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是新世纪以来娄底市经济社会发展经受严峻考验并取得重大成就的一年。面对国际金融危机的严重冲击,全市上下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紧紧围绕 “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促就业、强基础”的总体要求,强势开展“项目建设年”、“工业企业服务年”、“科技创新年”等重大活动,攻坚克难,扎实进取,取得了令人鼓舞的成绩,赢得了“经济增长、结构优化、民生改善、社会和谐”的良好局面。
一、综合
经济保持较快发展。2009年,全市生产总值为569.79亿元,增长12.9%,增速比2008年提高了1.9个百分点,连续7年保持“两位数”增长的态势。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92.04亿元,增长4.6%;第二产业增加值290.01亿元,增长16.1%;第三产业增加值187.74亿元,增长11.5%。全市三次产业的比重为16.2:50.9:32.9,其中二、三产业比重比上年分别提高0.9和1.4个百分点。按常住人口计算,人均GDP为14492元,增长12.3%。财政收入增长较快,全市实现财政总收入45.51亿元,增长13.6%,其中地方财政收入25.53亿元,增长14.3%。
结构调整取得实效。全部工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为45.8%,对全市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57.7%。园区工业不断壮大,娄底经济开发区获批“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娄底薄板材料深加工产业园”。全年园区实现规模工业增加值63.36亿元,增长16.2%,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为27.9%。高新技术不断发展,全年实现高新技术增加值67.3亿元,增长15.5%,比上年提升7.8个百分点。生产性服务业支撑作用加大,实现增加值74.7亿元,增长14.1%,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15.4%。非公有制经济加速发展,全年共完成增加值240.7亿元,增长13.9%,占全市GDP的比重为42.2%。
城市建设迈出新步伐。2009年,全市围绕建设“两型社会”着力优化发展环境,全年完成城市建设投资18.6亿元。市城市建设投资集团有限公司正式运营,成为城市投资的主载体和城市建设的主力军。城区建设日新月异,中心城区吉星路等主次干道完成提质改造,孙水公园建成开放,市体育中心和涟水河南岸防洪堤主体工程竣工。小城镇建设加快发展,房地产业健康发展,全年商品房屋施工面积、竣工面积分别增长18.0%和4.0%。人居环境进一步改善,娄底城区绿地率达到34.3%。娄底市创建优秀旅游城市通过国家验收,水府示范片区纳入长株潭城市群昭山示范区范畴,与长株潭对接融入又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民生保障力度加大。2009年,全市实施33个为民办实事项目,均圆满完成任务,共完成投资19亿元。积极落实就业政策,全年新增城镇就业2.88万人,解决城镇零就业家庭实现动态就业601户,实现农村贫困家庭转移就业1.23万户。养老、失业、医疗、工伤和生育保险覆盖面不断扩大,全市社会保障支出18.71亿元,增长48.9%。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全面展开,全市参保人数62.7万人。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在娄星区启动试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基金运行效益和参合农民收益水平提高,参合农民274.6万人,参合率达86.3%,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住院补偿率达41.4%。城市和农村低保对象月人均补助分别达123.5和41.6元,新农村建设稳步推进,全市新建改建乡镇卫生院11所;新建、改扩建乡镇敬老院9所;完成病险水库除险加固28座,解决农村24.41万人的饮水困难和饮水安全问题;新建农村沼气池4360口;改建县乡公路140公里,新建乡镇到村水泥(沥青)路778.8公里;新增通电话自然村153个;新建农村综合信息服务示范点45个;行政村实现互联网宽带上网166个;改造行政村配电网140个。经济适用房和廉租住房保障力度加大,新建经济适用房1298套,新建(筹建)城镇廉租住房7167套,城镇廉租住房保障户达2.58万户。人口计生工作成效显著,低生育水平得到巩固,进入全省一类行列,计划生育家庭特别辅助金发放到位率和符合条件的再生育夫妇特别扶助金发放到位率均达到100%。残疾人事业加快发展,全年残疾人职业技能及使用技术培训人数达906人。
安全生产形势进一步好转。全年共发生各类事故396起,同比下降5.5%;死亡192人,同比下降8.6%,亿元GDP生产安全事故死亡人数为0.337人,比上年减少0.063人;百万吨煤死亡人数3.82人,工矿商贸10万从业人员事故死亡人数7.94人,道路交通万车死亡人数3.02人。
物价涨幅得到较好控制。2009年,消费价格指数为100.7%,较上年下降 6.5个百分点。八大类消费品呈“三升四降一平”态势,其中食品价格上涨1.9%,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上涨1.6%,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类上涨2.3%;烟酒及用品类价格下降0.8%,衣着类下降1.3%,交通和通信类下降1.0%,医疗保健及个人用品类下降0.4%;居住类与去年持平。
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经济总量仍然偏小,区域竞争压力较大;产业结构还不合理,转变发展方式任务艰巨;财政收支矛盾加剧,支出压力大;节能减排要求高,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任重道远;统筹城乡发展难度较大,经济发展环境有待进一步优化。
二、农业
农业生产稳步发展。2009年,全市实现农业总产值147.7亿元,增长4.5%,全年实现农业增加值92.04亿元,增长4.6%。农作物播种面积稳中有增,双峰、新化分别获得全国、全省粮食生产先进县,新化、涟源列入国家茶油基地建设重点县(市)。全市粮食播种面积262.36千公顷,增长4.3%,其中优质稻种植面积为121.34千公顷,增长3.7%。;蔬菜种植面积27.82千公顷,增长4.7%;油料作物播种面积22.22千公顷,增长10.6%。主要农产品产量保持增长。粮食总产量达162.16万吨,增长3.2%,其中稻谷产量128.79万吨,增长1.4%;出栏生猪499.2万头、牛13.6万头、羊25.0万只,分别增长3.7%、8.9%、5.7%;出笼家禽1672万只,增长7.8%;出产水产品6.64万吨,增长6.4%。
农业产业化稳步推进。规模种养快速增加,全市农村各类开发大户达5.1万户。农业生产经营组织化水平不断提高,全市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达到372个,会员7.2万户,带动农户19.26万户。农产品加工企业达到888家,完成产值47.8亿元,增长20.6%。农机产业和休闲农业快速发展。全市完成购机补贴项目资金0.22亿元,补贴购置农机具3.53万台。全市27个产品纳入国家和省支持推广的农机产品目录,16个产品纳入国家和省购机补贴目录,5个农机生产企业获得自营进出口许可权证。全市休闲农业企业发展到218家,其中规模以上15家,完成营业收入2.8亿元,增长30%。
农业基础不断夯实。积极落实强农惠农政策,全年发放粮食直补、良种补贴、化肥补贴、农机购置补贴、种粮大户补贴等补贴资金3.22亿元,全市“三农”支出 8.32亿元,增长29.8%。积极推进新农村建设,全市78个省级新农村示范村,已逐步形成特色产业型、生态养殖型、劳务经济型等8种建设模式。全年完成水利建设投资3.9亿元,完成各类水利工程5.1万处。农业机械总动力240.8万千瓦,农业机械化率达27.1%,农机产值达10.7亿元。农村道路、通信等设施不断完善,农网改造完成投资1.22亿元,农村用电量达4.73亿千瓦时。推进土地集约经营,已流转耕地面积31.5万亩,占承包面积的15.4%。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稳步推进,林地现场核实率、林权发证率、山林纠纷调处率分别达到92.1%、36.1%和88.4%。农产品质量监管等工作进一步加强,动物疫病防控工作进入全省前列。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经济较快增长。2009年,全市工业实现增加值261.08亿元,增长16.1%,比全市GDP增速高3.2个百分点。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227.36亿元,增长17.8%。其中轻工业增加值15.5亿元,增长17.0%;重工业增加值211.86亿元,增长17.9%。在规模工业中,全市13个工业和行业中有12个行业的增加值实现了增长,其中设备制造业、农副产品加工业、电力热力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化学原料及制品制造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煤炭开采及洗选业分别增长45.1%、27.4%、25.7%、27.5%、25.4%、25.6%、18.3%。优势产业发展较快,全市十大产业集群专项规划编制完成,累计实现工业增加值192.6亿元,增长20.3%。全市规模工业企业产品销售率达97.7%。实现利税40.73亿元,增长5.9%,累计实现利润15.58亿元,增长58.6%。全市高新技术企业达到49家,新创省级以上名牌产品8个,高新技术产业完成增加值67.28亿元,增长15.5%。
主要产品产量实现较大增幅。2009年,列入月度统计监测的10种主要产品产量全部实现正增长,其中煤炭产量1305.9万吨,增长10.1%;纯碱11.94万吨,增长26.5%;水泥734.6万吨,增长45.7%;氮肥(折纯)37.2万吨,增长16.0%。发电量93.8亿千瓦时,增长34.1%;钢材产量740.2万吨,增长24.9%;生铁产量734.8万吨,增长20.1%;焦炭248.2万吨,增长36.4%;锑品产量4.89万吨,增长54.3%。
节能减排扎实推进。全市强化环境监管,严格控制高耗能、高污染项目,坚决淘汰落后产能,全年关闭“三高一低”企业和项目32个。万元规模工业增加值能耗为4.51吨标准煤,同比下降13.1%,万元GDP能耗减低4.8%,化学需氧量削减4.97%,二氧化硫、砷排放量提前完成“十一五”规划目标。市第二污水处理厂主体工程基本完成,4个县市污水处理厂全部建成使用,建制市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和污水处理率分别达到100%和52.5%。
建筑业稳定发展。全市建筑业实现增加值28.93亿元,增长16.0%,全市具有建筑资质等级的总承包和专业承包建筑业企业实现利润总额2.6亿元,增长38.3%。房屋建筑施工面积618.74万平方米,增长20.4%;房屋建筑竣工面积283.74万平方米,增长7.4%。
四、固定资产投资
项目投资势头强劲。2009年,娄底开展的“项目建设年”活动取得较为明显的成效,全市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317.3亿元,增长57.3%,其中城镇以上固定资产投资246.8亿元,增长54.6%,2009年成为娄底历史上少数几个投资增长最快的年份之一。项目个数增长较快,全年全市城镇以上固定资产投资施工项目718个,增长66.6%。其中,新开工项目530个,增长87.9%。城镇500万元以上项目中,年内新开工项目达669个。
工业投资进一步扩大。2009年,全社会工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69.0亿元,增长30.1%,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为53.3%,其中工业技术改造投资完成140.5亿元,增长57.9%,占全部工业投资的83.1%。
重点项目亮点纷呈。2009年全市安排重点项目172个,现已开工157个,项目开工率达91.3%。涟钢2250热轧板生产线、金电二期、华润电力一期、双峰海螺二期、湖南海螺、安石湖南煤化新能源等30个重大项目竣工投产,72个重大项目开工建设,尤其是总投资115亿元的华菱安塞乐米塔尔汽车板电工钢项目成功落户娄底经济开发区并开工建设,将为娄底市发展增添强大后劲。全市加快对接国家、省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40个重大项目进入省重点项目规划,17家企业列入省重点产业骨干企业名录,争取中央、省各类建设资金26.1亿元,比上年增加11.1亿元。
基础设施成为投资重点。2009年,在城镇以上投资中,城市基础设施与交通运输业共完成投资98.0亿元,增长44.0%,占城镇以上投资的39.7%。交通建设取得新突破,全市完成交通建设投资34.32亿元,成功争取沪昆高速铁路客运专线通过娄底市,并规划在娄底城区和新化设站,娄邵铁路扩建改造顺利开工。娄新、新溆、安邵三条高速公路建设全面推进,打响了干线公路改造三年大会战,加快推进G207、S210、S312、S217、S225、X024等七条干线公路改造,娄底汽车南站投入使用,农村通乡通畅工程完成1231公里。
房地产市场趋于活跃。2009年,全市房地产开发投资28.17亿元,增长21.1%,房地产市场回暖。其中,商业营业用房完成投资4.34亿元,增长67.0%。商品房房屋销售面积112.5万平方米,增长25.7%,其中住宅销售面积104.3万平方米,增长36.0%。商品房房屋销售额21.35亿元,增长35.9%。
五、国内贸易
市场销售持续旺盛。2009年,全市实现消费品零售总额185.59亿元,增长18.7%。从消费区域看,城乡市场共同发展。城市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7.2%,农村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9.8%,农村的增速比城市高出2.6个百分点。从消费业态来看,住宿餐饮业增速超过批发零售业的增速。全年批发零售贸易业增长18.3%、住宿和餐饮业增长22.0%。从消费结构看,家电、通讯器材、汽车等高档消费品保持快速增长,消费结构不断升级。全年家用电器及音像制品类零售额增长59.1%,通讯器材类零售额增长2.31倍,汽车类零售额增长97.2%。娄底市成为全国首批商务综合执法试点城市,“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双百市场工程”持续推进,“家电下乡”、“汽车摩托车下乡”活动效果明显。成功举办了湖南省首届农业机械、矿山机械、电子陶瓷产品博览会,首届“雪花”啤酒节等重大活动。
六、对外经济贸易和旅游
外贸需求不足。2009年,全市外贸进出口总额达8.51亿美元,下降22.4%,其中出口1.29亿美元,下降72.1%,进口7.22亿美元,增长13.6%。新增进出口经营权企业30家,变更登记17家,全市已有进出口经营权企业168家。
招商引资成效显著。2009年,全市共签约项目146个,总投资383.3亿元。全市新批外商投资企业5家,合同利用外资1.13亿美元,增长15.1%;实际到位外资1.34亿美元,增长11.7%;引进省外国内合同资金80.5亿元,增长22.5%。积极搭建招商引资平台,成功举办娄底深圳投资洽谈会、广州科学城投资推介会、第三届“青春娄底?湘中之光“经贸洽谈会,组团参加“中博会”、“港澳洽谈周”、“珠洽会”、“湘商大会“,是娄底市历史上招商引资力度最大、措施最硬、效果最好的一年。
对外经济合作大幅增长。2009年,全年新签对外劳务合同金额725万美元,增长16.8%;累计完成营业额570万美元,增长15.8%;累计外派劳务人员496人,增长31%;期末在外劳务人员579人,增长5.0%。推进对外经济合作交流,继双峰后,新化获批“湖南省外派劳务基地县”,两县各新增一家“外派劳务技能培训基地”。积极争取外援项目3个,资金达200万元。
旅游产业快速发展。2009年全市实现旅游收入27.6亿元,接待游客541.9万人次,分别增长36.4%和34.1%。全年接待入境旅游者2.29万人次,增长284%。启动了大梅山文化旅游区域合作,开展了“亿元优惠迎国庆?万人免费游娄底“大型促销活动,成功举办第二届曾国藩国际文化旅游节,波月洞成功创建3A景区,梅山龙宫、曾国藩故居创4A景区通过国家专家组评审,填补了娄底无4A景区的空白。湄江成功申报国家级地质公园,紫鹊界被评为国家水利风景区,娄底市创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通过国家验收。
七、交通和邮电
交通运输业稳步发展。全年完成全社会货物周转量68.78亿吨公里,增长7.1%;旅客周转量25.51亿人公里。其中,完成公路货运量0.79亿吨,增长20.5%;公路货物周转量67.94亿吨公里,增长12.1%;完成公路客运量0.91亿人,增长2.2%;公路客运周转量25.5亿人公里,增长10.6%。机动车拥有量保持快速上升势头,年末全市民用汽车保有量10.57万辆,增长24.2%,其中私人汽车保有量8.7万辆,增长29.7%。
邮电通信业继续发展。2009年,全市邮电业务收入15.49亿元,增长15.2%,其中电信业务收入14.53亿元,增长14.7%,邮政业务收入0.96亿元,增长22.2%。全市年末固定电话用户59.19万户,减少1.73万户,移动电话用户147.79万户,新增48.43万户。固定电话普及率为15.02部/百人,移动电话普及率为37.49部/百人。年末互联网宽带用户达11.94万户。
八、金融与保险
金融业运行平稳。年末,全市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584.17亿元,较年初增加97.21亿元。城乡居民储蓄余额达390.49亿元,较年初增加52.74亿元。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338.05亿元,较年初增加93.5亿元。其中短期贷款131.47亿元,较年初增加20.06亿元;中长期贷款141.52亿元,比年初增加47.26亿元。全年金融机构现金收入1593.49亿元、现金支出1613.17亿元、金融机构货币净投放19.68亿元,分别增长12.4%、12.6%和35.7%。人民币消费贷款18.0亿元,其中个人住房贷款14.46亿元。金融机构对经济的支持力度加大,全市大力实施金融机构扶持中小企业600家工程,组建了2个资本金过亿元的担保公司,成立了2家小额贷款公司,冷水江成功创建省级金融安全区。
证券保险事业稳步发展。年末全市证券公司营业部7家,证券交易额394.08亿元,下降54.5%。年末期货公司2家。2009年,全市保费收入16.2亿元,增长15.6%,其中财产险保费收入2.72 亿元,增长34.8%;寿险保费收入12.08亿元,增长15.6%;健康险和意外险保费收入0.57亿元,增长54.1%。各项赔款与给付支出4.19亿元,增长3.6%,其中财产险业务赔款支出1.48亿元,下降2.6%;寿险赔款给付2.0亿元,增长9.0%,健康险和意外险赔款和给付支出0.2亿元,增长100 %。
九、科学技术和教育
创新能力明显提升。2009年,全市扎实开展“科技创新年”活动,推进产学研结合,市内75家企业与国内35所高校和科研院所成功对接,在全省率先组建了湖南特种陶瓷、煤矿机电、农业机械、特色生猪等四大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新增高新技术企业16家、产学研合作基地13个、企业技术研发机构15个,湖南名牌产品8项,争取省级以上科技项目51项,通过省级科技成果鉴定3项。市农科所选育的杂交水稻新品种“陆两优267”通过省级鉴定,在全省大面积推广应用。高新技术产业平稳发展,全年实现增加值67.3亿元,增长15.5%。全年受理专利申请920件,增长33.7%;专利授权266件,增长9.9%。娄底市顺利通过国家知识产权试点城市创建考核验收,获批“国家高技术产业基地”和“湖南省综合性高技术产业基地”,冷水江成功创建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市,“湘中黑牛特色牛肉养殖科技示范基地”列为湖南农业科技特色产业10大示范基地之一。科技服务体系逐步完善,农村科技合作组织覆盖面达到45%。
教育事业加快发展。2009年,全市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为99.94%;初中适龄人口入学率为99.91%。全市共有幼儿园218所,在园幼儿6.51万人;小学937所,在校学生31.67万人;普通中学286所,在校学生22.66万人;中等职业学校45所,在校学生4.28万人;普通高校3所,招生0.77万人,在校学生2.44万人,毕业0.54万人。全市基础教育水平继续保持全省领先地位,普通高考二本以上上线率27.5%,连续7年居全省前列。基础能力建设不断增强,成功申报省级示范性中职1所、示范性职教中心1所、示范乡镇农校4所。民办教育、特殊教育加快发展,全市现有民办教育机构315所,在校学生9.6万人。城区学校入学新生班额过大问题得到有效控制,娄底技师学院筹建工作扎实推进。娄底市顺利通过国家二类城市语言文字工作评估。
十、文化、卫生和体育
文化事业日益繁荣。2009年,全市共有艺术表演团体5个,文化馆5个,博物馆和纪念馆4个,公共图书馆5个。文艺赛事喜报连连,大型现代花鼓戏《花落花开》获得田汉戏剧奖并被列入全省农村党员远程教育教材,电影《马东的假期》获得全国中小学生优秀影片奖,在省艺术节中,群文作品获得8金11银8铜的好成绩,创娄底建市以来历史新高。全面普及广场文化,年内全市开展广场文化活动50场,观众达30多万人次。组织了建国60周年和撤地设市10周年系列庆祝活动。文化下乡稳步推进,免费送戏下乡154场,下乡演出500多场,观众达300多万人;全市新建农家书屋347家。文化遗产普查工作扎实进行,共登录不可移动文化点580处,新发现文物古迹点203处,涟源市杨市镇、三甲乡古村落镇被公布为湖南省第二批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之一。广播人口覆盖率为98.6%;电视人口覆盖率为98.7%;有线电视用户17.35万户。
卫生事业继续发展。年末全市卫生机构4272个,增长16.7%;拥有床位总数9910张,增长21.3%;卫生技术人员14721人,增长15.7%。其中乡镇卫生院83个,床位3238张,卫生技术人员4234人。在全部卫生技术人员中,执业医师及执业助理医师5237人,注册护士3578人。5个县市均参加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参合人数274.6万人,参合率达86.3%。加快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全面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启动实施六项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项目和娄星区、冷水江基本药物制度试点工作。
体育事业取得新进展。年末,全市共有体育场11个,体育馆15座,运动场21个,游泳池6个,各种训练房846个,注册运动员 395人。2009,娄底市在湖南省青少年儿童运动会比赛中获得37枚金牌,获得全省总分第6名的好成绩。全市参加全面健身运动的市民达41万人,开展项目29项。
十一、资源与环境保护
生态环境大幅改善,环境治理力度加大。全年完成造林面积11.16万亩,完成退耕还林面积2.9万亩,完成荒山造林1.5万亩,封山育林1.4万亩,全市森林覆盖率为47.6%。年末全市有22个自然保护小区,面积1.72万公顷,1个市级自然保护区即大熊山自然保护区,面积7.6千公顷。1个国家湿地公园即湖南水府庙国家湿地公园。全市4个县市城市空气质量达到二级标准,1个县市城市空气质量为劣三级。工业项目环保“三同时”执行合格率达100%。全市建成烟尘控制区6个,烟尘控制区面积67.5平方公里。地表水满足Ⅲ类标准的断面比例为40.8%。
十二、人口、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人口计生工作卓有成效。2009年末,全市总人口420.5万人,其中城镇人口149.68万人,乡村人口270.82万人。全市人口出生率为13.23‰;死亡率为6.95‰;自然增长率为6.28‰。全市常住人口394.18万人。认真落实“两扶”制度,对国家、省统一部署的农村部分计划生育家庭实行奖励扶助,对计划生育家庭实行特别扶助。确定农村部分计划生育家庭扶助对象5264人,发放农村部分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金469.15万元,独生子女死亡伤残扶助金86.68万元。
居民收入稳步增长。2009年,全市城镇居民家庭人均总收入13422.31元,增长8.9%。其中人均工薪收入8802.1元、经营净收入1479.8元,转移性收入2754.59元,分别增长3.1%、19.3%和26.2%。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3291元,增长9.7%。农民人均现金收入3309元,增长9.7%,其中人均工资性收入1708元,增长12.2%;家庭经营收入1284.8元,增长6.9%。
居民消费结构继续升级。2009年,全市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8920.3元,增长15.3%。其中人均医疗保健支出766.9元、人均居住支出1063.2元、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支出784.1元、教育文化娱乐服务支出874.1元,分别增长5.1%、52.0%、44.9%和16.0%。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为40.9%,下降2.0个百分点。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2991元,增长4.5%。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为52.7%,下降0.6个百分点。平均每百户家庭拥有彩色电视机86台,电话机53台,移动电话机68台。人均住房面积40.4平方米,增长40.1%。
劳动就业增加,社会保障覆盖范围扩大。2009年全市新增城镇就业人员2.88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以内。到2009年底止,全市各类人员参加基本养老保险人数38.05万人,增长8.4万人;参加工伤保险26.2万人,增加4.5万人;参加失业保险人数25.58万人,增加1.88万人;参加医疗保险人数38.96万人,增加4.66万人。领取失业保险金人数0.52万人,比上年减少0.4万人。城乡困难家庭、特困群体得到有效救助,全年共发放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金1.6亿元,农村最低生活保障金0.83亿元。
注:1、本公报数据为初步统计数。
2、地区生产总值、各产业增加值绝对数按现价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计算。
3、常住人口是指户口登记地在本地且在本地居住半年以上的人口和居住在本地、户口不在本地但已经离开户口登记地半年以上的人口及居住在本地、户口待定的人口。
4、农业有关数据,根据农业普查资料进行了统一调整,以调整数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