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冈市统计局
2000年,全市上下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关于经济工作的各项决策部署,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确定的“三增长、两确保、一高于”的总体奋斗目标,切实抓住宏观经济环境逐步好转的机遇,进一步加大各项政策措施的落实力度,团结拼搏,克难奋进,全市国民经济保持了较好的发展态势:国民经济运行平衡,运行质量有所提升。各行各业捷报频传,社会事业全面进步。不仅为全市“九五”计划画上了圆满的句号,而且为“十五”开好头,起好步奠定了坚实的经济和社会基础。
一、 综合
初步测算,全市2000年累计创造当年价国内生产总值320.3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9.3%,增速与上年、与全省平均水平均保持同步,比全国平均水平快1.3个百分点。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完成增加值82.5亿元,比上年增长0.3%;第二产业完成增加值145.2亿元,增长13.1%;第三产业完成增加值92.6亿元,增长12.3%。从结构看,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由1999年的28.0:43.7:28.3变化为2000年的25.8:45.3:28.9,二三产业比重呈稳步上升态势,并逐步成为推动全市国民经济增长的主要力量。特别是第三产业,在1999年增加值首次超过第一产业的基础上,2000年其规模迅速扩大到超出第一产业10.1亿元,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地位迅速上升。
整个“九五”时期,全市国内生产总值平均每年以13%的速度稳步增长,高于预期增长目标,是全市国民经济增长最快的时期。
在经济保持稳步发展的同时,各项改革和对外开放力度进一步加大,国有企业脱困目标基本实现。全市整个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困难:一是物价总体水平低迷,仍在负增长区间运行;二是农民收入增长缓慢;三是就业再就业压力大;四是工业经济效益回升的基础不牢。
二、 农业
面临市场和春、夏、秋三季连旱的双重压力,全市自始至终坚持“一抗两保”不动摇,以实施“四优工程”为重点,切实加大农业结构调整力度,积极发展多种经营,努力提高“两高一优”农产品种养比重,推进了农业增产增效。全年 粮食总产量为259.1万吨,比上年减产30.3万吨,减幅为10.5%;棉花总产量为3.76万吨,比上年增长0.8%;油料产量再创历史最高水平,总产量突破40万吨,达到40。2万吨,比上年增产7.2万吨,增长21.9%,其他主要经济作物除水果产量为5.1万吨,比上年减少9.7%外,其余均有不同程度的增长,如茶叶和蔬菜产量分别为1.4万吨和243.7万吨,分别增长11.5%和6.8%。
牧业生产保持稳定,渔业生产有所下滑,林业生产继续发展。全年累计出栏肥猪238.8万头,肉类总产量24.8万吨,分别比上年增长8.7%和1.5%;全年出笼各种家禽2147.2万只,增长8.6% ;禽蛋产量为7.7万吨,增长3.5%;猪、牛、羊和家禽养殖大户发展到3013户;蚕茧产量比上年下降18.3%为8141吨。水产品产量为27.6 万吨,比上年下降2.9%。全年共完成植树造林面积17.1千公顷,板栗产量比上年增长7.4%达到2.9万吨。
农业生产条件过一步得到改善。年末全市农业机械总动力比上年增长 5%达到127.9万千瓦,年末耕地面积312.36千公顷,全年农村用电量比上年增长8.2%达到79845万千瓦时,农用化肥施用折纯量35.2 万吨,使用农膜4646吨,农药17520吨,农用柴油63775吨;农用水利建设进一步加强,有效灌溉面积达到246.6千公顷,旱涝保收面积177.4千公顷。
三、 工业和建筑业
全市国有和年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的非国有独立核算工业企业全年共完成不变价工业总产值153.3亿元,比上年增长16.0%。其中,国有控股工业完成产值79.2亿元,比上年增长14.7% ;国有工业完成产值41亿元,比上年增长14.9%;集体工业完成产值得46.4亿元,增长15.8%;股份制工业完成产值42.6亿元,增长13.7%;“三资”企业完成产值14.2亿元,增长23.6%;大中型工业完成产值52.4亿元,增长13.3%;农村工业完成产值57亿元,增长17.8%;轻工业产值82.3亿元,增长18.1%,重工业产值71亿元,增速为13.8%,轻重工业之比由1999年的1:0.91变化为1:0.86。
在工业生产持续增长的同时,工业经济运行质效与往年比均明显提升。被调查的684家工业企业,亏损企业数比上年减少34%,国有亏损企业亏损额比上年减少24.9%;共实现产品销售收入128.2亿元,利税总额10.5亿元,利润3.5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16.0%、20.4%和42.9%;完成工业增加值58.4亿元,比上年增长15.0%,高于全省平均水平3.0个百分点,比全国平均增幅快3.6个百分点。工业综合经济效益总指数为120.68,国有亏损企业全年共扭亏1381万元,工业全员劳动生产率提高到41749元/人。
全市全年工业生产用电量115646万千瓦小时,比上年多用电693万千瓦小时,增长0.6%。
建筑业生产向前发展。全市建筑业全年共创造增加值23.3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3.9%,共有资质等级四级以上建筑企业160个,从业人员5.8万人,全年房屋建筑施工面积500万平方米,比上年增长4.5%,其中新开工面积260万平方米,房屋竣工面积150万平方米,分别增长6.3%和7.1%。
四、固定资产投资
在重点项目和国债投资项目对全市投资的拉动下,全市固定资产投资保持稳步增长,有效地支撑了黄冈经济的发展。
2000年,全市共完成固定资产投资87.1亿元,比上年增长11.3%.其中,基建投资56.6亿元,增长11.1%,技改投资30.5亿元,增长11.5%.分所有制看,国有投资增速大大快于集体和个人投资增速,国有单位全年完成投资43.1亿元,增长23.0%,国有基建和国有技改分别完成投资22.7亿元和12.6亿元,分别增长17.9%和25.3%;集体单位共完成投资11.8亿元,增速为2.6%,其中,农村集体投资10.8亿元,增长8.5%,城镇集体投资1.0亿元,负增长35%;城乡私人投资32.2亿元,增速仅为1.5%.投资率由1999年的25.74%提高到27.19%,提高了1.45个百分点.全市58个重点项目进展有序,投资环境不断优化。
五、交通、运输和邮电业
交通运输业稳步发展。2000年末,全市公路里程总长度9486公里,其中等级公路4304公里,分别比上年增加514公里和194公里。民用汽车拥有量达到9601辆,公路客货运输量分别为7061万人和1243万吨,分别比上年增长1.4%和1.3倍;客货周转量分别为373178万人公里和76990万吨公里,分别增长6.8%和36.3%;水路客货运输量分别为431.1万人和572.9万吨,客货周转量分别为2900万人公里和154915万吨公里;全市铁路红路总长度316公里,铁路客货运输量分别达到276万人和156万吨,分别比上年增长23.2%和14.7%。交通运输秩序良好,基础设施逐步改善,大别山腹地公路、团黄高速公路、红麻高速公路和鄂黄长江大桥的建成通车,都将为黄冈交通运输事业的快速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全年共实现邮电业务总量4.91亿元,其中,电信业务量3.66亿元,邮政业务量0.99亿元.
全市市话交换机容量达到24.6万门,农话交换机容量达到31.3万门,年末城乡电话用户分别发展到21.2万户和25.4万户,与上年相比分别增长25.4%和27%;无线寻呼用户和移动电话用户分别发展到4.03万户和7.2万户,全市所有乡镇都实现了通邮通电话,通电话的村4009个,占93.2%;电话普及率达到6.42%,平均每百人拥有电话6.4部,其中,市话普及率为16.55%,即平均每百人拥有电话16.6部.邮政全年报刊发行总量达到12008万份.邮电局所发展到174个。
六、内外贸易和市场物价
全市内外贸易彻底消除了亚洲金融危机的负面影响,使整个消费品市场较为活跃,购销两旺,商品流通秩序良好。
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06亿元,比上年增长10.6%,增速较上年加快了1.8个百分点,是连续三年来增长最快的。其中,市、县和县以下零售额分别为24.1亿元、27.8亿元和54.1亿元,增速分别为15.1%、2.1%和13.4%。在全部消费品零售额中,批零贸易业零售额为76.3亿元,餐饮业零售额10.1亿元,其他行业零售额19.6亿元,与上年相比分别增长15.1%、12.0%和-4.6%。
外贸出口创汇呈恢复性增长之势,全年海关统计口径外贸出口总额为10425万美元,比上年增长1.15倍,这一增幅是历年所没有的,而且是自元月份开始,就一直保持成倍增长的。全年实际利用外资和外商直接投资分别达到2918万美元和1090万美元.黄冈对外开放程度进一步扩大。
市场物价仍未浮出水面,继续呈回落之势。年末全市社会商品零售物价总指数为98.7%,仍比上年回落了1.3个百分点,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也只有99.2%,浮出水面仍差0.8个百分点。
七、财政、金融和保险
2000年,全市财政收入平稳增长,全年累计完成财政收入20.7亿元,比上年增收1.59亿元,增长8.3%,其中,地方收入16.6亿元,增长10.8%,中央收入4.1亿元,负增长0.6%.全年财政支出24.3亿元,比上年增长14.3%。
金融形势基本稳定,存贷款余额继续增加。年末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为149.4亿元,比年初增加15.43亿元,同比多增6.6亿元,其中,城乡居民储蓄119.4亿元,比年初增加11.32亿元。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年末达到177.69亿元,比年初增加10.24亿元,金融机构现金净投放13.5亿元,同比少投放10.8亿元.
保险事业继续发展,全民保险意识逐步增强。全市全年保险总金额达到87.9亿元,其中财产险占72%为63.6亿元,人寿险只占近28%为24.3亿元,全年保险收入增长15.5%,达到2.62亿元,全年保险赔付支出与上年持平为0.87亿元,但赔付率只有33.3%,同比下降5.3个百分点。
八、科教文卫、广播电视和体育
全市共有科技开发机构385个,从事科研活动人员共2560人,其中,县级以上科技开发机构45个,从事科研活动人员708人.全年共承担各级各类科研项目93个,总投资25008万元,取得地市级以上科研成果项目65个,其中省部级以上科研成果项目38个。全年科技三项费用支出1144万元,批准实施专利达到70件,增长22.8%,技术市场合同交易额增长37.8%达到11500万元。大别山科技节的成功举办,是黄冈科技兴市的重要举措之一。
教育事业发展迅速。全市各类普通中等专业学校12所,在校学生2.1万人;普通中学366所,在校学生43.2万人;小学3800所,在校学生89.4万人,小学学龄儿童入学率达到99.9%;共有幼儿园250所,在园幼儿7.1万人。全市现有一所成人大专学校和两所普通高校,在校学生共1.5万人。去年全市参加高考人数20403人,较上年增加2449人,其中,上线总人数为13525人,上线率为66.3%。在上线人数中,上省线人数11430人,较上年增加6480人,上省线率也超出全省平均水平12.6个百分点。高考录取人数和录取率均创历史新高。全年教育事业费支出比上年增长21.9%达到5.05亿元。
广播电视事业日益繁荣。黄冈广播电视传播中心以及东方文化广场的建成和投入使用,标志着黄冈广播电视事业已迈入新的发展阶段;全国村村通广播电视工程的启动,黄冈又有一大批贫困落后村跻身通广播电视行列。目前,全市共有广播电台9座,电视台10座,广播听众667万人,覆盖率为93.2%;电视观众人数达668万人,覆盖率为93.5%。
文化事业健康发展。年末全市共有各类专业艺术表演团体11个,文化馆(站)24个,博物馆和纪念馆16个,公共图书馆12个,共拥有各类藏书95万余册,电影发行放映单位510个,电影观众230万人次,全年出版各类报纸9800多万份,省黄梅戏剧团等单位排演的部分剧目多次进京上演并获奖。
卫生事业明显进步。随着医疗制度改革的深入,医疗和医药部门的顺利分设,全市医疗技术水平有了较大程度的提高:黄冈市第一人民医院已跻身全国三等甲级医院行列,全市已基本实现人人享有初级卫生保健的目标。目前,全市共有各类卫生机构共1044个,其中医院31所,专业卫生技术人员共21399人,有医生7219人,卫生机构病床数14152张,比上年增长33.9%。
体育事业发展迅速。随着全民健身运动在全市广泛深入的开展,体育事业发展迅速,2000年,全市共举办县级以上体育动动会 次,比上年多举办185次,参加运动会人数在14.4 万人次;举办乡镇级体育运动会459次,参加人数达17。9万人次;实际参加体育达标活动学生数88.7万人,全市体育场地已发展到4015个。
九、城市建设和环境保护
2000年是黄冈市撤地设市以来城市建设力度最大的一年,城市功能显著增强,主要表现在城市建设水平的提高,城建规划的编修,城市供排水设施的完善,道路建设的标准化和建设步伐的加快,城市管理以及环境保护的加强和城市形象的增强等方面。目前,城市规划区面积已达35.2平方公里,建区区面积23.9平方公里,市区绿化率为20.3%,绿化覆盖率已达27。1%,公共绿地面积1300公顷,公园面积为369.6公顷。人均公共绿地面积已增加到14.29平方米,公园面积已增长到 公顷,城市出租汽车数比上年增长17.7%,达到1776辆,公共汽车数比上年增长38.1%达到1600辆,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为73.28%,工业废气处理率为95.85%,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为83.96%,供排水管道总长度分别达到952公里和704公里。全市城建设总投资5.1亿元,其中市区建设投资1.3亿元。全市环保活动经费1699万元,城市街道整洁,环卫管理强化,交通流通秩序良好,文明市风开始形成,广大市民城市意识明显增强,一个人人热爱黄冈、建设黄冈的良好局面初步形成。
十、劳动就业和人民生活
劳动就业工作继续加强。年末全市城镇单位在岗职工和其他从业人员共35.88万人,其中在岗职工34.74万人,使用农村劳动力1.46万人,女性从业人员12.87万人,占从业人数的35.87%,全年共安置下岗职工1.44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5%,职工年平均工资比上年增加199元达到4855元。由于企业目前正处于新老体制转换过程中,部分国有企业生产经营困难,下岗职工仍有所增加。
城乡居民收入有所增加,生活水平继续改善。全年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900元,比上年增加300元,增长6.5%,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2081元,比上年增加42元,增长2.1%。
十一、龙头经济
2000年,市区龙头经济建设成效显著,各项主要经济指标增幅均高于全市平均水平,占全市比重逐步提高,龙头带动作用逐步增强。全年实现现价国内生产总值26.4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0.5%,高于全市平均水平1.2个百分点。可比价工业产值15.1亿元,增长17.2%;完成财政收入1.76亿元,增长10%;国有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为9.44亿元,增长6.8%;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28%达到1.6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