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冈市2007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07

选择区域:>>>

2007年,全市人民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围绕市第三次党代会提出的“三个提高、三个翻番、三个确保”奋斗目标,坚持科学发展,推进和谐建设,着力改善民生,统筹做好改革发展稳定各项工作,使国民经济持续保持高位稳健运行态势,呈现出速度加快、质效提高、结构改善、后劲增强的良好局面。

一、综合

国民经济稳步发展。据初步核算(下同),2007年全市生产总值473.74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4.4%,增速创建市以来最好水平。其中,第一产业150.35亿元,增长10.4%;第二产业157.38亿元,增长20.3%;第三产业166.01亿元,增长12.5%。人均生产总值由上年的5859元提高到7095元。三次产业结构由2006年的30.91:32.2:36.89调整到2007年的31.74:33.22:35.04。

市场物价结构性上涨。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比上年上涨4.46%,涨幅提高2.26个百分点。其中,食品、烟酒及用品、居住、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医疗保健分别上涨10.91%、1.03%、7.5%、0.5%、2.25%;衣着、交通和通信工具、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价格分别下降1.52%、0.78%和2.03%。工业品出厂价格比上年上涨2.72%,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上涨6.08%。

劳动就业形势较好。全市城镇新增就业4.66万人,培训农村劳动力30万人、转移10万人,全市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07%以内。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2.41万人,其中“4050”人员再就业0.74万人。累计发放再就业证7.46万人,为626名下岗失业人员发放小额贷款856万元。全市共开发公益性岗位3300个,解决了一批就业困难人员的就业问题。

二、农业

全市坚持以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目标,加大农业投入、合理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农村经济稳定发展,农业生产全面丰收。全市农林牧渔总产值235.65亿元,增长27.1%;农业增加值150.36亿元,增长24.1%。

农业结构调整取得实效。粮食种植面积707.09万亩,增加6.14万亩,增长0.14%;粮食总产量294万吨,增加10万吨,增长3.5%。油料面积285.81万亩,减3万亩,减幅为1.03%;油料产量42万吨,增1.47万吨,增长3.6%。油料面积虽然略有下降,但单产增加13.18斤,增幅为4.68%。蔬菜面积137.37万亩,减少1.55万亩,减1.16%;蔬菜产量219.94万吨,增5.33万吨,增长2.5%。棉花播种面积70.99万亩,增11.15万亩,增长18%。棉花总产7.25万吨,增1.14万吨,增长18.66%。

畜牧业生产强势增长。在国家优惠政策和市场价格的拉动下,全市畜禽养殖小区、养殖大户不断增加,养殖规模不断扩大。畜牧业总产值68.47亿元,增加24.55亿元,增长55.9%;生猪出栏356.56万头,增58万头,增长19.6%;猪肉产量25.95万吨,增长12.9%。家禽2925.65万只,增621.26万只,增长27%;禽肉产量3.74万吨,增长43.85%。牛61.45万头,增8.37万头,增长15.8%;牛肉产量3.64万吨,增长12%。全市新增各类畜禽养殖小区80个,10个县(市、区)畜禽规模养殖小区总数200个。

水产品产量大幅增加。渔业总产值33.48亿元,占农林牧渔总产值14.2%,增长29.8%。水产品产量40.03万吨,增长18.2%。特色水产品小龙虾养殖势头强劲,全市小龙虾养殖面积15.8万亩,总产量1.65万吨。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生产速度加快。全市工业增加值121.07亿元,增长17.6%,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完成增加值84.91亿元,增长30.08%,超过全省平均水平6.48个百分点。按所有制分,国有经济完成增加值8.47亿元,增长17.78%;集体经济2.5亿元,增长12.72%;股份制经济57.22亿元,增长46.94%;外商及港澳台投资经济完成增加值8.05亿元,增长69.94%。重工业增长快于轻工业。轻工业完成增加值38.33亿元,增长29.16%;重工业46.58亿元,增长31.06%。高新技术产业规模不断扩大,完成增加值16.2亿元,增长41.8%。

工业企业效益显著提高。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税18.69亿元,比上年增长85.79%,其中利润总额9.72亿元,比上年增长115.04%。随着工业经济运行环境的改善,全市工业所有制结构不断优化,区域经济活力明显增强。

建筑业稳步发展。全市建筑业实现增加值36.31亿元,增长33.4%。全年资质以内建筑企业完成施工产值143.8亿元,增长61.6%。建筑单位新开工房屋建筑施工面积1674.7万平方米,比上年净增615.8万平方米,增长58.16%。

四、固定资产投资

投资大幅增长。全市固定资产投资完成258.5亿元,比上年增长34%,增幅居全省第一位。其中,城镇以上项目完成投资208.54亿元,比上年增长52.5%。全市新开工项目1171个,同比增加209个。引进及签约项目637个,总投资350.3亿元。纳入全省重点考核的大别山电厂、白莲河抽水蓄能电站、大广北高速公路、武英高速公路、伊利乳业、武麻高速红安连接线等6个项目,全年累计完成投资55.8亿元,占全市城镇以上项目投资的36.8%。重大项目前期工作实现新突破,林纸一体化项目建设总规模为25万吨化机浆、30万吨漂白浆、50万吨高档纸,配套建设450万亩林业基地,总投资近100亿元;黄冈火电厂项目前期工作已重新启动,项目防洪论证、项目申请报告书正在编制;连江支堤项目获国家发改委核准后,已开工建设;黄冈亚东水泥项目已经获省核准;红安火车站改造和黄州火车站升级改造铁道部已经认可。

房地产业快速发展。全市房地产投资23.33亿元,增长91.7%,增幅比上年提高57.7个百分点。商品房销售快速增长。全市销售商品房154.87万平方米,增长78.3%,其中销售住宅面积146.6万平方米,增长78.5%。

五、国内外贸易和旅游

消费品市场活跃。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23.66亿元,比上年增长21.25%,增速位居全省第一。其中,市级零售额54.83亿元,增长15.91%,县级67.25亿元,增长21.64%,县以下101.58亿元,增长24.06%。分行业看,批发零售贸易业实现零售额193.28亿元,增长21.63%,住宿和餐饮业24.85亿元,增长16.86%;其它行业5.53亿元,增长28.9%。从消费热点看,汽车、食品、服装、各种时尚及文化商品成为市场消费的热点。住房消费继续升温,全年商品房销售额增长80%,其中住宅销售额增长95.6%。汽车、住房消费的快速增加带动了城市消费品市场的活跃,意味着新一轮消费结构升级速度加快。

对外贸易规模扩大。全市外贸出口3.62亿美元,完成年度计划的135.6%,增长75.2%。其中,机电产品出口3967万美元,增长85.5%;纺织服装出口11011万美元,增长83.7%;医药化工出口9088万美元,增长58.4%;高技术产品出口1297万美元,增长28.5%。全市实际利用外资11767万美元,增长24.9%。

旅游业继续升温。全市星级饭店达到28家,增加2家。接待国内旅游465.42万人次,增长1.2%;国内旅游收入27.7亿元,增长38.5%。接待入境旅游者0.87万人次,旅游外汇收入224.59万美元,增长61.58%。

六、交通和邮电

交通运输平稳发展,邮电通信业快速增长。全年交通运输和邮政业完成增加值20.59亿元,比上年增长34.5%。全年各种运输方式客运量5611万人,旅客周转量34.1亿人公里;货运量879万吨,货物周转量6.31亿吨公里。全市等级公路1.36万公里,其中二级及以上公路1512公里。全市本地固定电话总数93.55万部,增加12.24万户,增长15.05%;移动电话155.11万部,增长12.4%。邮电通信业快速发展使全市信息化步伐加快,全市投资近2亿元使100%乡镇和80%行政村实现了宽带互联网接入。

七、财政、金融和保险业

财政收入较快增长。全市实现财政收入45.27亿元,比上年增加10.79亿元,增长31.3%。其中地方一般预算收入19.93亿元,比上年增长29.8%。税收占财政收入的比重达到52.4%。财政支出达到89.08亿元,比上年增长33.3%。其中一般预算支出74.48亿元,比上年增长32.6%。教育支出16.75亿元,增长35.1%;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10.77亿元,增长12.5%;医疗卫生支出4.58亿元,增长77.9%;环保支出0.65亿元,增长205.6%;农林水事务支出9.71亿元,增长55.8%。

金融业保持增长态势。年末金融机构存款余额500.71亿元,比年初增加56.19亿元,增长12.64%;年末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377.31亿元,比年初增加35.15亿元,增长10.27%。金融机构贷款余额262.4亿元,比年初增加37.43亿元,增长16.64%,增幅首次超过存款增幅。其中,中长期贷款和短期贷款大幅度增加,分别占新贷款额的72.19%和30.9%,金融机构对地方经济的扶持力度明显加强。

保险业快速发展。全市商业保险机构实现保费收入8.91亿元,比上年增长19.1%;各项赔付和给付支出1.22亿元,增长11.2%。

八、教育、卫生和科技事业

教育事业稳步发展。全市幼儿园230所,入园幼儿5.18万人,在园幼儿6.48万人;全市小学1607所,招生学生8.82万人,在校人数54.31万人,小学生入学率达到99.98%;初中302所,招生13.09万人,在校学生42.25万人,初中生入学率99.2%;高中81所,招生6.14万人,在校学生18.37万人;职业技术高中47所,招生4.79万人,在校11.39万人;职工技术培训学校1249所,毕业生7.22万人,注册8.06万人。全市普通高等教育招生0.92万人,在校生2.87万人。各类中等职业教育(不含技工学校)招生5.2万人,在校生9.1万人。

文化事业继续繁荣。年末全市共有各类专业艺术表演团体11个,群众艺术馆、文化馆12个,县级及以上公共图书馆12个,馆藏量137万册;博物馆、纪念馆14个。全市有广播电台11座,中短波广播发射台和转播台2座,电视台10座。广播人口覆盖率和电视人口覆盖率分别达96.62%和96.21%。

体育事业蒸蒸日上。全民健身活动在全市蓬勃开展,各种健身活动有序进行。全市第二次运动会成功举行,为开展大型体育运动会积累了丰富经验。

卫生事业不断进步。全市年末有医疗机构1025个,卫生事业人数2.53万人,其中卫生技术人员2.12万人。全市拥有各类病床1.18万张。

科学研究取得新进展。2007年全市共争取国家科技项目19项,争取省级科技项目56项,实施市级科技项目26项。全市有9家企业分别通过了部、省科技部门的高新技术企业资格评审,全市省级高新技术企业达到7家,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达到2家。

九、人口、人民生活、社会保障和安全生产

人口增长速度保持平稳。年末全市总人口730.98万人,比上年末净增2.04万人,常住人口666.7万人。人口出生率7.86‰,人口死亡率4.18‰,人口自然增长率3.68‰。

城乡居民收入稳定增长,生活质量不断提高。全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314元,增长19.1%;农民人均纯收入3295元,增长15.17%。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36.7%,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45.59%。在食品消费结构中,人均奶及奶制品、鲜果、禽蛋类、水产品消费量明显上升。

居民住宅面积不断扩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年末城镇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38平方米,比上年增加2平方米。农村居民人均居住面积有所增加,住房结构质量不断提高,农民人均住房面积达到36.21平方米,比上年增加0.99平方米。

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完善,民政福利事业稳步发展。全市征收社保基金收入10.58亿元,完成年度任务124%,社会保障覆盖面比上年明显扩大。社会保险新增扩面16.8万人,其中养老保险新增扩面3万人,完成年度任务的143%;失业保险新增扩面2.76万人,完成年度任务的346%;医疗保险新增扩面6.23万人,完成年度任务的113%;工伤保险新增扩面2.78万人,完成年度任务的103%;生育保险新增扩面2.03万人,完成年度任务的101%。

享受城镇最低生活保障补贴14.4万人,占非农业人口8.34%,三类重点对象人均月低保金达到200元以上。农村低保对象9.34万户,17.85万人。

安全生产水平明显提高。全市全年安全事故死亡人数190人,亿元GDP安全事故死亡人数0.4人,低于年初控制目标0.1人。

十、环境保护

通过采取专项治理、淘汰关闭、替代能源、调整结构等措施,减排工作初见成效,环境保护取得阶段性成果。全年化学需氧量同比削减1135吨,净削减率2.8%;二氧化硫同比削减593.7吨,净削减率2.65%。市区环境质量为二级良好。全市地表水环境质量按功能分区基本达标,全市境内长江6条主要支流水质总体良好,符合Ⅱ~Ⅲ类水质标准。两个水库(白莲河、浮桥河)水质主要指标达到国家环境质量Ⅱ类标准。市及各县市区城区18个饮用水源取水口断面水质符合水功能区划Ⅱ类水质标准,水质达标率100%。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95%,城市区域环境噪音平均等级A声级为48.2分贝,声环境质量较好。

十一、抗灾救灾

受自然灾害影响,全市受灾人口562万人,农作物受灾面积291万亩,绝收32万亩,因灾倒塌民房1.8万间,死亡15人,直接经济损失8.6亿元。全市共发放救灾资金4060万元,救灾粮233万斤,倒房恢复开工率100%,竣工率93.6%。同时还千方百计引江水、提湖水、放库水,共计提供水源5.6亿立方米,灌溉面积达400万亩,临时解决3.1万人,0.86万头大牲畜饮水困难,共计挽回经济损失3.19亿元。20座大中型病险水库列入国家一、二期病险水库除险加固规划,均已完成主体工程脱险,有7座完成除险加固并进行单位工程验收。黄广大堤护岸工程、砼路面工程、人畜饮水补偿工程等共完成总投资8270万元,赤东湖、白潭湖、清江口泵站更新改造工程正在加紧施工。全市共计投入水土保持资金4200万元,完成水土流失综合治理面积290平方公里。

注:1、本公报数据为初步统计数;

2、地区生产总值、各产业增加值绝对数按现价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计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