娄底市200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01

选择区域:>>>

2001年,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市人民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中央和省委的一系列方针政策,努力推进结构战略性调整,妥善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实现了“十五”计划的良好开局:国民经济协调健康发展,各项社会事业繁荣稳定,精神文明建设不断加强,人民生活进一步改善。

一、综合

综合实力有所增强。综合实力的增强, 是经济发展加快的表现。 初步测算,2001年全市实现国内生产总值180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8.2%,增幅提高1.1个百分点。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40亿元,增长0.5%;第二产业增加值71亿元,增长9.8%;第三产业增加值69亿元,增长11.6%。 人均国内生产总值4508元,增长7.7%。三次产业构成为22.2:39.4:38.4,与上年相比,第一产业下降2.0个百分点,第二产业上升0.6个百分点,第三产业上升1.4个百分点。
市场物价止跌转稳。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与上年持平,指数为100%; 其中,消费品价格下降1.6%,服务项目价格上涨 6.0%。在居民消费价格中, 食品价格下降2.6%,医疗保健及个人用品下降1.8%,衣着价格上涨2.2%, 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上涨8.1%,其中教育上涨12.6%。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为100. 04%,与上年相比,略有上涨;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指数为99.6%,下降0.4%。
财政收入稳步增长。全年财政一般预算收入8.04亿元,增长6.1%; 其中工商税收3.73亿元,增长4.7%。财政一般预算支出 14.38亿元,增长26.0%。
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国民经济结构性矛盾仍然突出,供给结构还不能适应市场变化;农民和城市低收入群体收入增长缓慢,收入差距继续扩大;经济自主增长内在动力不强;就业和再就业形势依然严峻。

二、农业和农村经济


农业和农村经济平稳发展。全年农林牧渔业总产值61.12亿元,增长0.5%。主要农产品产量有升有降。全年粮食总产量151万吨,减少3.7%;棉花755吨, 增加17.1%;油料32629吨,减少5.9%;烤烟1665吨,增加15.5%;茶叶5964吨,减少5.3%;水果123176吨,增长4.2%。出栏肉猪413.07万头,增长0. 2%;出栏牛8.17万头,增长2.9%;出栏羊14.9万只,减少3.4%;水产品产量4.93万吨,增长2.5%。全年人工造林3.09千公顷,其中退耕还林0.63千公顷。森林覆盖率为43.5%,比上年提高0.5个百分点。
农业产业化进程加快。结构调整的新突破,推进了农业产业化进程。2001年,全市粮食播种面积271.45千公顷,比上年调减5.56千公顷,其中早稻调减3.13千公顷;优质稻面积35.13千公顷,增加7.24千公顷。经济作物中, 以药材为重点的高效经济作物发展迅速。全年药材种植面积4.18千公顷,增长31.9%,药材亩平收入达3000元以上 ,成为农民增收的亮点 ;棉花种植面积0.68千公顷 ,增长23.6% ;蔬菜和果用瓜面积为22.16千公顷和4.78千公顷,分别增长7.5%和6.0%。 生猪生产稳步发展,草食牲畜、家禽和名特优水产快速增长。其中稻田养殖56万亩,增长 21.7%;养殖中华绒毛蟹、青虾等名特优水产品1.1万亩,增长 20%。 龙头企业对农村经济的带动和市场辐射能力进一步增强。全市年加工产值10万元以上的农产品加工企业发展到381家,比上年增加28家,实现加工产值10.5亿元,增长25 %。全市新增各类一体化经营组织23个,连接农户5.2万户,连接基地7.5万亩。
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取得新成效 。 全年共投入水利建设资金1.43亿元,劳动工日3826万个,完成土石方2860万方,夺取了全省水利建设芙蓉杯竞赛“三连冠”。收获机械和农用运输机械呈快速增长态势,全市农业机械总动力128.47万千瓦,增长14.5%。
小康建设和扶贫工作进展顺利,2001年,全市共投入扶贫开发资金5000万元,新增财政扶贫资金1016万元,在继续抓好新化主战场的基础上,加大了面上扶贫的力度,使贫困地区人均纯收入达到1250元,比上年增加75元。小康建设取得新进展。继1997年娄星区实现小康区之后,2001年双峰县、冷水江市先后通过省监测验收,达到小康标准。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生产大幅增长。 全市全部工业增加值61.24亿元,增长9.2%, 增幅比上年提高5.8个百分点。其中国有工业及年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非国有工业(简称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95.2亿元,增长12.3%。规模以上工业中,轻工业产值6.30亿元,增长 7.8% ;重工业产值88.89亿元 ,增长12.6% 。国有工业产值72.28 亿元,增长15.4%;集体工业产值11.34亿元,减少7.4%;股份合作制工业产值0.83亿元 ,增长15.6% ;股份制工业产值6.61亿元,增长26.7%。规模以上工业各月产销率保持在99%以上,产销衔接较好。
企业经济效益明显提高。全年独立核算国有工业及年销售收入500 万元以上非国有工业盈亏相抵后实现利润1.80亿元,比上年增长51.5%;亏损企业亏损额1.14亿元,下降21.2%;企业亏损面为43.3%,比上年下降0.8个百分点, 综合效益指数为85.2%,上升6.6个百分点。
工业结构调整初见成效。通过技术改造投资,集中力量建设了一批重点技改和技术创新项目。如涟钢转炉设备改造、冷钢的连铸连轧炼钢配套技改、锡矿山的锑品深加工生产线、冷水江制药厂的肝复乐填平补齐工程等等,这批重点项目的达产达效,为全市经济增长注入了活力。加大了关闭“五小”的力度,全市共关闭非法和布局不合理煤矿904处,关闭小轧钢企业14户,小水泥6户,淘汰了一批落后的生产能力。开展了声势浩大的打假活动,端掉了一批制造、销售假冒伪劣产品的窝点,市场经济秩序有所好转。全市的主要产品产量均有较大幅度的增长。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生产原煤250.44万吨,增长10.1%;生铁196.31万吨,增长18.0%; 成品钢材183.19万吨,增长22.8%;水泥197.09万吨,增长1.8%;十种有色金属5.09万吨,增长14.7%;发电量28.54亿千瓦小时,增长3.7%;化学农药 893吨,增长2.95倍。
企业改革不断深化。2001年,娄底纺织厂等3户企业置换了国有身份, 双峰水泥二厂等4户企业置换了职工身份,市铁合金厂、双峰氮肥厂等31 户国有企业实行租赁经营,涟邵矿务局的“四矿四厂”依法平稳破产,八一机械厂顺利进入破产程序。通过多种形式的改革,国有企业的经营机制日趋灵活,经营状况明显改善。
建筑业生产和效益实现双赢。全社会建筑业增加值13.10亿元,增长14.9 %。四级及以上建筑业企业实现利润总额2600万元,增长98.9%;税金总额4711万元,增长16.3%。施工单位工程个数816个,减少20.7%,其中投标承包386个,减少23.0%。房屋建筑施工面积224.7万平方米,增长6.0%;房屋建筑竣工面积141.0万平方米,增长11.0%。

四、固定资产投资

固定资产投资呈现负增长。由于2000年投资增幅较高,基数大,而2001年的技术改造主要是续建扫尾项目,投资量不大,房地产投资进入低潮,所以2001年的固定资产投资有所下滑。全市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38.61 亿元(不包括潭邵高速公路和洛湛铁路等跨区项目),减少5.8%。其中国有及其他经济完成投资21.37亿元,减少14.1%;集体投资3.83亿元,增长2.3%;个体投资13.41亿元,增长11.2%。国有及其他经济类型投资中,基本建设投资9.75亿元 ,增长14.9% ;更新改造投资9.81亿元,减少29.3%;房地产开发投资1.53亿元,减少32.5%。地方项目投资15.58亿元,减少9.3%;中央项目投资5.79亿元,减少13.1%。
投资主要集中在黑色金属冶炼、电力、交通、邮电等行业。在国有及其他经济类型投资中,黑色金属冶炼行业投资6.01亿元,电力行业投资2.55亿元,交通运输邮电通信业投资5.44亿元,这三个行业的投资占国有投资的65.5%。
重点工程建设进展顺利。年内重点工程建设项目21个,总投资规模145 亿元。其中国家、省属重点项目5个;市管项目16个,总投资15亿元,本年度计划投资5.6亿元,至年底项目动工15个,完成投资5.3亿元,占年计划的94%。 备受关注的潭邵高速公路已投资30亿元,绝大部分路基土石方和桥涵工程初步完成,2002年底通车有望;娄涟公路全线路面工程施工已接近尾声;娄底市城区八条主干道的配套工程建设,完成投资2935万元,2002年内可建成完工。娄星北路二期配套工程、娄双220KV送变电工程、株六复线娄底段等工程已竣工投入使用。涟钢200万吨超薄板带工程已于2001年12月29日正式破土动工。
全年主要新增生产能力:火力发电1.32万千瓦;长途电缆292延长公里, 程控交换机5.6万门;改建公路12公里,城市道路扩建长度1.9公里,扩建面积3.72万平方米;生铁生产能力10万吨/年,炼钢30万吨/年,片剂制药6000万片/年; 城市天然气储气能力3.5万立方米/日;水库容量0.04亿立方米,有效灌溉面积 13万亩。

五、国内贸易

2001年,在国家连续两次增加公务员工资,提高城镇中低收入阶层居民收入水平以及扩大消费信贷规模等多种促进消费政策措施的作用下,国内市场商品销售稳中趋活。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72.99亿元,比上年增长9.0%。其中,城市33.29亿元,增长8.8%;农村(县及县以下)39.70亿元,增长9.2%。分行业看,批发零售贸易业零售额 58.05亿元,增长9.5%;餐饮业4.61亿元,增长6.4 %;其他行业10.34亿元,增长7.7%。分经济类型看,公有经济实现零售额20.29亿元,增长1.7%;非公有经济52.70亿元,增长12.1%。
国合商业改革平稳推进。全市20家国合商业企业按法定程序实施“两个置换”,完成“两个买断”。新开各种“超市”、“连锁店”20余家。积极引进现代营销方式,注重向专业化、特色化、规模化方向发展,成效明显。个体私营商业保持较快发展,缴纳税收比上年同期增长19.3%。

六、对外经济贸易和旅游业

2001年,受世界经济增长放慢的影响,我市对外贸易进口大增,出口萎缩。 全年进出口总额为7339万美元,比上年增长24.4%。其中出口4051万美元,减少15.2%;进口3288万美元,增长1.93倍。在出口贸易中,生产企业出口4051万美元,减少14.3%;外资企业和三资企业出口为零。在出口商品中,锑锌等有色金属 2800万美元,增长18.8%;钢材钢坯等黑色金属978万美元,减少55.7%;日用五金器皿169万美元,增长14.7倍;医药原料50万美元,增长41.3%。
利用外资再创佳债 。全年协议利用外资2572万美元 ,减少8.4%。 实际利用外资2846万美元,增长19.8%。
旅游业起步不凡。全年共开发开放新景点8个, 建设和进一步完善了新化大熊山森林公园、新化油溪河峡谷漂流、梅山文明旅游区、大乘山波月洞风景名胜区、世界锑都锡矿山旅游区、仙女寨景区、湄江风景名胜区、龙山白马旅游区、曾国藩故居、蔡和森纪念馆、水府旅游度假区娄底景区、湘黔铁路沿线景点等12个主要的自然人文景观,形成市内四条旅游黄金线路;新批星级饭店2家, 使全市星级饭店达到9家,其中三星级1家,二星级7家,一星级1家;新成立旅行社2家, 使其总数达到3家。据旅游部门统计,全年共接待旅游者125万人次,创旅游直接2.05亿元,带动相关产业增值14.35亿元。

七、交通和邮电业

据交通部门抽样调查 , 2001年全市公路和水运货物周转量23.40 亿吨公里,客运周转量12.34亿人公里。
邮电通信业步伐不减。全年完成邮电业务总量5.83亿元,增长49.5%;实现邮电业务收入4.59亿元,增长23.9%。年末全市固定电话用户35.31万户,增长 11.9%。电话普及率8.83台/百人,比上年提高0.88台/百人。移动电话用户15.29万户,增长69.7%。

八、金融和保险业

金融业不断强化和完善服务功能,对经济的支持力度进一步加大,存贷款取得较快增长。年末各项存款余额153.96亿元,比年初增加21.90亿元。 其中企业存款余额28.06亿元,增加3.24亿元;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115.19亿元,增加16.28亿元。年末各项贷款余额109.18亿元,比年初增加5.70亿元。其中短期贷款余额 80.35亿元,增加5.20亿元;中长期贷款余额17.31亿元,减少1.98亿元。现金投入趋缓。全年金融机构现金收入49.64亿元,现金支出50.26亿元,净投放6.18亿元,比上年减少43.5%。现金投放趋缓,储蓄回笼增加,表明居民投资和消费动力仍显不足。
保险业稳中有长。全年各项保费收入2.38亿元,比上年增长18.0%。其中财产险保费收入0.70亿元,寿险保费收入1.68亿元,分别增长8.4%和21.9%。 全年赔付额0.85亿元,增长3.9%。其中财产险赔付0.38亿元 ,寿险赔付0.47亿元,分别增长1.4%和6. 0%。

九、科学技术和教育

科技事业长足发展。全年各级各类科技计划100项均已顺利实施, 安排科技经费890万元。完成科技成果鉴定、验收、评审、论证21项,成果水平达国内领先的2项,国内先进的3项,省内领先的9项,省内先进的7项。共登记成果17项, 其中省级登记9项。获省科技进步奖2项,评定科技进步奖16项。申请专利115件。 完成技术贸易额6520万元。科技进步对经济发展的贡献有所增大。全市高新技术产品产值5.19亿元 ,创利税0.62亿元 ,分别增长22. 8%和59.1%。
教育事业稳步发展。2001年,娄底师范并入娄底师专基本完成,娄底师专专升本正在争取,娄底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已批准成立。现在全市拥有普通高校1所, 全年招生1809人,在校学生4747人,分别比上年增长4.0%和20.7%。普通中专学校6所,招生6751人,增长45.1%;在校学生15756人,增长24.7%。技工学校5所, 招生761人,减少72.1%;在校学生1948人,减少51.5%。普通中学313所,在校学生28.48万人,增长11.6%;职业中学37所,减少6所,在校学生1.34万人,减少31.6%;普通小学1531所,减少262所,在校学生41.48万人,减少9.7%。 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为99.9%,与上年持平;小学毕业生升学率96.0%,提高1.7个百分点; 小学专任教师学历合格率98.5%,下降0.5个百分点;初中专任教师学历合格率85.1%,提高2.6个百分点。社会力量办学发展迅速,全市现有社会办学校61所, 在校学生总人数28500人,比上年增加5000多人。

十、文化卫生和体育

文化艺术事业日趋繁荣。2001年,娄底广播电视中心与湖南电广传媒股份有限公司联合组建了娄底电广宽带信息网络有限公司,合资建设经营娄底城区有线电视宽带网络。年末全市县及县以上广播电视台5个,乡镇广播电视站79个, 广播和电视人口综合覆盖率分别为80.5%和92%。我市制作的电视专题片《梅山行》获全国电视专题片一等奖,并在凤凰卫视台、欧洲台播出;广播通讯《三十年未了情》获首届中华“大地之光”征文一等奖。文艺创作活动比较活跃,水彩画《三寸金莲.中国女足》获全省“五个一工程”奖。全市共举办各种形式的大型文艺晚会11台次,合唱晚会4台次,图片展览4次。年末全市共有文化产业机构26个,从业人员413人,其中,艺术机构5个,群众文化机构6个,文物机构6个,其他文化机构14个, 《娄底日报》期发行量3.1万份。 《娄底日报》为配合学习江主席“七一”讲话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活动,开辟“以德治国论坛”专栏,共刊发26期、52篇文章,汇编成《以德治国方略论》专著,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果。
医疗卫生保健事业在改革中不断进步。2001年,全市推行了药品收支两条线管理,加大了药品集中采购的力度,实施了医疗机构分类管理,启动了“病人选择医生”工作,这些改革措施产生了较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医疗卫生机构基本稳定,年末全市拥有各类卫生机构663个,其中,诊所、保健所、医务室492个,医疗病床8131张,卫生技术人员14838人。全市共有医院54所(不含卫生院),病床5558张,卫生技术人员8462人。乡镇卫生院 21个,村级医疗点3350个, 设置医疗点的行政村占总数的98.6%;乡村医生和卫生员5766人,减少23人;农村接生员2345人,与上年持平。
体育取得较好成绩。2001年,我市动员员参加国家级运动会获金牌1枚,铜牌1枚;参加省级运动会获金牌30枚,银牌21枚,铜牌22枚。

十一、人口和环境保护

2001年末,全市总人口为399.88万人,比上年末增加0.85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80.03万人,农业人口319.85万人。据抽样调查,2001年全市人口出生率为13.1‰,回升了1.4个千分点;死亡率为6.9‰;自然增长率为6.2‰,回升了0.7个千分点。计划内生育率90.0%。

环境保护工作稳步推进。2001年,加大了娄底森林城、娄底园林城市建设的力度,投资18万元解决了娄星公园污水处理问题,顺利淘汰了娄底城区“叭叭车”,推进了机动车尾气检测工作,城区环境质量有了明显改善。据环保部门统计,至年底,全市烟尘控制区面积达到50平方公里,嗓声达标区面积26平方公里。全市工业废水处理率为98.9%,工业废气处理率为96.9%,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为79.4%,比上年分别提高0.1、0.1和0.2个百分点。

十二、人民生活

职工工资有较大幅度的增长 。 年末全市在岗职工总人数23.57万人, 比上年减少6.4%。全部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8941元,增长15.8%。
城镇居民生活水平继续提高。据抽样调查,2001年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803元,增长11.6%,由于物价总水平基本持平,居民收入实际增长也是11.6%。城镇居民人均实际支出6188元,增长22.1%。城市居民的消费正明显地向住、行、通信、教育、旅游等新的增长点转变。2001年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4660元 ,增长11.9% 。其中交通及通信消费、旅游消费、 教育消费及医疗保健支出的增长分别为39.9% 、45.3% 、50.8%和25.8%。
农民收入略有增长。2001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953元,增加52元,增长2.8%。农民人均纯收入1979元,增加56元,增长2.9%。在人均可支配收入中,工资性收入888元,增加57元;家族经营的第一产业净收入892元,增加18元;家庭经营的第二、三产业净收入121元,减少35元;转移性和财产性净收入51元,增加 14元 。农民人均生活消费总支出1758元 ,增加82元,增长4.9%。
城乡居民居住条件进一步改善。城市居民人均居住面积13.80平方米,比上年增加0.17平方米。农村居民人均住房面积33.14平方米,比上年增加0.36平方米, 其中砖木和钢筋混凝土住房占87.6%,比上年提高0.1个百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