凉山州2007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07

选择区域:>>>

二〇〇七年,全州各族人民在州委、州政府的正确领导下, 以党的十七大精神为指导,围绕“推进科学发展新跨越,开创和谐凉山新局面”的工作主题,深入实施统筹区域城乡协调发展战略和资源本地化发展战略,着力调整经济结构和转变发展方式,突出“五大重点”,全面推进“四个跨越”,国民经济保持了又好又快的发展态势,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进一步加强,城乡居民生活进一步改善,各项社会事业不断发展,实现了“一年有新进展”的发展目标。

一、综合

国民经济快速增长,综合实力进一步增强。2007年全州地区生产总值(GDP)达到450.6亿元,比上年增长14.8%,比全省增幅高0.6个百分点。其中:第一产业完成增加值130.3亿元,增长7.0%,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13.4%,上升1.2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完成增加值186.4亿元,增长22.7%,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60.0%,下降1.4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完成增加值133.8亿元,增长12.2%,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26.6%,上升0.2个百分点。人均GDP达到10393元,比上年增加2062元,突破一万元大关。一、二、三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由上年的28.4:39.9:31.7调整为28.9:41.4:29.7。

民营经济发展加快。全年民营经济实现增加值211.15亿元,增长20.7%。其中,一产业增加值43.48亿元,增长10.3%;二产业增加值103.21亿元,增长29.4%;三产业增加值64.46亿元,增长15.5%。民营经济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为46.9%,比上年提高2.2个百分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62.6%。

市场物价结构性上涨。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总指数同比上涨5.7%,比上年上升3.2个百分点,其中,服务项目价格指数上涨1.3%,消费品价格指数上涨7.1%。在八大分类指数中:食品类、烟酒类、居住类分别上涨14.5%、1.6%、4.2%,其余类保持稳定或略有下降。

扶贫开发工作取得较大成效。深入落实统筹型、捆绑式扶贫开发机制,重点抓好“五大扶贫”工程。全年各级各类扶贫资金投入4.10亿元,增长70.12%,省下达我州扶贫资金0.82亿元。到年末,全州又有5万贫困人口越过温饱线。

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结构性、深层次矛盾仍较突出,发展不平衡,结构不优,工业化、城市化水平较低,科技创新能力不足,环境保护与节能降耗任务艰巨。

二、农业

认真落实各项支农惠农政策,加大农业投入,夯实农业基础,以结构调整为主线,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建成了一大批农业特色产业基地,农村经济呈现出增产增收、全面发展的局面。全年实现农业增加值130.3亿元,增长7.0%。

粮食生产再创新高,经济作物增产增效。粮食生产稳定增长,全年粮食作物播种面积45.25万公顷,增加2.9万公顷,增长6.4%,占农作物总播种面积的比重为70.8%;优质农作物种植面积扩大,达12.52万公顷,增长11.1%,其中:优质水稻播面4.51万公顷,优质小麦播面3.57万公顷,优质玉米播面4.15万公顷。全年粮食总产量再创历史新高,达到202.5万吨,比上年增产13.1万吨,增长6.9%,平均亩产281公斤。主要经济作物产量增多减少,其中:油料播种面积1.17万公顷,下降6.0%,产量1.87万吨,增长6.9%;烤烟播种面积3.20万公顷,下降20.8%,产量7.41万吨,下降29.1%;蔬菜播种面积4.81万公顷,增长17.5%,产量150.48万吨,增长10.61%;水果产量45.79万吨,增长18.9%;甘蔗产量51.87万吨,增长2.3%。

生态建设进展顺利。以天然林保护和退耕还林两大工程为重点,全年完成造林面积3.11万公顷,其中:完成退耕还林(包括配套荒山荒地)造林面积0.24万公顷,年末全州森林覆盖率达42.38%。森林保护工作继续巩固,森林火灾损失控制在0.06‰以下,森林病虫害防治率达到100%。

畜牧业发展加快,渔业生产稳步增长。大力推广科技运用,发展畜牧加工企业,推进产业化经营,全州畜牧生产发展加快。全年出栏肉猪587.34万头,增长8.9%;羊出栏405.02万只,增长12.1%;牛出栏36.66万头,增长12.1%;家禽出栏2823万只,增长14.7%。全年肉类总产量达64.13万吨,增长9.9%;其中猪肉产量47.06万吨,增长8.3%,羊肉产量7.94万吨,增长13.2%,牛肉产量4.35万吨,增长14.6%,禽肉产量4.49万吨,增长15.1%。奶类产量3.21万吨,增长24.2%,蚕茧产量1.60万吨,增长14.7%,水产品产量2.63万吨,增长11.9%。实现畜牧业产值108.14亿元,增长10.4%,占农林牧渔总产值的比重达51.0%。

农田水利建设成效显著,生产条件进一步改善。年末累计农田有效灌溉面积12.25万公顷,治理水土流失面积58.05万公顷;全年农用化肥施用量(折纯)12.0万吨,增长7.7%;年末农业机械总动力123.16万千瓦小时,增长11.8%;农村用电量为44435万千瓦小时,增长16.2%。

三、工业和建筑业

坚持新型工业化道路,强力推进“工业强州”战略。全年全部工业实现增加值148.0亿元,增长27.8%,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56.2%,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32.9%。年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企业(以下简称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年末达到289个,比上年增加40个,完成工业总产值236.02亿元,增长38.0%,实现增加值109.2亿元,增长33.9%。支柱产业增长强劲,其中黑色、有色金属矿采选业实现增加值50.16亿元,增长47.5%,黑色、有色金属冶炼压延加工业实现增加值31.42亿元,增长19.0%,电力生产和供应业实现增加值10.21亿元,增长32.06%,五大支柱产业实现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84.1%。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销售产值229.55亿元,增长38.5%,产销率97.3%,上升0.36个百分点。完成新产品产值14.58亿元,增长49.7%。

规模以上工业54种主要工业产品中,有47种产品产量增加,其中:铁矿石原矿产量1626万吨,增长79.4%,生铁产量106万吨,增长26.3%,成品钢材产量107万吨,增长19.2%,农用化肥3.98万吨,增长347.5%,啤酒产量7.43万吨,增长150.9%,发电量482258万千瓦小时,增长42.3%。

工业经济效益明显提高。工业企业在加强管理、提高效益方面效果突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226.52亿元,增长39.5%;盈亏相抵后的利润总额为33.0亿元,增长39.6%;利税总额为52.2亿元,增长39.8%;企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为291.6%,比上年提升46.8个百分点;总资产贡献率32.8%,比上年提高13.2个百分点;流动资产周转率1.78次,比上年提高0.01次;成本费用利润率17.09%,下降0.19个百分点;全员劳动生产率达到165424元/人,增长16.7%;年末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亏损面为21.4%,比上年上升9.3个百分点;亏损额1.31亿元,增长23.3%。

建筑业稳步增长。全社会建筑业实现增加值38.44亿元,增长6.1%。全州资质等级三级及三级以上的建筑企业35个,完成建筑业总产值12.21亿元,房屋建筑竣工面积65.44万平方米。

四、固定资产投资

在贯彻执行中央宏观调控政策,积极调整投资结构的同时,大力实施投资拉动战略,优势产业和重点项目投资支撑作用明显,实现了投资总量的不断增长。全社会完成固定资产投资额227.6亿元,比上年增长20.6%。

在投资构成中,基本建设投资完成183.1亿元,增长19.8%,更新改造投资完成17.7 亿元,增长35.2%,房地产开发投资完成7.13亿元,增长10.5%。电力、煤气及水的生产供应业投资完成127.07亿元,增长31.0%;采矿业投资完成18.27亿元,增长101.4%;制造业投资完成16.72亿元,增长42.3%;交通运输、仓储及邮政业投资完成16.05亿元,增长30.8%。

全年基建和更新改造项目建成投产率达到24.60%,新增固定资产57.82亿元,固定资产交付使用率达到25.40%,比上年下降26.37个百分点。

五、国内贸易

在城乡居民收入增加、新的消费升级和消费热点的带动下,消费品市场繁荣活跃。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137.8亿元,比上年增长17.9%。批发和零售业实现增加值30.07亿元,增长9.7%,住宿和餐饮业实现增加值8.32亿元,增长14.4%。

从城乡结构看,城镇市场零售额为92.98亿元,增长18.5%;农村市场零售额为44.79亿元,增长16.8%。在行业结构中,批零贸易业零售额为102.7亿元,增长17.7 %;住宿和餐饮业零售额为29.58亿元,增长22.7%。

在经济类型结构中,国有经济零售额9.54亿元,增长7.9%,比重由上年的7.6%降为6.9%。非国有经济零售额128.21亿元,增长18.7%,比重由上年的92.4%提高为93.1%,其中私营个体经济增长18.2%。

批发零售贸易企业完成销售总额202.42亿元,增长23.5%,其中:批发额99.72亿元,增长30.0%;零售额102.70亿元,增长17.7%。

六、对外经济

对外经济合作继续扩大,招商引资成绩突出。全年共签约招商引资项目77个,协议引进资金116.68亿元,增长60.2%,实际到位资金66.57亿元,增长66.0%。其中外商直接投资项目3个,协议引进外资5585万元;省外投资项目33个,协议引进资金85.87亿元;签约总投资在亿元以上的项目有20个,具体项目有四川省三益烟草有限责任公司德昌复烤厂、甘洛县铅锌矿开采、双河口电站、大渡河深溪沟电站、雷波县西宁河水电开发、会东县大银厂铅锌矿、马鞍坪矿山废石综合利用、西昌市2.5万千瓦水电开发、太和铁矿300万吨采选扩能技改等。

全年出口创汇3267万美元,增长1.75倍。

七、交通、运输、邮电和旅游

交通设施建设继续改善,运输生产稳步发展。西攀高速公路西昌至米易段竣工通车,全州通乡通村公路建设进展顺利。年末全州公路通车里程达到27170公里,其中等级公路通车里程为5491公里,高速公路通车里程147公里。全年完成公路货物周转量149255万吨公里,增长20.12%,公路旅客周转量133745万人公里,增长29.96%。

邮电通讯业持续快速增长,服务领域不断扩大。年末光缆总长度达到17413皮长公里;新增长途业务线路736 路,累计达到10354 路,增长7.65%;电话网程控交换机容量176.26万门,增长32.5%;年末国际互联网上网用户数6.29万户。全年完成邮电主营业务收入97389万元,增长16.95%;年末邮电公网电话用户达46.98万户,增长2.04%,其中:市话用户27.25万户,农话用户19.73万户;年末移动电话用户94.95万户,增长34.3%。全州电话普及率达到32.11%,比上年提高5.1个百分点,其中,固定电话普及率为10.02%。

大力实施旅游突破战略,旅游业迅速发展。巩固和扩大“一办三创”成果,旅游设施和环境进一步改善。全年共接待国内外旅游者1202万人次,增长1.20倍;旅游总收入35.80亿元,增长42.69%;旅游外汇收入83.25万美元,增长26.02%。

八、金融、证券和保险

金融业稳步发展。年末全社会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380.71亿元,比上年末增加62.12亿元,增长19.5%。其中企业存款余额94.49亿元,增长30.1%。年末各项贷款余额156.66亿元,增加30.29亿元,增长24.0%。其中:短期贷款余额73.26亿元,增长6.2%;中长期贷款余额81.93亿元,增长55.8%。金融机构累计现金收入708.06亿元,增长15.4%;现金支出726.12亿元,增长15.0%;现金净投放18.06亿元,增长1.24%。

年末全州有证券经营机构2个,全年证券交易量334.85亿元,增长4.96倍,日均交易量13518万元。

保险业快速发展。保险机构保费收入5.71亿元,增长49.5%;其中财产险收入3.04亿元,增长68.9%;人身险收入2.67亿元,增长32.2%。各种赔案支付金额2.30亿元,增长54.4%,其中财产险支付1.55亿元,增长74.2%,人身险支付0.75亿元,增长87.5%。

九、教育和科学技术

教育事业积极推进。继续推进国家西部地区“两基”攻坚计划,四川省民族地区教育发展十年行动计划,教育扶贫计划,落实义务教育政策,有力地推动我州教育事业的发展。年末全州有各级各类学校2373所,在校学生数82.65万人,比上年增长3.4%,其中少数民族学生42.49万人,增长8.5%;教职工人数3.94万人,其中专任教师3.52万人,分别增长0.3%和1.4%。

基础教育成绩显著。15个县市实现“普九”目标,“普九”人口覆盖率达到92.02%,提高11.72个百分点。小学学校数2140所,在校学生57.37万人,学龄儿童入学率99.26%,比上年提高0.92个百分点,其中少数民族学龄儿童入学率97.59%,提高1.69个百分点,小学辍学率6.42%,上升2.95个百分点。普通初中在校学生17.73万人,增加2.59万人,增长17.1%。全州今年已实现免费义务教育,惠及学生75.62万人。

中等教育继续扩大。中等专业学校在校学生0.56万人,职业高中在校学生0.55万人。

高等教育快速发展。西昌学院当年招生3228人,在校学生12750人,其中少数民族学生1840人,毕业生5309人。

成人教育稳步发展。全州成人中等教育在校生人数0.38万人,成人初等教育在校生人数4.58万人,成人技术培训学校人数2.67万人,参加全国统一自学考试的人数达1.22万人。

科技研究和应用进一步推广。州级直属科研单位6个,州级各部门全年共承担科研项目61个,其中国家级项目2个,省部级项目10个;实施国家“星火计划”项目2项,获得省级重大科研成果奖3项。

十、文化和体育

文化艺术事业繁荣昌盛。坚持先进文化,促进文化事业不断发展。全州有艺术表演团体3个,全年演出112场次,观众人数达35.40万人次。公共图书馆11个,文化馆18个,乡镇文化站125个,博物馆2个,文物保护机构15个。

文化产业发展加快,群众文化生活丰富多彩。雷波县被四川省政府评为第六批“省级文化先进县”,西昌月城广场评为首届“四川省十佳优秀文化广场”。木撮乃姐石板墓群、会理城北门、木里大寺、泸沽湖阿六贡经堂等七处古文化遗址被省政府批准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全州已有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4处,州政府公布了第一批14处州级文物保护单位。文化“三下乡”活动、农村电影“2131”工程、“社区文化”活动稳步推进,文化和旅游产业的结合加快。

广播电视事业继续加强。全州共有卫星地面接收站5569座,有线电视用户23.98万户,电视人口覆盖率89.52%,广播人口覆盖率80.88%。

新闻出版事业持续发展。全州出版地方报纸彝、汉文版两种,发行量2502万份;出版地方杂志彝、汉文版两种,发行量0.68万册。

体育事业蓬勃发展。积极开展群众体育运动,举办县及县以上运动会147场次。体育人才培养力度加大,州业余体校在校学生达到4508人,增长18.5%。

十一、人口

据公安人口统计,2007年全州年末户籍人口448.40万人,增长2.93%,其中:少数民族人口为224.20万人,增长5.24%,占总人口的50.0%;彝族人口为208.29万人,增长5.49%,占总人口的46.45%。

十二、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城乡居民收入稳步增加。全州城镇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达到24256元,增长19.3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947元,增长18.1%,人均消费支出7217元,增长14.3%。农民人均纯收入3187元,比上年净增470元,增长17.3%,农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2363元,增长22.4%。

城乡居民储蓄余额稳定增长。全州城乡居民年末储蓄余额190.6亿元,增长10.1%,其中:城镇居民储蓄余额145.24亿元,增长6.7%;农村居民储蓄余额45.34亿元,增长22.3%。

社会保障事业进一步推进,覆盖面继续扩大。年末全州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的人数达到11.45万人,增长15.7%,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27.26万人,增长9.2%。全年参加失业保险人数13.83万人,新增就业人员1.27万人,年末城镇登记失业人员1.37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4.02%。

社会福利与救助力度加大。最低生活保障面扩大,城镇纳入保障的人数7.69万人,比上年增加0.32万人,发放保障金8168万元,增长34.3%;农村纳入保障的人数13.68万人,比上年增加3.41万人,发放保障金3162万元;全年得到社会保障救济人数39.9万人,国家抚恤补助各类优抚对象1.48万人,福利企业安置残疾职工167人。全州共有各类福利院、敬老院54个,床位数2218张,收养人数1931人。

注:1、公报中各项数据为初步统计数,正式数据以《凉山州统计年鉴》为准。

2、公报中生产总值及产值指标的绝对数按当年价格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格计算