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安市200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02

选择区域:>>>

2002年,全市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团结奋斗,开拓创新,努力克服前进道路上的困难,顺利实现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国民经济保持良好发展势头,社会需求持续增长;企业改制取得明显成效,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取得进展;各项改革不断深化,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等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城乡居民收入稳步增长,人民生活继续改善。

一、综合

经济升温加速,经济增长格局出现了历史性的突破。2002年全市实现国内生产总值180亿元,比上年可比增长10.3%,近五年来第一次实现二位数增长。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60.28亿元,可比增长3.0%,第二产业增加值60.62亿元,可比增长17.1%,第三产业增加值59.1亿元,可比增长12.1%。人均国内生产总值3934元,人均增加295元。三次产业结构依次为33.49:33.68:32.83,二产首次超过一、三产业,标志着我市经济改写了历史以来以农业为主导产业,一、二、三为顺序的传统落后经济发展格局,第二产业将成为引领我市经济持续、健康、快速发展的“引擎”,同时还标志着我市经济开始步入加快发展的新阶段。

宏观经济效益提高。全年社会劳动生产率8052元,比上年增长10.17%,其中,第一产业4609元,增长6.00%;第二产业21720元,增长12.67%;第三产业9113元,增长6.15%。财政总收入占GDP的比重由上年的8%上升到8.34%,上升了0.34个百分点。

在改革和发展进程中,经济生活还存在一些问题和困难。主要有:经济总量偏小,经济结构还待进一步优化;工业规模不大,工业综合效益有待进一步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仍然较低,农民增收缓慢且难度越来越大,部分群众生活还很困难;下岗职工增多,社会保障和就业、再就业压力较大。

二、农业和农村经济

农业经济平稳运行,在连续遭受严重洪涝灾害的影响下,农林牧渔业总产值仍然达到98.96亿元,按可比价计算比上年增长1.66%。其中,农业产值55.42亿元,下降1.3%;林业产值9.24亿元,增长1.59%;牧业产值24.54亿元,增长2.47%;渔业产值9.76亿元,增长13.14%。

各地以调整农业生产结构,增加农民收入为重点,强势推进高效优质农业,通过采取政府扶持,示范引导、强化服务等措施,不断改造传统农业,粮食、经济作物、畜牧水产、果茶稳定发展。一是粮食实现了由“数量面积型”向“质量效益型”的转变。今年全市粮食种植面积为51万公顷,比去年减少5222公顷,下降1.01%,粮食总产量达221.75万吨,比去年减收8.51万吨,但粮食的优质品率得到了较大幅度的提高,达79%。二是经济作物总体收成好于上年。2002年主要经济作物中:甘蔗总产22.72万吨,比上年增长4.27%;中药材1.34万吨,比上年增长9.32%;蔬菜103.79万吨,比上年增产1.81万吨;瓜果类28.49万吨,比上年增产1.64万吨,其中:草莓598吨,比上年增长68.93%。2002年茶叶总产量1089吨,比上年增长1.49%;水果总产量7.27万吨,比上年下降2.7%。三是畜牧、水产品产业结构调整后,生产发展加快,2002年肉类总产量21.2万吨,比上年增产1.1万吨,增长5.51%;牛奶产量956吨,比上年增长15.04%;家禽产蛋量17113吨,比上年增长8.04%;蚕茧产量983吨,比上年增长27.99%;当年出售和自宰肉用牛、羊分别为12.44万头、2.86万头,比上年分别增长26.82%、29.64%;水产品产量10.98万吨,比上年增长4.55%,是近五年来发展最好的年份。四是我市以农业结构调整为主导,重点推出“花卉苗木工程、无公害蔬菜工程、中药材和草食畜禽工程”等几大工程。吉水、泰和花木产业示范带开局良好,永丰县成为全省唯一的“无公害蔬菜示范基地县”,遂川狗牯脑茶、泰和乌鸡获国家原产地域产品保护,新干以中药材发展为农业产业化重点,全年中药材种植面达14000亩,万安水产、峡江鱼、青原反季节蔬菜、横江葡萄等一批农业产业化产品也为我市农业发展增光添彩。

林业生产保持发展。全市各地重视培育森林资源,实行低产田和坡地退耕还林工程。全年完成造林面积20110公顷,比上年增加17056公顷,为上年的6.58倍,森林覆盖率达65.30%。主要林产品产量增长较多,松脂15173吨,油茶籽32972吨,分别比上年增长3.66%和29.43%。

农业科技推广力度进一步加大,农业生产后劲进一步改善。2002年末农业机械总动力达133.81万千瓦,比上年增长12.33%。全年农村用电量32469万千瓦小时,比上年增长12.87%。化肥施用量(折纯)12.86万吨,比上年减少1.53%。农用塑料膜使用量3193吨,比上年增长12.51%。水利建设平稳发展。年末农田有效灌溉面积达291.02千公顷,比上年末增长0.15%,旱涝保收面积211.07千公顷。

主要农产品产量如下:

农产品      单位     2002年      比上年+、-%

粮食      万吨      221.75         -3.69

#谷物       万吨       210.89        -3.88

豆类      万吨      4.40         -8.42

油料      万吨      14.16         0.74

#油菜籽    万吨      7.02        4.36

甘蔗      万吨      22.72         4.27

黄红麻      吨        718        -55.15

烟叶      吨        1497         -47.89

茶叶      吨        1089         1.49

水果      万吨       7.27         -2.7

#柑桔      万吨       6.09         -5.13

西瓜      万吨       23.63        -1.33

蔬菜      万吨       103.79       1.78

中药材      吨         13390        9.32

肉类总产量    万吨        21.20        5.51

#猪肉      万吨      17.33       4.83

牛奶      吨       956       15.04

肉猪出栏数    万头       228.62       1.06

猪年末存栏    万头       147.10       -2.38

水产品产量    吨       109808       4.55

#特种水产品  吨        26357       14.52

农业机械总动力  万千瓦      133.81       12.33

化肥施用量(折纯)万吨      12.86      -1.53

农村用电量     万千瓦时    32469       12.87

农田有效灌溉面积  千公顷     291.02       0.145

三、工业及建筑业

工业经济强势推进。今年我市以“工业发展”为突破口,加快实施“工业强市”战略,狠抓招商引资和企业改制、工业技术改造和龙头企业培育,使工业经济效益稳步回升。全年实现工业总产值为143.8亿元,增长14.5%,其中规模以下工业完成总产值99.1亿元,比上年增长14.0%,国有及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的非国有工业企业完成总产值44.68亿元,增长16.0%。全市全部工业实现增加值43.17亿元,可比增长14.3%。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国有企业完成总产值145663万元,比上年下降4.9%,非国有企业完成产值301129万元,比上年增长30.5%,比规模以上工业总体增幅快14个百分点,所占比重由上年的52.9%上升到67.3%,上升了14个百分点。其中:集体企业完成产值52352.6万元,下降0.73%,股份制企业完成产值85616.0万元,增长33.31%,外商及港澳台企业完成产值23421.3万元,增长25.83%。股份合作企业完成产值18645.1万元,下降12.24%。分轻重工业看,轻工业完成产值220183万元,增长12.1%。重工业完成产值226609万元,增长20.8%。

工业经济效益回升,产销衔接较好。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产品销售收入417318万元,比上年增长17.25%。工业产品销售率为97.95%,比上年上升0.87个百分点。实现利税总额29359万元,比上年增长96.44%。其中:亏损企业亏损额13508万元,比上年减亏6117万元,盈利企业盈利10465万元,比上年增加盈利2351万元,盈亏相抵后,亏损3043万元。经济效益指数为69.17%,比去年上升17.03个百分点。

企业资产运营效率平稳。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流动资产周转次数为1.44次,比上年提高0.25次。总资产贡献率为4.96%,比上年提高1.52个百分点,资产负债率74.63%,比上年提高0.04个百分点。

建筑业生产稳定增长。全年全社会建筑业增加值17.45亿元,比上年增长24.6%。全年118户资质等级四级以上建筑企业完成总产值13.44亿元,比上年增长41.18%。施工单位工程1210个,建筑面积267.1万平方米,增长100.07%。房屋竣工面积97.9万平方米,增长26.2%。

主要工业产品产量如下:

产品    单位      2002年      比上年+、-%

纱       吨      4081        -24.1

布      万米       2140        -9.1

机制纸及纸板 吨      22380         -12.7

机制糖     吨      8178        -20.8

白酒     吨      4929        4.0

啤酒     吨      59455         -0.3

彩电     部      33686         19.8倍

原煤     万吨      63.39         -26.5

木材     万立方米    14.46         -3.7

水泥     万吨      292.17         142.3

农用化肥  万吨      7.96        112.3

发电量    万千瓦时    238135.8      97.1

食用植物油  吨        5464        -10.6

四、固定资产

社会固定资产增势强劲,呈现国有、非有投资齐头并进的良好态势。全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49.68亿元,比上年增长24.67%。其中:国有投资21.17亿元,比上年增长33.33%,在井冈山机场、赣粤高速、319国道改造、县乡油水泥路、农网改造开工建设的强劲推动下,国有投资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由上年39.85%上升到42.61%;非国有投资在招商引资和有效打造“工业园区”经济平台的环境下,投资总量明显扩大,2002年非国有投资总额达28.51亿元,比上年增长18.94%。

房地产投资在城市朝“一市三区,两江三岸”的滨江花园城市迈进的推动下,商品房、店铺呈现供不应求的良好发展态势。2002年全市房地产开发投资4.62亿元,比去年净增投资2.27亿元,增长96.28%。商品房销售面积达21.11万平方米,比上年净增2.29万平方米,增长10.87%。

五、国内贸易

随着居民收入不断增加,社会保障制度逐步完善以及假日经济、新型消费的出现,消费者信心进一步增强,消费品市场销售稳定增长。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684577万元,比上年可比增长9.0%。

按销售地区分,城市消费品零售额159046万元,比上年增长9.6%;县的零售额260619万元,比上年增长6.8%;县以下零售额264912万元,比上年增长7.8%。分行业看,批发零售贸易业零售额443945万元,比上年增长9.1%;餐饮业零售额69181万元,增长9.9%;制造业零售额37169万元,增长11.5%;农业生产者零售额112390万元,增长2.5%;其他行业零售额21892万元,下降1.3%。

六、对外经济

对外贸易增长较快。全年出口贸易总额2281.48万美元(口岸数),比上年增长81.17%。

引进外资大幅上扬。我市以招商引资为“第一菜单”,通过“亲商、安商、富商”以及降低市场准入门槛等优惠政策来拓宽投资领域,有效促进了市外资金成倍增长。全年签约利用外资项目70个,比上年多39个,增长125.8%,实际利用外资项目72个,比上年多20个。签约利用外资11825万美元,比上年增长287.5%。实际利用外资7623万美元,增长141.1%;其中外商直接投资7214万美元,比上年增长135.2%。

七、交通、邮电、通信业

2002年全市客流、货流、信息流明显升温,趋旺。全社会旅客周转量达18.36亿人/公里,比上年净增6687万人/公里。货物周转量达17.48亿吨/公里,比上年净增7768万吨/公里。邮电业务总量达8.8亿元,比上年增长36.8%。固定电话用户达48.23万户,比上年净增用户达26.58万户,增长55.11%。移动电话用户38.81万户,比上年净增用户达15.6万户,增长40.2%。

八、财政、金融、保险

财政收入增长较快,支出结构不断优化。全年全市财政总收入150175.9万元,比上年增长13.8%。其中:地方财政收入102465.6万元,同口径增长11.4%。财政税收中,工商税收44187.4万元,增长7.1%。农牧业税24815.3万元,增长45.4%。企业收入7780万元,下降35.2%。地方财政预算内支出为270769万元,比上年增长31.3%。其中基本建设支出28970万元,增长117.2%;科技支出952万元,增长5.5%;支农支出为22006万元,增长11.3%;抚恤和社会救济支出12292万元,增长95.2%;社会保障补助支出20704万元,增长107.8%。

金融运行平稳。年末全市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为206.96亿元,比上年末增长17.69%。其中:企业存款余额29.59亿元,比年初增加4.60亿元。金融机构年末各项贷款139.35亿元,比上年增长5.69%。其中:短期贷款为86.38亿元,比年初增加3.09亿元;商业贷款为30.49亿元,比年初减少2.94亿元;农业贷款17.23亿元,比年初增加3.16亿元;中长期贷款45.06亿元,比年初增加1.68亿元。全区金融机构全年累计现金收入597.99亿元,比上年增长20.66%,现金支出580.65亿元,增长22.59%,现金累计净回笼17.34亿元。

保险事业规模扩大。全年各种保险承保额为1953.57亿元,比上年增长368.1%;保费收入为3.96亿元,比上年增长41.9%;保费支出为1.90亿元,比上年增长51.1%。

九、教育

全市“以县为主”的农村教育体制改革有效地推动了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高等教育在改革调整中规模继续扩大。全市高等院校在校学生9773人,比上年增长81.4%,中等专业学校在校学生5822人,比上年下降23.2%。高中阶段规模进一步扩大,全市普通高中在校学生74723人,比上年增长29.6%;职业高中在校学生6066人,比上年增长8.2%。九年义务教育顺利实施,普通中学初中在校学生21.83万人,比上年下降9.9%。小学在校学生43.92万人,比上年下降1.42%,学龄儿童入学率100%。

十、科学、文化、卫生、体育

科技事业持续发展,组织鉴定科技项目29个,评审科技进步奖42个。全年科委系统科技三项费投入548万元,比上年减少12.3%。文化、新闻、出版和广播事业健康发展。全年艺术表演团体12个,文化馆、群艺馆14个,公共图书馆13个,博物馆14个、广播电台12个,电视台12个。电视人口覆盖率94.8%,比上年提高0.61个百分点;广播电台人口覆盖率92.6%,比上年提高0.67个百分点。

卫生、体育事业稳步发展。年末卫生机构数354个,比上年减少29个,其中医院数56个。卫生技术人员11935人,下降1.7%,其中执业医师、执业助理医师5303人。卫生机构实有床位8995张,下降0.1%。体育事业健康发展,全民健身活动有效展开。

十一、人口和就业

计划生育得到巩固,全市人口出生率控制在14.98‰,比上年下降0.14个千分点。自然增长率控制在8.78‰,比上年增长0.64个千分点。计划生育率90.78%,比上年增长0.34个百分点。全市年末总人口为459.74万人,比上年末增加4.02万人,增长0.88%。

就业人数略有下降。年末在岗职工22.77万人,比上年末下降5.35%。其中国有职工19.90万人,比上年下降5.28%;城镇从业人员1.63万人,下降7.64%;其他行业人员1.25万人,下降3.39%。

十二、人民生活、社会保障、环境保护

人民生活水平普遍提高,城乡居民收入继续增加。年末在岗职工工资总额17.71亿元,比上年末增长5.92%,在岗职工平均工资7917元,比上年增长9.81%。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056元,增长19.3%,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2245.23元,增长3.77%。居民储蓄存款162.04亿元,比年初增加24.47亿元。

社会保障事业进一步提高。全年共发放低保3710万元,比上年增加3519.8万元,“两个确保”成果进一步巩固,城市低保基本落实。社会福利事业单位306个,比上年增加4个。收养人数530人,增长19.1%。职工社会保险稳定发展。年末全市共有国有企业、事业单位职工及县以上集体企业职工20.7万人参加了社会养老保险;离退休人员5.3万人参加了社会养老保险。

环境保护进一步加强。年末全市环保系统职工人数321人,比上年增长10.7%,监测站10个,环保投资19685.22万元,增长2.85%。建成噪声达标区5个,面积22.46平方公里。建成烟尘控制区10个,比上年增加3个,面积29.7平方公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