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市200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00

选择区域:>>>

南京市统计局

2001年3月25日

2000年,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全市工业生产快速增长,经济效益明显改善,投资和消费稳步增长,农村综合经济实力进一步增强,金融形势稳定,财政收入较快增长,城乡居民生活水平进一步得到改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情况良好。

一、综合

初步统计,2000年全市国内生产总值达1020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下同),比上年增长12.2%。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54亿元,增长6%;第二产业增加值494亿元,增长12%;第三产业增加值472亿元,增长13.1%。全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18600元。

经济结构继续得到调整。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增加值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构成比例,由上年的5.8:48.4:45.8调整为5.3:48.4:46.3。第三产业增加值占整个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比上年提高了0.5个百分点。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势头良好,外商投资、个体私营经济成为全市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2000年全市非公有制经济占全市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27.1%,比上年提高3.1个百分点。

2000年我市在经济运行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困难是:尽管我市城乡居民收入有所增长,但增幅还不够大,收入分配的差距也有所扩大,部分低收入的群众生活较为困难;部分企业因经营困难而投资能力减弱,社会投资的积极性没有充分调动起来,传统产业的技术改造和创新力度有待进一步加强;虽然总体上我市的经济规模较大、发展速度较快,但其回升的基础还不够稳固,有效需求不足的矛盾还没有得到根本地解决,就业和再就业的压力仍然很大。

二、农林牧渔业

农村综合经济实力进一步增强。在市委、市政府“缩粮扩经”政策引导下,各郊县按照“高产、优质、高效”的要求,引导农民根据市场需求因地制宜调整种植结构,粮食产值(现价)在种植业产值中所占份额由上年的37.8%下降到30.16%;经济作物产值所占份额上升到69.84%。

全年全市农林牧渔业现价总产值106.34亿元,按可比价计算(下同),比上年增长8.2%。其中,农业产值61.65亿元,比上年增长2.6%;林业产值2.40亿元,比上年增长39.9%;畜牧业产值25.33亿元,比上年增长14.5%;渔业产值16.96亿元,比上年增长14%。

全年粮食产量143.37万吨,比上年下降15.6%;油料产量22.01万吨,比上年增长14.6%;茶叶产量1708吨,比上年增长5.9%;蔬菜产量227.69万吨,比上年增长24.3%;肉类总产量18万吨,比上年增长10.8%;禽蛋产量6.86万吨,比上年增长8.5%;牛奶产量6.71万吨,比上年增长56.7%;水产品产量11.9万吨,比上年增长12.1%;水果产量2.36万吨,比上年增长7.2%。

农业生产的物质装备投入基本保持上年水平。年末农业机械总动力166.76万千瓦,比上年增长0.6%;拥有大中型拖拉机1100台,比上年增长3.8%;小型拖拉机51200台,比上年增长7.1%;农用载重汽车2671辆,比上年增长4.8%;农用排灌动力机械67.73万千瓦,比上年增长13.3%。水利建设得到加强,建成达标防洪堤36.4公里;年末有效灌溉面积达198.03千公顷。

三、工业和建筑业

2000年,是加大工业改革、改组、改制力度的重要年份,也是全面实现国有企业改革与脱困三年奋斗目标的决战之年。全年实现工业增加值达412亿元,比上年增长12.8%。

实现了国有工业企业三年脱困目标。通过“综合整治,分兵突围,加快改制,兼并重组”等政策措施,使国有大中型企业三年脱困目标得以实现。国有大中型工业企业改制面达到80%以上,国有大中型企业亏损面为15.7%,好于19.2%的目标要求。

全年全市独立核算国有及年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非国有工业企业(以下简称规模以上)完成增加值397.59亿元,比上年增长16.7%。其中股份制企业完成增加值157.36亿元,比上年增长30.4%;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完成增加值108.77亿元,比上年增长27.8%。

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工业销售产值1568.1亿元,比上年增长21.8%。全年全市工业产品产销率为97.8%,保持了近几年来的较高水平。

工业企业新产品开发的力度加大。全市完成新产品产值353.3亿元,比上年增长29.7%,新产品产值率达到22%,增幅及新产品产值率均创“九五”时期的最高水平。

全市工业出****货值达到150.7亿元,比上年增长33.5%,占销售产值的比重接近10%,创历史最高水平。在全市376家有出****货值的工业企业中,超过亿元的达24家。

全市工业企业盈利水平在上年较高基数的基础上再创新高。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税142.4亿元,比上年增长18.6%,其中利润56.7亿元,比上年增长31.5%。

2000年在全市工业主要行业中,产品销售收入位居前列、企业经济效益增长较快、且对全市GDP增长贡献较大的企业有:

扬子股份有限公司南京医药产业集团

爱立信通信有限公司南京雨润肉食品公司

跃进汽车集团公司南京锦湖轮胎有限公司

南京钢铁集团有限公司南京南瑞集团公司

华飞彩色显示系统有限公司江苏雨花集团公司

金城集团有限公司南京汽轮电机(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南京卷烟厂南京自来水总公司

南京金蛙集团有限公司南京海尔曼斯服饰总厂

南京浦镇车辆厂南京奶业(集团)公司

金桐石油化工有限公司南京化纤股份有限公司

四、固定资产投资

固定资产投资继续保持较大规模。全年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412.05亿元,比上年增长10.4%。其中,基本建设投资144.02亿元,比上年增长7.2%;更新改造投资74.51亿元,比上年增长19.5%;房地产开发投资99.34亿元,比上年增长1.5%。

重点建设项目进展顺利,长江二桥合龙、南京地铁开工,金陵石化、扬子石化和南京大化肥等工程项目建设均达到了预期的目标要求。

全市建筑业完成增加值82亿元,比上年增长6.2%。

五、交通和邮电业

交通运输仓储业继续发展,全年实现增加值47亿元,比上年增长6%;邮电通讯业快速增长,全年实现增加值32亿元,比上年增长44%。

全年全市各种运输方式共完成客运周转量170.83亿人公里,比上年增长16.3%;完成货运周转量515.58亿吨公里,比上年减少1.7%。

全年完成邮电业务总量52.74亿元,比上年增长48.6%。新增移动电话用户47.4万户,年末达94.6万户;无线寻呼用户继续减少,年末为27.32万户;全年发展电话用户20.15万户,累计达到131.85万户;发展公用电话2.94万部,其中IC卡电话7671部。全市电话交换机总容量达186.09万门。全市计算机互联网用户达18.39万户,比上年末增长1.58倍。国际国内特快专递共完成179.49万件,比上年增长13.4%。

六、国内贸易和市场物价

2000年我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在低物价水平和上年较高基数的基础上保持了较快的增长。全市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19.81亿元,比上年增长10.9%,扣除物价因素,实际增长11.8%。

城乡市场销售基本同步增长。按销售地划分,市区零售额344.01亿元,比上年增长11%;县的零售额40.1亿元,比上年增长10.2%;县以下零售额35.7亿元,比上年增长10.7%。市区零售额占全市零售总额的比重为81.9%;县及县以下的零售额所占份额分别为9.6%和8.5%。

国内消费品市场供大于求的总体格局没有改变,物价总水平持续走低。全年商品零售价格总指数和居民消费价格总指数分别为99.2和100。在居民消费价格中,与上年相比,除鲜菜、肉禽、水产品、医疗、保健、居住和服务项目等分别有不同程度的上升外,其它消费价格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

七、对外经济

2000年我市对外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全年进出口总额达40.99亿美元,比上年增长51.9%,其中:出口总额达17.86亿美元,增长54.6%;进口总额23.13亿美元,增长49.9%。进、出口额占全市进出口总额的比重分别为56.4%和43.6%。“三资”企业出口创汇9.19亿美元,比上年增长62.9%,增幅高于全市平均水平。

利用外资保持了一定的规模。全市实际利用外资9.87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3.1%,其中外商直接投资8.13亿美元,增长5.4%。新签外商投资合同数313个,合同外资项目平均规模达664万美元。截止2000年底,全市实有外商投资企业2487家。

对外经济技术合作业务继续快速发展。新签承包劳务合同额和实际完成营业额再创新高,全年新签对外承包劳务合作合同金额达1.65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0.1%;全市完成对外承包劳务营业额1.37亿美元,比上年增长24.7%。在外劳务人数4595人,下降14.6%。

八、旅游业

2000年我市在加大旅游资源综合开发力度的同时,抓住“假日经济”的发展机遇,充分发挥我市历史文化、人文景观和自然资源的优势,开展各种旅游促销活动,促进了旅游业的发展。全年接待海内外旅游者1543万人次,比上年增长12%;国际旅游创汇约2.21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0%;全市旅游总收入达到156亿元,比上年增长12.9%。

2000年末,全市拥有旅游涉外宾馆饭店135家,比上年增加12家。现有旅行社200家,其中从事国际旅游业务的旅行社24家,旅游定点单位40家。

九、财政、金融和保险业

2000年财政收入情况良好。在第三产业蓬勃发展和工业经济效益进一步提高的基础上,全市财政收入达164.6亿元,比上年增长28.1%。

金融形势平稳。2000年末,全市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达1963.76亿元,比年初增长13.7%,其中城乡居民储蓄存款596.7亿元,比年初增长5%。全市金融机构贷款余额1704.65亿元,比年初增长19.9%。

全年商业性保险保费收入达24.91亿元,比上年增长1.5%。其中,人身险保费收入17.75亿元,较上年下降0.5%,占全市保费收入的71.3%;非人身险保费收入7.16亿元,比上年增长6.6%,占全市保费收入的28.7%。保险赔款支出3.8亿元,比上年增长26.5%。其中,非人身险全年赔款支出达3.42亿元,占全市保险赔款支出的90%。

十、城市建设

2000年,我市进一步加快城市交通、道路、环境及公用设施建设,城市的整体形象又有新的改善。

国家重点项目南京二桥建设进展顺利,实现了全桥贯通,进入桥面施工阶段;江北大道三期改造工程完成;宁高、雍六、高望、老明和浦泗等公路建成通车,在省内率先实现了县县通高速公路。其他列入年度建设计划的各项重点道路工程项目均已基本完成。南京地铁南北线一期工程已在年内正式开工。全市共新建、改建道路长度123公里,其中市区41公里;新增道路面积达129万平方米,其中市区80万平方米,人均拥有道路面积8.54平方米。山西路广场、白马公园一期工程和花卉大道等一批重点工程项目,以及幕府山和栖霞山风景区建设均进展顺利;一批防洪排涝工程设施均已竣工投入使用。

全市新增公共绿地面积130.46公顷,园林绿化覆盖面积达1.1万公顷,人均绿地面积达8.79平方米,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41.0%,被国家授予“全国环境综合整治优秀城市”。

在城北水厂一期工程和50万立方米新气源厂全面竣工投产的基础上,分别新建和改造供水管网和供气管网,缓解了城市供气、供水紧张的局面。

全年购置公交车783辆,完成90%的出租汽车更型达标。文化艺术中心、国际展览中心等大型标志性工程项目顺利完成。

十一、科学技术和教育

“科教兴市”战略继续得到加强。2000年,我市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态势良好,从事软件开发和生产的企业已达200多家,从业科技人员达1万多人,销售收入超亿元的企业已有20多家。全市经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已达245家。全市科技经费投入继续加大,科技三项费增长12%。

教育事业全面发展。高等学校的合并与扩招,给南京教育事业改革带来新动力,全市城乡以提高教学质量为目标的各项教育综合改革不断深入,教育质量进一步提高,教学设施进一步改善。2000年,在宁普通高等学校为27所(不含部队院校),在校学生21.69万人;普通中学294所,在校学生25.38万人;中等专业学校42所,在校学生7.6万人;小学1100所,在校学生45.41万人;幼儿园601所,在园儿童10.31万人。成人教育深入发展,年培训规模达84万人次。全市农村非文盲率达98.5%。

十二、文化、卫生和体育

文化事业健康繁荣,文艺创作丰富多彩。在全国第四届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评奖中,有7部作品入选,取得了可喜的成果。在全国第六届艺术节中,我市话剧《秦淮人家》获中国艺术节大奖。全年出版报纸63种、杂志297种;市区新华书店销售图书2655万册。全市共有文化馆15个、公共图书馆19个、档案馆16个、各类电影放映单位192个。

卫生事业进一步发展,医疗条件不断改善。2000年,全市拥有医疗卫生机构1269个,医院及卫生院拥有病床2.1万张,专业卫生技术人员3.53万人。其中,医生1.52万人,护师、护士1.16万人。全市平均每千人拥有卫生技术人员6.72人;每千人拥有医疗床位3.91张。以街道为单位的计划免疫四苗覆盖率达95%以上;以乡镇为单位的计划免疫四苗覆盖率达90%以上。新生儿乙肝疫苗接种率达99.4%。

体育事业蓬勃发展。全市已形成竞技体育和群众性体育活动相结合的多层次共同发展的格局。2000年,全市共举办市级体育竞赛82项次,并先后承办了40项次省级比赛,2项次全国比赛和3项次国际比赛。全市有8人21次破16项省记录,31人9次破81项市记录。在省第四届农运会上,我市获得金牌9枚、银牌10枚、铜牌8枚的历史最好成绩。各级各类学校体育运动广泛开展,在校学生国家体育锻炼标准达标率达到95.8%。全年共销售体育彩票4亿多元。

十三、人民生活

2000年年末全市户籍总人口为544.89万人,比上年增加7.45万人。其中市区289.59万人,增加7.31万人;五县255.30万人,增加0.14万人。在全市人口中,非农业人口309.52万人,占全市人口数的56.8%,农业人口235.37万人,占全市人口数的43.2%。全市计划生育率达95%。

居民生活水平继续得到提高。据抽样调查,2000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8233.01元,比上年增长7%;人均消费性支出7047.46元,比上年增长9.7%。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达4061.67元,比上年增长5.2%。

居民住房条件和生活环境继续得到改善,城市居民人均居住面积达10.1平方米。

社会保障制度进一步完善。全市有86.9万名职工参加养老保险,职工基本养老保险覆盖面达96.7%,33.25万名离退休人员当期养老金按时足额发放。

注:①公报中部分数据为初步统计数,正式统计数据以《南京统计年鉴》为准。

②国内生产总值和各产业增加值绝对数按现行价格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计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