汝城县200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06

选择区域:>>

汝城县统计局

2007年3月10日

2006年,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迎难而上,加压奋进,有效地克服了四次特大洪灾影响和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各种困难,保持了全县国民经济持续、稳步、健康发展,市场平稳,社会安定,人民生活得到改善,各项社会事业有了新的进展。

初步测算,全县完成生产总值318563万元,同比增长5.9%。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58283万元,增长1.7%,第二产业增加值172743万元,增长5.1%;第三产业增加值87537万元,增长10%。全县产业结构有所变化,三次产业结构由上年的19.5:50.7:29.8调整为今年的18.3:54.23:27.47。工业主导作用进一步增强,工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52.1%,比上年提高3.9个百分点。人均生产总值9461元,比上年增加927元。

2006年经济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经济增长方式较为粗放,自主创新能力不够强,经济社会发展与能源资源供需矛盾有所加大,经济结构矛盾突出,就业压力仍然较大,交通“瓶颈”制约依然存在,服务业发展滞后,资源和环境保护任务艰巨,财源结构不够合理。

一、农业

农业生产稳步增长。全县完成农林牧渔业总产值91398万元,比上年增长1.7%,其中:农业产值54465万元,增长12.7%,林业产值6607万元,下降12.6%,牧业产值28796万元.下降9.8%,渔业产值530万元,下降19.6%,农林牧渔服务业业产值1000万元,下降29.7%。

粮食生产在大灾之年中喜获丰收。2006年虽然有部分地区遭受历史罕见的洪涝灾害,但全年粮食生产形势仍好于上年。在主要农产品产量中,粮食产量200086吨,比上年增长11.4%;油料4394吨,增长16.24%;棉花178吨,下降41%;水果36332吨,增长3.44%;果用瓜23212吨,增长18.96%。

畜牧渔业生产趋降。全年牲猪出栏35.27万头,下降6.7%;出笼75.49万羽,下降26.57%;肉类总产量26934吨,下降3.4%;禽蛋产量1505吨,下降8.68%;水产品产量824吨,下降19.22%。

农业内部结构调整力度加大。2006年,农、林、牧、渔业及服务业产值比为59.6:7.3:31.5:0.6:1.1。全年种植粮食播种面积47.52万亩,其中:谷物播种面积43.43万亩,豆类1.23万亩,薯类2.86,蔬菜(含菜用瓜)90.45万亩,瓜果1.23万亩。

农村基础条件改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扎实起步。新增灌溉面积2100亩,改善灌溉面积6100亩,解决4500人的饮水困难。完成通乡公路项目21.9公里,建成通村公路113.2公里。

二、工业经济

2006年,全县实现工业增加值165864万元,增长5.5%,占全县GDP的52.1%,比上年提高3.9个百分点。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增加值140155万元,增长2.3%,实现利税32055万元,增长25%。工业经济综合效益指数达266.3%;非公有制工业增加值126333万元,增长7.42%,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90.1%,比上年提高6.5个百分点。全县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利润10120万元,比上年增长50%。

主要产品产量升降有别。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全年产钨精矿9974吨,增长40%;人造板34845立方米,下降19%;水泥10.6万吨,下降4.99%;成品钢材13.7万吨,下降30%;铁合金3120吨,下降23%;发电量45265万千瓦小时。

工业产销水平进一步提高。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销售产值414465万元,比上年增长22.4%;产品销售率为100.1%。

三、固定资产投资与建筑业

固定资产投资平稳增长。全县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41679万元,比上年增长5.4%。其中,城镇投资101681万元,增长8.72%,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为71.8%;农村投资39998万元,下降0.6个百分点。在城镇投资中,第二产业投资86222万元,比上年增长3.1%;第三产业投资15459万元,增长56.5%。

房地产市场继续活跃。全年房地产开发投资3577万元,比上年增长109%,其中,商品住宅投资1163万元。商品房竣工面积8652平方米,销售面积29940平方米,销售额2344万元。

各项重点建设进展顺利。一期投入资金1600万元,全面启动了106国道改造工程;投入资金2899.52万元、完成3个通乡公路项目建设;投入5600万元,新上环城西路南延、文塔景区的建设等42个城建项目。投入3667万元,完成2708个水利工程。

建筑业发展有所回落。全县完成建筑业增加值6879万元,下降3.2%;有资质等级证书的建筑企业6家、房地产开发企业6家。

四、交通运输和旅游

交通邮电业快速发展。全年交通运输、仓储及邮电通信业实现增加值6495万元,比上年增长7.3%。交通运输能力继续提高。2006年,全社会标准货运周转量61264.97万吨公里,全县旅客周转量18399.65万人公里、货运周转量59424万吨公里,增长23.3%;全年完成通乡公路建设3条29.12公里,完成62个通村公路项目113.2公里。全县公路里程达1633.7公里。

邮电通信服务持续加强。全年完成邮电业务总量14453万元,比上年增长54.35%。其中,电信业务总量13703元,增长56.2%;邮政业务总量750万元,增长27.8%。

旅游业加快发展。全年接待游客41万人次,比上年增长36.67%。实现旅游总收入2.2亿元,增长25.71%。

五、县内贸易与外资外贸

消费品市场持续繁荣活跃。2006年,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2623万元,增长10.5%。其中,县级零售额24154万元,增长11.2%;县以下农村零售额18469万元,增长9.6%。在行业分组中,批发零售贸易业零售额30580万元,增长11.4%;餐饮和住宿业5700万元,增长11.7%;其他行业6344万元,增长5.5%。

招商引资喜结硕果。2006年,实际利用外资1101万美元,增长15.29%,实际利用内资6.5亿元,增长14%;外贸出口127万美元。

六、财政、金融和保险

财政收入快速增长。全年完成财政总收入16323万元,增长6.18%。其中,地方财政收入7792万元,增长15.73%;上划中央“两税”11085万元,增长41.25%;上划“两个所得税”1008万元,增长27.27%;财政总收入占GDP比重5.1%,降低0.2个百分点。地方税收收入6220万元,占地方财政收入的79.83%。全年财政支出33635万元,比上年增长42.2%,财政保障功能持续加强。

存贷款规模继续扩大。年末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为222809万元,比上年增加35979万元,增长25.69%。其中城乡储蓄存款161915万元,增长25.2%,人均储蓄存款3575元,比上年增加818元,增长29.7%;金融机构年末贷款余额123571万元,比上年增长12%,其中短期贷款44196万元,增长4.8%。

保险事业加快发展。全年各项保费收入共4136万元,增长65.9%。其中:财产险收入590万元,增长17.8%,人寿险收入2810万元,增长78.1%。当年各项赔款和给付支出469万元,下降35%。

七、教育、科技、广播电视、卫生

教育事业继续稳步发展。全县拥有普通中学25所,职业高中学校1所,小学138所,幼儿园56所,共有在校高中学生7300人、初中生15404人,职业中学生2024人、小学生22465人,在园幼儿数6340人(含农村学前班);各类专任教师2960人。中小学教育基本实现了“普九”目标,全县小学正常适龄儿童入学率达99.8%;初中适龄人口入学率为99.71%,初中教育完成率达98.45%。每万人高中阶段在校学生286人。高考上线率达97.7%,高考录取人数为1025人,其中本科498人,高考成绩名列全市第4位。

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成果显著。全年共取得省先进水平以上科技成果3项;列入省及省级以上科技计划项目数3项。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50%。年内县财政投入科技三项费350万元,实现高新技术产业产值60272万元,增长55.12%。

卫生事业不断进步。全县拥有卫生机构37家,卫生机构拥有床位723张,卫生技术人数809人(以上不含诊所),其中:执业医师221个,执业助理医师177个,注册护士196个。农村村级医疗网点283个,乡村医生和卫生人员数271人;卫生宣传与疾病防治工作得到进一步加强,全县卫生事业经费支出979万元,增长6.76%;疾病控制成效显著,计划免疫覆盖率为90.5%。

广播电视事业继续发展。全县拥有有线电视台1座,卫星收转站221座,年末有线电视用户达1.84万户,其中:农村有线广播电视用户达1.24万户。有线广播电视传输干线网络总长747.8公里,增长16.3%。广播电视综合覆盖率达85.5%,新通广播电视20户以上的自然村达10个。启动县乡联网二期工程,21个乡镇实现了县乡联网。

八、人口、就业、人民生活与环保

人口继续保持低速增长。2006年底,全县总人口367764人,增长1.66%,其中男性人口195283人,女性人口172481人,男女性别比为113.2:100;总人口中,非农业人口37661人,农业人口330103人;全年出生人口3700人,死亡人口1950人;期内人口自然增长率为4.76‰,计划生育率为94.56%。城镇化水平进一步提高,总人口中,农村人口260980人,城镇人口110701人,城镇化水平达30.1%,提高2.24个百分点。

居民收入增长较快。2006年,城镇在岗职工人平工资15528元,比上年增加814元,增长5.5%;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865元,增长4.5%;农民人均纯收入1623元,比上年减少345元。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例为4.85:1,比上年提高1.03个百分点,城乡收入差距进一步拉大。下岗职工生活费基本发放到位,人平1758元,确保了下岗职工的基本生活保障与社会的稳定。

居民生活消费有所提高。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1353元,比上年下降8.5%,恩格尔系数为47.52%;城镇居民生活质量优于农村,城镇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6018元,恩格尔系数为33.33%。

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取得新成效。社会保险覆盖范围持续扩大。职工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保险参保人数分别达到20122人、15132人、10592人、5044人和10915人,比上年分别增加1826人、1320人、2492人、5044人和40人。社会保险基金总收入6278万元,增加1519万元;支出5687万元,增加1210元。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金140元,比上年增加20元。

环境治理取得成效。2006年,全县主要污染物排放控制率达100%,环境影响评价执行率为100%,项目建设三同时执行合格率为100%,执行“三同时”项目数5个,增长66.67%。各地继续大力治理脏乱差,城市环境综合整治效果显著,但环保形势依然严峻。

注:1、本公报为初步统计数,引用数据以《年鉴》中表格内容为准。

2、汝城县GDP、各产业总产值绝对数按现价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计算。

3、公报中人口数据来自于公安户籍统计报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