际上岗人数7911人;“千人”、“百人”项目32个,从业人员2887人;当年扶持成功创业652人,带动就业4885人。城镇登记失业人数6530人,控制在市政府下达控制指标之内。公共就业服务进一步加强,公共职业介绍机构为56780人次的求职者提供求职服务,公共就业服务机构为71人次提供专门职业指导。全年完成职业技能培训26146人,职业技能鉴定24063人,完成了16681个农民工的职业培训。全区现有100家见习基地为大中专毕业生提供就业机会,青年见习后就业率达86%。
十七、社会保障
社会福利与救助事业不断推进。至年末,全区拥有各类敬老院21所,床位5540张,收养老人3954人。共有社会福利企业99家,残疾职工3040名。全区享受城镇最低生活保障47145人次,累计发放救助金额1986.7万元;享受农村最低生活保障2698人次,累计发放救助金58.2万元。共有21万人次获得社会救助,救助金额达8929.0万元。发放重残无业人员救助金1364万元,其中城镇重残无业28268人次,救助金1059.5万元;农村重残无业10952人次,救助金额304.2万元。实施医疗救助7934人次,发放救助资金1849万元。享受扶志助学421人次,发放助学金67.4万元。全年共募集资金2560.1万元支援灾区。
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健全。至年末,全区有58.6万人参加城镇基本养老保险,享受养老保险待遇的离退休人员为9.6万人。2.2万人享受“镇保”退休待遇,4.5万名农民采用或参照征地养老方式落实了社会保障。有0.6万人参加农村养老保险,1.6万人领取农村养老金,农村养老金最低发放标准提高到每人每月490元。
进一步强化农村医保工作,完善区级大病基金管理。至年末,全区参加农村合作医疗3.6万人,筹集农村医保基金4395.9万元。全年新农合基金共补偿4436.7万元,其中门诊补偿2446.1万元,门诊大病补偿218.9万元,住院补偿1693.3万元;二次医疗救助16.6万元。医疗费用补偿率:门诊50.7%,住院59.2%;高血压免费服药61.9万元,全年最高补偿封顶线19万元。
十八、资源和环境保护
加快淘汰落后产能和危化企业,全年淘汰劣势企业261家,盘活土地3278亩,节约标准煤3万吨。全面启动高效电机示范和推广工作,对250家年耗1000吨标煤以上的企业进行了宣传和摸底调查,鼓励和支持企业采用高效电机开展降耗,年内完成替代及关停锅炉23台。
大力投入环境保护工作,严格限制高污染项目准入,实施环境影响评价和“批项目、核总量”制度,加强源头控制和过程监管,实现管理减排。全年用于环境保护的资金投入31.6亿元。为确保区域环境安全,持续开展八项专项整治工作 ,全年共立案查处违法案件134件,处罚金额达540.9万元,全区环境风险可控,未发生重大环境安全事故。全面启动第五轮环保三年行动计划和积极推进主要污染物减排工作,环境质量保持稳定。全年我区空气质量优良天数343天,优良率为94%,高于全市平均水平;区域环境降尘量为5.0吨/平方公里·月,同比改善7.4%。2012年区控断面平均综合水质指数5.5,与去年基本持平,地表水水质保持稳定。
深入开展绿色创建和国家优美乡镇更名及生态村创建工作,对我区7个绿色小区、8所绿色学校和3家绿色企业进行区级验收,推进44个行政村区级生态村创建和安亭、马陆等5个镇的全国生态镇创建。组织推广浏河营地生态文明素质教育基地,现该基地已成功创建成为市级环保教育基地。
城市生态环境不断优化,“百个公园、千块绿地、万亩林地”工程有序推进。年末共有公园10个,面积达45.0公顷。全年新增公共绿地面积8.8公顷,年末人均公共绿地面积16.4平方米/人,全区城区绿化覆盖率达38.3%。全年新增林地面积127公顷,森林覆盖率10.8%,比上年提高了0.3个百分点。
说明:
1、本公报部分数据为快报数。
2、本公报增加值绝对数按现行价格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计算。
3、农村居民家庭人均年可支配收入和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年可支配收入数据为抽样数。
4、农村居民人均建筑面积指标口径有变化,原居住面积包含出租房屋面积,现仅为农户自己居住使用的面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