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市新发展五类(含内资、私营、外资、个体、农民专业合作社)市场主体135086户。其中,企业类经营主体31958户,个体工商户102329户。五类市场主体总量达845172户,增长8.7%。其中,企业类经营主体159819户,个体工商户671039户。新增“四上”企业754家。新增高企253家、省级以上专精特新企业161家。
持续推进美丽城乡建设。控违治乱160万平方米,新增绿地109万平方米、停车位1.3万个,新建城市绿道16公里、口袋公园31个,建成“城市家具”样板区12个。完成交通投资200亿元,新开工黄小等4条高速,G347、燕矶长江大桥等加快建设。完成水利投资40亿元,8条中小河流治理、21个大中型灌区建设、72座水库除险加固项目顺利推进。开展10条小流域综合治理试点,牛车河、芭茅河入选全省典型案例。深化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卫生厕所普及率达到96%,生活污水治理率达到56.5%,垃圾分类自然村占比55.8%。麻城入选全国村庄清洁行动先进县,浠水入选全国充换电设施补短板试点县,红安“两网融合”模式全省推广。900个行政村新建充电桩,“四好农村路”、寄递物流、5G网络实现行政村全覆盖。入选国家“千兆城市”。


畜牧业现价总产值255.61亿元,增长0.7%。禽蛋产量41.99万吨,增长17.1%;生猪出栏479.59万头,增长1.1%;牛出栏22.96万头,减少9.3%;羊出栏56.42万只,减少11.9%;家禽出笼6158.5万只,减少10.2%。
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有序,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快速发育,注册的农民专业合作社14329家,比上年增加483家,家庭农场14949家,比上年增加686家。


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产销率96.2%;实现营业收入2056.76亿元,增长5.0%;利润总额117.20亿元,下降0.8%;资产总计2383.33亿元,增长1.1%。
建筑业单位数947家,增加78家,总产值1212.8亿元,增加51.3亿元,增长4.4%。实现增加值236.55亿元,增长2.5%。

全年投资项目2762个,项目计划总投资4121.66亿元。在建项目2437个,增加1.8%,其中本年新开工项目1210个,增加6.8%;亿元以上项目609个,下降13.6%。在全部入库投资项目中,工业投资项目1103个,增加19个;工业新开工项目547个,增加47个。

房地产开发投资完成额193.79亿元,下降7.2%。房屋施工面积1510.05万平方米,下降9.8%,其中新开工面积208.58万平方米,增加2.4%;竣工面积209.38万平方米,下降18.3%;商品房销售面积393.22万平方米,增长4.5%;商品房销售额189.19亿元,增长0.9%。待售面积308.13平方米,增长18.1%。新增保障性租赁住房3006套,建成完整社区50个,改造老旧小区401个。当年发放租赁补贴920户,发放补贴资金180.2万元。


分行业看,批发业实现销售额700.25亿元,增长6.9%;零售业实现销售额1198.57亿元,增长8.6%;住宿业实现营业额26.22亿元,增长6.7%;餐饮业实现营业额219.22亿元,增长10.3%。


全市邮政行业业务总量29.28亿标准量,邮政营业网点433处,快递营业网点724个,信筒信箱195个,函件17.45万件,快递22525.56万件(出口量),报刊期发数27.82万份,报、刊发行累计5728.16万份。邮政道段总长度3.59万公里,农村投递道段总长度2.88万公里。
接待游客6434.34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517.38亿元。创建旅游强县4个、旅游名镇6个、旅游名村17个,5A级景区发展到1家,4A级景区达到23家,A级景区总数达到101家,星级宾馆(饭店)40家,其中三星级28家、四星级8家。

财政支出1078.95亿元,增长10.9%。其中一般公共预算支出715.55亿元,增长10.7%。一般公共预算支出中:一般公共服务支出68.80亿元,增长3.4%;教育支出113.84亿元,增长0.9%;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107.09亿元,增长15.2%;医疗卫生支出70.39亿元,下降2.1%;节能环保支出20.84亿元,下降8.7%;城乡社区事务支出45.59亿元,增长29.4%。民生支出合计594亿元,增长12.8%,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83.0%。
年末银行业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存款余额6076.93亿元,本外币各项贷款余额3739.84亿元。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存款余额6068.49亿元,增长10.7%,当年新增588.79亿元,同比多增48.53亿元。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3737.95亿元,增长9.7%;当年新增贷款330.65亿元,同比减少124.68亿元。全市银行业金融机构实现帐面盈利36.18亿元,下降12.1%。
商业保险机构实现保费收入137.11亿元,增长7.3%;各项赔付和给付支出55.46亿元,增长10.3%。
全市境内外上市公司3家,新三板、四板挂牌企业分别达到16家和583家,挂牌企业总数达到599家。全市银行业机构32家,网点692个。

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475.81亿元,占GDP比重14.8%,高新技术企业总数达到1250家。累计建立6家省级产业技术研究院;选派市级科技特派员256名、国家三区人才84名,累计组建科技特派员工作站110家,建立省级乡村振兴科技创新示范基地19个。全市授权专利5271件。

年末全市共有医疗卫生机构4293个(含村卫生室),其中医院104家、基层医疗卫生机构4140家、专业公共卫生机构37家。全市卫生技术人员43314人,其中执业(助理)医师17846人,注册护士18996人。全市医疗卫生机构实际开放床位48161张。
体育成绩斐然。黄冈马拉松、遗爱湖龙舟赛、挺进大别山系列赛事成为中部地区有地域特色、有影响力的品牌赛事。开展国民体质监测4000人次,举办全民健身活动1000余场,全市19家公共体育场馆全部对社会免费或者低收费开放,20万人次享受免费健身。成功承办3项国家级赛事和3项省级青少年体育类比赛。2024年度全省比赛共获59枚金牌、158枚奖牌,足球项目获得两个组别冠军。参加全国少年体操锦标赛夺得7金2银1铜。1人达国家运动健将级,11人达到一级运动员等级。


城乡居民收入稳定增长,生活质量不断提高。全年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0324元,增长4.8%;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553元,增长6.2%。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35.67%,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35.76%。年末城镇居民人均住房面积40.8平方米,比上年增加0.24平方米。农村居民人均住房面积48.96平方米,比上年增加0.37平方米。
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完善。全市城镇新增就业人数6.73万人,培训劳动力5.3万人次,城镇失业人员再就业5.48万人,就业困难人员就业4.78万人,组织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162万人。全市参加城乡居民医疗保险人数526.27万人,2024年总收入57.58亿元,其中个人缴费收入21.36亿元,财政补助收入34.91亿元,利息收入0.21亿元,其他收入0.26亿元,上级补助收入0.84亿元;年总支出54.78亿元,其中住院费用支出41.21亿元,门诊费用支出7.92亿元,其他待遇支出0.02亿元,购买大病保险支出4.79亿元,补助下级支出0.84亿元。已为1.94万城市低保对象发放低保金1.07亿元,为17.48万农村低保对象发放低保金7.21亿元,城乡低保人均月补差分别提高55.36元和50.59元。城乡低保月补金分别达到495.17元和369.11元。
福利彩票销售继续保持平稳较快发展。全年福利彩票总销量达到4.39亿元,其中电脑票3.54亿元,网点即开票8440.22万元,积累公益金3536万元。

国家、省级自然保护区4个,森林公园、湿地公园总数达到35处,其中国家级森林公园5处、国家级湿地公园9处。完成营造林108.5万亩,育苗4.5万亩,封山育林20.47万亩。森林覆盖率40.46%。
注释:
1.本公报2024年数据为统计快报数。根据第五次全国经济普查结果,对地区生产总值、三次产业及相关行业增加值等指标的历史数据进行了修订。
2.地区生产总值、各产业增加值按现价计算,增长速度按不变价计算。
3.部分数据因四舍五入的原因,存在总计与分项合计不等的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