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市202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24

选择区域:>>>

南京市统计局  国家统计局南京调查队

2025年3月

2024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是实现“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的关键一年。面对外部压力加大、内部困难增多的复杂严峻形势,全市上下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江苏工作重要讲话精神,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全市经济运行总体平稳、稳中有进,高质量发展扎实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迈出坚实步伐。

图片

综合

初步核算,全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18500.81亿元,比上年增长4.5%。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331.00亿元,增长3.5%;第二产业增加值5831.06亿元,增长2.5%;第三产业增加值12338.75亿元,增长5.4%。第一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为1.8%,第二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为31.5%,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为66.7%。全年人均地区生产总值193483元,比上年增长4.0%。

年末全市常住人口957.70万人,比上年末增加3.0万人,增长0.31%。其中城镇人口836.07万人,占总人口比重(常住人口城镇化率)87.3%,比上年提升0.1个百分点。全年常住人口出生率为6.19‰,死亡率5.15‰,自然增长率1.04‰。

全市全年城镇新增就业21.94万人。全年提供就业岗位62.24万次,新增转移农村劳动力0.6万人。

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比上年上涨0.4%。分类别看,食品烟酒类上涨0.7%,衣着类上涨1.1%,居住类下降0.2%,生活用品及服务类上涨0.7%,交通通信类下降2.6%,教育文化娱乐类上涨1.9%,医疗保健类上涨3.0%,其他用品及服务类上涨3.9%。

全年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比上年下降1.7%,工业生产者购进价格比上年下降1.4%。

图片

全年全市新登记注册各类经营主体20.18万户,年末各类经营主体累计181.80万户,比上年末增长1.0%。

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紫金山实验室发布6G无蜂窝广域覆盖等全球领先成果,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未来网络试验设施全面竣工,原子极限微制造实验设施成为省重点支持预研项目。建成全省首个城市算力网,入选国家数据基础设施建设试点城市。南京牵头的苏南特钢材料集群和参与的长三角(含江西)大飞机集群成功入选2024年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南京先进制造业集群入选“国家队”累计达4个。

图片

农业

全年完成农林牧渔业总产值554.61亿元,比上年增长4.5%。分行业看,农业(种植业)实现产值293.20亿元,增长2.8%;林业实现产值23.90亿元,下降4.4%;畜牧业实现产值29.07亿元,增长12.2%;渔业实现产值156.37亿元,增长5.9%;农林牧渔专业及辅助性活动实现产值52.07亿元,增长10.8%。

全年粮食播种面积213.36万亩,比上年增加4.8万亩,增长2.3%。其中水稻播种面积122.71万亩,增加0.21万亩;小麦播种面积71.98万亩,增加6.39万亩;玉米播种面积7.3万亩,减少0.52万亩。油料播种面积35.83万亩,增加0.92万亩。蔬菜及食用菌播种面积121.98万亩,增加0.52万亩。

全年粮食产量100.29万吨,比上年增产0.94万吨,增长1.0%。其中,夏粮产量24.50万吨、增产10.4%,秋粮产量75.79万吨,减产1.8%。分品种看,小麦产量24.32万吨,比上年增产2.33万吨,增产10.6%;水稻总产量69.97万吨,减产0.61万吨;玉米总产量2.97万吨,减产0.29万吨。油料产量5.73万吨,增产0.2万吨。蔬菜及食用菌产量285.32万吨,增产5.51万吨。

全年新建和改造提升高标准农田5.81万亩、建设“吨粮田”3万亩。年末共有市级以上龙头企业286家,农民专业合作社3955家,家庭农场7214家。全年休闲农业接待人次达4454万、综合收入162.11亿元。推动农业“机器换人”,建成“无人农场”13个,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90%。

图片

工业和建筑业

全年规上工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3.2%。分经济类型看,国有控股企业增加值增长4.5%,股份制企业增长5.0%,民营企业增长5.1%,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企业下降0.9%。分规模看,大中型企业增长1.7%,小微型企业增长7.1%。

分行业看,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增加值增长3.7%,医药制造业增长5.5%,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增长7.3%,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增长4.8%,仪器仪表制造业增长5.6%。先进制造业相关产品产量增长较快,其中医疗仪器设备及器械、工业机器人、电动机、智能手机、集成电路等产量分别增长15.6%、7.4%、194.8%、34.4%和55.7%。

图片

全年列入统计具有资质等级的总承包和专业承包建筑业企业完成建筑业总产值5135.15亿元,比上年增长1.1%。

图片

固定资产投资

全年固定资产投资4777.29亿元,其中新兴产业投资增势较好,电子计算机及办公设备制造业、新材料制造业分别增长69.5%、11.5%。

全年商品房销售面积930.12万平方米,比上年增长2.4%,其中住宅销售面积831.69万平方米,增长4.2%。

图片

国内贸易

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比上年增长4.3%。按消费类型分,限额以上单位商品零售额比上年增长2.8%;餐饮收入增长1.1%。分商品类型看,全年限额以上单位商品零售额中,新能源汽车增长11.2%;体育娱乐用品类、金银珠宝类、家用电器和音像器材类、电子出版物及音像制品类分别增长87.5%、4.9%、8.1%和14.7%。

图片

对外经济

据海关统计,全市全年货物进出口总额5459.2亿元,比上年下降3.6%。其中,出口3462.7亿元,增长3.9%;进口1996.5亿元,下降14.3%。民营企业进出口总额2276.5亿元,比上年增长8.8%,占全市进出口总额的41.7%。一般贸易出口总额2696.6亿元,增长7.2%,占出口总额的77.9%。

全年实际使用外资28.33亿美元。全年新设及增资项目490个。共建“一带一路”主要国家在宁实际投资3.05亿美元,比上年增长25%。

全年新增境外投资项目168个,中方协议投资额9.37亿美元,比上年增长40.9%。其中,对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协议投资5.17亿美元,增长178.6%。

全年对外承包工程营业额30.28亿美元,比上年增长30.7%。其中,对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完成营业额28.7亿美元,占比94.7%。

图片

交通、邮电和旅游

全年公路货物运输量24782.71万吨,比上年增长13.2%;水路货物运输量19844.42万吨,增长5.7%;铁路货运发送量832.00万吨,增长7.9%;民航货物运输量6.30万吨,增长7.9%。机场货邮吞吐量41.46万吨,增长8.1%。港口集装箱吞吐量371.0万标箱,增长7.2%。全年公路旅客运输量7502.60万人次,比上年增长11.7%;铁路旅客发送量8666.69万人次,增长11.8%;水路旅客运输量75.62万人次,下降4.3%;民航旅客运输量1351.41万人次,增长15.3%。机场旅客吞吐量3117.97万人,增长14.0%。已建成轨道交通线路15条(含有轨电车2条)、运营里程483.3公里(含有轨电车16.8公里)。全年地铁实现客运量10.96亿人次,比上年增长8.6%。

年末全市机动车保有量(不包含拖拉机)359.69万辆,比上年末增加20.89万辆。其中,私人汽车保有量达266.67万辆,增加18万辆。

全年完成邮政业务总量157.74亿标准量,比上年增长18.2%;邮政业务收入159.85亿元,增长7.1%。全年完成电信业务总量191.25亿元,比上年增长5.6%;电信业务收入207.95亿元,增长3.6%。全年完成全社会快递业务量13.23亿件,比上年增长15.7%。

全年全市实现旅游总收入2187.3亿元,按可比口径增长10.6%。其中,旅游外汇收入7.9亿美元,同比增长12.1%。全年接待境内外游客18137万人次,按可比口径增长15.3%。其中,接待入境过夜游客58万人次,同比增长69.2%。

图片

财政金融

全年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596.02亿元,其中税收收入1290.71亿元,税收占比80.9%。全年一般公共预算支出1705.26亿元。

年末全市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存款余额为56987.55亿元,比上年末增长5.0%,比年初增加2707.63亿元。其中住户存款余额17359.40亿元,比年初增加1906.28亿元;非金融企业存款余额16828.73亿元,比年初减少114.46亿元。年末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贷款余额58818.18亿元,比上年末增长8.2%,比年初增加4480.29亿元。全年新增4家境内外上市公司,总数达到164家。

图片

全年保险公司原保险保费收入[3]1161.71亿元,按可比口径计算,比上年增长10.2%。其中,寿险业务原保险保费收入741.14亿元,健康险和意外伤害险业务原保险保费收入171.72亿元,财产险业务原保险保费收入248.85亿元。

图片

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全年全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5180元,比上年增长4.3%。其中,工资性收入47118元,增长4.6%;经营净收入7570元,增长0.8%;财产净收入7368元,增长1.5%;转移净收入13124元,增长6.9%。按常住地分,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3084元,增长4.0%;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8690元,增长5.2%。全年全市居民人均消费支出44578元,比上年增长3.2%。按常住地分,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47916元,增长2.9%;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29165元,增长4.9%。全市居民恩格尔系数为26.0%,其中城镇为25.5%,农村为29.6%。

图片

年末参加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人数376.06万人,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人数557.51万人,参加失业保险人数350.60万人,参加工伤保险人数392.46万人,参加生育保险人数363.01万人。年末全市共有4.2万人享受最低生活保障,其中城市1.83万人,农村2.37万人,城乡低保标准统一增至每月1080元。

图片

科学技术和教育

全市拥有省级以上工程技术研究中心618家,其中国家级15家。累计建成并投入使用城市硅巷235万平方米,入驻企业3800余家。有效期内高新技术企业总数1.05万家左右,入库科技型中小企业2.19万家左右。全年市级新型研发机构及其关联带动企业实现营收748.9亿元。

全年全市专利授权量67325件,其中发明专利授权量31310件,比上年增长9.6%。拥有有效发明专利158512件,比上年增长13.8%,万人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达167.01件。全年全市认定登记技术合同3.8万份,技术合同成交额1075亿元,增长7.3%。29项成果获国家科学技术奖。全国高校区域技术转移转化中心等重大创新平台落地。南京在“2024自然指数—科研城市”中位居全球第五,在“2024年全球创新指数”中位居世界科技集群第九。

全市在宁普通高等学校53所(不含部队院校),在校学生(不含研究生)83.43万人,比上年增加3.49万人。在宁高校及研究生培养机构在学研究生21.99万人,比上年增加1.18万人。全市普通中学284所,在校学生34.39万人,比上年增加2.70万人;中等职业学校22所,在校学生6.40万人;特殊教育学校15所,在校生0.25万人;小学402所,在校学生57.59万人;幼儿园1012所,在园儿童22.61万人。全市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达标率达100%。

图片

十一

文化、卫生和体育

全市共有市级以上文化产业园区(基地)176个,其中国家级15个,省级31个,市级130个。年末全市共有文化馆14个,公共图书馆15个,文化站101个,博物馆82个,市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575处651点。达到省级标准的社区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1232个。

年末拥有卫生机构3979个。其中,医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及卫生院446个,妇幼保健院(所、站)14个,专科疾病防治院(所、站)3个。全市各类卫生机构拥有病床7.41万张,其中医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及卫生院7.24万张。卫生技术人员11.69万人,其中执业(含助理)医师4.58万人,注册护士5.25万人。

开展南京市体育赛事“进景区、进街区、进商圈”活动,全年举办体育赛事“三进”活动130余项次。成功举办2024国际剑联女子重剑世界杯、2024环太湖国际公路自行车赛暨长三角穿越赛等国际赛事12项,国家级赛事70余项,首次引入2024斯诺克国际锦标赛、2024世界华人狮王争霸赛等新型赛事。

图片

十二

资源、环境和应急管理

全年全社会用电量803.20亿千瓦时,比上年增长7.5%。规模以上工业综合能源消费量3927.85万吨标煤,比上年增长3.0%。

全年共完成1720个减排项目,其中水污染减排项目42个、大气污染减排项目1678个,主要污染物全部完成省政府下达的年度削减任务。PM2.5年均浓度28微克/立方米,全年空气质量达良好以上天数为314天、优良天数比率85.8%。地表水国省考断面水质优良比例100%,长江南京段水质符合国家地表水环境质量Ⅱ类水质标准,主要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100%。

全年全市发生生产安全事故73起,死亡44人,分别比上年下降12%、10.2%。

注释

[1] 本公报中数据均为初步统计数。部分数据因四舍五入的原因,存在总计与分项合计不等的情况。

[2] 地区生产总值、三次产业增加值及行业增加值、人均地区生产总值绝对数按现价计算,增长速度按不变价格计算。

[3] 原保险保费收入是指保险企业确认的原保险合同保费收入。

资料来源

本公报中财政数据来自市财政局;就业、社会保障数据来自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企业登记、专利数据来自市市场监督管理局;特色农业数据来自市农业农村局;公路、水路交通运输数据来自市交通运输局;铁路运输数据来自省统计局反馈;民航运输数据来自东部机场集团有限公司和中国东方航空江苏有限公司;轨道交通数据来自南京地铁集团有限公司;邮政、电信业务数据来自市邮政管理局和江苏省南京通信行业管理办公室;外贸外资数据来自金陵海关、市商务局;金融数据来自中国人民银行江苏省分行;上市公司数据来自市委金融委员会办公室;保费收入数据来自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江苏监管局;低保数据来自市民政局;医疗保险、生育保险数据来自市医疗保障局;科技数据来自市科技局;教育数据来自市教育局;文化、旅游数据来自市文化和旅游局;卫生数据来自市卫生健康委员会;体育数据来自市体育局;环保数据来自市生态环境局;安全生产数据来自市应急管理局;价格、城乡居民收支数据来自国家统计局南京调查队;其他有关数据来自市统计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