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是娄底市经济社会发展经受严峻考验并取得突出成效的一年。面对年初历史罕见的雨雪冰冻灾害、严重的国际金融危机和国内外经济增长放缓的不利影响,全市上下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矢志践行 “科学发展、加速赶超”战略,攻坚克难,扎实工作,确保全市经济逆势上扬,赢得了“经济增长、结构优化、民生改善、社会和谐”的良好局面。
一、综合
经济保持较快发展。2008年,全市生产总值为528.40亿元,增长11.0%,连续6年保持“两位数”增长的态势。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96.25亿元,增长5.7%;第二产业增加值266.23亿元,增长12.8%;第三产业增加值165.92亿元,增长10.5%。按常住人口计算,人均GDP为13509元,增长10.3%。财政收入增长较快,全市财政总收入实现40.07亿元,增长22.3%,其中地方财政收入22.33亿元,增长17.3%。
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在全市生产总值中,三次产业结构比为18.2:50.4:31.2,呈现出“二三一”产业结构特点。随着新型工业化的推进,全市工业主导地位进一步凸显,工业占生产总值的比重比上年提升了2.6个百分点。2008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达到215.2%,上升13.7个百分点;园区工业增势强劲,全年完成规模工业增加值71.55亿元,增长33.3%,对规模以上工业增长的贡献率为55.5%。非公有制经济加速发展,全年共完成增加值231.76亿元,增长13.0%,占全市GDP的比重为43.9%,比2007年上升0.9个百分点。
人居环境日益改善。2008年,围绕建设“两型社会”着力优化发展环境,切实加大了污染物减排力度。娄底城区污水处理厂、垃圾填埋场与垃圾中转站先后竣工投入使用,4个县市污水处理厂全面开工;扎实开展生态环境治理,涟水河综合治理工作稳步推进,资江冷水江段流域污染治理工程开工建设。娄底城区绿地率和绿化覆盖率分别达到34.1%和36.7%,娄底城区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6.7平方米。娄底在相继获得全国绿化模范城市和全国十大宜居城市的基础上,又入选中国最佳生态旅游城市。
和谐社会稳步推进。2008年,全市为民办实事28个考核项目全面完成目标任务。和谐社会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城市义务教育学生学杂费免除率100%,免杂费学生9.12万人,建设义务教育阶段合格学校49所。全市就业再就业和社会保障力度加大。全年新增城镇就业3.43万人,解决城镇零就业家庭实现动态就业628户,实现农村贫困家庭转移就业1.02万人;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全面展开,全市参保人数34.3万人,建设社区卫生服务中心11所;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保面继续扩大,参保人数达267万人。新农村建设稳步推进,全市新建改建乡镇卫生院10所;新建、改扩建乡镇敬老院10所;解决农村14.34万人的饮水困难和饮水安全问题;新建农村沼气池6023口;新建乡到村水泥路1221公里;新增通电话自然村67个;新建农村综合信息服务示范点20个;行政村实现互联网宽带上网230个;解决农村电视盲区人员看电视5.79万人;重建、改造行政村配电网130个。经济适用房和廉租住房保障力度加大,新建经济适用房5.23万平方米,新建(筹建)城镇廉租住房15.29万平方米,新建农村安居房500户。人口计生工作成效显著,低生育水平得到巩固,进入全省一类行列。安全生产形势进一步好转,全年共发生各类事故434起,同比下降47.5%;死亡210人,同比下降13.2%,亿元GDP生产安全事故死亡率为0.4人,下降25.9%;百万吨煤死亡人数6.17人,增长6.4%;道路交通万车死亡人数4.58人,下降32.6%。
物价涨幅得到较好控制。2008年,因政府调控措施得当,全市物价从上半年的逐月攀升转为逐月下调,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为107.2%,其月涨幅由6月的108.1%的高位回落到12月的103.1%。全市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为109.3%,比全年最高峰1-8月回落了2.1个百分点。在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八大类构成中,食品类为115.4%,烟酒类100.0%,衣着类99.4%,家庭设备用品类102.0%,医疗保健类101.7%,交通和通讯工具类101.0%,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类100.4%,居住类110.7%。
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世界金融危机的影响从沿海向内地扩散,经济发展的压力加大;农业抗灾避灾机制还不健全,农民持续增收困难;城乡就业形势较为严峻;节能降耗任务艰巨。
二、农业
农业生产稳定发展。全年实现农业总产值156.95亿元,增长5.7%,其中,种植业产值48.12亿元,增长4.4%;畜牧业产值100.61亿元,增长6.5%;渔业产值5.05亿元,增长6.2%;林业产值2.31亿元,增长2.8%。农作物播种面积稳中有增。全市粮食播种面积241.34千公顷,增长2.9%,其中优质稻种植面积为115.07千公顷,增长10.4%;蔬菜种植面积26.58千公顷,增长5.0%;油料作物播种面积20.09千公顷,增长29.1%。主要农产品产量保持增长。粮食总产量达152.44万吨,增长3.5%,其中稻谷产量126.1万吨,增长2.6%;出栏生猪481.27万头、牛12.52万头、羊23.61万只,分别增长6.5%、9.2%、5.9%;出笼家禽1551万只,增长5.7%;出产水产品5.88万吨,增长6.1%。
农业产业化加快推进。全年实现农业增加值96.25亿元,增长5.7%,比“十五”时期的平均增速高2.5个百分点。农业产业化建设迈出新步伐。生猪和草食动物、优质米、中药材、果蔬、楠竹五大产业不断走向产业化、规模化、品牌化;农村各类开发大户达5.02万户,新增2170户。农产品加工企业达860家,新增115家,其中省、市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92家,全年农产品加工业实现销售收入39.64亿元,增长19.5%。农产品品牌建设取得新成效,新化县的“东岭田鱼”被评为省著名商标,涟源市的“中药老山鸡”等6个产品获中国·湖南第十届(国际)农博会金奖。农业生产经营组织化水平不断提高,全市已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达450个,合作组织发展成员9.46万户。休闲旅游农业蓬勃发展,全市休闲农业企业达95家,全年实现营业收入2.1亿元,增长16.7%。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有了新提升,2008年,全市严把农产品质量安全关,开展了第一次农业污染源普查工作;加大了农产品质量安全例行监测、监督抽查、动物检疫力度,农产品抽检合格率达99%,兽药、饲料抽检合格率均达96%。
新农村建设扎实开展。财政支农力度加大,资金主要用于农村公路村村通、广播电视村村通、村级活动场所、农村安居房、安全饮水、沼气池建设等工程,农村的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极大改善。2008年,全市共完成各类水利工程5.06万处,投入各类水利建设资金1.74亿元。劳务经济持续发展,全年共培训农民26.51万人次,全市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总规模达到108.2万人;金融机构信贷支农力度加大,仅市农发行支持农产品加工企业的贷款就达4亿多元。新农村示范村建设有了新起色,78个省级示范村初步建立了以种养业为基础,二、三产业为主导的支柱产业,示范村已硬化公路298公里,清洁卫生水饮用率达95%,自来水入户率达69.7%。年末农业机械总动力214.54万千瓦,增长6.6%。扶贫开发力度加大,投入财政扶贫资金1.5亿元,减少绝对贫困人口1.38万,帮助2.86万低收入人口实现稳定增收。在整村推进村中,65%的村硬化了公路、60%的村架通了自来水、90%的村完成了农网改造。
三、工业和建筑业
新型工业化进程加快。2008年,全市工业实现增加值246.13亿元,增长13.6%,比全市GDP增速高2.6个百分点。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232.86亿元,增长16.0%。其中轻工业增加值10.19亿元,增长28.5%;重工业增加值222.67亿元,增长15.5%。在规模以上工业中,采掘业增长22.03%,制造业增长14.2%,电力、热力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增长20.5%,在制造业中,黑色金属及压延加工业增加值增长4.8%,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增长22.5%,专用设备制造业增长68.2%。优势产业发展较快,全市重点培育的十大产业集群累计实现工业总产值711.9亿元,增长49.2%。全市新增规模工业企业108家,工业产值过亿元的企业由2007年末的50户增加到73户。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实现新产品产值15.07亿元,增长51.7%。发展方式有所转变,创新能力进一步提高。全市高新技术产业完成增加值58.23亿元,增长7.7%,全市工业企业研发经费投入达到5.5亿元,比上年增加了2.4亿元。产销衔接良好,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销售产值837.61亿元,增长41.4%,产品销售率达99.1%。在全省加速推进新型工业化考核中,娄底排名市州第7位,继续保持在全省先进行列。
主要产品产量有升有降。在规模以上工业中,原煤生产1060.3万吨,增长17.6%;纯碱9.44万吨,增长2.9%;水泥500.4万吨,增长23.0%;氮肥(折纯)32.06万吨,增长27.4%。发电量69.9亿千瓦时,下降9.5%;钢材产量592.0万吨,下降6.0%;生铁产量611.7万吨,下降3.1%;焦炭181.6万吨,下降8.0%;
节能减排初见成效。全市紧紧围绕“十一五”节能减排的主要目标,突出节能减排,发展循环经济,全面推行能源审计与环保“三同时”制度,规模工业企业万元增加值能耗为5.73吨标准煤,同比下降12.9%、工业企业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下降,其中二氧化硫、砷、镉的排放削减率分别达到8.4%、20.5%、14.3%。工业企业废水、二氧化硫、烟尘排放达标率分别为98.9%、98.7%和97.6%。工业固体废弃物处置利用率97.4%。
建筑业稳定发展。全市建筑业实现增加值20.1亿元,增长3.9%,全市具有建筑资质等级的总承包和专业承包建筑业企业实现利润总额1.88亿元,增长53.0%。房屋建筑施工面积513.77万平方米,增长4.3%;房屋建筑竣工面积264.12万平方米,下降3.8%。
四、固定资产投资
投资总量进一步扩大。2008年,全市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01.77亿元,增长31.3%,其中城镇以上固定资产投资159.63亿元,增长32.7%。城镇以上施工项目431个,下降10.8%。工业投资进一步扩大,全社会工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29.94亿元,增长50.8%,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为64.4%,其中工业技术改造投资完成116.41亿元,增长57.9%。
重点项目加快建设,基础建设继续加强。全市18个重大建设项目的前期工作进展顺利,二广高速、娄新高速已开工建设,娄邵铁路扩能改造工程(娄底到达场)、长昆铁路客运专线、天然气管输工程等项目取得重大进展。吉星路、市体育馆等城建项目顺利推进。2008年,全市基础设施投资62.18亿元,增长28.9%。其中,完成交通固定资产投资10.66亿元,增长12.4%。
房地产市场降温明显。受国家宏观调控和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房地产业明显降温。全市房地产开发投资23.27亿元,下降0.01%。其中,商业营业用房完成投资2.6亿元,下降64.8%。商品房施工面积380.12万平方米,增长10.8%,比上年增幅下滑49.7个百分点;房屋销售面积89.5万平方米,下降8.6%,其中住宅销售面积76.7万平方米,下降13.7%。
五、国内贸易
消费持续走强。全市实现消费品零售总额156.37亿元,增长21.3%,增幅较上年提高4.5个百分点。其中批发业增长18.0%,零售业增长22.0%,住宿和餐饮业增长21.6%,分别较上年同期加快2.2、5.4和2.1个百分点。分地域看,城市消费品零售额71.35亿元,增长22.9%;县及县以下消费品零售额85.02亿元,增长20.0%。全市限额以上批发零售企业中金银珠宝类、化妆品类、儿童玩具类、建筑及装潢材料类成为新的消费热点,销售额分别增长87.5%、51.0%、121.9%和62.2%。
六、对外经济贸易和旅游
对外贸易活跃。全市外贸进出口首次突破10亿美元大关,总额达10.62亿美元,增长67.8%,其中出口4.63亿美元,增长62.2%,进口5.99亿美元,增长72.4%。新增进出口经营权企业17家,变更登记12家,全市已有进出口经营权139家。双峰县成功获批全省“十大承接产业转移基地县”。外贸市场逐步扩大,业务涉及59个国家和地区,现已拓展到拉丁美洲、欧洲、大洋洲等新市场。
招商引资成效显著。全市新批外商投资企业10家,合同利用外资0.99亿美元,实际到位外资1.2亿美元。内联引资(省外境内)项目193个,合同引资223.13亿元,实际到位59.82亿元。在6月中旬2008湖南(上海)投资活动洽谈周上,共签项目56个,投资总额90.0亿元。积极组织外贸企业出国参展,在5月全市有4家企业赴越南参展,签订矿山机械等合同1200多万美元。
对外经济合作大幅增长。2008年,全年新签对外劳务合同金额493.2万美元,增长72.4%;累计完成营业额388.5万美元,增长112.3%;累计外派劳务人员424人,增长48.8%;期末在外劳务人员664人,增长26.2%。境外投资实现“零”突破,辉宇科技有限公司投资老挝。
旅游产业发展步伐加快。2008年全市实现旅游收入20.1亿元,旅游接待403.8万人次,分别增长29.7%和29.3%,其中旅行社收入1.3亿元,增长25%,旅游星级饭店收入6.35亿元,增长36%。全年接待入境旅游者0.65万人次,增长47.7%。旅游服务水平进一步提升,旅游星级酒店、旅行社达到20家和29家,生产旅游商品企业达160家。旅游人才培训力度加大,全市开设旅游专业的高、中等(院)校8所,旅游直接从业人员达106万人。旅游商品开发有新突破,2008年举办了娄底首届旅游商品展览会。旅游推介活动精彩纷呈,全年重点举办了“2008中国湖南国际旅游文化节之紫鹊界梯田景区首游庆典活动”、首届梅山漂流王大赛、冷水江市波月洞“我唱我秀”大赛等节庆活动。优秀旅游城市创建工作取得突出成效,2008年已通过省级初检。
七、交通和邮电
交通运输业稳步发展。全年完成全社会货物周转量64.24亿吨公里,增长14.8%;旅客周转量34.52亿人公里,增长14.0%;其中,完成公路货运量0.78亿吨,增长13.1%;公路货物周转量61.15亿吨公里,增长14.0%;完成公路客运量1.02亿人,增长4.5%;公路客运周转量34.50亿人公里,增长14.1%。机动车拥有量保持快速上升势头,年末全市民用汽车保有量8.51万辆,增长36.2%,其中私人汽车保有量6.71万辆,增长45.9%。
邮电通信业持续增长。2008年,全市邮电业务总量31.68亿元,增长31.3%,其中电信业务总量30.21亿元,增长33.8%,邮政业务总量1.47亿元,增长3.5%。全市年末固定电话用户56.18万户,减少1.14万户,移动电话用户74.3万户,新增8.2万户。固定电话普及率为14.3部/百人,移动电话普及率为18.9部/百人。年末互联网宽带用户达12.11万户,净增3.68万户。
八、金融与保险
金融业平稳运行。年末,全市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486.96亿元,较年初增加102.97亿元。城乡居民储蓄余额达337.74亿元,较年初增加63.43亿元。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244.55亿元,较年初增加55.0亿元。其中短期贷款111.48亿元,较年初增加14.14亿元;中长期贷款94.18亿元,比年初增加18.89亿元。全年金融机构现金收入1418.35亿元,现金支出1432.86亿元,金融机构货币净投放14.51亿元,增长16.0%。人民币消费贷款10.71亿元,其中个人住房贷款7.82亿元。
保险事业稳步发展。2008年,全市保费收入14.01亿元,增长52.2%,其中财产险保费收入2.02 亿元,增长22.6%;寿险保费收入10.62亿元,增长64.7%;健康险和意外险保费收入0.37亿元,下降1.1%。各项赔款与给付支出4.04亿元,增长13.8%,其中财产险业务赔款支出1.52亿元,增长54.7%;寿险赔款给付1.83亿元,下降2.5%,健康险和意外险赔款和给付支出0.1亿元,下降20.4%。
九、科学技术和教育
科技创新能力加强。2008年,全市共争取国家科技计划项目11项、省科技计划项目72项,其中国家科技部立项4项,省科技厅立项32项。天源高科“湖南黑猪良种繁育与推广”、“猪分子细胞工程育种技术创新优势性精品系培育”分别被列为科技部农转资金项目和863计划项目,中马科技“特色中药材新产品产业化开发与示范”列为国家星火计划,“可控形态和粒径氧化亚钴及系列电池新材料”等2个项目通过省级科技成果鉴定,获省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全年共编制科技计划项目二批,累计立项174项,投入经费550万元。对高新技术企业的支持力度加大,全年完成高新技术产业总产值236.53亿元,增长34.3%。全市省级以上高新技术企业达到25家。全年受理专利申请688件,增长17.2%;专利授权264件。农村科技合作社继续在全市大力推广,科技信息“户”联网建成投入使用,星火科技“12396”专用服务电话开通运行。
教育事业不断发展。2008年,全市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为99.99%;初中适龄人口入学率为99.94%。全市共有幼儿园178所,在园幼儿5.35万人;小学987所,在校学生30.97万人;普通中学280所,在校学生23.99万人;中等职业学校44所,在校学生4.81万人;普通高校3所,招生0.91万人,在校学生2.62万人,毕业0.73万人。全市基础教育水平继续保持全省领先地位,普通高考二本以上上线率20.79%,连续6年居全省前列。
十、文化、卫生和体育
文化事业日益繁荣。全市共有艺术表演团体5个,文化馆5个,博物馆和纪念馆4个,公共图书馆5个。文艺赛事喜报连连,在全省少儿蒲公英音乐舞蹈大赛中,娄底市获得了4个金奖;在全省“湘人湘歌”大赛中,获得2银1铜。专业艺术不断创新,与潇湘电影制片厂联合摄制的《村官是个堂客们》是娄底市拍摄的第一部电影作品。全面普及广场文化,年内娄底城区与五县市区分别举办广场文化活动23场和86场,观众达140多万人次。文化下乡稳步推进,全市放映农村公益电影3.94万场,送戏下乡600多场;全市新建农家书屋337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申报工作积极推进,7个第二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申报成功,新化山歌列入国家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组织全市首届文化产业招商活动,签约项目 8个,签约金额1.75亿元。全市广播人口覆盖率为98.1%;电视人口覆盖率为98.2%;有线电视用户14.94万户。
卫生事业继续发展。年末全市医疗卫生机构3662个,增长59.2%;拥有床位总数8172张,增长15.2%;卫生技术人员11918人,增长11.2%。其中乡镇卫生院92个,床位3014张,卫生技术人员4480人。在全部卫生技术人员中,执业医师及执业助理医师5606人,注册护士3082人。5个县市均参加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参合人数280.8万人,参合率达87.32%。
体育事业取得新进展。年末,全市共有体育场11个,体育馆8座,注册运动员 395人。2008年,娄底市体育事业成效显著,在湖南省第七界老年人运动会上娄底市老年人体育代表团获团体总分第三名;在全省第三届大众体育运动会上娄底市共获得金牌8枚、银牌25枚、铜牌25枚,获团体总分583分,名列全省第五;获全国举重比赛金牌4枚,参加湖南青少年运动会比赛,获得22枚金牌。全市参加全面健身运动的市民达200万人,开展项目20项。
十一、资源与环境保护
环境治理力度加大。全市污水集中处理率44.4%;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44.4%;4个县市城市空气质量达到二级标准,1个县市城市空气质量达到三级标准;工业企业主要污染物排放量总量比上年同期削减率达5.5%;工业项目环保“三同时”执行合格率达100%。全市城市人均绿地面积7.36平方米。
生态环境有所改善。全年完成造林面积8.8千公顷,完成退耕还林面积53.6千公顷,完成人工造林6.7千公顷。全市森林覆盖率为45.4%。全市城市年末全市有22个自然保护小区,面积1.72万公顷,1个市级自然保护区即大熊山自然保护区,面积7.6千公顷。
十二、人口、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继续加强。2008年末,全市总人口数为418.4万人,比上年末增加2.28万人,其中城镇人口146.82万人,乡村人口271.58万人。全市人口出生率为11.5‰;死亡率为4.8‰;自然增长率为6.7‰。常住人口为392.19万人。全市发放农村部分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金300.78万元,独生子女死亡伤残扶助金39.48万元。
居民收入稳步增长。2008年,全市城镇居民家庭人均总收入12920元,增长10.7%。其中人均工薪收入8475元,增长7.8%;经营净收入1215元,增长19.5%;转移性收入2752元,增长7.0%。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2236元,增长14.3%,扣除价格上涨因素,实际增长7.2%。最低收入户人均可支配收入4881元,增长40.8%;最高收入户与最低收入户的人均收入比由上年的6.14:1缩小为 5.39:1。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3292元,增长14.2%,扣除价格上涨因素,实际增长6.3%。其中人均工资性收入1663元,增长13.4%;家庭经营收入1319元,增长8.9%。
居民消费结构继续升级。2008年,全市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7728元,增长6.7%。其中人均医疗保健支出729.8元,增长22.4%;人均居住支出699.4元,增长26.8%;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支出540.9元,增长13.3%。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为43.0%,上升5.5个百分点。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3309元,增长22.8%。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为52.2%,上升2.1个百分点。平均每百户家庭拥有彩色电视机79台,电话机57台,移动电话机57台。人均住房面积40.14平方米,增长2.7%。
劳动就业增加,社会保障覆盖范围扩大。2008年全市新增城镇就业人员3.43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为4.5%。到2008年底止,全市各类人员参加基本养老保险人数29.65万人,增长2.09万人;参加工伤保险21.7万人,增加4.5万人;参加失业保险人数23.7万人,参加医疗保险人数34.3万人,因国际金融危机等因素的影响,全市参加失业保险和医疗保险的人数分别比上年减少5.0和5.27万人;领取失业保险金人数0.92万人,比上年增加0.19万人。城乡困难家庭、特困群体得到有效救助,全年共发放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金1.5亿元,农村最低生活保障金0.4亿元。
注:
1.本公报数据为初步统计数。
2.娄底GDP、各产业增加值绝对数按照现价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计算。
3.常住人口是指户口登记地在本地且在本地居住半年以上的人口和居住在本地、户口不在本地但已经离开户口登记地半年以上的人口及居住在本地、户口待定的人口。
4.农业有关数据,根据农业普查资料进行了统一调整,以调整数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