娄底市201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14

选择区域:>>>

今年以来,面对复杂多变的经济运行环境,市委、市政府团结带领全市人民,全面贯彻落实国务院“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惠民生”系列政策措施,全市经济在新常态下平稳运行,经济结构持续优化,转型发展深入推进,发展质量稳步提升,民本民生不断改善,实现了经济社会持续稳定发展。
一、综合
经济发展再上新台阶。初步核算,2014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210.91亿元,同比增长8.1%,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76.26亿元,增长4.7%;第二产业增加值650.17亿元,增长9.0%;第三产业增加值384.48亿元,增长8.0%。
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三次产业结构由上年的14.5:54.1:31.4调整为14.6:53.7:31.7,第三产业占比提高0.3个百分点,三次产业对全市经济增长贡献率分别为6.8%、61.9%和31.3%,分别拉动全市GDP增长0.6个、5.0个和2.5个百分点。按常住人口计算,全市人均GDP 31508元,增长7.6%。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554.79亿元,增长9.6%,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为45.8%,对全市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54.5%,比上年同期提高1.5个百分点。
财政收支趋紧。全市财政总收入95.35亿元,同比增长0.3%。其中地方财政收入58.91亿元,下降2.9%,税收收入36.42元,下降11.0%,非税收入22.49亿元,增长4.7%,上划中央级税收28.88亿元,下降15.2%,上划省级税收7.55亿元,增长1.5%。公共财政预算支出203.10亿元,增长7.4%,其中,民生支出 134.19亿元,增长4.6%。
价格水平温和平稳。全市居民消费价格比上年上涨1.6%,其中食品类上涨2.0%,烟酒类下降0.7%,衣着类上涨2.0%,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类上涨1.4%,医疗保健和个人用品类上涨1.1%,交通及通信类持平,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类上涨2.2%,居住类上涨2.1%。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下降1.6%,工业生产者购进价格下降2.1%。
二、农业
农业生产稳中有增。全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279.12亿元,增长4.7%。其中,农业产值107.91亿元,增长5.3%;林业产值4.03亿元,增长5.8%;牧业产值154.31亿元,增长4.1%;渔业产值11.33亿元,增长5.9%,农林牧渔服务业产值1.53亿元,增长9.6%。全市粮食种植面积273.54千公顷,增长0.7%;蔬菜种植面积41.11千公顷,增长5.5%;油料种植面积38.79千公顷,增长8.3%。全市粮食总产量161.45万吨,增长2.5%;蔬菜产量129.33万吨,增长15.7%;油料产量4.57万吨,增长12.8%;肉类产量41.47万吨,增长3.1%;禽蛋产量2.81万吨,增长3.7%;水产品产量8.38万吨,增长3.7%。生猪出栏535.2万头,增长3.5%;牛出栏17.4万头,增长4.1%;羊出栏30.75万头,增长4.2%,家禽1920.12万羽,下降3.0%。
农业发展基础持续加强。全市财政资金中农林水事务支出22.59亿元,增长11.8%,增幅高于全市公共财政预算支出4.4个百分点。全年开工水利建设工程6万处,投入资金 8.49亿元,完成土石方6500万立方米,新增、恢复灌溉面积4.33万亩,改善灌溉面积6.63万亩,新增节水灌溉面积1.36万亩,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0.75平方公里;
农业产业化加速发展。全市1130家农产品加工企业完成销售收入134亿元,同比增长17.5%;704家休闲农业企业接待游客488万人次,实现营业收入18亿元,同比分别增长22.0%和20%。供销社系统农资销售总额达到6.95亿元,同比增长1.5%。全市公司+农民合作社+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逐步建立,农民合作社达到1463家,入社成员17.5万户。特色种养业持续增长,“三黑一菌”势头强劲,出栏黑猪30万头、黑牛5万头,同比分别增长20%和100%;茶叶产量5250吨,同比增加1240吨,出产黑茶1000吨;出产食用菌2万吨。
新农村建设扎实推进。全市建设新农村示范村3个,新建农民健身工程180个,解决农村饮水不安全问题20.74万人,农村危房改造4300户,建设义务教育合格学校56所,建设农村公办幼儿园20所,改扩建农村敬老院9所。开建大中型沼气工程5处、养殖小区联户沼气工程301处(2980户)、户用沼气池800户。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经济缓中趋稳。2014年,全市实现工业增加值584.94亿元,同比增长9.0%。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9.5%,非公有制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3.5%。在规模以上工业中,按经济类型分,国有企业增长4.0%;集体企业增长2.5%,股份制企业增长12.1%,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增长6.9%。按轻重工业分,轻工业增加值增长24.8%,重工业增加值增长7.5%。按企业规模分,大中型企业增长7.0%,小微型企业增长12.1%。按行业分,煤炭开采和洗选业增长0.8%,农副食品加工业增长19.6%,石油加工、炼焦和核燃料加工业增长22.9%,黑色金属及压延加工业增长9.8%,有色金属及压延加工业增长5.7%,通用设备制造业增长16.8%。
工业结构调整效果凸显。全市省级以上园区规模工业企业实现增加值165.09亿元,同比增长11.2%,高加工度工业实现增加值118.28亿元,增长16.7%,高技术产业实现增加值17.51亿元,增长11.0%,均高于全市规模工业增速。高加工度工业、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模工业增加值的比重为27.4%和4.1%,分别比上年提高2.7个和0.3个百分点。六大高耗能行业实现增加值194.92亿元,增长6.0%,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为45.2%,比上年同期下降3.3个百分点。
企业效益有所下滑。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为269.6,同比下降1.8个百分点,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647.25亿元,增长3.3%;实现利润总额73.05亿元,下降8.9%;利税总额130.56亿元,下降11.8%;亏损企业亏损额4.96亿元。
主要工业产品产量有升有降。重点监测的10种主要工业产品产量中,原煤产量1567.27万吨,下降13.3%;生铁975.86万吨,增长6.4%;粗钢987.45万吨,增长6.5%;钢材1049.25万吨,下降1.8%;氮肥(折纯)21.99万吨,下降18.6%;发电量121.0亿千瓦时,下降9.1%;焦炭412.6万吨,增长4.0%;纯碱17.78万吨,增长5.9%;水泥1263.39万吨,增长9.4%。
全市建筑业增加值65.23亿元,增长10.5%;全市具有建筑资质等级的总承包和专业承包建筑业企业121家,比上年增加4家,完成建筑业总产值186.28亿元,增长2.1%。房屋施工面积1109.46万平方米,增长0.1%,房屋竣工面积518.07万平方米,下降5.5%。
四、固定资产投资
投资保持较快增长。全市施工项目2010个,同比增长12.2%,新开工项目1274个,增长1.0%,投产项目1262个,增长24.8%。完成固定资产投资938.94亿元,增长19.2%。分类型看,国有投资334.21亿元,增长11.9%,非国有投资604.73亿元,增长23.7%,其中,民间投资600.62亿元,增长24.5%,占全部投资比重64.0%,对全市投资增长的贡献率达78.1%。分产业看:第一产业投资55.75亿元,增长85.0%;第二产业405.61亿元,增长13.3%;第三产业477.57亿元,增长19.5%。第三产业投资占比50.9%,比上年同期提高0.4个百分点。
投资结构有所优化。全市完成基础设施投资189.23亿元,增长29.0%,高新技术产业投资20.8亿元,增长61.3%,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211.33亿元,增长21.5%,生态环境投资34.33亿元,增长35.0%,均高于全市投资增速。
房地产开发投资下滑明显。全市房地产开发投资109.71亿元,同比下降8.1%。其中住宅投资69.84亿元,下降10.3%,办公楼投资3.49亿元,下降5%。商品房销售面积171.92万平方米,下降53.7%,其中期房销售面积143.36万平方米,现房销售面积28.56万平方米,住宅销售面积148.51万平方米,商品房销售额50.56亿元,下降55.7%,其中,住宅销售额38.42亿元,下降56.3%,房屋待售面积44.44万平方米,下降44.5%。
五、贸易外经
市场消费总体稳健。全市完成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81.35亿元,增长12.5%。其中,城镇零售额341.22亿元,增长12.6%,乡村零售额40.13亿元,增长11.3 %;批发和零售业零售额345.20亿元,增长12.9%,住宿和餐饮业零售额36.14亿元,增长8.5%;限额以上企业零售额220.23亿元,增长11.8%;限额以下零售额161.12亿元,增长13.4%。 限额以上法人批发和零售企业商品零售额177.8亿元,增长13.1%,其中,粮油、食品、饮料、烟酒类增长24.2%、服装类增长14.1%、化妆品类增长61.0%、日用品类增长21.8%、家用电器和音像器材类增长25.0%、五金电料类增长24.8%、汽车类增长13.2%。
进出口贸易保持增长。全市实现进出口总额15.72亿美元,同比增长8.8%,其中,出口3.53亿美元,增长70.2%,进口12.19亿美元,下降1.5%。在出口总额中,从贸易方式看,一般贸易出口3.24亿美元,增长65.1%,加工贸易出口0.29亿美元,增长1.6倍,从重点商品看,机电产品、高新技术产品、农产品出口分别增长11.5%、75.9%和84.1%,全市规模工业企业出口交货值20.41亿元,同比增长24.8%。
招商引资较快增长。全市新批外商投资项目5个,合同利用外资2.18亿美元,增长7.6倍,实际利用外资3.25亿美元,增长15.6%。全市内联引资392.63亿元,增长28.7%。
六、交通、邮电和旅游
交通运输业平稳发展。全社会公路货运量1.04亿吨,增长3.9%;货物周转量100.73亿吨公里,增长10.7%;公路客运量0.89亿人,减少8.8%;客运周转量28.49亿人公里,增长8.9%。年末全市公路(不含高速公路)线路里程1.46万公里,高速公路里程210.44公里。全市民用汽车保有量22.33万辆,增长12.8%,其中私人汽车保有量20.23万辆,增长14.5%。
邮电通讯业较快发展。全市完成邮电业务总量37.24亿元,增长36.4%,其中电信业务总量35.54亿元,增长37.5%,邮政业务总量1.70亿元,增长17.0%。年末局用交换机总容量240.22万门,增长64.0%;固定电话用户33.14万户,下降11.0%;移动电话用户258.09万户,增长3.5%;互联网宽带用户42.08万户,增长9.4%。
旅游产业快速增长。全面贯彻落实《旅游法》,全力实施“旅游兴市”战略,全年旅游者总人数1932.57万人次,增长22.5%,其中国内旅游者1924.74万人次,增长22.7%,入境旅游者7.83万人次,减少2.9%。实现旅游总收入142.65亿元,增长23.1%,其中国内旅游收入141.15亿元,增长23.4%;旅游外汇收入2450.6万美元,增长3.5%。
七、金融
金融总量继续扩大。年末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1126.10亿元,比年初增加105.85亿元,其中个人存款余额770.73亿元,比年初增加131.65亿元,单位存款余额329.36亿元,比年初减少25.51亿元;年末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704.16亿元,比年初增加74.32亿元,其中中长期贷款385.86亿元,比年初增加62.26亿元,短期贷款259.17亿元,比年初减少10.05亿元,票据融资57.50亿元,比年初增加20.86亿元。
证券保险业稳步发展。全市8家证券公司营业部完成股票基金交易额1231.76亿元,同比增长29.5%;2家期货公司完成期货交易额2561.25亿元,下降4.4%。26家保险公司实现原保险保费收入26.41亿元,增长13.7%,其中财产险收入9.06亿元,增长16.5%,寿险收入15.97亿元,增长11.0%;各项赔款与给付9.46亿元,增长7.2%,其中财产险4.87亿元,增长17.6%,寿险4.26亿元,下降5.4%。
八、教育和科学技术
教育事业强力推进。全年全市完成投资5.97亿元,竣工项目41个,新增学位24960个,娄底一中城南校区成功开学,城区化解大班额取得突破性进展,2014年秋季开学,城区义务教育学校全部实现了新生班额65人以下、老生班额75人以下的目标。全年普通高等教育招生0.80万人,在校生2.49万人,毕业生0.63万人;各类中等职业教育招生1.04万人,在校生3.04万人,毕业生1.06万人;普通高中招生2.58万人,在校生7.45万人,毕业生2.25万人;初中学校招生4.65万人,在校生14.11万人,毕业生4.25万人;普通小学招生5.43万人,在校生30.91万人,毕业生4.66万人;特殊教育招生90人,在校生382人,毕业生25人;幼儿园在园幼儿9.58万人。
科技创新能力进一步提升。全市完成高新技术产业总产值575.5亿元,同比增长3.0%;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134.45亿元,增长4.5%。科学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支出13.59亿元,比上年增长13.0%。累计建成国家级检验测试中心、企业技术中心各1个,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3个,省级检验测试中心2个,省级企业技术中心9个。全年受理专利申请1223件,其中发明专利申请227件;授予专利权893件,其中发明专利授权43件。获湖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湖南省专利奖3项。共申报国家和省级科技计划项目138项,已获立项支持68项,争取资金1986万元。
九、文化、卫生和体育
文化事业蓬勃发展。年末全市共有艺术表演团体6个,艺术馆和文化馆6个,博物馆和纪念馆4个,公共图书馆6个。投资2.56亿元的市文化中心于12月底正式竣工,现正在进行工程验收的前期工作,文化阵地建设取得突破。花鼓戏《钢之魂》获全省第十二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欢乐潇湘·幸福娄底”大型群众文化活动在全市城乡掀起热潮,组织创作“中国梦”主题文艺作品50多件,举办“社区艺术节”、“少儿艺术节”、广场舞大赛等各种群众文化活动120多场;“安全生产”专场文艺节目在全市巡演50多场。全市各文化馆站共举办广场舞等培训班50多期,全市完成“送戏下乡·演艺惠民”任务602场,放映农村公益电影3.93万场。年末共有广播电台3座,电视台5座,教育台1座,城镇有线电视用户38万户,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99.6%,广播综合人口覆盖率99.5%。
卫生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年末共有医疗卫生机构3640个(不包括诊所),其中医院45个,乡镇卫生院83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14个,村卫生室3477个,妇幼保健机构6个,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防疫站)6个,卫生监督检验机构6个。卫生技术人员1.59万人,其中执业医师及执业助理医师0.68万人,注册护士0.58万人。医疗卫生机构床位1.74万张,其中医院1.17万张,乡镇卫生院0.46万张,妇幼保健机构0.07万张,社区卫生服务中心0.038万张。
体育事业取得新发展。全市共有体育馆12座,运动场356个,游泳池20个,各种训练房180个。参加和承办第十二届省运会各项工作取得圆满成功,竞赛组织严谨有序,备战训练扎实有效,参赛成绩创造历史,青少年组获得金牌100.5枚,成人组金牌4枚,创历史最佳战绩。群众体育活动深入开展,市县两级共举办各种体育活动300多场次,开展全民健身运动95项次,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数达到163万人,新建农民体育健身工程的行政村525个。
十、资源、环境和安全生产
全市已发现的矿种54种,其中能源矿产5种,金属矿产22种,非金属矿产26种,水气矿产1种,已探明资源储量的矿种34种,实施地质勘查项目(含续作项目)47个,实施老矿山边深部找矿项目3个,完成资源整合的重点矿区2个。全年水资源总量75.65亿立方米,平均年降水量1553.5毫米,年末全市大型水库蓄水总量9375万立方米,总用水量17.12亿立方米。
生态环境进一步改善。全年完成造林面积17.1万亩,年末实有封山育林面积126.75万亩,全市活立木蓄积量1389.38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为50.21%。实际监测的地表水断面中,满足Ⅲ类标准的断面比例47.22%;全年中心城区环境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达到345天,优良率为94.5%;中心城区污水处理率达85.26%,比上年提高2.9个百分点,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100%。中心城区建成区面积47.15平方公里,城市人均公园绿地面积9.53平方米。
节能减排稳步推进。全年能源消费总量1596.79万吨标准煤,同比增长4.7%,全市万元地区生产总值能源消耗量1.554吨标准煤,同比下降3.2%。全年规模工业综合能源消费量1124.56万吨标准煤,万元规模工业增加值能源消耗量2.61吨标准煤,同比下降7.72%。全市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氨氮和氮氧化物排放量为7.06万吨、9.73万吨、0.82万吨、5.72万吨,分别比上年削减2.5%、5.1%、0.1%和9.1%。
安全生产形势稳定。全年共发生各类生产安全死亡事故67起,死亡85人,其中生产经营性道路交通事故18起,死亡27人。亿元GDP生产安全事故死亡率为0.07人/亿元,工矿商贸从业人员十万人事故死亡人数2.74人,煤矿百万吨煤死亡人数1.27人,生产经营性道路交通万车死亡人数0.359人/万辆。
十一、人口、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年末全市总人口444.88万人,常住人口385.25万人,其中城镇人口162.81万人,乡村人口222.44万人,城镇化率为42.26%,比上年提高1.3个百分点。全年人口出生率为13.69‰,死亡率为7.2‰,自然增长率为6.49‰。
居民收入稳步增加。全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736元,同比增长9.4%,扣除价格因素影响实际增长7.6%;其中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324元,增长8.8%,扣除价格因素影响实际增长7.0%。城镇居民收入中,工资性收入10892元,经营净收入2754元,转移性收入5269元,财产性收入1409元。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836元,增长11.0%,扣除价格因素影响实际增长9.3%,其中工资性收入3898元,家庭经营纯收入1711元,转移性收入2164元,财产性收入63元。
居民消费结构继续升级。全市居民人均消费支出10032元,其中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13255元。城镇居民消费支出中,食品支出4431元,衣着支出1322元,医疗保健支出1008元,交通和通信支出1201元,教育文化和娱乐服务支出1965元,城镇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为33.4%。农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7952元,其中食品支出2936元,衣着支出423元,医疗保健支出708元,交通和通信支出507元,教育文化和娱乐服务支出962元,农村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为36.9%。城镇居民人均住房面积43平方米,农村居民人均住房面积60平方米。
社会保障体系逐步健全。全市新增城镇就业人员4.11万人,帮助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1.74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为4.3%。年末参加城镇基本养老保险职工人数48.28万人,参加新型农村养老保险人数195.55万人。参加失业保险职工人数33.24万人,年末全市领取失业保险金人数0.37万人。参加工伤保险职工人数43.7万人。参加生育保险职工人数27.1万人。参加城镇基本医疗保险93.85万人,其中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56.5万人,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37.34万人;全市新农合参合人数达329.45万,参合率99.2%,全年补助农民看病421.86万人次,补助金额12.18亿元。全市共有7.72万人享受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发放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经费2.66亿元;17.28万人享受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发放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经费2.55亿元。年末各类收养性社会福利单位床位8232张,收养各类人员6280人,城镇建立各种社区服务设施405个,其中综合性社区服务中心92个。全年发放救灾救济款1575万元。全年销售社会福利彩票37677万元,筹集社会福利资金10281万元,直接接受社会捐赠411万元。
注: 1.本公报数据为初步统计数。
2.生产总值(GDP)、各产业增加值绝对数按照现价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计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