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是实现“十五”计划发展目标的最后一年,也是制定“十一五”发展规划的基期年。在这一年里,面对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发展进程不断加快带来的机遇与挑战,市委、市政府团结带领全市人民,坚持以科学的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紧紧围绕“赶超全省发展水平”和“十五”计划目标,坚持“全党抓经济,重点抓工业,突出抓招商,着力抓环境”,抢抓机遇,加快发展,成功应对局部地震等多种自然灾害的挑战,有效抑制经济运行和社会发展中出现的不稳定不健康因素,经济保持了平稳较快的增长态势,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环保等各项社会事业取得新的进步,城乡居民生活继续得到改善,为“十一五”规划的实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一、综合
经济运行保持平稳较快增长。初步核算,全市生产总值(经济普查口径)348.56亿元,比上年增长9.3%。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15.53亿元,增长4.3%;第二产业增加值107.86亿元,增长15.6%;第三产业增加值125.17亿元,增长9.1%。
经济效益显著提高。列入统计监测的524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达131.3%;实现利润总额2.14亿元,比上年增长12.04%;实现利税6.78亿元,比上年增长28.26%。
宏观经济和微观经济在较景气区间运行。从市企调队第四季度景气调查情况看,反映宏观经济运行质量的企业家信心指数为122.27,比上年提高1.83点;反映微观经济运行状态的企业景气指数为126,比上年提高12.69点。
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农业抵御自然灾害能力仍然较差,上游产品价格上涨过快、部分下游产品价格下降造成企业利润空间受到挤压,农业生产资料涨幅过大加大了农民增收难度,城镇低收入群体生活仍较困难。
二、农业
农业生产平稳发展。全年粮食作物播种面积460.73千公顷,比上年增长1.72%;棉花种植面积34.24千公顷,增长8.56%;油料种植面积197.98千公顷,增长4.35%;蔬菜种植面积93.2千公顷,下降12.8%。全年粮食产量282.72万吨,增长1.6%。棉花5.7万吨,增长14.74%。油料40.76万吨,下降0.98%。蔬菜产量236.68万吨,下降4.45%。茶叶产量1.8万吨,增长5.74%。蚕茧0.55万吨,增长14.25%。
全年肉类总产量33.01万吨,增长5.5%。其中猪肉产量26.28万吨,增长5.69%;禽肉产量2.87万吨,增长7.68%。全年水产品产量32.23万吨,增长4.7%。
年末全市农村用电量9.28亿千瓦时,增长37.23%;化肥施用量(折纯)36.51万吨,增长15%;有效灌溉面积217.8千公顷,增长1.77%。
三、工业和建筑业
全年全部工业增加值83.47亿元,比上年增长17.7%。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50.78亿元,增长22.5%。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增加值16.02亿元,增长14.6%;股份制企业增加值33.26亿元,增长40.1%;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企业增加值4.18亿元,增长20%。全年完成轻工业增加值24.51亿元,增长20.9%;重工业增加值26.27亿元,增长24.3%。
建筑业增长较快。全市建筑业完成增加值24.39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6.7%,资质内建筑企业房屋建筑施工面积1133.55万平方米,比上年增长16.14%;资质内建筑企业全年实现利润总额2.27亿元,比上年增长19.74%。
四、固定资产投资
全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58.56亿元,比上年增长21.9%。其中投资规模在50万元以上项目投资完成投资117.78亿元,增长31.5%,第一产业投资4.42亿元,增长25.6%。第二产业投资47亿元,增长24.5%。第三产业完成投资56.35亿元,增长16.7%。房地产开发投资9.08亿元,增长45.9%。
五、国内贸易和市场物价
消费品市场保持活跃。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60.97亿元,比上年增长12.12%。其中县及县以上消费品零售额88.81亿元,增长12.08%;县以下零售额72.16亿元,增长12.24%。分行业看,批发零售贸易业实现零售额138.54亿元,比上年增长11.85%;住宿餐饮业零售额18.52亿元,增长13.97%;其他行业零售额3.91亿元,增长13.24%。
市场物价平稳运行。全市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上涨3.4%。其中,城市居民消费价格上涨2.3%,农村居民消费价格上涨4.2%。分类别看,食品类价格上涨5.1%,居住类价格上涨5.9%,烟酒及用品类价格下跌2.7%,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类价格上涨2.2%,医疗保健和个人用品类价格下降3.1%,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类价格上涨2.2%,衣着类价格上涨2.0%,交通和通讯类价格上涨2.5%。
六、对外经济
全年进出口总额18337万美元,比上年增长1.3%。其中出口额15752万美元,增长20.8%;进口额2585美元,下降48.9%。实际利用外资保持增长。全市实际利用外资7031美元,比上年增长23.2%。
七、交通、邮电和旅游业
全市全年完成交通运输邮电通信业增加值17.19亿元,比上年增长8.9%。
全年公路和水路完成货物周转量215745万吨公里,比上年增长31.58%。其中,公路52018万吨公里,增长5.14%;水运163727万吨公里,增长43.01%。
全年公路和水路完成旅客周转量272176万人公里,比上年增长5.16%。其中,公路271626万人公里,增长5.2%;水运550万人公里,下降9.6%。
全年完成邮电通信业务总量12.97亿元,增长14.58%。其中邮政业务总量1.76亿元,增长13.32%。新增固定电话用户10.51万户,年末达到78.47万户。新增移动电话用户17.4万户,年末达到107.9万户。年末全市互联网用户3.65万户。
全年组团国内游350万人次,比上年增长20.0%;出境游3500人次。全年旅游总收入16亿元,增长12%。其中旅游外汇收入87万美元,增长129%。
八、财政、金融和保险
财政收入大幅增长。全市全口径财政收入29.16亿元,按自然口径计算比上年增长12.1%,按可比口径(考虑农业税降率和出口退税等因素),增长20.2%;地方一般预算收入13.14亿元,按自然口径计算比上年增长0.2%;按可比口径增长14.9%;基金收入6.09亿元,比上年增长46.1%。财政支出总额51.08亿元,比上年增长25.5%,其中一般预算支出44.03亿元,比上年增长21.8%。在一般预算支出中,农业支出比上年增长16.8%,企业挖潜改造支出比上年增长17.7%,医疗卫生经费支出比上年增长19.5%,城市维护费支出比上年增长17.9%,文体广播事业费支出比上年增长12.1%,行政管理费支出比上年增长12.6%,教育支出比上年增长12.8%。
年末全市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存款余额368.45亿元,比年初增加55.63亿元。其中,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293.37亿元,比年初增加37.4亿元。年末本外币各项贷款余额204.45亿元,比年初增加23.02亿元。
全年保险机构保费收入6.31亿元,比上年增长17.5%。其中寿险保费收入5.21亿元,增长17.34%;财产险保费收入1.1亿元,增长18.28%。支付各类赔款及给付0.94亿元,下降60.87%。
九、教育和科学技术
教育事业继续发展。全市普通高等教育招生7568人,在校生24541人,毕业生6121人。各类中等职业教育(不含技工学校)招生2.93万人,增长46.97%;在校生6.12万人,增长50.5%。全市普通高中招生6.26万人,在校生17.23万人,毕业生5.06万人。初中招生14.62万人,在校生46.38万人,毕业生14.97万人。小学招生8.12万人,在校生61.73万人。小学学龄儿童入学率99.46%。幼儿园在园幼儿4.54万人。
科技研究开发硕果喜人。全市取得重大科技成果67项,其中,科技攻关16项,星火项目16项,国际合作项目1项,重点新产品6项,高新技术产业化6项,火炬计划8项,成果推广2项,科技兴贸3项,中小企业创新基金5项。
十、文化、卫生和体育
年末全市共有各类专业艺术表演团体11个,群众艺术馆、文化馆12个,县级及以上公共图书馆12个,博物馆、纪念馆16个。全市有广播电台11座,中短波广播发射台和转播台2座,电视台10座。广播人口覆盖率和电视人口覆盖率分别达95%以上。
年末全市共有各类卫生机构240个,其中医院、卫生院195个,卫生防疫和防治机构11个,卫生监督机构2个,妇幼保健机构10个。拥有医院、卫生院床位10691张,各类卫生技术人员17968人。其中执业医师5814人,注册护士4737人,卫生防疫和防治机构人员664人,卫生监督人员40人。
全民健身活动在全市广泛深入地开展。全市共举办各种全民健身活动137次,参加全民健身活动68.5万人。青少年竞技比赛成绩显著。全年共举办运动会38次,举办各种单项比赛197次,参加11项省运会年度比赛,共获19枚金牌,21枚银牌,31枚铜牌。
十一、城市建设和环境保护
城市建设力度进一步加大。全市建成区面积248.71平方公里,比上年净增3.17平方公里。其中黄州市区建成区面积26.65平方公里,比上年净增1.4平方公里。全市供水管道1060.62公里,增长2.64%;供水人口144.47万人,增长3.33%;液化气供气量34630万立方米,增长1.69%;供气人口138.42万人,增长1.1%。
生态环境建设取得新进展。全市当年人工造林面积22856公顷,迹地更新1723公顷,森林覆盖率39.99%。全市排水管道887.03公里,比上年净增31.78公里,污水排放量1.09亿立方米,污水处理量0.48亿立方米,生活垃圾清运量66万吨,生活垃圾处理量48.09万吨。城市(镇)环境空气质量优良,主要污染物二氧化硫、二氧化氮含量符合国家环境空气质量优良标准,总悬浮颗粒物、可吸入颗粒物仅对个别市镇环境空气质量有轻微影响。全市地表水环境质量总体保持良好。
十二、人口、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根据2005年全国1%人口变动情况抽样调查结果测算,2005年年末全市总人口727.3万人,常住人口673.4万人,出生率7.8‰,死亡率4.3‰,自然增长率3.5‰。
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358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2643.82元,比上年分别增长8.4%和6.4%。全部职工年平均工资7593元,比上年增长15.3%,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9266元,增长11.0%。
全市城镇登记失业率为4.27%。年末全市参加养老保险36.67万人,比上年增长5.04%;失业保险19.52万人,比上年下降7.06%;医疗保险28.13万人,增长10.78%。全年征收社会保险基金5.96亿元,增长56.24%;年末基金累计结余6.96亿元,增长75.46%。
全年全市共投入救灾款2186万元。全市福利院677个,已保五保对象34539人。到2005年底,全市城镇享受低保救济的困难群众达168796人,农村定期救济人员135751人,共发放低保救助金9896万元。全市共发行销售福利彩票13510万元,筹集福利资金1020万元。
注:1、本公报数为初步统计数,最终核实数以《2006年黄冈统计年鉴》刊发数据为准。
2、全市生产总值和各产业增加值绝对数按现行价格计算,增长速度按全市第一次经济普查可比价格生产总值计算(注:全市第一次经济普显示:2004年全市GDP总量为322.83亿元,比原快报数下调109.57亿元。其中第一产业110.46亿元,比快报数上调2.06亿元;第二产业95.89亿元,比快报数下调98.61亿元;第三产业116.48亿元,比快报数下调13.02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