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安市200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03

选择区域:>>>

2003年,全市上下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全会精神,万众一心,奋力拼搏,战胜了非典疫情、严重洪涝和罕见干旱等困难,全市经济步入了快速增长的上升阶段,呈现出速度与效益同步攀升、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人民生活继续得到改善的良好态势,实现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良好开局。

一、综合

经济运行进入快速增长的上升阶段。2003年,全市生产总值首次迈上200亿元台阶,达到205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3.6%,增幅高于全省平均水平0.6个百分点。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61.79亿元,增长1.2%;第二产业增加值76.82亿元,增长26%;第三产业增加值66.39亿元,增长10.9%。全年人均生产总值4442元,比上年增加508元;财政总收入占GDP的比重达8.9%,比上年提高0.6个百分点,创历史最高水平。

产业结构得到新的调整。全市经济结构实现二、三、一的转型,三次产业结构为30.1:37.5:32.4,三产首次超出一产2.3个百分点,二产高出一产7.4个百分点。从三次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看,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对全市生产总值贡献分别为6%、64.8%和29.2%。第二产业成为牵引经济快速增长的主要动力。

价格总水平出现回升。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总指数为101.6,比上年上涨1.6%。分类别看,食品价格上涨3.4%,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上涨3.7%,居住类价格上涨4.3%,其余类别的价格则有不同程度下降。

就业规模继续扩大。年末全市从业人员225.4万人,比上年末增加1.3万人。其中城镇从业人员49.2万人,比上年末增加0.5万人;在岗职工20.96万人,下降1.02万人。全市私营个体从业人员19.1万人,增加2.4万人。全市新增就业岗位3.1万个,其中下岗职工再就业1.82万人,帮扶“4050”人员再就业2994人。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为4%。

经济运行和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全市经济总量还小,发展速度和质量亟待提高;工业比重仍然较低,支撑经济长期增长基础较为单一;社会有效需求仍显不足;农业产业化水平仍然较低,农村基础设施相对薄弱,农民收入增长较慢;企业下岗职工增多,部分群众生活困难,就业和社会保障压力加大;投入机制还不活跃,中小企业融资困难,启动民资缺乏有效举措。

二、农业和农村经济

农业和农村经济平稳发展。全年农业总产值(现价)达到102.94亿元,增长4.02%。受种植面积调减和自然灾害的影响,主要农产品减产。全年粮食总产量为193.77万吨,比上年下降12.62%;油料产量为12.05万吨,下降14.93%;甘蔗和烟叶产量比上年减少29.35%和27.12%;蔬菜播种面积为7.03万公顷,比上年减少1.61%。

牧、渔、林业生产稳步上升。全年生猪出栏229.56万头,比上年增长0.44%;出售肉用牛13.24万头,比上年增长6.45%;肉类总产量达22.92万吨,比去年增长8.12%;牛奶产量1419吨,增长48.43%;家禽产蛋量2.81万吨,增长64.16%;蚕茧1009吨,增长2.64%。水产品养殖面积达56.6万亩,比上年增长3%;水产品总量达11.7万吨,比上年增加0.72万吨,增长6.56%;特种水产品产量3.33吨,增长25.95%,占水产品总量28.38%,比上年增加4.38个百分点。全市发展花木基地42个,花卉种植面积达474公顷,比上年增长40.2%;食用菌(干鲜混合)产量达2754吨,比上年增长2.1倍。共实施完成退耕还林工程10895公顷,完成全年造林2.59万公顷,比上年增长28.9%,森林覆盖率进一步提高。

农产品价格整体上涨。2003年7月份以来,我市农产品价格出现大幅上涨,从大类产品看,除渔业价格略低于去年外,种植业、林业、牧业类平均价格都有不同程度的增长;从中、小类产品看,上涨较大的有生猪、蔬菜、油料作物产品等,全年分别上涨11.8%、6.3%、16.2%。从整体上看,全年农产品综合平均价格比上年提高3.4%,商品率达到66.48%。由于农产品价格的普遍适度上升,以及商品率的提高,促进了现价农业总产值的增加和农民从价格中获得收入的提高。

农村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进一步改善。全年引水工程达到10599处,水利资金总投入8765.98万元,完成土石方816.29万立方米,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93.82平方公里。新增节水灌溉面积1.33千公顷。农业机械总动力148.43万千瓦,增长10.93%。全年化肥施用量(折纯)12.25万吨,减少4.78%;农村用电量3.76亿千瓦小时,增长15.85%。

主要农产品产量如下:

农产品    单位    2003年   比上年+、-%

粮食     万吨   193.77    -12.62

#谷物    万吨    183.95     -12.77

豆类       万吨      3.74     -14.95

油料     万吨      12.05     -14.93

#油菜籽    万吨     6.92     -1.37

甘蔗        万吨     16.05     -29.35

黄红麻      吨       255      -64.48

烟叶     吨       1091      -27.12

茶叶      吨       1038      -4.68

水果         万吨     7.24      -0.44

#柑桔    万吨     6.15       1.04

西瓜     万吨     23.93      1.28

蔬菜      万吨      104.71     0.88

中药材    万吨       1.42    6.17

肉类总产量   万吨      2.29     8.12

#猪肉     万吨       1.79    3.32

牛奶       吨        1419    48.32

肉猪出栏数   万头         229.56    0.41

猪年末存栏  万头       146.04   -0.72

水产品产量   万吨       11.76    7.09

#特种水产品 万吨       3.33     25.95

农业机械总动力 万千瓦    148.43    10.93

化肥施用量(折纯)万吨   12.25    -4.78

农村用电量    万千瓦时  3.76    15.85

农田有效灌溉面积 千公顷  289.19   -0.64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生产保持快速增长。全年全部工业实现增加值52.41亿元,比上年增长20.6%,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增加值19.72亿元,增长44.2%。在规模以上工业中,轻工业增加值8.58亿元,增长27.5%;重工业增加值11.14亿元,增长60.87%;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增加值9.74亿元,增长25.03%;大中型企业增加值2.23亿元,增长11.07%;工业园区快速发展,全市工业园区完成基础投资7.5亿元,增长151%;其中市高新区完成基础投入1.3亿元。园区工业总产值66.4亿元,增长154%;上缴税金3.3亿元,增长116%;安置就业8.9万人,增长150%。主要产品产量增长较快。原煤59.19万吨,增长22.55%;发电量31.76亿千瓦小时,增长41.21%;水泥208.43万吨,增长67.60%;机制纸及纸板3.44万吨,增长120.70%;纱0.56万吨,增长34.30%。

工业经济效益显著提升。全市规模以上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达113.3%,比上年同期提高26.3个百分点,指数及增幅均为近几年最高水平。产销进一步衔接,工业产销率为97.1%。实现产品销售收入60.32亿元,比上年增长48.3%。效益大幅提升,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税总额65003万元,比上年增长80.1%;盈亏相抵后实现利润总额20023万元,比上年净增15774万元;税金总额44980万元,比上年增长41.3%。

主要工业产品产量如下:

产品        单位  2003年  比上年+、-%

纱          吨    5551    34.3

布        万米  2907     18.7

机制纸及纸板    吨    34400    120.7

白酒          吨     5546    12.5

啤酒          吨      60323    1.6

原煤          万吨    59.2    22.6

木材       万立方米     10.5    12.6

水泥       万吨        208.4    67.6

发电量     亿千瓦小时  31.76    41.2

食用植物油   吨       4790     -5.3

建筑业发展进一步加快。全年全社会建筑业完成增加值24.41亿元,比上年增长38.9%。全市资质等级四级及以上的建筑业企业完成总产值15.44亿元,增长14.88%;承接施工的单位工程个数1503个,比上年增加293个,其中招标承包工程823个,占全部施工工程个数的54.76%,比上年提高8.5个百分点。施工房屋面积356.48万平方米,增长33.46%;竣工房屋建筑面积204.67万平方米,增长109.06%。

四、固定资产投资

投资总量大幅上扬。全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75亿元,比上年增长51.1%。其中城镇规模以上固定资产投资49.57亿元,增长41.35%。按投资管理渠道划分,基本建设投资29.70亿元,增长47.2%;技术改造投资3.6亿元,下降14.8%;房地产开发投资11.2亿元,增长1.4倍。全年开工项目386个,其中新开工项目238个。

重点建设进展顺利。全年争取国家投资项目630个,上级投资11.26亿元;启动民间资金近20亿元;金融机构新增贷款9.8亿元。在投资持续扩量的拉动下,一批重点工程顺利实施,赣粤高速吉安段、敦永公路和吉福公路改造等项目如期竣工,319国道改造等项目进展顺利,泰井高速、城市电网改造、市县疾控中心等项目陆续开工建设,进一步夯实了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

五、国内贸易

消费品市场日益活跃。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73.13亿元,比上年增长8%。分城乡看,城市实现消费品零售额17.22亿元,比上年增长8.3%;县及县以下农村实现零售额55.91亿元,增长7.9%。分行业看,批发零售贸易业实现零售额63.53亿元,比上年增长8.4%;餐饮业7.32亿元,增长5.8%;其他行业2.28亿元,增长4.2%。

新兴行业全面兴起,成为推动总体消费增长的重要力量。以文化娱乐业、信息、房地产等产业蓬勃发展。据城市居民家庭抽样调查资料显示:近5年,我市居民用于娱乐教育文化方面的支出逐步增加,占消费性支出比重不断上升,2003年居民家庭人均娱乐教育文化服务性消费为697元,占消费性支出的比重由98年的10.5%提高到13.8%。全年宽带网用户达16412户,比去年同期增长43.6%。全市房屋销售面积44.44万平方米,比上年增长107.76%,销售收入36412万元,比上年增长116.94%。房地产开发投资的快速增长带动了房地产经营业、管理业、经纪与代理业等相关服务行业的发展,全年房地产服务业完成增加值比去年同期增长25.2%,对第三产业的贡献率为16%。

六、对外经济和旅游

对外贸易取得新成绩。2003年,全市进出口总额为3522.2万美元,比上年增长42.5%,其中出口3289.7万美元,增长44.2%;进口232.5万美元,增长21.8%。一般贸易进出口额为2937.1万美元;加工贸易进出口额528.5万美元。

招商引资取得新突破。按照省委、省政府对接“长珠闽”,融入全球化的发展战略,我市组织和参与了13次重大招商推介会,拓展了开放型经济的发展空间。全市实际引进内资71.39亿元,增长60.4%;实际利用外资1.02亿美元,增长51.8%;引资投向发生积极变化,引进项目工业类占65%,完成农业招商13.3亿元,增长2.1倍。三笑集团、绿洲实业、金顶药业、木林森电子、上海印刷、创欣制革、吉安制钢等一批有规模企业的新建投产,为全市经济发展增添了新的活力。

旅游产业稳中有升。全市接待国内旅游人数361万人次,比上年增长16.1%;实现旅游收入18.1亿元,增长11.9%。接待境外游客1.3万人次,比上年下降24.4%。其中:外国游客1000人次,增长37.5%;港、澳、台胞1.24万人次,下降28.3%。国际旅游外汇收入315万美元,下降34.5%。

七、交通、邮电

交通运输业保持平稳。2003年,全社会公路旅客周转量16.78亿人公里,下降11.9%,货物周转量18.92亿吨公里,比上年增长3.6%,旅客运输量3509万人,下降11.7%,货物运输量2077万吨,增长0.9%;铁路旅客发送量185.24万人,增长1.84%。货物发送量79.60万吨,增长16.81%。

邮电通信业快速增长。2003年完成邮电主营业务总量7.41亿元,增长12.62%,固定电话用户数57.2万户,增长18.62%,固定电话户普及率为44.36%;移动电话用户41.06万户,增长5.82%,每百人拥有移动电话8.9部。

八、财政、金融和保险

财政收入强劲增长。全市完成财政总收入18.2亿元,比上年增长21.3%;完成地方一般预算收入12.2亿元,增长19.2%。其中,工商税收5.5亿元,增长23.7%;农业税收2.7亿元,增长7.8%。全年财政支出30.8亿元,比上年增长13.7%。其中:农业支出和教育支出分别增长16.7%和10.8%。

金融信贷增长较快。自2002年第四季度开始,我市金融机构存贷款增长速度持续加快。2003年末全市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243亿元,比年初增加36.1亿元。其中: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188.8亿元,增加26.8亿元。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149.4亿元,比年初增加9.8亿元。其中:短期贷款余额92.5亿元,增加6.0亿元;中长期贷款49.5亿元,增加4.3亿元。

保险事业加速发展。全年保费收入6.0亿元,比上年增长50%,其中财产险保费收入1.3亿元,增长8.3%;人身意外伤害险保费收入4.7亿元,增长74.1%。各项赔付支出1.1亿元,其中人身意外伤害险赔款0.2亿元,增长88.3%;财产险赔款0.9亿元,下降1.5%。

九、教育和科学技术

教育事业稳步发展。年末全市拥有普通高校3所,招生4240人,比上年增招936人,在校生1.02万人;普通高中69所,在校生9.13万人。各类中等职业学校在校生0.77万人(不含技工学校学生)。普通初中在校生20.89万人,小学毕业生升入初中的升学率达100%;小学在校生42.04万人,小学学龄儿童入学率达100%。

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能力增强。年末国有企事业单位共有各类专业技术人员6.33万人。全年开发重点新产品30项,推广应用技术15项。

十、文化、卫生和体育

文化事业取得新的进步。全市共有艺术表演团体12个;文化馆、艺术馆14个;图书馆13个;全市广播、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为93.07%和95.24%,分别比上年提高0.47和0.44个百分点。井冈山精神展览在京首展成功;《乡里法官》荣获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

卫生事业不断进步。年末全市共有卫生机构347个,卫生技术人员10932人,病床床位9194张。公共卫生建设得到加强,建立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机制,健全了疾病预防控制和医疗救治体系,高效建成了市防治传染病医院。

体育事业蓬勃发展。在国内外的各项比赛中,全市运动健儿在省全民健身运动会上获得综合一等奖,在全国性比赛中连续两次获得跆拳道冠军,全民健身活动进一步开展。

十一、城市建设及环境保护

城市建设力度加大。实施了道路硬化、大树进城和亮化工程,建设了一批城市公用设施项目,全市完成城建投资13.6亿元,新增城市道路88.9万平方米、园林绿地55万平方米。城市管理继续加强,全市开展了市容、环卫和大气环境整治,城区垃圾袋装率和无害化处理有明显提高。

环境质量保持稳定。赣江吉安段及其支流水质维持在三类水平以上,中心城区空气质量维持在国家二级标准以内,区域环境噪声控制在60分贝以内。居民环境保护意识增强,环保事业加快发展。年末全市环境保护系统共有292人,各级环境监测站10个,环境监测人员88人。全年环境保护投资总额19109.3万元。

十二、人口与人民生活

人口出生稳定在较低水平。全年出生人口6.68万人,出生率为14.48‰;死亡人口2.84万人,死亡率为6.15‰;全年净增人口3.47万人,自然增长率为8.33‰。年末全市总人口为463.21万人,其中:市镇人口为143.97万人,占31.08%;乡村人口为319.24万人,占68.92%。男性人口240.77万人,占51.98%;女性人口222.44万人,占48.02%。平均每户家庭人口为3.59人。

城乡居民生活继续提高。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528.72元,比上年增长7.8%。农村居民尽管受非典和旱灾影响,但由于农业结构调整加快,农产品价格上涨,农民负担减轻等多种因素推动,农民收入仍然保持了增长趋势。全年农民人均纯收入2329.66元,比上年增加84.33元,增长3.76%。

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健全。全年为5.69万企业离退休人员发放养老金3.12亿元,为1.26万下岗职工发放基本生活费及代缴社会保险费4439万元,有10.3万人享受了城市低保,共发放低保金5644万元;城镇职工医疗、工伤、生育保险稳步发展,农村特困群众救助制度启动运行;农村税费改革八项配套措施得到落实,农民负担进一步减轻。

注:1.公报数为年快报数

2.人口数为人口变动情况抽样调查数

3.公报数与年鉴数不一致时,以年鉴数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