娄底市200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05

选择区域:>>>

2005年,全市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努力构建和谐社会,大力推进“三化”进程,加快改革开放步伐,奋发图强,锐意进取,全市国民经济快速健康协调发展,各项社会事业繁荣兴旺,城乡人民生活水平继续提高。

一、综合

经济快速发展。初步核算,2005年,全市GDP为312.82亿元,增长12.1%,经济总量位列全省14个市州中的第十位。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57.99亿元,增长6.9%;第二产业增加值151.0亿元,增长15.1%;第三产业增加值103.83亿元,增长11.0%。按常住人口计算,人均GDP为8238元。

经济结构出现新变化。2005年,全市三次产业结构为18.5∶48.3∶33.2,第一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比上年下降1.8个百分点;第二产业提高3.7个百分点,其中工业提高2.6个百分点,工业化率已达46%。全年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为10.3%。规模工业增加值占全部工业的比重比上年提高2.5个百分点。全市城镇化率为30.3%,比上年提高0.79个百分点。

物价涨幅回落。全市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比上年上涨2.2%,涨幅较上年回落2.24个百分点;商品零售价格上涨2.2%,回落1.87个百分点。

就业形势较好。年末全市就业劳动力224.5万人,增长3.3%。全年农村外出务工人员(出乡)达61.5万人,增长3.7%,全年城镇新增就业14.5万人,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为  %。切实落实再就业优惠政策,全市发放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优惠证》5.9万个,发放小额担保贷款2100万元,享受再就业优惠政策人数达2.1万人。2005年全市新办就业实体59个,新开发就业岗位12900个,新安置下岗失业人员8500人;全市劳务输出65万人次,劳务经济纯收入15亿元,是2000年的1.8倍。

八件实事顺利实施。2005年,省政府下达娄底市的八件实事(扩大就业和再就业、通乡通村公路改造、城镇社会保障和“低保”资金到位、农村沼气池建设、加快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等)的19个项目指标都圆满或超额完成。其中城镇新增就业人员、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增加人数分别超计划数1000人、1400人;县到乡镇公路建设完成176公里,超计划数32公里;通达公路建设完成667.2公里,超计划数2.32;医疗保险新增参保人数达1.69万人,超计划数3887人;改造农村中小学危房面积22.05万平方米,超计划5.72万平方米,改造农村乡镇卫生院等均超额完成任务。

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农民增收后劲不足,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综合生产能力仍较薄弱;粗放经营的经济增长方式尚未根本转变,抵抗市场风险的能力不够强;资源和环境的压力仍然较大等。

  二、农业

粮食继续增产,主要农产品产量保持较高水平。2005年,全市粮食总产量160.64万吨,增长3.4%,其中稻谷产量129.34万吨,增长2.7%。全年出栏肉猪460.01万头,增长8.4%;出栏牛13.26万头,增长29.9%;出栏羊19.55万头,增长6.0%;出笼家禽1763.89万羽,增长1.3%;肉类总产量31.75万吨,增长8.5%;牛奶产量0.07万吨,增长30.1%;禽蛋产量2.09万吨,增长4.0%;水产品产量5.53万吨,增长3.1%。

农业结构有新的调整,产业化进程稳步推进。全市粮食播种面积272.4千公顷,下降1.5%,其中稻谷播种面积189.32千公顷,增长1.8%。优质稻种植面积达102千公顷,占水稻种植面积的54%,同比提高1.92个百分点;油料种植面积17.7千公顷,增长4.3%;棉花种植面积0.5千公顷,下降15.0%;蔬菜种植面积28.5千公顷,增长7.6%。农业区域布局优化,龙头企业的带动和辐射作用增强,全市新增产值100万元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19家;全市689家农产品加工企业实现销售收入23.2亿元,增长20.8%,其中38家上规模的骨干企业实现销售收入19亿元,增长18.0%,全市农产品加工产值与农业总产值之比由2000年的0.06:1提高到0.25:1。

农村基础设施继续改善,综合生产能力进一步提高。全年开工各类水利工程4.97万处,投入资金1.4亿元,完成土石方2621万立方米,治理水土流失面积42.56平方公里,全市新增灌溉面积0.25万亩,恢复和改善灌溉面积2.11万亩。年末农业机械总动力178.9万千瓦。全市的饮水解困工程建设帮助3.01万人解决了饮水困难;新建农村沼气池5318个。

扶贫工作取得新成效。市、县两级2005年共争取到财政扶贫资金2100万元,比上年增加700万元,全年投入扶贫资金的总和达到2.3亿元,全市贫困人口由上年的11.5万减至9.8万、低收入人口由上年的36万减至32万,分别减少1.7万人、4万人。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生产持续快速增长。2005年,全市全部工业增加值135.88亿元,比上年增长15.4%。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102.52亿元,增长20.5%。

能源和原材料生产继续增长。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一次能源生产总量422.74万吨原煤,比上年增长1.1%。发电量40.76亿千瓦时,增长4.2%;全年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增加值增长21.1%,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增长27.4%,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增长18.5%,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增长17.2%。分产品看,粗钢产量529.73万吨,增长25.5%;钢材产量467.7万吨,增长22.4%;纯碱增长5.8%;水泥增长10.8%。

经济效益有所下滑。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产品销售率99.9%。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为162.7%,比上年下降7.1个百分点;盈亏相抵后实现利润总额7.58亿元,减少41.7%;实现利税22.59亿元,减少12.1%。

    建筑业平稳发展。全市全社会建筑业增加值15.12亿元,比上年增长12.4%。具有资质等级的总承包和专业承包建筑企业实现利润0.84亿元,增长1.1%。房屋建筑施工面积355.71万平方米,增长288.7%;房屋建筑竣工面积158.72万平方米,增长48.0%。

    四、固定资产投资

固定资产投资继续保持较快增长。2005年,全市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17.4亿元,比上年增长25.9%。在城镇以上投资中,施工项目420个,其中本年投产项目241个,比上年增长22.3%;地方项目投资74.65亿元,中央项目投资23.92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14.4%和99.5%。

非国有投资加快增长。全市非国有经济投资42.62亿元,增长32.8%,非国有投资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比重达40.0%,比上年提高5.58个百分点。在非国有投资中,股份制经济投资达0.87亿元,外商投资达0.32亿元。

    工业投入力度继续加大。在城镇以上投资中,全部工业项目完成投资74.85亿元,增长38.1%,比全社会投资增速快12.2个百分点;占全社会投资的比重为63.8%,比上年提高5.7个百分点。其中工业技术改造投资41.19亿元,增长0.83%。按行业分,采矿业投资2.18亿元,增长86.3%;制造业投资45.5亿元,增长10.3%;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投资27.17亿元,增长30.4%。

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加强。交通、电力、通信、环保、水利等基础设施投资39.72亿元,增长83.2%,占城镇以上投资的比重比上年提高12.4个百分点。其中电力生产和供应业投资增长127.2%,公共设施管理业投资增长102.0%,电信和其他信息传输服务业投资增长15.1%,交通运输业投资增长21.1%,水利管理业投资减少53.8%,环境管理业投资减少27.0%。全市年内新增装机容量2.5万千瓦。

房地产市场蓬勃发展。全市房地产开发投资8.88亿元,增长66.3%,比上年上升33.1个百分点;商品房屋施工面积、竣工面积、销售面积分别比上年增长59.3%、71.5%、31.0%,商品房屋销售额达2.59亿元,比上年增加28.3%。

重点工程建设取得新突破。2005年,全市全年共确定重点工程建设项目47个,完成投资56.1亿元,同比增长24%,是历年来确定工程项目最多、总投资规模最大的一年。涟钢热轧薄板、冷钢一期100万吨炼钢、双峰海螺首期150万吨干法水泥生产线、安石集团60万吨清洁型捣固焦炉扩建项目一期工程建成投产。涟钢冷轧项目已试生产,金竹山电厂2×60万瓦机组异地扩建项目进入设备安装阶段。

五、国内贸易

商品市场进一步趋旺。2005年,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96.43亿元,比上年增长13.5%。其中城市零售额45.99亿元,增长10.2%;县及县以下零售额50.44亿元,增长16.7%。分行业看,批发零售贸易业零售额86.4亿元,增长12.4%;餐饮业9.58亿元,增长27.2%;其他行业0.44亿元,下降15.4%。全市限额以上贸易企业实现零售额10.6亿元,增长6.1%,占贸易业商品零售额的比重为11.0%。

    六、对外经济贸易和旅游

对外贸易继续扩大。2005年,全市外贸进出口总额4.46亿美元,增长27.4%。其中出口1.71亿美元,增长56.9%,进口总额2.75亿美元,增长14.1%。

招商引资成效显著。2005年,全年新批外商投资企业项目29个;合同引进外商直接投资1.14亿美元,增长26.95%;实际利用外资0.68亿美元,其中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0.56亿美元,成功引进美国明尼苏达州医疗器械工业园、体外肝功能机等2个项目,实现纯美企业零的突破。

旅游业收入快速增长。全年接待旅游者177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8.5亿元,分别增长30%和31%,带动相关产业达42.5亿元;接待入境旅游者2791人次,旅游外汇收入3.9亿美元,其中接待外国游客2287人次,港、澳、台同胞504人次。全市全年共新批旅行社5家,旅行社总数达到22家。

    七、交通和邮电

交通运输业稳步发展。2005年,全市全社会货物周转量49.2亿吨公里,增长0.8%;旅客周转量25.4亿人公里,增长6.9%。其中,公路客运量9174.92万人,客运周转量254026.2万人公里,客运量与上年基本持平,客运周转量与上年同期相比增加了6.9%;共完成公路货运量6251.22万吨,货物周转量484014.2万吨公里,货运量与上年同比增加1.9%,货物周转量同比增长3.7%;完成水路客运量4.25万人,客运周转量116.38万人公里;完成水路货运量50.93万吨,货物周转量7960.99万吨公里。

邮电通信业连续快速增长。全年邮电业务总量13.8亿元,增长40.0%,比上年提高22.7个百分点,其中电信业务总量12.67亿元,增长42.4%。年末固定电话用户45.1万户,新增3.7万户;移动电话用户52.39万户,新增9.61万户。固定电话普及率为11.1户/百人,移动电话普及率为12.9户/百人。

 八、金融与保险

金融平稳运行。2005年末,全市金融机构本外币存款余额282.2亿元,比年初增加37.13亿元,其中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213.3亿元,比年初增加28.56亿元;企业存款余额45.0亿元,比年初增加5.18亿元。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贷款余额159.2亿元,比年初增加21.7亿元,其中中长期贷款余额56.0亿元,比年初增加15.7亿元。消费贷款余额89.6亿元,比年初增加7.17亿元。

    保险事业进一步发展。全年保费收入5.7亿元,增长1.6%,其中财产险保费收入1.24亿元,增长4.2 %;人身险保费收入4.38亿元,增长0.9 %。各项赔款与给付支出1.9亿元,增长9.8%,其中财产险业务赔款支出0.61亿元,同比减少0.6 %;人身险业务赔款与给付1.27亿元,同比增加18.7%。

  九、科学技术和教育

科技事业快速发展。2005年,全市高新技术产值达93.07亿元,同比增长70.9%,实现利润9.66亿元,同比增长44.6%,上缴税收8.26亿元,同比增长112.1%。全年组织申报省科技计划项目45个,国家科技计划项目8个,其中涟钢实施的“CSP产品表面质量研究”获省科技进步一等奖,实现该奖项在全市零的突破。争取国家安排全市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工程技术改造等方面的项目2个,国家专项拨款900万元,仅次于长沙。全年申请专利322件,同比增长9.0%,市科技三项费用由2004年150万元增加到300万元,全年直接投入科技研究与开发的资金超过10亿元。

教育事业继续发展。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全面完成,全市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为99.97%,毕业生升学率为100%;初中适龄人口入学率为99.74%,初中毕业班学生毕业率100%,初中毕业生升普高的比率为43.0%,升职高的比率为34.0%。全市已实现“两基”,“两基”人口覆盖率达100%。高职教育快速发展,全市共有普通高中48所,在校学生9.74万人;中等职业学校47所,比上年增加了4所,在校学生达4.11万人。高等教育健康发展,全市有普通高校1所,在校学生8300人;职业技术学院2所,在校学生5287人;成人高校3所,在校学生0.83万人。全市升入普通高校的学生1.7万人,其中本科0.9万人,专科1.8万人。

十、文化、卫生和体育

文化艺术喜获丰收。在全国举办的映山红艺术节上,娄底市选送的《村官是个堂客们》获剧目金奖第一名,获编剧、导演、音乐、表演4个金奖,并获得演奏3个,表演4个单项银奖;在全省举行的重大文艺赛事中,娄底市获得3金2银的好成绩,金牌总数居全省第一;娄底市选送的《梅山山歌》联唱获全国残疾人文艺汇演银奖。2005年末全市拥有艺术表演团体5个、文化馆5个、群众艺术馆6个、博物馆和纪念馆4个、公共图书馆5个,馆藏图书79万册。

年末全市广播电台1座,广播人口覆盖率为64.0%;全市电视台1座;电视人口覆盖率为92.0%;有线电视用户13.3万户。

卫生事业稳步发展。全市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185个,其中医院、卫生院160个,妇幼保健院6个,专科疾病防治院1个,拥有床位总数0.79万张;全市卫生工作人员总数1.13万人;全市执业医师及执业助理医师0.52万人,注册护士0.26万人。

体育事业继续发展。全市共有体育馆3座,运动场3个。全市运动员参加国际比赛获银牌1枚;参加国家级运动会获得银牌1枚、铜牌1枚;参加省级运动会获金牌37枚。全市群众体育社团14个,参加全面健身运动的市民达80万人,开展项目20项次。

十一、资源与环境保护

耕地面积减少的势头得到遏制。2005年,全市全年减少耕地1.85千公顷,其中建筑占用耕地0.17千公顷,其他原因减少耕地1.67千公顷;新增耕地4.05千公顷,其中新开荒耕地1.99千公顷,园地改耕地1.95千公顷。

环境治理力度加大,生态环境有所改善。全市建成烟尘控制区6个,面积159.5平方公里,增长15.5%;环境噪声达标区7个,面积13.0平方公里;城市污水处理率为69.2%;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为69.2%;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为73.0%。全年造林面积10.13万亩,其中退耕还林9.53万亩、长防林工程造林0.6万亩,全市森林覆盖率为55.0%,人居环境质量位列全省第二。

    十二、人口、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全市计划生育工作继续加强,人口总数控制在目标范围内。2005年末,全市总人口为407.58万人,比上年末增加2.48万人,其中城镇人口123.51万人,乡村人口284.07万人。全市人口出生率为12.9‰,比上年提高0.12个千分点;死亡率为6.8‰;自然增长率为6.1‰,提高0.12个千分点。

城乡居民收入稳定增长。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7998.2元,实际增长10.5%,其中人均工薪收入为5492.42元,比上年增长10.4%;经营净收入603.94元,增长2.4倍;转移性收入1749.40元,下降6.1%。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2349元,实际增长7.5%,其中工资性收入1078元,增长4.0%;家庭经营收入1096元,增长6.9%;转移性和财产性收入175元,增长43.4%。

居民消费结构出现新变化。全市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6168.81元,增长12.2%,其中人均食品支出 2361.04元,比去年增加5.1%;人均旅游消费149元,增加45.7元;人均购房和建房支出289.6元,增加189.5元;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为38.3%,下降2.62个百分点;平均每百户家庭拥有家用汽车0.73 辆,家用电脑30.03台;人均居住面积31.71平方米,增加6平方米。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总支出2242元,实际增长13.9%;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为47.8%,下降10.5个百分点;平均每百户家庭拥有彩色电视机67.2台,电话机49.3台,移动电话机33.9台;人均住房面积35.7平方米,增长13.2%。

社会保障工作继续得到加强。全市职工参加基本养老保险人数23.37万人,增长7.6%;企业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的离退休人员4.7万人;参加失业保险人数25.41万人,增长3.07%;参加医疗保险人数25.3万人,增长5.0%;领取失业保险金人数0.26万人。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金0.69亿元,城镇居民得到政府最低生活保障9.94万人。
注:
1、本公报数据为初步统计数。
2、娄底GDP、各产业增加值绝对数按现价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计算。
3、常住人口是指户口登记地在本地且在本地居住半年以上的人口和居住在本地、户口不在本地但已经离开户口登记地半年以上的人口以及居住在本地、户口待定的人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