汝城县202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24

选择区域:>>

点击关注微信公众号公众文档查询更方便

2024年是实现“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的关键一年,是汝城知难而行、迎难而上、克难而进的一年。面对严峻复杂外部环境、持续下行经济压力、突发极端灾害天气,我们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锚定“三高四新”美好蓝图,统筹推进“八大行动”和“六大新行动”,紧扣县委“1136”发展思路,团结奋进、笃行实干,全县经济运行总体平稳、稳中有进,高质量发展扎实推进。

一、综合

根据全市统一初步核算,全年地区生产总值[2]120.78亿元,比上年增长4.9%。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21.33亿元,增长2.8%;第二产业增加值30.23亿元,增长6.3%;第三产业增加值69.23亿元,增长4.9%。第一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为17.7%,第二产业增加值比重为25%,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为57.3%。

 

年末全县常住人口33.87万人。其中城镇人口16.87万人,乡村人口17万人,城镇化率49.81%,比上年提升0.85个百分点。全年出生人口2065人,出生率为4.81‰;死亡人口2627人,死亡率为6.12‰;自然增长率为-1.31‰。全年城镇新增就业3636人,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3976人,失业人员再就业1527人。

 

二、农业

全年农林牧渔业总产值51.19亿元,比上年增长3%。其中农林牧渔及服务业总产值9128万元,增长8.2%。粮食种植面积35.8万亩,增长0.9%。其中,稻谷种植面积 24.7万亩,增长1.2%。油料种植面积9.25万亩,增长6.1%。蔬菜及食用菌种植面积17.18万亩,增长3.3%。水果种植面积5.93万亩,增长1.6%。茶叶种植面积2.54 万亩,增长4.1%。

全年粮食产量15.35万吨,增产0.3%。其中稻谷产量11.94万吨,增产0.5 %,玉米产量1.91万 吨,减产0.2 %。

 

全年油料产量1.15万吨,比上年增产7.4%。蔬菜及食用菌产量33.47万吨,增产3.1%。水果产量4.32万吨,增产3%。茶叶产量506.74吨,增产4.1%。

全年猪牛羊禽肉产量3.81万吨,比上年下降0.4%。其中,猪肉产量3.78万吨,下降0.5%。禽蛋产量2.61万吨,增长152.9%。年末生猪存栏32.3万头,比上年末下降4.3%;全年生猪出栏50.13万头,比上年下降3.1%。全年水产品产量1213吨,增长2.5%。

全县农民专业合作社555个,家庭农场568个,绿色有机地标农产品认证个数87个。高标准农田建设面积1.66万亩。

三、工业和建筑业

全年工业增加值24.62亿元,比上年增长6.7%。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9%。在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中,分经济类型看,国有控股企业下降9.8%,私人控股企业增长13.3%,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企业下降91.1%。分门类看,采矿业增长10.2%,制造业增长6.2%,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增长12.8%。省级及以上产业园区工业增加值增长8.5%。

全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中,黑色金属矿采选业比上年增长1.3%,有色金属矿采选业增长11.3%,农副食品加工业增长109.6%,酒、饮料和精制茶制造业下降12.2%,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增长2.4%,木材加工和木、竹、藤、棕、草制品业增长4.7%,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增长21.8%,有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增长34.5%,专用设备制造业增长17.4%,汽车制造业增长26%,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增长24.3%,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业增长14%。

 

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主营业务收入51.04亿元,增长19.6%。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3.26亿元,增长16.4%。按经济类型分,国有企业0.10亿元,增长36.2%;私营有限责任公司1.18亿元,增长15.5%;其他有限责任公司1.56亿元,增长11%。百元主营业务收入中的成本为79.9%,比上年提升1.1个百分点。年末资产负债率为54.7%,与上年末持平。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产品销售率为98.2%,比上年提升2.3个百分点。规模以上工业出口交货值1200万元,增长214.8%。

工业主要产品产量中,铁矿石原矿8.95万吨,增长1.1%;稀有稀土金属矿1.87万吨,增长6.2%,建筑用天然石料1.53万立方米,下降18.9%;大米1.52万吨,增长14.4%;商品混凝土10.1万立方米,下降25.7%;自来水生产量2283.4万立方米,增长12.3%。

1  2024年主要工业产品产量及其增长速度

产品名称 单位 产量 增速(%)
铁矿石原矿 89496.0 1.1
稀有稀土金属矿◇ 18695.0 6.2
其中:◇钨精矿折合量(折三氧化钨65%) 14559.7 -6.9
◇钼精矿折合量(折纯钼45%) 3327.9 201.5
建筑用天然石料 立方米 15349.2 -18.9
大米 15180.0 14.4
熟肉制品 1201.5 -14.3
蚕丝被 万条 16.3 61.3
人造板 立方米 11848.0 11.6
竹地板 平方米 147998.1 14.7
家具 2084854.0 166.3
商品混凝土 立方米 101047.2 -25.7
万块 27888.1 14.5
印制电路板 平方米 361182.7 10.4
自来水生产量 万立方米 2283.4 12.3

全年全县建筑业增加值5.68亿元,比上年增长5.7%。全县具有资质等级的总承包和专业承包建筑业企业总产值14.98亿元,比上年增长10.4%。房屋建筑施工面积64.53万平方米,下降18.9%。其中新开工面积50.89万平方米,下降17.9%。房屋建筑竣工面积53.8万平方米,下降19.6%。

 

四、服务业

全年批发和零售业增加值11.55亿元,比上年增长4.2%;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增加值2.31亿元,增长24.2%;住宿和餐饮业增加值3.79亿元,增长7.8%;金融业增加值8.05亿元,下降0.3%;房地产业增加值10.43亿元,增长0.3%。全年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营业收入4.95亿元,比上年增长8.4%。

 

 

年末公路通车里程2287.68公里。年末机动车保有量9.76万辆,其中汽车4.1万辆,摩托车5.64万辆,农用运输车144辆,挂车127辆。

全年邮政行业业务总量1.38亿元,比上年增长67.3%,其中邮政企业业务总量0.96亿元,比上年增长113.1%,快递企业业务总量0.42亿元,比上年增长12.3%。电信业务总量2.33亿元,增长14.1%。

五、固定资产投资

全年固定资产投资比上年增长8.4%。按产业分,第一产业增长225.7%,第二产业增长48.3%,第三产业下降27.2%。按经济类型,国有投资下降32.5%,非国有投资增长19.7%,民间投资增长20.9%。按投资方向分,工业投资增长47.8%,民生投资下降19%,生态投资增长18.5%,基础设施投资下降8.4%,高新技术产业投资增长27.5%,工业技改投资下降9.9%。

 

全年房地产开发投资6.19亿元,比上年下降3.4%,其中住宅投资5.7亿元,下降2.1%。商品房销售面积21.44万平方米,下降13.1%,其中住宅销售面积20.1万平方米,下降14.2%。商品房销售额10.47亿元,下降16.2%,其中住宅9.7亿元,下降14.2%。年末商品房待售面积1.78万平方米,下降13.4%。

六、国内贸易

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8.83亿元,比上年增长6.3%。其中城镇46.55亿元,增长6.3%;乡村2.28亿元,增长5.6%。按消费形态分,商品零售额43.23亿元,增长6%;餐饮消费额5.6亿元,增长8.3%。

 

全年限额以上法人批发零售企业商品零售额7.08亿元,增长10.7%。其中粮油、食品类增长16.9%,饮料、烟酒类增长17.2%,服装、鞋帽、针纺织品类下降33.5%,化妆品类下降92.7%,日用品类增长37.8%,五金、电料类增长0.9%,家用电器和音像器材类增长32.1%,中西药品类增长16.9%,文化办公用品类下降48.2%,家具类下降42.5%,石油及制品类增长4%,建筑及装潢材料类增长30%,汽车类下降17%。

七、对外经济

全年外贸进出口总额4273.4万元,比上年下降78.2%。实际使用外资金额110万美元,比上年增长12.2%。外商间接投资280.65万美元。引进2亿元以上境内省外项目数14个,总投资81亿元。引进“三类五百强”项目1个。

八、财政金融

全年一般公共预算收入9.84亿元,比上年增长5.9%。地方财政收入5.87亿元,增长1.7%。其中税收收入3.94亿元,增长3.5%;非税收入1.93亿元,下降1.7%。

 

2  2024年财政收支情况表

指标名称 单位 绝对数 比上年增长(%
一般公共预算收入 亿元 9.84 5.9
#地方财政收入 亿元 5.87 1.7
#税收收入 亿元 3.94 3.5
非税收入 亿元 1.93 -1.7
一般公共预算支出 亿元 38.61 7.2
#一般公共服务 亿元 4.04 8.5
教育 亿元 8.04 3.5
科学技术 亿元 0.7 2.5
文化体育与传媒 亿元 1.08 71.0
社会保障和就业 亿元 5.98 4.4
医疗卫生与计划生育 亿元 2.43 -14.2
节能环保 亿元 0.94 2.0
城乡社区 亿元 2.2 79.8
农林水 亿元 6.37 9.2
住房保障 亿元 1.46 24.6
#民生支出 亿元 29.48 2.3

年末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存款余额238.11亿元,比上年末增长13.6%。其中住户存款184.58亿元,增长11.4%。年末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贷款余额198.96亿元,增长9.2%。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存款余额224.84亿元,增长7.3%。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185.24亿元,增长1.7%。

全年保险公司原保险保费收入3.2亿元,比上年增长7.7%。其中寿险1.24亿元,增长6.5%;健康险0.64亿元,下降10.2%;财产险1.3亿元,增长21.5%。原保险赔付支出1.5亿元,增长16.6%。其中健康险0.42亿元,增长10.3%;财产险0.85亿元,增长25.1%。

九、居民收入消费和社会保障

全年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1333元,比上年增长5.4%。按常住地分,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0527元,增长4%。城镇居民按类别分,工资性收入23966元,增长4.9%;经营净收入2287元,增长5.8%;转移净收入2731元,下降4.9%;财产净收入1542元,增长4.9%。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6132元,增长6.5%。农村居民按类别分,工资性收入9020元,增长6.3%;经营净收入2508元,增长4.8%;转移净收入4356元,增长8.1%;财产净收入248元,增长5.1%。城乡居民收入比为1.89,较上年缩小0.05。

 

全年全体居民人均消费支出19027元,与上年基本持平。按常住地分,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24148元,增长6.2%,其中食品烟酒6963元,增长10.6%,教育文化娱乐2638元,增长8.9%。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16128元,下降4.9%,其中食品烟酒4686元,下降4.1%,教育文化娱乐2430元,下降3.9%。全县全体居民恩格尔系数为29%,其中城镇为28.8%,农村为29.1%。城镇居民人均住房面积49平方米,农村居民人均住房面积58平方米。

年末参加企业基本养老保险的人数25847人,增长3.9%。其中参保职工人数20663人,增长4%;离退休人数5184人,增长3.7%。参加机关事业单位基本养老保险人数15332人,增长2.5%。其中参保职工人数10335人,增长1%;离退休人数4997人,增长5.7%。参加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人数223628人,下降0.9%。参加工伤保险职工人数24121人,增长7.7%。参加失业保险职工人数14529人,下降2.8%。城乡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33.89万人,下降3.1%。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2.08万人,增长1.6%。其中职工1.34万人,增长0.3%;退休人员0.75万人,增长3.9%。参加生育保险职工人数1.31万人,下降1.4%。获得政府最低生活保障的城镇居民人数1072人,下降10.9%。发放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经费689万元,下降5.4%。获得政府最低生活保障的农村居民人数1.05万人,下降3.6%。发放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经费3644万元,增长5.9%。

销售社会福利彩票2256万元,增长3.5%。筹集福彩公益金650万元,增长1.5%。直接接收社会捐赠375万元,增长780%。新改建公办养老机构1所,公办养老机构新增床位数120张。

十、科学技术和教育

全年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15.49亿元,比上年增长14.9%。签订技术合同71项,技术合同成交金额13.63亿元。授权专利123件,其中发明专利7件,工矿企业授权7件。

全年中等职业教育招生数1840人,在校生4140人,毕业生1056人。普通高中招生数3560人,在校生10778人,毕业生3827人。初中学校招生数6286人,在校生18901人,毕业生6740人。普通小学招生数3746人,在校生29957人,毕业生6251人。特殊教育招生数10人,在校生110人,毕业生16人。幼儿园在园幼儿人数8215人。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100%,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98.94%,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93.58%。小学毕业生升学率100%。各类民办学校数46所,民办学校在校学生4948人。落实义务教育保障资金8237万元,下降5.4%。发放中职国家助学金543.1万元,增长12.2%。中职国家助学金资助中职学生5431人次,增长12.2%。落实中职免学费资金900.8万元,增长9.1%。中职免学费资助中职学生7513人次,增长9.2%。发放普通高中国家助学金565.3万元,下降12.9%。

十一、文化旅游、卫生健康和体育

年末全县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目录1个,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目录3个,广播电台1座,中、短波广播发射台和转播台1,电视台1座,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100%。

全县共有旅游等级区(点)11家,其中4A级及以上3家。全年旅游总收入54.46亿元,增长10.1%,国内旅游人数541.06万人,增长9%。

年末全县卫生机构325个。其中医院5个,妇幼保健院(所、站)1个,专科疾病防治院(所、站)1个,全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防疫站)1个,卫生监督所(中心)1个,诊所、卫生所、医务室42个,乡镇卫生院21个,村卫生室253个。卫生技术人员2335人,其中执业医师和执业助理医师931人,注册护士1017人。医疗卫生机构床位2377张,其中医院床位数1161张,卫生院床位数1162张,妇幼保健机构床位数54张。

 

全县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数6.5万人,增长18%。全县开展全民健身项目31项次。新建农民体育健身工程的行政村20个。

十二、资源、环境和应急管理

全年开工各类水利工程20处,水利工程投入资金2.76亿元,水利工程完成土石方24.11万立方米,新增蓄水能力94.14万方。全县达到或优于III类标准的水质断面比例100%。全年森林覆盖率74.2%,活立木蓄积1229.38万立方米,完成造林面积880公顷。

初步核算,全年规模工业综合能源消费量4.07万吨标准煤,增长9.4%。其中六大高耗能行业2.04万吨标准煤,增长21.4%。原煤0.45万吨标准煤,下降60.9%。规模工业发电量13.4亿千瓦时,增长22.8%。全社会用电量6.71亿千瓦时,增长13.2%。其中工业用电量2.44亿千瓦时,增长33.6%;居民生活用电量2.4亿千瓦时,增长4.9%。

2024年年平均气温17.8℃,较历年平均值偏高0.7℃,年极端最高气温36.4℃,出现在7月24日;年极端最低气温为-3.6℃,出现在1月24日。年降水量2194.8mm,较历年平均值偏多620.1mm,全年≥0.1mm降水日数186天,暴雨日数11天,大暴雨日数1天,特大暴雨日数1天。年最大日降水量174.7mm,出现在7月27日;年日照时数1266.7小时,较历年平均值偏少321.1小时。本年气温显著偏高,降水量偏多,日照时数正常。本年降水时空分布不均,前涝后旱,极端天气气候事件频发,上半年遭受低温冰冻、连续低温阴雨寡照、五月低温天气、暴雨洪涝等不利天气影响;下半年出现了干旱天气,森林火险气象等极高。综观全年气候对国民经济的影响评价:汝城县2024年属于偏差年景。

全年各类生产经营性安全事故0起,各类生产经营性安全事死亡0人。万元GDP事故死亡人接近0人,煤矿百万吨死亡0人。

 

 

注释:

[1]本公报中数据均为初步统计数。部分数据因四舍五入的原因,存在总计与分项合计不等的情况。

[2]地区生产总值、三次产业及相关行业增加值、地区生产总值、人均地区生产总值绝对数按现价计算,增长速度按不变价格计算。根据第五次全国经济普查结果(2023年),对国内生产总值、三次产业及相关行业增加值(包括图1、图2、图5、图6、图7)进行了修订。

[3]本公报中农业数据来自农业农村局;城镇新增就业、社会保障数据来自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环境监测等数据来郴州生态环境局汝城分局;财政数据来自财政局;专利数据来自市场监督管理局;造林面积、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数据来自林业局;新增农田灌溉面积、水利建设数据来自水利局;公路运输、水运、高速公路里程、数据来自交通运输局;民用汽车、道路交通事故数据来自交警大队;邮政业务数据来自市统计部门;电信业务总量数据来自市统计部门;货币金融数据来自中国人民银行郴州市分行;保险业数据来自县金融办;医疗保险、生育保险数据来自医疗保障局;城乡低保、社会服务数据来自民政局;用电量数据来自郴电国际汝城分公司;外贸、技术合同数据来自科技和工业信息化局;外资数据来自投资促进事务中心;教育数据来自教育局;艺术表演团体、公共图书馆、文化馆、旅游、体育、电视、广播数据来自文化旅游广电体育局;医疗卫生、出生死亡人口、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等数据来自卫生健康局;国土数据来自自然资源局;平均气温数、降雨量据来自气象局;生产安全事故数据来自应急管理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