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安市统计局 国家统计局吉安调查队
2024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是实现“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关键一年。面对外部压力加大、内部困难增多的复杂严峻形势,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全市上下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江西重要讲话精神,统筹做好稳增长、促改革、惠民生、防风险、保稳定等各项工作,高质量发展迈出积极步伐。
一、综合
初步核算,全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2917.3亿元,比上年增长5.7%。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272.5亿元,增长3.5%;第二产业增加值1229.6亿元,增长6.9%;第三产业增加值1415.2亿元,增长5.0%;三次产业结构为9.3:42.2:48.5。全年人均地区生产总值66781元,比上年增长6.6%。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1943.1亿元,增长9.4%,占GDP比重为66.6%。
全年全市实现一般公共预算收入213.5亿元,比上年增长4.3%,其中地方税收收入122.7亿元,下降0.4%,占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的比重为57.4%。全年全市完成一般公共预算支出680.5亿元,增长5.1%,其中,住房保障支出增长25.4%,农林水支出增长20.7%,交通运输支出增长17.5%,科学技术支出增长16.4%。
全年全市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为100.3%,比上年上涨0.3%。从八大类别看,食品烟酒持平,衣着上涨2.0%,居住下降0.3%,生活用品及服务上涨1.7%,交通和通信下降1.2%,教育文化和娱乐上涨1.5%,医疗保健上涨0.6%,其他用品和服务上涨4.6%。
二、农业和农村经济
全年全市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548.1亿元,比上年增长4.0%。
全年全市粮食产量373.1万吨,比上年增加0.1万吨,增长0.02%;油料产量20.6万吨,增长3.4%;水果产量122.3万吨,增长6.0%;水产品产量26.3万吨,增长4.8%;生猪出栏439.6万头,下降1.9%,年末生猪存栏260.8万头,增长4.7%;家禽出笼11496.3万羽,增长0.1%,年末家禽存笼3461.8万羽,下降7.2%;出售和自宰肉用牛32.7万头,下降9.0%,年末牛存栏38.5万头,下降32.6%。
全市农业机械总动力达到459.6万千瓦。拥有大中型拖拉机9149台,小型拖拉机4.8万台,联合收割机2.3万台,水稻插秧机3826台,耕整机4492台,农用水泵8.7万台,谷物烘干机3229台,机动植保机械5822台。
三、工业和建筑业
年末全市共有规模以上工业企业2183家,全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8.7%,分经济类型看,国有控股企业增加值下降51.6%;股份制企业增长8.8%,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企业增长11.8%;私营企业增长10.3%。分门类看,采矿业增长11.4%,制造业增长8.6%,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增长7.9%。规模工业企业资产总计2860.7亿元,增长2.2%;实现营业收入3815.1亿元,增长4.5%;实现利润总额328.9亿元,增长7.6%。
全市共有13个高新技术开发区和工业园区,年末全市开发区投产工业企业2224家,比上年末增加192家;实际开发面积68.24平方公里;实现营业收入3608.7亿元,增长5.3%;吸纳从业人员24.8万人,下降2.5%;实现利润总额309.5亿元,增长8.3%。
全年全市总承包和专业承包建筑业企业完成总产值497.3亿元,比上年增长4.5%。其中建筑工程产值392.4亿元,下降9.4%,占建筑业总产值的比重为78.9%;安装工程产值26.7亿元,增长39.6%,占比5.4%;其他产值78.2亿元,增长234.7%,占比15.7%。资质以上总、专包建筑业企业共601家,比上年增加79家。
四、固定资产投资
全年全市固定资产投资比上年增长4.8%,施工项目2576个,本年新开工项目826个。
在固定资产投资中,国有投资比上年下降5%;非国有投资增长9.8%,其中民间投资增长9.9%。第一产业投资下降23.1%,第二产业投资增长15.3%,第三产业投资下降7%。制造业投资增长16%,基础设施投资下降6.7%。
全年全市房地产开发投资比上年下降11.6%。商品房施工面积1382.2万平方米,下降4.1%,其中住宅1120.7万平方米,下降3.5%;商品房竣工面积179.3万平方米,增长115.2%,其中住宅150.1万平方米,增长128.2%;商品房销售面积198万平方米,下降26.9%,其中住宅166.5万平方米,下降28.0%。
五、国内贸易
全年全市完成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198.55亿元,增长5.5%,全年全市限额以上社会消费品零售额506.3亿元,增长10.3%,其中通过公共网络实现的商品销售额增长18.7%。
全年全市批发业完成销售额1136.7亿元,增长11.0%;零售业完成销售额968.1亿元,增长9.6%;住宿业完成营业额24.6亿元,增长8.1%;餐饮业完成营业额134.0亿元,增长15.2%。
六、对外经济
全年全市进出口总额358.9亿元,比上年下降32.4%,其中出口287.8亿元,下降34.1%。
全年全市新设外商投资企业数38个,合同外资12217万美元,实际利用外资10528万美元,比上年下降41.9%。
全年全市利用省外项目资金1192.3亿元,比上年增长9.0%。
七、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
全年全市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实现增加值117.5亿元,比上年增长4.8%。
全年全市公路货物运输量完成12538万吨,货运周转量完成379.9亿吨公里;公路旅客运输量完成2813万人,旅客运输周转量完成9.4亿人公里。
全年全市内河水路货物运输量完成3295.0万吨,货运周转量完成74.8亿吨公里;沿海货物运输量完成10.9万吨,货运周转量1.0亿吨公里。
全年全市铁路客运量完成1686.7万人次,比上年增长7.4%;货运量完成612.3万吨,下降6.9%。
年末全市境内公路通车里程为3.1万公里,其中高速公路918公里。年末全市机动车保有量129.4万辆,比上年增长7.7%;其中汽车类保有量71.7万辆,增长4.8%;私人汽车类保有量66.4万辆,增长5.1%。
全年邮政行业寄递业务量累计完成30484.6万件,比上年增长31.5%;实现邮政行业业务收入(不包括邮政储蓄银行直接营业收入)24.2亿元,增长15.8%;全市快递业务量24106.9万件,增长44.0%;实现快递业务收入15.4亿元,增长32.1%。
全年全市实现电信业务总量41.0亿元,比上年增长3.0%;年末全市固定电话用户数36.4万户,移动电话用户数456.9万户,固定互联网宽带用户数207.5万户。
八、旅游和金融业
全年全市累计接待游客比上年增长16.7%,实现旅游总收入增长15.3%。
年末全市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存款余额5209.1亿元,比年初增加422.6亿元。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贷款余额4204.7亿元,比年初增加350.6亿元。
九、教育和科学技术
全市普通高等教育院校1所(井冈山大学),招生8645人,在校生26919人,毕业生7002人。高等职业院校2所(吉安职业技术学院、吉安幼儿师范专科学校),招生5706人,在校生18498人,毕业生3876人。中等职业学校27所,招生14666人,在校生43176人,毕业生15892人。普通高中60所,招生50094人,在校生146039人,毕业生43657人。普通初中281所,招生81784人,在校生241282人,毕业生81673人。普通小学480所,招生54141人,在校生398138人,毕业生82043人。幼儿园1007所,招生29930人,在园学生115869人,毕业生数53270人。特殊教育(不含随班就读)学校10所,招生303人,在校生1706人,毕业生数357人。
全年全市发明专利授权量524件,PCT申请量累计42件,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2900件,每万人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6.49件,比上年增长19.0%。
十、文化和体育
年末全市共有国有文艺院团11家,文化馆15家,美术馆5家,图书馆14个,博物馆20家,电视发射台(站)29座。年末广播综合人口覆盖率100%;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100%。
全年全市在省级青少年比赛中达优185人,15人获得国家一级运动员称号,304人次获得国家二级运动员称号。
十一、人口、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年末全市常住人口为435.07万人,比上年末减少3.53万人。全市城镇化率为55.76%,比上年提高0.69个百分点。全年全市出生人口3.18万人,出生率为7.29‰;死亡人口3.43万人,死亡率为7.85‰;自然增长率为-0.57‰。
全年全市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2417元,比上年增长6.7%;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8919元,增长4.4%。农村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78.3平方米,城镇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52.1平方米。
全年全市城镇新增就业5.2万人,完成年度任务的112.3%;城镇失业人员再就业1.9万人,完成年度任务的127.9%。
共有107.1万人参加了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18.1万人参加了机关事业单位基本养老保险,246.1万人参加了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35.7万人参加了失业保险,59.7万人参加了工伤保险;47.3万人参加了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403.7万人参加了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
年末全市拥有养老机构数183家,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人数28048人,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人数181179人。
十二、生态环境
年末全市拥有13个县级生态环境监测站,市本级当年审批的建设项目环保投资总额3.91亿元。全市37个地表水断面水质优良率100%,13个赣江干流断面全部达到Ⅱ类,国控断面排名全省第一,省控断面排名全省第一。中心城区环境空气质量按年度均值评价为二级,环境空气优良率为96.7%。全市酸雨监测设2个点,泰和监测点全年酸雨(pH值≤5.6)频率为22.4%,pH年均值为4.85;井冈山监测点全年酸雨(pH值≤5.6)频率为34.5%,pH年均值为5.24。全市中心城区道路交通噪声设56个监测点,道路交通噪声昼间平均等效声级值为64.9分贝;全市中心城区区域环境噪声设115个监测点,城市区域环境噪声昼间平均等效声级值为54.8分贝。
附注:根据我国国民经济核算制度和第五次全国经济普查结果,2023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修订为2777.1亿元,三次产业结构为9.2:42.3:48.5。2024年地区生产总值统一核算以2023年修订后的数据为基数。
说明:
1.本公报部分指标数据系有关部门(行业)提供。
2.本公报发布的数据为年度快报初步统计数。
3.本公报地区生产总值、各产业增加值绝对数按当年价格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格计算。
4.公报数与年鉴数不一致时,以年鉴数为准。
5.本公报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数据依据第五次全国经济普查结果进行修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